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采撷】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研究及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温哥华冬奥会参赛国家 【研究采撷】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研究及启示

【研究采撷】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研究及启示

2024-05-08 06: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以其卓有成效的奥运遗产管理工作,成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这项研究对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和活动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温哥华冬奥会在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创造”遗产的构想,并首次建立了专门的遗产管理机构,从而保证了奥运遗产工作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运行"温哥华冬奥会还制定了分阶段进行不同侧重点遗产管理和运行的工作方案,确保了奥运遗产持续发挥作用,为奥林匹克运动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也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管理和利用工作留下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为盛大的社会文化活动,每届奥运会的举办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遗产的继承,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就以其出色的奥运遗产创造、保护和利用工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宝贵财富。

  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的指导思想

  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创造”为主题,通过“创造遗产”、“全国创造遗产”、“在奥组委内部设立政府服务部门”、“设立专门遗产管理机构”等构想,形成了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独特的思想体系。

  ——“创造遗产”的理念

  “创造遗产”的理念贯穿了申办冬奥会和筹办冬奥会2个阶段。在申办冬奥会阶段,温哥华申奥委员会首次在申办报告中提出了在赛前“创造遗产”的概念,报告中屡次提到借冬奥会契机为举办地创造体育、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遗产。在筹办阶段,提倡在各个场馆建设期内,在各个社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鼓励人们利用冬奥会契机,并结合各自社区的特点,创造属于各社区独特的冬奥会遗产。

  ——“全国创造遗产”的设想

  温哥华奥组委在筹办初期就意识到,冬奥会将给整个国家留下丰厚的遗产,因此,温哥华冬奥会积极动员了全国的力量。如“加拿大体育行动计划”是温哥华奥组委在冬奥会筹办前期以充分动员举国之力办奥运为目的而创立的战略计划。这一计划本着“冬奥会是整个国家,而非单个举办城市财富”的理念,广泛动员全国各界的资源,将举办冬奥会带来的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体育遗产扩散到加拿大全国。同时,这一计划使得温哥华冬奥会在筹备早期不仅得到温哥华本地企业、市政府、省政府的资助,更得到了联邦政府、商业巨头、四大东道主原著民族、高水平运动协会等多方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以及加拿大国家奥委会和国家残奥委会组成了“多方协议合作伙伴”。因此,以遗产为共同出发点的战略合作也就为温哥华冬奥会遗产的创造和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奥组委内部设立政府服务部门”的创想

  在奥组委内部设立政府服务部门是温哥华奥组委的一大创举。往届奥组委内部虽然有专门的财务部门来监测政府的资金是否妥善配置,然而并没有相关部门确保政府的投资是否用来尽力满足政府的利益。举办地政府是遗产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如果政府关切的利益得到解决,通常城市遗产、环境遗产、经济遗产、社会遗产也就得到了落实。因此,温哥华奥组委首创的“政府服务部门”是遗产科学管理的良好基石。

  ——“设立专门遗产管理机构”的构想

  温哥华作为加拿大第三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在其申办初期就意识到了创造遗产的重要性,因此,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遗产则具有重大的意义。2010 Legacies Now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办的。这个机构具体负责冬奥会遗产创造、发展和落实等工作。该机构在国内申办时期就承诺即使申办冬奥会未获成功,遗产机构依然会推行群众体育工作。在奥运遗产管理过程中,2010 Legacies Now在筹资、发展、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国际奥委会誉为“奥运历史中首个起到催化剂、合作者、串联者作用的遗产机构”。

  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的组织体系

  温哥华冬奥会遗产的管理组织体系由温哥华奥组委、2010 Legacies Now、其他奥运遗产项目组织、各级政府以及冬奥会各个场馆的运营机构组成。他们在遗产工作的管理时间和管理重点上也有所区分。

  ——温哥华奥组委中的遗产部门

  由于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渗透到冬奥会的各个层面,温哥华奥组委中专门成立了政府合作伙伴服务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与主办方以及举办地政府合作伙伴商谈和签署各种合作条约,是确保政府在奥运城市遗产、体育遗产、环境遗产和经济遗产的投资能得到充分利用和落实的机构。

  ——专门遗产机构:2010 Legacies Now

  2010 Legacies Now(以下简称2010 LN)始创于2001年,创办宗旨是“更好的创造并发展奥运会在温哥华当地居民中的影响”。这一机构在遗产管理方面的作用是辅助温哥华奥组委的遗产管理工作。不同于政府合作伙伴服务部门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政府方面,2010 LN则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公众方面。利用他们在公众,尤其是在青少年#社区和商业赞助中的强大影响力,将奥运遗产工作细化普及。

