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特色,服务“第一战略”,河南农业大学:“顶天立地”写好强农兴省大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南农业大学李苗 发挥优势特色,服务“第一战略”,河南农业大学:“顶天立地”写好强农兴省大文章

发挥优势特色,服务“第一战略”,河南农业大学:“顶天立地”写好强农兴省大文章

2024-07-07 1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顶天立地”写好强农兴省大文章  

      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日前公布,河南农业大学领跑全省高校——康相涛教授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泡桐新品种培育与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小麦主要根茎病害成灾机理及防控关键技术》和《桃早中晚熟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分子育种技术创新》等3个项目获一等奖。至此,河南农业大学已有张改平、范国强、王泽霖、康相涛4位教授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科学技术奖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些标志性成果,再次证明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实力。

  河南农业大学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1912年改办高等农业教育,自此就担负起了强农兴国的使命。一代代农大人,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粮食丰产上。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如何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河南农业大学自觉承担引领和强化河南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瞄准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聚焦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大力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努力为河南建设农业强省、加快乡村振兴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多力量。

  聚焦战略需求

  支撑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要强,农业科技必须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河南农业大学紧盯农业科技前沿,奋力担当科技支撑农业强省建设的领头羊,助力夯实建设农业强省的科技基础。

  作为我省农业战略科技的主要力量,河南农业大学围绕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需求担当作为,聚焦瓶颈问题积极开展科研协同攻关,交出了一张亮眼的科技成绩单:先后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1项,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入选“中国这十年”河南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项;主持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年科研经费连上2.4亿元、3.4亿元两个台阶;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经费合计1.7亿元,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突破。

  河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们,就像最能吃苦的农民,要么在田间地头,要么在实验室里,数十年如一日把心血和学识奉献给了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捧出的多项原创成果一鸣惊人。

  王道文教授团队构建了国际上首个黑麦基因组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解决了国内外长期难以获得黑麦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序列的难题,为高效挖掘和利用黑麦优异基因资源,助力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了一张“全景导航图”,入选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汤继华教授团队解析了玉米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生物学机制,建立玉米不育化制种技术应用的技术体系,实现了豫玉22、豫单898、MY73等优良玉米杂交种不育化制种技术的应用。该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提高我国玉米杂交种子质量,每年节约人工去雄费用10亿元左右。

  张改平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免疫潜力”和“超级疫苗”理论,研发出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猪瘟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多种代表性科研成果,为未来新型疫苗研究指明了方向;建立了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出系统的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被誉为“动物疫病快速检测的革命”。

  康相涛教授团队开发了“神农1号”地方鸡基因组液相芯片,为实现家禽遗传资源保护、种质特征解析和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为全面破解家禽种业卡脖子问题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在高级平台建设方面,河南农业大学也取得不少新突破。动物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我省首个依托高校建设的P3实验室;与省农科院一起牵头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与郑州大学一起牵头建设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协同全国30家优势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将成为“中原农谷”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建设的强力支撑……

  河南农业大学涌现出这么多创新成果的密码是什么?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创新项目和成果产出的体制机制,积极打造‘人才、团队、学科、项目、平台、生态’‘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强对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等的考核奖励力度,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说,我们克服了以往单兵作战的科研弊端,科学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确保人人在团队,作战军团化,这样才利于搭建大平台、引育大专家、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聚焦关键技术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才能释放更大价值,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主战场,融入大市场,转化为新动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河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给中国鸡宝宝撑起国产保护伞”的王泽霖教授,早在1984年便开始研究禽类的防疫问题,多次在疫苗上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并创新性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走出了一条以服务生产促教学、科研,以教学和科研提升服务能力的产教融合良性循环道路。他的科研成果转化率100%,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助力打造预制菜特色品牌”的李苗云教授团队,《低温酱卤肉制品锁鲜与智慧监管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从生产线设计、技术参数优化等深度转化等方面,帮助我省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搭建了酱卤肉制品智能化生产线,不仅共同获得河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还助力企业效益从2018年的约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亿元以上。

  实现“生物清道夫”黑水虻全自动养殖和加工的杨森博士团队,利用黑水虻可以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等废弃生物质转化为昆虫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机肥,转化过程中没有臭气、废水等排出,达到零污染零排放,为节约国家粮食资源和能源、传统有机固废处理等提供了新途径,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价值150万美元的技术授权使用合同。

  此外,玉米团队汤继华教授玉米新品种、技术转让,林木良种团队刘震教授山桐子新品种转让,小麦育种团队殷贵鸿教授小麦新品种转让等,也都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怎样才能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科技翅膀?河南农业大学一直在创新机制。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成果转化相关制度。专门成立社会服务处,设立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科,有专职队伍负责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赋予科技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激发科技人员参与横向合作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

  出台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制定奖励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社会服务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并制定明确的量化指标;明确“学院年度成果转移转化总收益经费,按比例奖励”,并明确了对学院成果转化奖励的量化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关高校都名列前茅。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先后与省内外60余个县市、150多家企业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围绕区域重大需求,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索出“重点项目+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员+地方政府”“专家团队+龙头企业”等产学研合作模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0多个,大幅提高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聚焦重中之重

  践行强农兴农使命担当

  2月13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对做好“三农”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进行部署。“要聚焦重点任务,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大事、抓关键”“要引育用好人才,培育乡村人才”,新征程催人奋进,河南农业大学深感使命在肩。

  建设中原农谷和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战略举措,河南农业大学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全力服务中原农谷和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

  全力服务中原农谷方面,一是把试验示范基地布局中原农谷,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配套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已在中原农谷核心区启动建设,小麦遗传育种科研团队已入驻开展工作,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原阳)也纳入了“中原农谷”一体化规划建设;二是重大科研项目落户中原农谷,河南农业大学主持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落户中原农谷;三是神农种业学院助力中原农谷,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建设的河南神农种业学院项目,将聚焦种业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展科技创新。

  积极融入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方面,一是专家团队助力,河南现代农业研究院挂牌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分别担任周口农高区总顾问、高级顾问,殷贵鸿等11位专家分别担任小麦、玉米、甘薯、食用菌、食品加工和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团队首席专家;二是科技智力支持,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在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功能性食品研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协同攻关;三是农技推广支撑,充分发挥学校在“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郸城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在周口国家农高区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河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建设了24个科技小院,年均组织近万名专家教授和学生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百千万”科教服务行动,特别是积极探索校地企、产学研、产供销创新发展模式。例如在服务果蔬产业方面,建成的“两院一中心”品牌效应凸显,加速了地方特点产业蝶变。

  “两院一中心”,即河南农大扶沟蔬菜研究院(中原蔬菜博览园)、河南农大马村优质果蔬研究院(河马仙果小镇)、河南农大南乐优质蔬菜研究中心(南乐优质西红柿小镇)。这些建在田间地头的研究院基地,以学校资源为后盾,以服务产业为目标,在马长生教授等专家团队的带领下,推动了我省蔬果产业升级,扶沟打造成“中原菜都”,南乐县打造成我省最大的越冬茬优质西红柿生产基地和电商物流基地,马村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合一、一产二产三产融合,河南农业大学功不可没。

  “以‘两院一中心’为核心的校地企合作,走出了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带动新模式,不仅通过优质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蔬果产业升级,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还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马长生说。

  农业强省建设离不开农业人才队伍的强大。

  河南农业大学120年的办学历程中,与时俱进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名优秀农业人才。一代代农大人秉承“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扎根中原沃土,践行厚生丰民。如今,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在农业强省的新征程中,他们仍是主力军,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