【地理探究】2021年文综地理选择题解析拓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湿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 【地理探究】2021年文综地理选择题解析拓展

【地理探究】2021年文综地理选择题解析拓展

2023-06-20 04: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选择题

  2014年我国某科技公司在新疆建立了研发基地,研制适用于大规模棉花生产的无人机。为推广产品,该公司先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无人机服务,后以极低的价格出租无人机,最后才销售无人机,同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无人机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工成本,改变了新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据此完成1~3题。

  1.新疆吸引该科技公司入驻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      B.政策      C.技术      D.市场

  2.该科技公司提供无人机服务、租赁,同时对棉农进行培训,直接目的是

  A.增强竞争力      B.培育市场

  C.提升服务水平   D.提高效益

  3.无人机的使用主要可以帮助棉农提高棉花的

  A.产量      B.质量      C.利润      D.价格

  【解析】1.D  2.B  3.C

  本组试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组试题与热点事件结合紧密,展示了建党百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由材料中“研制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无人机”可知,该公司入驻新疆是因为该地棉花生产规模大,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故第1题D正确;由材料中“为推广产品”可知,该公司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市场销售,故第2题B正确;由材料“大幅度减少了人工成本”可知,无人机的使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故第3题C正确。

  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主要用于喷洒农药,其以喷雾喷洒方 式进行作业效率高、可大量节省农药和水资源,受到消费者青睐。完成1~2题。

   1.植保无人机精确作业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B.GIS    C.RS     D.VR

  2.无人机喷雾技术改进的农业区位因素是

  A.技术装备   B.生产技术   C.种植方式   D.耕作制度

  解析:本题组考查对知识点的精细把握与理解,第1题,无人机精确作业需要利用GPS对农作物进行精准定位。

  第2题,由材料可知植保无人机可以提高农药喷洒的效率,属于农业技 术装备范畴。

  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新疆的国有农场纷纷通过它实现精准喷洒作业,完成洒药剂、种子、粉剂等农业操作。近年来,疆植保无人机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正在引领农业生产模式的深刻改变,但当地植保无人机产业起步晚,分布散,限制了其发展读图,完成3~5题

  3. 新疆发展植保无人机产业的主要优势是B

  A. 技术力量雄厚B消费市场广阔C.多晴朗天气D.地势起伏大

  4. 新疆植保无人机产业发展急需加强

  A. 卫星定位系统B.完善机场设施C.扩大农业规模D产业集群建设

  5. 新疆使用植保无人机助力农业生产的主要意义有

  ①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省水省农④实现农产品多样化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3.疆的种植面积比较大,且多为连片种植,消费市场广阔适合发展植保无人机,B符合题意,故选B

  4.根据材料可知,新疆植保无人机产业分布散,限制了其发展因此需要完善产业集群建设,D符合题意;故选D

  5. 植保无人机有利于进行精准喷洒作业,有利于节省水和农药且适合连片种植,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①③正确,B符合题意。无人机并非用于运输用途,因此2排除;对于农产品品多样化也并无作用,排除④,故选B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农业植保作业,而我国每年因打药过程中中毒以及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有10万之众。植保无人机(如图)使用专用药剂,利用专用喷头和机翼向下的气流将药液雾化成更加细小的颗粒。借助遥感获取的数据和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植保可实现近距离、精准作业,避免漏喷、重喷,还能在夜间作业。无人机植保每小时的作业面积可达100亩,每亩的喷洒药量仅需800毫升,耗水量减少约90%.2017年9月,农业部发文,在我国部分省区开展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据此完成6﹣8题。

  6 下列作物特点中,最适宜推广无人机植保喷洒除虫的是(  )

  A.密集种植、叶片较小的低秆作物  B.稀疏种植、叶片较小的低秆作物  

  B.密集种植、叶片较大的高秆作物  D.稀疏种植、叶片较大的高秆作物

  【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解答】解:根据作物的特点,最适宜推广无人机植保喷洒除虫的是密集种植、叶片较小的低秆作物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理解即可。

  7. 夏季,新疆棉田无人机植保选择在夜间喷洒作业,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农药对田间务农人员的误伤  B.减少农药挥发,杀虫效果更佳  