  2010 LN与其他奥运会遗产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微妙,它并不需要向温哥华奥组委和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工作,2010 LN与他们不构成直接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2010 LN的董事会成员由温哥华奥组委主席#国际奥委会成员、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组成,关于遗产工作的重大议题和实施方案都需要经过2010 LN董事会的批准。因此2010 LN与其他遗产管理机构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落实具体方案时少了机构与机构间的协作障碍,遗产管理工作更具灵活性。

  ——其他奥运遗产项目组织

  在温哥华冬奥会举办前后2010 LN“创造”了许多体育遗产,不少冬奥会遗产相关项目也由此衍生出来。2010 LN在2011年转型后,这些奥运遗产项目组织代替其在遗产管理中的工作,继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如Sport Fit、BC Sport Participation Program、Local Sport Council Program等,这些组织普遍成立于温哥华冬奥会前夕,执行了包括青少年体育推广、社区建设、奥运进校园为主题的4000多个项目。在冬奥会后,这些项目组织接替了2010 LN的部分工作,继续管理温哥华冬奥会遗产。

  ——各级政府

  各级政府在管理温哥华冬奥会遗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奥运遗产可以间接解决许多政府和公众关注的核心利益,因此各级政府都是温哥华冬奥会遗产的重要利益相关方:联邦政府更为关注冬奥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加拿大体育凝聚力的提升;温哥华所在省政府更为关注的是冬奥会本身对该省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温哥华城市政府则会把更多重心放在温哥华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城市建设方面。因此,各级政府通过在温哥华奥组委中设立的政府合作伙伴服务部门,使温哥华冬奥会的遗产工作落实的十分顺畅。

  ——各场馆运营机构

  由于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了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一些场馆在举办冬奥会之前2年就已建成,各个场馆的运营机构在该阶段中积极寻求利用场馆遗产的途径,因此,在冬奥会后遗产发展工作能顺利转化,这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里士满奥林匹克椭圆速滑馆。

  温哥华冬奥会遗产的历史脉络

  ——申办和筹办期:“创造”遗产(1999-2008年)

  申办阶段(1999-2003年)。在申办阶段,温哥华申奥委员会就十分重视有关奥运遗产的问题,在该阶段中,有关遗产工作的思路是明晰的,即以“创造”奥运遗产为主线开展工作。

  国内申办阶段。温哥华奥申委成立后,便开始积极开展国内的申办工作"加拿大与温哥华同时竞争申办冬奥会的城市还有魁北克市和卡尔加里,它们也开始进行了申办活动。温哥华申奥委员会与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了得到加拿大国内体育社团的支持,投入了500万美元,打造了Legacies Now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冬奥会的影响,为加拿大运动员“创造”体育遗产,使加拿大国内各体育社团从中受益。这个重要的战略决策成功地获得了比其他2个城市更多的支持,也使得加拿大奥委会于1999年12月最终选择温哥华作为2010年冬奥会申办城市,并报送至国际奥委会。

  旨在为运动员服务的Legacies Now项目,是温哥华奥申委在申办阶段工作思路的体现,也是温哥华获得国内申办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Legacies Now项目也为温哥华成功申办冬奥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申办阶段。在正式申办阶段,温哥华奥申委进一步加深了对奥运遗产的认识,并延续了“创造”遗产的思路。在执行具体遗产“创造”工作的同时,温哥华奥申委也将他们设想的奥运遗产的内容写入了申奥报告中,在申奥报告第一章“国家、地区以及申办城市综述”中阐述了政府将对奥运遗产项目的支持,即投入大量资金保证以Legacies Now为主的诸多有关奥运遗产项目的顺利进行。申奥报告中对奥运遗产相关内容的提及,进一步彰显了温哥华奥申委在申办阶段的遗产工作思路,它对随后开展的奥运遗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温哥华申奥委员会重视遗产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国内申办阶段启动的Legacies Now项目在2001年6月从温哥华奥申委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社会组织“2010 Legacies Now Society”(简称2010 LN)。从独立成为社会组织,到温哥华取得2010年冬奥会举办权期间,2010 LN的工作主要有:成立土著青年遗产基金,支持土著运动员的训练;组织社区冰球锦标赛,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冬季项目;关注学校体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与卡尔加里奥林匹克发展联盟合作,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在惠斯勒建设冬季中心,着力培养雪上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等。2010 LN的不懈努力对该阶段遗产具体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7月1日,温哥华最终战胜其他申办城市,取得了2010年冬奥会的主办权。在申办的过程中,温哥华申奥委和2010 LN在不同方面落实“创造”遗产的思路,这也为之后筹办过程中的遗产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筹办阶段(2004-2008年)。在筹办阶段,遗产工作的思路是将“创造”遗产的观念和规划付诸实践。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分为2个方面:1)有形遗产的“创造”,如奥运场馆、配套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2)无形遗产的“创造”,如通过各种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社区体育气氛,建立运动员培养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体育意识等。

