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足音:峡江地区早期先民的踪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北哪里有石英石矿最多的 远古足音:峡江地区早期先民的踪迹

远古足音:峡江地区早期先民的踪迹

2023-10-13 0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峡江,泛指长江(重庆、湖北)三峡库区(重庆江津、重庆核心城区-湖北秭归)、湖北清江流域(湖北利川-湖北宜都)的广大区域。地质地貌的复杂多样,文化的奇特神秘,使峡江地区长久以来给外界以蛮荒落后的刻板印象。然而,考古发现证明,从遥远的数百万年前开始,峡江地区的远古人类就奋力前行,发生、发展着与外部世界既有巨大差异又有强烈共性的自身文化,把坚实的脚印镌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

1985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在重庆市巫山县大庙区龙坪村龙骨坡首次发掘出古人类化石。这一发现表明,远在200万年前,峡江腹地的大巫山地区就有人类开始活动。

大巫山地区这些刚从树上下来的猿人直立种脑容量仅1000毫升左右,比现代智人的婴儿(700毫升)大不了多少。他们出没于峡江地区的深山峡谷之中,在200多万年前的某一时刻因某事而突发灵感,万分笨拙地锤击出属于人类想象力的第一件粗糙工具。他们挥动强劲而多毛的手臂,按照刚刚觉醒的稚嫩想象锤击变质灰岩、硅质岩、火成岩、石英岩、铁质石核,打制出手镐、手锛、薄刃斧、砍砸器、石片、石锤。他们尝试用这些石制工具觅食,结果大有收获。成功的喜悦给予他们强烈的刺激,滋润着他们的想象力向更深层次发展,并使他们最终登上食物链的顶端。

尚未与古猿彻底分道扬镳的“巫山人”懂得将砾石从一端沿着一边向两面加工,另一边保留较多的砾石面,从而形成一个三棱形的尖薄刃斧状器。他们还知道将石片加工成一个尖而薄的刃,在另一端进行两面加工,然后修理出把手。没有基于现实需要的丰富想象力,这些工作完全不可能进行。不过,“巫山人”这些超越其他共生动物的生存技巧,究竟是在何种情境下产生的,可能是一个永远的谜团。

三峡库区是中国大地地貌单元第二阶梯中间的枢纽地段,是第四纪(更新世和全新世,260万年前-现代)人类和动物南北迁移的重要通道。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博士认为,三峡地区是研究人类在我国起源与演化、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和第四纪哺乳动物进化与迁徙的重要区域,是国际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热点区域,“三峡地区多变的地质地貌条件导致气候环境的复杂多样,也为古人类和古生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存环境。在冰川和酷热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界只需作纵向运动即可找到栖身之处,成为远古人类相对稳定的家园。”

考古证明,“巫山人”早期,峡江地区常绿阔叶林急剧减少,草本植物增加,气候相对干凉;“巫山人”后期,常绿阔叶林增加,蕨类植物茂盛,气候温暖潮湿。多变的气候和复杂的地质地貌使峡江地区生态丰富多样,在漫长的演化中,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灵长目、长鼻目、食肉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116种哺乳动物,如湖麂、最后祖鹿、大熊猫小种、东方剑齿象、云南马、中国犀、小猪、广西巨羊等与“巫山人”共生共荣,为“巫山人”生存繁衍、为峡江地区远古人类提供了丰盛的物质保障。

约在“巫山人”同一时期,大巫山地区长江以南的湖北建始县高坪镇一个天然山洞里,一群似人似猿的灵长类也手握燧石笨拙地锤击、砸击石片,打制出粗陋的石器。自然阻隔使“巫山人”与“建始人”互通信息的可能性不大,他们何以能在同一时段突发奇想,乒乒乓乓干起打制石器的活计来,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着迷的宏大话题。不同的是,“巫山人”打制的石器较大,“建始人”石器较小;“巫山人”制造的石器多为砍砸器,“建始人”石器多为刮削器。这些明显的区别,或与两地生境的差异有关。

经考证,“建始人”可能存在于215万年前。

在异常缓慢的演化中,打制石器的铿锵之声在峡江地区更多深山峡谷中响起。1993年-199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湖北省考古所等单位对三峡东区秭归玉虚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一大批石制品。这批石器为硅质岩、砂岩和石灰岩,有大型砍斫器、凹刃刮削器、石核、石片和尖状器、石锤、石砧等,使用痕迹非常明显。经考证,玉虚洞是30万年前的古人类居址。从200余万年前到30万年前,峡江古人类走过了漫长的演化道路,在森林、河谷到处留下密密麻麻的印记。他们佝偻的身躯渐渐直立,他们的脑容量渐渐扩大,他们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双手也越来越灵巧。

19.5万年前,长江南岸清江下游湖北长阳县赵堰区黄家塘乡(现大堰乡)下钟家湾村的一个天然山洞里,生活着一群介于猿人(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的“长阳人”,他们与数千公里外的“北京猿人”遥相呼应,同步向现代智人转变。

约13万年前,长江南岸清江中游湖北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1组伴峡小洞内生活着一群完成演化的早期智人(20万年前-5万年前),他们用砾石和燧石打击出更完美的砍砸器、刮削器,还懂得用火。他们知道如何控制火,保存火种,这一划时代的进步,实现了早期人类的跨越性解放:严寒不再是无法抵抗的邪恶力量;猛兽“望火而止”,无法轻易伤害在体格上处于劣势的人类;烧烤提供了更卫生、更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1993年-1995年,考古队发掘了距伴峡小洞百多公里的长阳县庄溪镇“鲢鱼山遗址”,出土大量动物化石,还发现几处面积较大的用火痕迹,包括灰烬木炭、烧骨和红烧土块等。经测定,鲢鱼山遗址的年代约在12万年前-9万年前,略晚于伴峡小洞的早期智人。鲢鱼山遗址的远古人类与伴峡小洞的远古人类是否有因果关系,尚不得而知,不过由此可知,在13万年前-9万年前这段漫长时期里,清江中游地区一直有远古人类生存。

