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广记|趣话湖南姓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南邹永胜简介 湖湘广记|趣话湖南姓氏

湖湘广记|趣话湖南姓氏

2023-12-02 16: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 者:邹华享 插 画:小自在

1

湖南有多少个姓氏

据有关文章介绍,中国曾经使用过12000个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有3050个,常用姓氏不到200个。湖南境内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姓氏有多少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笔者曾据湖南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各市县历届所修方志,统计湖南从古至今曾出现的姓氏在2100个以上。在这2100余姓氏中,绝大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工作、婚嫁等原因迁入湖南的。

如据华容县1990年统计,全县有465个姓氏,其中1姓1人的有81个姓,占17%以上。华容县大部分姓氏是清代末年以来因洞庭湖面淤积成洲,而从周边省县迁入农垦者,至今人丁稀少,并未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

在湖南境内形成氏族并纂有族谱的姓氏实际只有300多个,其中大姓按人口多少排列大致为刘、李、陈、张、王、杨、黄、周、唐、罗、吴、胡、彭、萧、何、邓、谢、曾、谭、蒋。

而具体到某一个县市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东安县,唐姓人数最多;茶陵县,谭姓人数最多;排在全国200个常用姓氏以外的滕姓,在麻阳县排名第二;居全国第六十七位的邹姓,在新化县名列第四;希姓义姓,在江永县居第六位。

还有一些曾在湖南历史上出现过的知名姓氏,如长沙桓姓、武陵婴姓、武冈镏姓、衡阳区姓、常宁袭姓等,已从湖南目前姓氏中消失。消失的原因或为族人消亡,或迁出省外,或改作他姓。

2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不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自成体系,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

据传说记载,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于是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嶷苍梧。

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在这些部落的不断迁徙繁衍过程中,姓氏也在不断分化增加。

春秋战国以后,湖南进入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南下湖湘,华夏族系和汉族成为主要居民,姓氏数也有较快增加。

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大多数时间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继续南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

两宋时期,湖南的户数、人口数一直在上升,“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湖南家谱、族谱中的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姓氏的变化情况,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

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区仍为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使用的姓氏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

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入湖南,苏、浙、皖、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遍布三湘四水,“从征”“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

笔者经眼3000多部湖南族谱,60%族谱称始迁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广,又主要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庐陵、吉水和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进行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湖南姓氏数也出现了一次大的增幅。

令人遗憾的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姓氏数的统计资料。历史发展到今天,封闭的社会状态已经打破,社会全方位开放,人口流动频繁,姓氏数自然也不断增加。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姓氏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3

希姓、小姓在湖南

湖南2000多个姓氏,不到200个是大姓,其他都可以归入“小姓”。在“小姓”中又有不少姓氏只在某一个地方,甚至某一个村落使用,这样的姓称为希姓,即稀少、罕见的姓。

湖南的小姓、希姓,如永定、桑植一带的庹(tuǒ)姓;桃源的翦姓、璩(qú)姓、燕姓;常德的贵姓、铁姓(铁姓似为蒙古族后裔);岳阳的政姓、淦姓;郴县的首姓;邵阳的卿姓、银姓;

安乡的蹇姓,慈利籍的蹇先任、蹇先佛姊妹都是老红军、老革命,两个弟弟是革命烈士,其父是安乡人,从安乡到慈利谋生而落籍;

辰溪的让姓,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随兵工厂从汉阳徙辰溪的管理人员,其后人是否有落籍者,尚不得而知;

华容的呙姓,是从湖北过来的姓;湘阴的伏姓,著名的楹联专家伏嘉谟,湘阴(今汩罗)人;浏阳的寻姓,出了一个著名的革命烈士寻淮洲;

醴陵的耿姓,自然会联想到将军外交家耿飚;邵阳的车姓,明末清初是望族,名人辈出,惜后无闻人再现;辰溪的米姓也是同样的情况;

耒阳的资姓,著名的金融专家资耀华,生了资中筠三姐妹,各有所成,谓“资氏三朵花”;东安席姓,有席宝田以擒获幼天王洪天福贵和干王洪仁玕而升贵州按察使,官虽不大,却敛财有方,为清末东安首富;

江华虞姓,无产阶级革命家江华姓虞;长沙丑姓,丑本为侴,因侴字难认,改为丑,又因为美醜的“醜”字简化为“丑”,于是丑氏族人中有人倡议改姓,丑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丑纪范;

长沙有一个劳姓,很有名,电视里天天有“九芝堂”的广告,声名远播,其前身为“劳九芝堂”,是劳氏人创办的。长沙有两支劳氏:江苏劳氏和浙江劳氏,九芝堂是江苏劳氏开办的。