  B.降低无人机植保人员的工作强度  D.避免大风天气,减少药液飘移

  【分析】植保无人机作业的优点:

  1、喷洒精准,节水节药效果明显。植保无人机喷洒系统采用德国雾化和超低容量变量喷洒技术,保证所有植株都能均匀覆盖,杜绝漏喷重喷现象,至少节省90%的水和50%农药,农药有效利用率在35%以上;

  2、作业效率高,安全系数大。药剂喷洒实行的是远距离遥感作业和自动精准灌药技术,摆脱了人为操作和农药侵害的失误。农用植保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量可达40﹣60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还可以夜间作业,大大减少了事故苗头的发生,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

  3、操控便利,作业可控

  【解答】解:由于新疆的气候原因,农药、化学药剂喷洒几乎都在夜间进行。植保无人机是利用专用喷头和机翼向下的气流将药液雾化成更加细小的颗粒;新疆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影响,夜晚气温急剧下降,因此低温有利于减少农药挥发,故B正确。减少农药对田间务农人员的误伤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植保无人机作业可降低劳动强度,但夜间喷洒作业不会降低无人机植保人员的工作强度;新疆各地大风严重时间是在春季,而且夜晚作业并不能避免大风天气,故C、D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以新疆棉田无人机植保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8. 农业部加大了农用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扶持力度,主要是考虑到植保无人机(  )

  A.能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B.作业时间不受昼夜限制  

  C.能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D.作业效率高于传统植保

  【分析】植保无人机作业的优点:

  1、喷洒精准,节水节药效果明显。植保无人机喷洒系统采用德国雾化和超低容量变量喷洒技术,保证所有植株都能均匀覆盖,杜绝漏喷重喷现象,至少节省90%的水和50%农药,农药有效利用率在35%以上;

  2、作业效率高,安全系数大。药剂喷洒实行的是远距离遥感作业和自动精准灌药技术,摆脱了人为操作和农药侵害的失误。农用植保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量可达40﹣60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还可以夜间作业,大大减少了事故苗头的发生,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

  3、操控便利,作业可控

  【解答】解:由材料“我国每年因打药过程中中毒以及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有10万之众”可推知农业部加大了农用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扶持力度,主要是考虑到植保无人机能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故C正确。A、B、D项正确,但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故选:C。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中国设立一批化肥农药双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5年的科研协作研究与田间大量试验示X表明,采用植保无人飞机(也称植保无人机)等航空植保技术效果明显。2020年,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连续4年负增长,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2万个,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8%,绿色、优质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主旋律。当前,我国有承包耕地农户数2.07亿,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o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是中央要求。

  (1)简述我国实施化肥农药双减的原因。(6分)

  (2)(2)说明我某某用植保无人机等航空植保技术在农药使用方面取得的明显效果。(6分)

  (3)分析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等航空植保发展的前景。(6分)

  【参考答案】

  (1)增加优质绿色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减少化肥农药造成的水土污染,保护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业。(每点2分,共6分)

  (2)农业航空植保实现了人机分离作业,减少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避免农药中毒的发生;达到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流失,提高农药利用率的目的,实现精准减量施药;能够解决地面机具无法作业时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每点2分,共6分)

  (3)防治作物由最初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拓展到粮食作物之外的经济作物和果树,植保服务对象X围扩大;新型农业主体的崛起,土地高流转率,都在为植保无人飞机产业的发展和植保作业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利条件,农业航空植保服务市场空间十分巨大;随着现代城镇化发展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缺失,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高要求,预计植保无人飞机技术在操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功能更优化等方面得到发展。(每点2分,共6分)

  陆港是指在海港以外地区建设的、代表海港行使报关、报检等功能的物流中心。按其离海港距离可分为近海陆港(小于100千米)、远海陆港(一般500千米以上)等。据此完成4~6题。

  4.建设陆港使海港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

  ③增加用地成本      ④提高设备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与近海陆港相比,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

