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民俗文化:一张不可多得的“怀化名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南民风民俗的资料 深度报道︱民俗文化:一张不可多得的“怀化名片”

深度报道︱民俗文化:一张不可多得的“怀化名片”

2024-07-04 0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如今,“四八节”不仅仅是杨姓苗族同胞的节日,已经发展成为我市各地苗族同胞都会欢庆的传统节日。

我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瑰丽奇特,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项目300 余个,其中国家级名录12 个。侗锦织造技艺源于遥远的古代,一年一度的通道侗族芦笙节驰名中外;靖州苗族歌鼟被誉为“原生态民歌活化石”,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彰显侗族农耕文化;花瑶挑花展示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辰河目连戏被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辰溪黄溪口地区瑶族同胞的茶山号子发声方法独到,高音翻高八度。此外,大戊梁歌会、盘瓠祭、侗族琵琶歌、侗族喉路歌、雕花蜜饯制作技艺、二酉藏书传说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满神奇,值得探索与挖掘。

苗族少数民族手工纺织配饰。(本报记者 朱帅 摄)

既是“怀化的”,也是“世界的”

陆再国最近忙得不亦乐乎,作为组织者,他也不知道是第几次组织村里人参加靖州苗族的歌鼟盛会了。老陆是地交寨的歌鼟老手,各种曲调都能来,自然而然成为了村寨里参加歌鼟盛会的领军人物。在靖州,三锹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歌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靖州“锹里”(即三锹苗族)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这一带生活着近2 万名苗族同胞。“饭养命,歌宽心”是苗家的口头语。他们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靖州苗族歌鼟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

或许多声部的侗族大歌已为世人认知,而多声部苗族歌鼟却名不见经传,无论从音乐方面,还是从历史、民俗、语言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既属于怀化,又属于世界。以苗族歌鼟为例,其独特的旋律及和声的音程关系上,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是劳动人民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所形成的奇特艺术现象,更是当今音乐创作难得的借鉴与参考。

“发掘、抢救、保护苗族歌鼟,对三锹苗族地区乃至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苗族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多年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姚祖茂说。

无溪不花桥,无路不凉亭,无村不寨门,无寨不鼓楼,无楼不美人。这是通道侗寨留给游客的主要印象。

在通道,花桥、鼓楼构成了侗寨独有的民俗文化。花桥又称风雨桥,是实用美学和观赏美学相得益彰的典范。通道侗族的鼓楼,是聚会议事、接待客人的场所,过去除了节假日举行听老人“讲款”(谈古道今)和青年人对歌等社交活动外,逢外敌入侵,鼓楼成为了族人集合的场所和指挥中心。

皇都侗文化村是通道侗族的核心文化地带,一席侗族合拢宴更会让人不醉不归。合拢宴体现着侗族人的热情,吃“合拢宴”是侗族好客的具体表现,也是侗族人民招待客人的独特宴请方式。早在2009 年,“天下第一合拢宴”旅游主题活动在怀化侗文化城开席,整个合拢宴参宴人数超过1 万人,诞生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合拢宴不只属于这里,而属于世上所有喜爱这种民俗文化的人们。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背后,是潜在的旅游价值,近几年,具有显著怀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相继开展并年复一年,在宣传普及的同时,带来了数亿元的旅游收入。

交通区位优势又给了我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从怀化到世界”的客观便利。目前湘黔、焦柳和渝怀三条铁路干线呈“大”字形在此交汇,沪昆高铁也已通车,怀邵衡铁路已开工建设,320、319、209 三条国道,沪昆、杭瑞、包茂、娄怀四条高速及十二条省道贯穿境内,芷江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海口、西安、长沙的航线。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让“怀化的,世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变得更加具体。

靖州,四乡歌歌会现场,美丽的侗族同胞端起酒杯唱起歌迎接宾客到来。(资料图片)

民俗文化遭遇“内忧外患”

我市地处湘西边陲,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特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旧石器时代至今,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文化断代。怀化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如山歌、号子、歌舞、谣谚、剪纸、织锦等相当丰富,很多在国内国际上都有影响。