浙江劳氏不经商,出了不少名人,清咸丰、同治年间有劳崇光,官至两广、云贵总督,其族裔孙劳启祥,任长沙雅礼中学校长20年,桃李满天下。还有劳干、劳君展、劳远昌、劳远琇、劳思光,都是浙系劳氏一脉。

4

湖南的“望”姓

所谓湖南的“望”姓,是指在湖南境内使用的几个姓在全国同姓中所占比例较大,历代出的名人湖南也最多。一是欧阳氏,还包括部分欧氏、阳氏,许多欧氏、阳氏,实际上就是欧阳氏。

像担任过几届政协副主席的阳忠恕,衡阳人,本姓欧阳,新修的家谱已经更正过来了。湖南的欧阳氏,从古至今,代不乏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烁出夺目的光辉。

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欧阳询,人称楷书“翰墨之冠”;五代衡山人欧阳彬,后梁贞明四年(918)赴成都向蜀王衍献《万里朝天赋》,得用为嘉州刺史,出为宁江军节度使;元浏阳人欧阳玄,官翰林直学士,与修四朝实录,后任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卒后封楚国公;清衡山人欧阳正焕,应聘修《湖南通志》;浏阳人欧阳中鹄,博学方正,支持谭嗣同创办算学社;其孙欧阳予倩,一代戏剧大师;予倩侄儿欧阳山尊,话剧艺术家;革命先烈,湘潭人欧阳立安;宁乡人欧阳钦,全国政协第五届副主席;桂阳人欧阳海,勇推惊马、保列车旅客安全的爱民模范;湘潭人欧阳平凯,生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另一个易氏,《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收历代易氏名人10人,其中湖南籍6人:东晋浏阳人易雄、北宋潭州长沙人易元吉、明湖广攸县人易绍宗、清善化(今长沙)人易棠、龙阳(今汉寿)人易顺鼎、长沙人易培基。龙阳才子易顺鼎之子易君左,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著《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

再一个谭氏,湖南绝大多数县市的谭氏族谱称可奕(亦)公为迁湘始祖,唐懿宗时携子守禄,由金陵太平府当涂县(今安徽当塗县)贵游乡迁江西吉州府泰和县高行乡,咸通十四年(873)再迁楚之长沙府茶陵县上塘太平园。

守禄生武兴,武兴生进峰、进鸿、进颇。三公派下有子宏俭、宏赛等十八“宏”,析地分支,衍散四水三湘。至今,谭姓仍为茶陵第一大姓。

谭姓在湖南螽斯衍庆,人文蔚起,最为知名者有清末浏阳人谭继洵,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其子谭嗣同,清末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壮怀激烈;清末茶陵人谭钟麟,历官陕西、浙江巡抚、陕甘、闽浙、两广总督;其子谭延闿,官至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新化人谭人凤,老资格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任粤汉铁路总督、长江巡阅使,袁世凯授陆军上将,辞而未受;当代攸县人谭震林,无产阶级革命家;湘乡人谭政,无产阶级军事家;耒阳人谭冠三,长沙(今望城)人谭希林,茶陵人谭家述、谭善和、谭文邦、谭天哲、龙开富(原名谭罗仔),浏阳人谭尚维,攸县人谭冬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衡阳人谭靖夷,水利建设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人谭盾,“当今国际乐坛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还有一个萧氏,俗写为“肖”,即使萧姓人也这么写。萧与肖,在古代或是不同的两个姓,或肖姓有可能是萧姓的分支。笔者所经眼的家谱,有萧姓而没有肖姓。作为姓氏用字,俗写似乎不妥。有些萧姓人也很看重,据说某出版社出版了《肖三诗选》,萧三先生收到样书后很生气,要求出版社立即更正,否则不能发行。

湖南是当今萧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湘籍萧姓名人也不少,仅以1949年以后在世的而言,《中国人名大词典.当代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年版)收录萧姓名人119位,其中湖南人20位,占17%。《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湖南出版社 1995年版)仅收录中国人民解放军萧姓将军10多人,包括大将长沙人萧劲光、上将嘉禾人萧克;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专家20多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沙人萧健、凤凰人萧纪美。

湘乡人萧瑜,1918年和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任总干事,其弟就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著名诗人、翻译家萧三。湘乡人虚云,佛学家,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俗名萧演初。

5

古往今来说改姓

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随便改动不得的,经常有人赌咒发誓“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来表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历史上改名换姓的事时有发生,往往因为避难、避祸、避讳或兼祧承继等原因改姓更名。