  A.缓解交通拥堵      B.提高通关效率

  C.拓展腹地范围      D.减少环境污染

  6.以下产业中,更宜依托远海陆港发展的是

  A.服务外包产业      B.高科技产业

  C.资源加工产业      D.前瞻性产业

  西安国际港务区

  【解析】4.A  5.C  6.C

  本组试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在海港以外地区建设的”可知,陆港的建设可以缓解海港的用地紧张;由材料“代表海港行驶报关、报检等功能”可知,陆港的建设可扩大海港的承载规模;由材料“物流中心”可知,陆港所在地区交通便利。综合以上信息,可知第4题A正确。远海陆港距离海港的距离更远,且可以代表海港行驶报关、报检等功能,这样扩大了海港的服务区域,即港口的腹地范围,故第5题C正确。陆港交通便利,且与海港行驶相同功能,故陆港可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比较高,更宜依托远海陆港发展。故第6题C正确。

  “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内陆的进出口商品可以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运公司。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天津港不断优化海陆双向物流网络布局。近年来,天津港陆续在内陆腹地辟建了25个“无水港”,完善港口与内陆的运输通道,实现内陆地区与国际航远的贯通。据此完成1—2题。

  【答案】1.D2.C

  【解析】

  1.由题目材料可知“无水港”是指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通过海铁联运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直接装船出海。主要得益于当前的货物运输主要是标准化的集装箱运输,使得运输效率大为提高,据此选D。

  2.在内地大力发展“无水港”,增加了货物的装卸次数,提高了成本,消耗了更多的时间,在港口的船只等候时间也会增加,无法起到减轻港口负担的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基建,扩大经济腹地,促进经济发展,据此选C。

  “无水港”是指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不临江海,没有船舶,货物在“无水港”内完成一切通关手续,相当于把海港搬到了内陆,然后通过海陆联运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直接装船出海。近年来天津港在内陆大力发展“无水港”业务。据此回答3~4题。

  3.“无水港”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高铁运输快速发展    B.海运速度不断加快

  B.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 D.河海联运逐步实现

  4.天津港在内陆大力发展“无水港”业务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海运成本   B.扩大经济腹地 

  C.减轻港口负担    D.节约运输时间 

  【答案】3.C  4.B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无水港”的形成原因。由材料可知,“无水港”是指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高铁运输主要是客运而不是货运,A项错误;海运速度加快,与“无水港”建设无关,B项错误;直接装船出海得益于当前的货物运输主要是集装箱运输,使得运输效率大大提高,C项正确;“无水港”通过海陆联运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D项错误。

  第4题,本题考查发展“无水港”的目的。天津港在内陆大力发展“无水港”,增加了货物的装卸次数,提高了海运成本,消耗了更多的时间,停靠在港口的船只等候的时间也会增加,A、D项错误;没有减少货物装卸量,无法起到减轻港口负担的作用,C项错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经济腹地,促进经济发展,B项正确。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图1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7~8题。

  7.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8.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解析】7.A  8.B

  本组试题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给出的“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可知,相对湿度受实际水汽压和温度的影响。读图可知,城区的相对湿度小于郊区,要么实际水汽压小、要么温度高导致饱和水汽压大。故第7题A正确。仔细读图,还可以发现,城区与郊区的相对湿度差异季节差异比较明显,夏季小于冬季,且夏季该区域相对湿度比较大,接近90%,故该城市应为四季分明且夏季降水较多的北京,第8题B正确。

  相对湿度是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相对湿度能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的程度,一天中相对湿度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4:00左右。下图为某地温室大棚内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图,其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相对湿度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主要原因是(   )

  A.饱和水汽压大    B.饱和水汽压小

  C.实际水汽压大     D.实际水汽压小

  2.判断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为(   )

  A.阴天   B.多云   C.晴天   D.雷雨

  3.若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   )

  A.早晨放顶风    B.中午放顶风

  C.早晨放底风    D.中午放底风

  【答案与解析】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1题详解】

  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 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有可能是实际水汽压较小或者是饱和水汽压较大,因为时间是午后两点左右,此时温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温度高时,能够容纳的水汽多,因此应当是饱和水汽压较大,正确答案选B。

  【2题详解】

  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明显变化要比其它的曲线要小的多,说明这一天的相对湿度变化不大,也就是饱和水汽压差异较小,在阴天时,昼夜温差小,气温差异对于饱和水汽压的影响较小,因此正确答案选A。