  有形遗产的“创造”。为了举办冬奥会,温哥华在比赛场馆和配套设施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在温哥华、惠斯勒、里士满地区,规划新建和改建了10座场馆,同时在温哥华和惠斯勒2个地区新建了奥运村。这些场馆和奥运村依托于当地社区,在冬奥会结束后,作为永久的奥运遗产服务于周边社区居民。同时其他重要的有形遗产也相继“创造”出来,如连接奥运村与温哥华国际机场的加拿大线和连接温哥华与另一比赛地惠斯勒的海天公路。

  无形遗产的“创造”。在筹办阶段,除有形遗产之外,温哥华奥组委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无形遗产的“创造”也非常重视,特别强调要在社区和学校开展各类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的活动,加深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冬奥会的认识,“创造”属于温哥华市民的特殊的无形遗产。

  2010 LN在筹备阶段中是“创造”无形遗产的主要机构。在社区中,2010 LN与当地省政府、各级体育组织、土著团体、市民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合作,鼓励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地发现并创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奥运遗产,丰富了温哥华冬奥会遗产的种类。

  在社区遗产的“创造”中,2010 LN前往各个社区宣传冬奥会的相关知识,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冬奥会相关的艺术、教育、体育、健康等方面的活动,加深社区居民对冬奥会和冬季运动的了解,并鼓励他们积极“创造”具有本社区特点的奥运遗产。同时,2010 LN也利用冬奥会的契机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2003年,2010 LN开展了Action Schools!项目,该项目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教学设备和指导,通过由教师制定的个性化运动计划,鼓励学校的学生健康发展,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执行的7年中,共有超过1400所学校的59.5万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并从中受益。

  在筹备阶段,有形遗产的“创造”在具体工作中考虑的是如何使它们在赛后继续服务当地居民,而无形遗产的“创造”则着重考虑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根植在人们心中。

  ——举办期间:“交流”遗产(2009-2010年)

  进入2009年后,奥运遗产的工作随着冬奥会的即将举办,其思路也随之转变,主要是温哥华奥组委和2010 LN,同世界各国进行奥运遗产经验的“交流”。

  2010年2月12日,温哥华冬奥会开幕,而与冬奥会比赛同时进行的,还有以遗产经验交流为主题的奥运遗产研讨会。2010 LN邀请世界各地的奥运遗产专家到温哥华共同交流奥运遗产的经验。在遗产研讨会中,2010 LN展示了在温哥华冬奥会筹办期间的遗产工作,同时也讨论了如何将奥运遗产的作用扩展到更多领域。在遗产研讨会后,国际奥委会认为2010 LN的工作对温哥华冬奥会的申办和举办有重要的意义,将其列为观察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形成了“Catalyst Collaborator Connector The Social Innovation Model of 2010 Legacies Now”和“The Evolution of 2010 Legacies Now A Continuing Legacy of the Games”两部关于2010 LN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之后的奥运会举办国在遗产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此阶段,温哥华奥组委以及2010 LN积极向已经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寻求赛后遗产利用的有效方法,为温哥华冬奥会赛后遗产利用积攒经验。冬奥会期间的遗产交流,是遗产工作的中轴点。它有效地链接了赛前和赛后遗产工作,使得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具有整体连续性的特点。

  ——冬奥会结束后:“利用”遗产(2010年至今)

  温哥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给温哥华地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温哥华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阶段中稳步开展的遗产工作,也为赛后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冬奥会结束后,温哥华奥运遗产相关部门的工作思路是通过积极利用温哥华冬奥会的遗产,继续发挥冬奥会对当地各方面的影响。

  体育遗产。冬奥会的举办使温哥华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冬奥会结束后,温哥华冬奥会比赛场馆在赛后利用上既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又开创性地结合自己地区的特点,形成了温哥华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的模式。

  温哥华奥组委在筹办冬奥会期间,通过实地考察、委托研究等方式,总结了前几届冬奥会有关场馆利用的经验,即在冬奥会结束后,将比赛场馆就地转化为供社区或学校使用的场馆,继续为当地社区居民和场馆所在学校的学生服务。如哥伦比亚大学雷鸟竞技场在赛后依然为当地市民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服务,且随时可以转换为冰球和冰橇训练比赛场地。此外,各场馆还开创性地结合了自身特点运营。惠斯勒滑行中心是为了举办冬奥会新建成的场馆,在赛后交付惠斯勒2010体育遗产组织进行管理,惠斯勒2010体育遗产组织利用中心相关的配套设施,在赛后吸引了加拿大雪橇、雪车、钢架雪车协会来此处训练和比赛,同时其他国家的队伍也在重大比赛之前来此训练备战。该中心高水平的配套设施也吸引了国际有舵雪撬联合会世界杯#国际无舵雪撬联合会世界杯、雪橇洲际杯等世界级大赛,这些赛事的举办同时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赛和消费。