当代很多湖南名人改姓,其中原因,外人很难知道。但有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改姓,只是对外使用符号的变换。

如临澧人丁玲,原名蒋伟,是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的族侄女,她的女儿蒋祖慧,从母姓,“祖”字辈;同为临澧籍的诗人未央,原名章开明;诗人于沙,原名王振汉;嘉禾人作家古华,原名罗鸿玉;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甘泗淇,宁乡人,原名姜凤威;隆回籍少将白天,原名魏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原名杨成芳,汩罗人;作家白薇,原名黄彰,资兴人;张闻天夫人刘英,长沙人,原名郑杰;其弟刘彬,原名郑家献,曾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无产阶级革命家江华,江华人,原名虞上聪;他的一个儿子以所在区名为姓,一个儿子以所在乡名为姓,可见革命前辈对家乡深深眷念之情;原总参顾问江文,原名陈辉侃,浏阳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永顺人李昌,原名雷俊随;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上将,原姓吴,后随继父姓张,名祖寿;“电影皇帝”金山,沅陵籍,原名赵默;有“女包公”之称的中纪委副书记章蕴,原名杜韫章,望城人;湘阴籍作家康濯,原名毛季常;衡阳籍言情小说家琼瑶,原名陈喆。任过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的周惠,是江苏灌南人,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著的《二十世纪湖南人物》一书说周惠,原名周惠珏,应该是原名惠珏,姓惠名珏,他有一个哥哥叫惠浴宇,曾任过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省长,这是题外话。

6

说不清“贵姓何来?”

“贵姓何来?”需要回答的是某一个姓氏的源流,当今泛滥成灾的姓氏方面的书籍似乎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图解古籍上的一些关于姓氏源流的记载,与姓氏的演绎发展是很隔膜的。

各个姓氏的家谱、族谱也或简略或详尽地缕述姓氏源流。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有强烈的宗族意识,难免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式地溯“源”系“流”。

湖南王姓,几为“姬姓之王”,系出周灵王太子晋;马氏尊战国时赵将赵奢为受姓始祖;天下孔姓,无一不称自己是孔子后裔;姬姓杨氏,“周朝三封杨侯国”,以国为氏也;李氏系出理利贞,属高阳氏裔,历虞夏商,世官大理,以官为氏,至纣时利贞逃难“于殷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氏,也称是理利贞之后,以祖字为氏;吴姓自称为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之裔;湖南张氏,皆推远古一个叫挥的人为受姓始祖,挥是“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在湘陈氏,都称胡公满为受姓始祖,尊东汉太丘长陈寔为先祖;满氏也自称是胡公满之后;胡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那里去了?”(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

一些氏族为了标榜自己的姓氏源远流长,一直上溯到传说中的祖先黄帝、炎帝那里。且不说黄帝、炎帝是两个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即使存在的话,这种溯源也是姓氏探源上的误区。所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只是一种文化认同,并非存在血缘上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个家族在不断地迁徙繁衍,分化聚合,再加上民族的融合,姓氏上的血缘已经淡化,要想从血缘关系上找到现代某个家族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不大可能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研究姓氏、家族史的学者缺乏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在无任何史料佐证的情况下,武断地作出某些姓氏源流上的荒谬结论。

如《毛姓史话》,对韶山毛氏的源头,往上一代一代追溯出“陕西华县是毛泽东家族的祖籍源头,华县是河南宜阳毛氏的祖籍,宜阳是浙江衢州毛氏的祖籍,衢州是江西吉水毛氏的祖籍,吉水是湖南韶山毛氏的祖籍(中间毛太华在云南永胜若干年,留下清二、清三等后裔)”。韶山毛氏受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子毛伯(郑)”。

不知依据在哪里?

而《韶山毛氏族谱》为“存实信”,以迁湘始祖毛太华为第一派祖,对毛太华以上世系“直削不录”,这还有些实事求是的精神。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湘潭祭祖时,电视屏幕上出现坟前花圈上有“武王后代”字样,一位知名的炎黄文化研究专家出来对记者纠正说,宋楚瑜的先祖不是“武王后代”,应该是黄帝的第162代孙,是商汤的后裔。宋楚瑜说自己是“武王后代”,只好由他说去,而这位专家却更正为是黄帝的第162代孙,言之凿凿,可黄帝是否真有其人,史学界从未有过定论,而遑论其子孙乎。

因此,各个姓氏都不必盲目地去认古代的帝王和名人为祖,那绝对是荒诞无稽的事。封建社会都讲“五服之亲”“九族之义”,更何况文明社会的今天呢!

-------------------------------

作者简介:邹华享,湖南图书馆研究馆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