  【3题详解】

  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中午放顶风,冬季时中午太阳辐射强,温度较高,此时适合通风散热,要放顶风,目的是降低棚内的温度,从而降低相对湿度,不能放底风,这样会使地面降温,可能会冻伤农作物,因此正确答案选B。

  【点睛】拓展延伸:大棚内的湿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低时,相对湿度就大,温度高时,相对湿度就小,特别是开花时要求湿度要小,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0%,过高过低都影响授粉的质量。

  【详解过程】

  1.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主要原因是(   )

  A.饱和水汽压大   B.饱和水汽压小

  C.实际水汽压大   D.实际水汽压小

  【解析】:根据公式:

  (1)要使得当14:00时,相对湿度最小,则,要满足2个条件:①实际水汽压减小(所以C先排除)。②饱和水汽压大(所以先排除B)。

  (2)然后,我们知道:14:00时,温度高,则实际水汽压是大的,所以再排除D,最后选的是A,因为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大。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那为什么14:00的时候,实际水汽压在增大,饱和水汽压也在增大,怎么相对湿地会降低呢?

  那是因为,14:00的时候,实际水汽压增大的幅度小,而饱和水汽压增大的幅度大(实际水汽压增大的幅度小于饱和水汽压增大的幅度)。这样,相对湿度就降低咯。

  2.判断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为(   )

  A.阴天    B.多云    C.晴天   D.雷雨

  【解析】:依然是根据公式:

  得出,云量越少,实际水汽压越小,湿度越小——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则,c相对湿度最低,应该是晴天;b相对湿度次低,应该是多云;a相对湿度最大,应该是阴天。(注意,阴天比多云,云量更多。因为阴天是完全看不到太阳的,而多云是能看得到太阳的。)至于雷雨,介于多云与晴天之间。

  所以答案选A正确。

  3.若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   )

  A.早晨放顶风   B.中午放顶风

  C.早晨放底风  D.中午放底风

  【解析】:继续根据公式

  要降低湿度,则要让实际水汽压减小;饱和水汽压增大。

  (1)早晨,大棚外温度低于大棚内温度,早晨放风,会导致冷空气倒灌,棚内温度降低,饱和水汽压会降低,所以A、C先直接排除。

  (2)中午,室内温度高,气流上升运动显著,此时放顶风,水汽可顺气流散逸到大棚外,从而降低大棚内的实际水汽压。符合题意要求。(中午能不能放底风?此时空气是上升运动,放底风似乎放不出去?)

  所以答案选B。

  我国华北某地西北靠山,东南面海。图7示意该地15日11时~16日11时近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推断,该地近地面空气中水汽量最多的时刻是

  A.15日14时          B.15日23时          C.16日0时       D.16日11时

  5.该地15日23时~16日0时受阵风影响。该阵风的风向与性质是

  A.西北风;暖湿       B.西北风;暖干     C. 东南风;暖湿   D. 东南风;暖干

  【参考答案】4. A   5.B 

  【解析】4.据图7可知,地方时为15日10时-14时,气温升高,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含量增加,相对湿度不断增加,说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断增加,至14时达到最大,故A正确。地方时14时-23时,气温降低且降温幅度较大,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含量减少,相对湿度虽略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降温的幅度远大于相对湿度升高的幅度,说明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故排除B选项;地方时15日23时-16日0时,气温从8.5°C迅速上升到13.5°C,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含量迅速增加,且相对湿度下降幅度大于降温幅度,相对湿度达到最低值,说明近地面空气中水汽量减少,故排除C选项;地方时16日0时-11时,气温先降低后升高,但最高气温未超过15日14时的气温,相对湿度变化不大,始终在较低值,到16日11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低,故排除D选项。

  5.据图7可知,该地15日23时-16日0时,气温显著上升,而相对湿度迅速下降,即该地受阵风的影响后,气温升高,空气趋于干燥,说明该阵风具有暖干的性质,据此推断该阵风应该为焚风效应。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地西北靠山,故该地应该是翻越该地西北部山地后下沉的焚风,即该阵风为西北风,其性质为暖干,从而造成该地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需要说明的是,本题所指的西北阵风,不同于华北地区冬半年盛行的干冷性质的冬季风,两者的区别在于时间和空间尺度。显然,在本题中,应当是一种短时间尺度、在小范围出现的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9~11题。

