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 总数居全省第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南邵阳有什么广场 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 总数居全省第三

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 总数居全省第三

2024-02-07 2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记者 吴珺 通讯员 王翔)邵阳市科协11月27日介绍,2019年增选的139位中国籍两院院士中,邵阳籍占四席。邵阳籍两院院士共达19名,总数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三,次于长沙、常德。

 

魏荣爵(1916年—2010年)

        籍贯邵阳隆回,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运用分子的弛豫吸收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低频声波在水雾中的反常吸收,指出声能耗散原因并得出水雾吸声普适公式。首创雾滴计数器。首先开展语言声学研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用现场语噪声方法测量汉语平均谱,试制成功“可见语音仪”。对微波声学、低温声学以及水波孤子、混沌等进行了研究,取得突出成果。 

刘敦桢(1897年—1968年)

        籍贯邵阳新宁,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刘敦桢毕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著有《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

吕振羽(1900年—1980年)

        籍贯邵阳市邵阳县,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吕振羽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民族史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生平著述很多,主要史学著作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

李钧(1930年—1994年)

        籍贯邵阳市邵阳县,电离层物理与电传播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研究电离层中的不均匀结构和扰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探测以及扰动电离层中的无线电波传播。最早在中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从理论上统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关分析法的物理基础。在电离层扰动无线电诊断研究中,全面发展了电波传播广义射线理论,系统地解决了时空缓变、色散、各向异性和耗散介质中射线传播的一系列正反问题,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

李薰(1913年-1983年)

        籍贯邵阳邵东,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研究飞机引擎主轴断裂的原因中,发现钢中氢脆的奥秘和规律,证明了钢的内部发裂是由于氢的存在引起的,并以扩散、溶解度和钢的结构等,阐明了不同温度下钢材尺寸大小、时间与钢中氢含量的关系,对世界各国钢铁技术一直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刘筠(1929年 -2015年)

        籍贯邵阳武冈, 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种的研究。有10项科研成果12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蛙类(食用性)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市场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了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唐守正

        1941年出生,籍贯邵阳邵东,森林经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统计方面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设计了基于遥感资料的数量化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证明了轮尺测树各向直径平均值等于围尺测径值。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预测大面积森林资源动态的广林龄转移矩阵模型,推导出同龄纯林自稀疏方程式,根据模型相容性原理提出全林整体生长模型,导出全林整体生长模型与单木模型之间的关系,提出动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定量评价经营措施的方法等。

李述汤

        1947年出生,籍贯邵阳邵东,材料化学和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金刚石、纳米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金刚石研究方面,开展了硅衬底上金刚石成核、生长及异质外延的机理研究,提出了制备高质量外延金刚石薄膜的方法。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发展出一种高产率制备硅纳米线的新方法。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中,提出用电偶层的概念解释金属/有机界面能带的突变,用嵌入无机层和修饰有机发光层表面的方法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提出了“高温NPB”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新方法。

赵政国

        1956年出生于湖南靖州,籍贯邵阳邵东,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与合作者建造了特殊结构的弯晶谱仪并精确测量了奇异π氢、π氘原子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的偏移并首次观测到其谱线展宽。在北京谱仪上主持进行了2-5GeV能区R值的精确测量,其结果对由弱电数据间接寻找Higgs粒子及其质量拟合以及精确检验标准模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R值的结果被国际粒子数据手册收录且被写入教科书;在大型强子对碰机上的ATLAS实验中,为精密m子谱仪的建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对双玻色子物理及Higgs粒子的发现作出了直接贡献。

 

周向宇 

        1965年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籍贯邵阳洞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多复变与复几何的研究。解决了在苏联《数学百科全书》被列为未解决问题的扩充未来光管猜想,该工作被写入史料性著作《二十世纪的数学大事》《数学的发展:1950-2000》;与学生合作解决了一个关于解析延拓最优估计的重要问题;证明了关于全纯包单叶性问题的Sergeev猜想等。 

毛军发 

        1965年出生,籍贯邵阳市邵阳县。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建立了认识互连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特征法理论方法体系;设计实现了一种高速电互连,数据率超过1Tbps,且不需调制解调;发现了碳纳米互连的一些重要电、热特性。提出了微波无源元件设计的一些新原理、新结构,发明了一系列可集成的无源元件和天线;提出了射频电子三维封装电、热、应力多物理特性协同分析设计新算法;合作研制出多种小型化、高性能射频收发组件。

 

王赤

        1967年出生,籍贯邵阳隆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太阳风大尺度结构和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目前担任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中方首席科学家,嫦娥四号工程副总师,嫦娥五号和火星探测有效载荷负责人。

 

谢道昕

        1963年出生,籍贯邵阳新邵,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植物激素研究中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原创性阐明了两类重要激素的受体感知机制,并系统地研究了一类激素的信号传导机制。发现了植物抗性激素茉莉素的受体感知机制,揭示了茉莉素调控植物抗性和育性的信号传导机制;阐明了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受体感知机制,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Science Signaling评选的国际生物信号传导领域重要突破。

戴永久

        1964年出生,籍贯邵阳武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永久长期致力于陆面过程机理与模式研究、陆面模式与气象/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及其应用。创建了三个陆面模式 (IAP94, CLM, CoLM);建立了与模式相匹配的完备的全球陆面数据集;建成了集模式、数据集、参数优化、资料同化和高性能计算为一体的陆面模拟系统。  

钟训正

        1929年出生,籍贯邵阳武冈,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建筑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早年所作的北京火车站综合方案及南京长江大桥桥堡方案均经选定而实施。主持设计的“无锡太湖饭店新楼”、“甘肃画院”及“海南三亚金陵度假村”,在建筑传统与创新、建筑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辨证统一关系上创出特色。在南京古城区中华雨花两路的改建任总建筑师期间,为古城区市容和环境的改善作出有效的贡献。

李国杰

        1943年出生,籍贯邵阳市邵阳县,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出版了《创新求实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等文集和战略咨询报告。长期从事国家863计划高技术研究,两次担任国家“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次二等奖。

陈政清

        1947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籍贯邵阳邵东,工程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桥梁等大型结构的工程力学问题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三维梁杆结构几何大变形的UL列式法和相应计算程序,最早解决了我国悬索桥和斜拉桥的三维非线性设计计算问题;在桥梁风工程理论与应用方面有重要贡献,解决了颤振,多阶涡振等的多个计算与实验难题;发明的永磁式磁流变减振技术不再需要电源,特别适合斜拉桥拉索减振;发明的电涡流减振技术,大幅提高了电涡流阻尼的耗能效率和阻尼力的放大倍数,解决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难题。上述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项重大工程。 

郑健龙

        1954年出生,籍贯邵阳邵东,道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道路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解决了南方湿热地区膨胀土等不良土质公路边坡的稳定与加固,采用不良土质填筑路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出了设计寿命分层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理论框架、结构体系与设计准则,建立了沥青路面的状态设计法,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少军

        1962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籍贯邵阳武冈,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研制出源于远缘杂交的同源四倍体鱼、改良异源四倍体鱼、同源二倍体鱼品系和异源二倍体鱼品系等可育品系,并用之结合染色体倍性操作技术研制了在生产上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三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其中,湘云鲫2号、鳊鲴杂交鱼和杂交翘嘴鲂3个新品种获得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证书,用倍间交配方法大规模研制的具有不育、体型美观、肉质鲜嫩、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小刺少等优点的优良三倍体鱼在全国推广养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