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花鼓戏、老米酒,还有哪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北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湖北麻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花鼓戏、老米酒,还有哪些?

湖北麻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花鼓戏、老米酒,还有哪些?

2024-07-10 23: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等县,该剧种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清代戏曲的声腔和剧目。唱腔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剧目有《卖花记》、《珍珠塔》、《告堤霸》、《闹公堂》等大本戏,也有《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等高腔剧目,由“ 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发展到二百多出。其中的《御河桥》、《花亭会》、《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细姑贤》、《杨三笑》、《珍珠塔》等久演不衰。著名老艺人戴桂亭、熊德卿、潘凤仙为东路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麻城东山老米酒

老米酒制作原料之一:糯米,且要先蒸

品尝

培训班

麻城东山人世代酿酒,其酿制技艺历史悠久。据考究,在木子店镇丁家坳的国家文物保护地——殷蛟太子墓出土文物中,便出现了最早的酒器,距今三千多年。

麻城东山老米酒酿造方法独特,采用天然金银花作酒曲,以优质糯米、天然矿泉水、名贵中药材为原料,精心酿制而成。

麻城花挑

麻城花挑是,湖北省级的非遗

“麻城花挑”又名“挑花篮”,起源于麻城市福田河镇两路口、双庙观一带。遇喜庆节日在街头、室内或舞台上表演。角色有嫂子(简称“嫂”)、小妹(简称“妹”)、情哥(简称“哥”)三人。妹肩挑用五彩纸花装饰的花担(即花挑),手持方巾,哥手握竹板,嫂右手持扇,左手持方巾,三人边唱边舞,哥与妹相互倾诉情意,嫂子则穿插期间逗趣,舞蹈活泼而风趣。

1981年,“花城花挑”曲谱被《中国民歌集成》收录,并在《湖北民歌集成》上发表。

1983年该舞蹈纳入《湖北民间舞蹈集成》。

麻城花挑1994年,进京表演获二等奖,旧照片

1994年,“花城花挑”再次进京参加“中国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歌曲幸福大奖赛”荣获二等奖。

2010年,娄绪炎作为麻城花挑代表性人物,成功申报为第二批省级非遗传承人。

花挑代表人物:娄绪炎

麻城皮影戏

获得湖北省级非遗的-麻城皮影戏

麻城皮影戏,古代称为影子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皮影戏表演中

皮影戏表演准备

麻城皮影在南宋绍兴年前(公元1131——1162年)流传甚广,南宋时期得以广泛流传,在各地均有演出的戏棚,演出三国故事等,非常受欢迎,皮影戏中用人来操作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过籽油灯光照射,在幕上出现皮影的影像。皮影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连结,安装三至五根细竹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场面生动逼真,深受老百姓喜爱。

麻城吊锅

获得省级非遗的麻城东山吊锅

麻城至今流传着:“老米酒、兜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麻城东山吊锅便是从那时起源发展到今天。

麻城吊锅

品吊锅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起兵之初,曾在麻城东山一带兵作战。军队大兴吃吊锅,因天气寒冷常吃吊锅使得士气大振,捷报频传;《麻城县志》记载,吃吊锅喝麻城特产的老米酒已成民间风俗,“九月九,登高扫墓民间酿酒吃吊锅”,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