  9.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10.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11.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解析】9.D  10.B  11.D

  本组试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过程推理能力。由材料“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和“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可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面积将缩小。故第9题D正确。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东西延伸,说明亚欧大陆东西向自然环境差异较小,由于苔原带会随温度升高而北移,说明苔原植被对温度比较敏感,故亚欧大陆东西向湿度差异较小。第10题B正确。材料中说明“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并未到达祁连山地,说明祁连山地冰期时基带气温较高,没有形成苔原植被的自然条件,故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第11题D正确。

         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由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层次不多的生物群落。苔原冬季的温度不见得非常寒冷,最低气温比东西伯利亚的针叶林还要高一些,但夏季却寒冷而短促,没有针叶林那样可以使树木生长的、温暖湿润的夏季。

  苔原多处于极圈内的极地东风带内,风速极大,且有明显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苔原区降水量虽然不是很大,但蒸发量极小,因此气候仍是非常湿润的。植物既要适应湿润的气候,又要忍受由寒冷造成的生理性干旱。苔原区到了夏季也只有表层土壤融化,其下就是厚厚的永久冻土,降水被永久冻土阻拦而难以渗入地下,由此形成大面积积水,使苔原区普遍有沼泽化现象,一系列沼泽池塘点缀在苔原之上。

  苔原包括北极苔原和高山苔原。前者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占据着欧亚大陆北部及其邻近岛屿的大片地区。西伯利亚的北部是最大的苔原区,面积约为300平方千米。在北美,苔原区也占了大片面积,如美洲大陆的北部、加拿大群岛和格陵兰群岛没有覆冰的地区。在南半球仅分布在南美南端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后者发育在海拔足够高的地区,在树线之上和无植物的裸露岩石区及永久雪线以下。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考向透析】

  植被是对地理环境最明显的指示,因此在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往往围绕着植被的特点、分布特征、变化等进行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如水平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等。

  【学法指导】

  (1)山地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山地地形导致了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了水热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植被分布的垂直差异。

  ①热量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水分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山地垂直带普: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山地中的雪线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的雪线高;而阴坡、迎风坡的雪线相对较低。

  (2)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②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说明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植物种类减少,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阳坡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

  2阅读图文资料, 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某山地发育有典型的高山苔原带,其土壤有机质丰富,但土层较薄,砾石比重较高。该高山苔原带的 2140-2220米海拔处,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物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至 2140-2220处的苔原带,而其原有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苔原带植被与土壤间的联系密切,土壤理化性质会因植被类别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1)判断草本植物入侵前零星分布之“特殊区域”的所在部位,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明坡度较大部位易被草本植物入侵的原因。

  (3)分析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答案】

  (1)较低海拔、陡坡处。依据:草本植物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和高坡度,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较灌木具有竞争优势 

  (2)土壤较薄,草本植物较灌木易于着生和定植 

  (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耗水量减少;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解析】

  (1) 2140-2220米海拔处,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物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 “特殊区域”指较低海拔、陡坡处。根据图示,草本植物易入侵程度高,海拔低,坡度大,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较灌木具有竞争优势。

  (2) 坡度较大部位的土壤较薄,草本植物较灌木易于着生和定植,所以易被草本植物入侵。

  (3) 植被与土壤间的联系密切,土壤理化性质会因植被类别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耗水量少,所以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为2000~2500m),主要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4.随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是

  ①气温降低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增加   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草本植被入侵后导致当地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  D.土壤水分降低

  【答案】3. B    4. C    5. C

  【解析】

  该题组以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重度入侵在海拔较低处,坡度在30-35º处草本植物重度入侵,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选B。

  【4题详解】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①正确;随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②错误;随海拔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③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海拔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少,④正确。故选C。

  【5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入侵增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降低,故草本植被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C正确;草本植被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生物量没有增加,故生物耗水量没有增加,土壤水分不会降低,A、B、D错误。选C。

  综合自地理678、启慧地理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