“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基本上不会唱我们自己的四乡歌了。”吴海贵说,“这曾经是我们民族青年人恋爱的一种重要形式。”四乡歌流传于靖州各地,主要集中在四乡河流域,是当地侗族同胞的一种歌唱形式,贴近生活,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四乡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没有具体的文字,大段大段的唱词只能通过上一代传唱给下一代,而如今,年轻人已经都不愿意学了,觉得这种歌唱形式已经不时髦了,显得陈旧。

动听的四乡歌曾经的悠扬绵长,是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之余的娱乐、交友方式,然而传承至今,出现了断代问题。

不仅是四乡歌,其他的需要口传心授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同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年轻人不爱,年轻人不学,一些只有老一辈知道的“好东西”在他们看来,已经濒临失传,显得很是无奈。

“哎,参加歌鼟盛会的,每年就是我们几个老头子、老娘子,”陆再国说,“年轻人不愿意参加,他们更愿意在城里的KTV 唱那些流行歌曲。”老陆摇摇头,手里拿着准备去参会的苗族服饰。

民俗专家指出,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不应该只是出现在报纸上、电视上、网络里等媒体的聚焦范围内,而是应该有传承、有普及,有所创新。

近年来,建设性破坏、市场培育不力、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存在着建筑风格难保、传承后继乏人、民族语言濒危、保护开发脱节、挖掘创新不够等问题。

民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语言,然而,如今会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人正在减少,这是一个复杂且矛盾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媒体的影响,强势文化产品的入侵等等,让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已经开始逐渐放弃自己的语言,说的溜的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孩子们平时谈论的话题是追的什么剧、流行什么歌曲,”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教师吴菁菁介绍,“然而,咱们自己民族的东西,他们很少提及,只在学校搞集体活动的时候,才会唤醒他们一些民族记忆。”

吴菁菁认为, — 种文化只有不断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和展示的频率,才能更好地保持文化的活力。

语言类、艺术类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内容正在流失,亟待保护及传承。仪式类、节日类等民俗活动的频率又相对低,依赖的也多数是政府的大型活动策划、媒体的宣传等。

未来“何去何从”?

4 月16 至18 日,湖南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深入怀化通道、靖州、会同等民族地区调研时强调,要紧紧抓住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的双重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自然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使之产生化学效应,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飞跃。

有学者指出,文化的东西如果是孤芳自赏,自饮自酌便失去了其基本的内涵,文化应该传承、被编码得到集体的记忆,从而产生出系列的化学反应。

市政协委员石佳能认为,当前保护传承好民族民俗文化,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民族村容村貌保护,重点保护区应当保持民族建筑风格特色;民族语言的保护,重在维持民族重要语言特征;民族服饰的保护,要保留民族重要的艺术珍品;民族制度文化保护,弘扬优秀的族款村规民约;民族艺术的传承保护,要把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需要从封闭性传承向开放性传承转变,这或许才是最好的保护。在总结特色的基础上,提炼出精品,去其糟粕,让更多的人知晓并能引起众人的兴趣,专业研究、旅游观光、文化产品宣传等等,综合性的方式,开放式的传承,会对民俗文化的精品加以更为广泛的保护。

“怀化需要自己的民俗文化精品,这需要时间,需要智慧,”姚祖茂说,“现如今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精品,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仍需要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粹才有市场,要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精品。”

面对建筑风格同化、民族语言消亡、服饰制度淡化、民族艺术失传等问题时,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从未来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来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大财政投入,加大人力投入工作力度,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加大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工作力度等都显得必不可少。

文化与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俗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专家指出,处理好旅游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关系,一是要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突出地域特色与亮点,不断推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既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加快怀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民俗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切忌“用力过猛”,一些地方开发过度导致生态破坏、文化变味的失败案例值得我们思考。“融合”二字的背后,要在充分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剔除糟粕,保留原生的核心元素,同时加入与之相匹配的、与现代审美情趣相吻合的时尚元素,通过提升、打造和包装,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由南至北,怀化的少数民俗风情多样迷人,无论侗族的合拢宴,亦或苗族的歌鼟盛会,还是瑶族的茶山号子,都会让你陶醉期间,流连忘返,好客热情的少数民族同胞期待您的到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必将是我们向世界递上的一张不可多得的“怀化名片”。(本报记者 朱帅)

外地游客正在体验富有侗族风情的合拢宴。(资料图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