远古人类活跃于清江两岸的同一时期,约14万年前-7万年前,三峡西区重庆市丰都县镇江镇杜家村冉家路口长江边,另一群远古人类正在紧张忙碌。他们采集江边河漫滩上的砾石,打制出精美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这些砾石多为石英砂岩,少量为火山岩、火山熔岩、粉砂岩和石英岩等。打制方法多为锤击法,主要利用砾石的自然面做台面进行剥片,表面应用摔击法——一种适合当地砾石形态特点因地制宜、简单有效的剥片方式。高星、裴树文认为,冉家路口遗址应是一处石料采集场和石器初加工基地,人们在这里采集石料,并进行石核的简单加工和初级剥片,以及石器的简单修整。考古学家杨华认为,冉家路口遗址具有华南原始工业特色,也包含有华北原始石器工业特征。这一观点表明,峡江西区的远古人类在这一时期已懂得进行规模化工具生产,在演化之路上再次跨出一大步。

约在同一时期(尚无定论),与冉家路口相去不远的丰都县高家镇桂花村二社长江三级阶地上,另一群人也在采集江边的石料,进行初级剥片、石器简单修整。考证认为,高家镇遗址应是一处石料采集场和就地加工石器的作坊,具有南方砾石工业特色,属于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罕见的旷野类遗址。石器作坊的产生,是否意味着工具生产已非自我需求,而进入交换阶段?这一设想尚需科学考证。若属实,当是峡江远古人类又一重大跨越。

1994年,在丰都县江南镇新湾村长江右岸第三级阶地底部发现井水湾遗址,经判断,该遗址的人类活动约在距今5万年前。杨华认为,从高家镇遗址石器与井水湾遗址石器的演变可以发现,远古时期峡江地区的石制品加工趋势为由大型器向小型器发展,重量由重变轻,这一变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1994年-1998年,考古队发掘了长江右岸丰都县新城建设区山梁上的烟墩堡遗址,出土石器1000余件,包括刮削器、凹缺器、端刮器、砍斫器、尖状器、雕刻器等。该遗址人类活动约在晚更新世(12万年前-1万年前)中期,与井水湾遗址相当。这一时期,丰都县下游地区的忠县乌杨、万州区大地坪、奉节县藕塘等区域,也有远古人类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在进行。可以想象,5万年前,从丰都到奉节数百公里的长江沿线,已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远古人类聚落,他们以渔猎为生,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那是何等迷人的美景!

约3万多年前,重庆主城九龙坡区桃花溪一带的远古人类遗留下69件石制品,包括锤击石核、碰砧石核、锤击石片、锤击石器、砸击石锤等,其中以砍砸器最多,亦有少量刮削器。石器个体粗大,皆用砾石制成。砍砸器有单刃、双刃、复刃等。学界认为,这些石器的特点,或与当时人们沿江活动、流动性大、原料易得、制作方便等有关,也有可能与生态环境优越、生活资料来源丰富和获取容易、使用竹木工具之类等有关。

2万7千年前,生活在湖北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1组伴峡榨洞内的远古人类遗留下用火的大量灰烬,以及铁矿石打制的石斧、砾石和燧石打制的石片,还有骨铲、骨锥、角锥等,均有使用痕迹。骨铲用大动物肢骨加工而成,角锥用水鹿眉枝(鹿角主枝上第一个或最低的一个分支)的前段制成。榨洞遗址的重大意义在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清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断断续续在这里居住生活,包括夏商时期的早期巴人,炊烟袅袅,历2万多年而不散。

约1万3千年前,重庆巫山县城关东南70公里处的河梁新建村迷宫洞生活着一群晚期智人,他们从抱龙河滩采集石英岩砾石,生产砍砸器、钻器、刮削器等,其中,钻器制作精美,器形对称,是较为先进的钻孔工具。

约10000年-7000年前,重庆奉节县康乐镇横路村长江支流梅溪河左岸,生活于此的人们打制出精致的刮削器、石片、粗制品、断块等石制品,制作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加工方式为石片单向锤击向背面加工和石片双向锤击错向加工,显示出石器制造的先进性。

约7600年前,生活于距横路遗址不远处的长江左岸(俗称北岸)奉节县永安镇鱼复浦的人们遗留下1000多件石制品、骨质标本,以及排列有规律的红烧土(火塘)堆积12处,还有陶器(片)。其中,出土的两块陶片是我国已知陶器中制法最为原始的一种,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陶片的特点,是(重庆)三峡地区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陶片。这一重大发现表明,远在7000多年前,峡江地区就有了陶器的使用或生产,远古人类已踏入新时期的门槛。

考古发现,这一时期三峡地区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一二级阶地上,还有多个区域生活着拥有同等生产生活技能的跨时代人类。

当华夏人类进入上古时期(约5000年前),峡江地区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清江沿岸地区,古人类聚落已似满天星斗。打制石器的沉闷锤击和砸击,多被磨制石器的霍霍之声取代。随后,青铜时代来临,铁器时代亦接踵而至。人类发展进入快车道,峡江地区人类聚落纵横交错,终成喧嚣之地。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杨华《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及高星、裴树文《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和研究》、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王善才《清江考古》等文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