  温哥华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体现在就地转化为社区体育中心为当地居民服务,以及保持现有标准吸引国际赛事2个方面。综合考虑场馆各方面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方式继续使用冬奥场馆,使得温哥华冬奥会的遗产能够有效地利用,并为当地带来较为长远的利益。

  社会遗产。冬奥会的举办同时也留给温哥华以及加拿大丰厚的社会遗产,其中包含加拿大土著文化的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弘扬、社会包容度的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等。这些因冬奥会的举办而产生的社会遗产,虽然多数属于意识层面,但温哥华对这些社会遗产的利用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思想和精神的简单传播,而是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各类实践,把这些意识化的社会遗产落实到具体层面。

  温哥华冬奥会调动了当地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约75000人参与到冬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在赛后,以温哥华冬奥会志愿者信息系统为基础,遍布温哥华各地的志愿者信息中心纷纷建立起来,同时志愿者官方网站以及管理软件也被建立和使用,用以协助志愿者中心在线管理志愿者信息库。在温哥华冬奥会结束后,超过1.1万名志愿者和2000多个赛事组委会在志愿者信息中心注册。利用志愿者中心和志愿者网站将志愿者、赛事、志愿服务工作需求整合起来,为志愿服务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这些都成功地将温哥华冬奥会志愿精神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在温哥华地区生活着许多加拿大土著民族,因此,温哥华冬奥会中也融入了许多的土著元素,随着冬奥会的举办,当地土著文化和冬奥会一同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冬奥会结束后,土著团体在惠斯勒建设永久性的斯阔米什-里沃尔土著文化中心,并借此向世界传播土著文化。

  由于社会遗产大部分是由意识层面的内容构成,在利用和传承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温哥华冬奥会社会遗产在利用和继承上,将意识层面的内容注入了具体活动中,使得意识化的社会遗产得以永久存在。

  环境遗产。温哥华冬奥会在申办和筹办过程中着重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温哥华冬奥会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引进了绿色建筑认证体系(LEED),公共交通采取无污染的氢气驱动,倡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各个方面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使其随着冬奥会的举办深入人心。同样在温哥华冬奥会后,这些环境遗产也被积极利用起来,用来改善温哥华周边地区的环境。

  哥伦比亚大学雷鸟竞技场选用的Eco-Chill system热循环系统节约能源的设计,利用制冰机产生的热量,减少了能量的损失。其他冬奥会场馆中也利用了热循环系统实现了场馆的能量循环,减少了碳氧化物的排放。在“加拿大线”中均采用氢气驱动的交通工具,扩建公路工程上融入了智能交通项目的要求,在遵循环保的前提下扩大了交通流量。

  在冬奥会结束后,这些新增的绿色交通工具引导政府建设一套更环保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且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形成新的能源使用习惯。

  城市遗产。为举办温哥华冬奥会,温哥华当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这些设施和服务在为冬奥会提供保障后,也为城市留下了一系列的遗产。温哥华当地对这一系列城市遗产的利用,在赛后得到了更充分的开展。

  温哥华会议中心是冬奥会的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在冬奥会结束后,温哥华会议中心依然承接各种活动,并且由于冬奥会的影响力,场地预定的数量持续上涨,甚至有一些会议的预约合作期限长达3-7年。大型会议在温哥华的举办,一方面提升了温哥华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使当地的商务活动得以增多。

  惠斯勒运动员村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使其真正受益的奥运遗产,因为该运动员村的一部分在赛后转型为当地的保障性住房,解决了800多人的居住问题,因此惠斯勒留住了一大批技术工人,解决了惠斯勒地区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在温哥华冬奥会举办前夕,当地政府对原有的轻轨系统进行了扩建,新建的第三条轻轨线“加拿大线”联系温哥华市中心、列治文和温哥华国际机场,其运载能力达到每小时5400人次左右。在冬奥会结束后,“加拿大线”运力继续增加,2011年2月载客量达到了每天11万人次,成功地分散了温哥华国际机场的客流,也大大增加了温哥华市内的交通便利性。

  对城市遗产的利用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同时城市的市容市貌也得以优化。

  经济遗产。温哥华冬奥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除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就业岗位的增加之外,还带来了旅游产业的繁荣。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强化了人们将加拿大作为旅游目的的意识,加拿大旅游部门同NBC、Olympic Broadcasters等多家媒体合作,增加温哥华冬奥会在媒体上的曝光度,使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和韩国的游客将加拿大视为旅游目的地。根据温哥华旅游部门的统计,在温哥华冬奥会结束后,到温哥华旅游的人数在出现小幅下跌后,呈持续上涨的趋势。

  惠斯勒市长南希·威尔海姆-莫登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惠斯勒在建市之初只有600居民,可在冬奥会后,惠斯勒的常住人口已近1万人,平均每天要接待游客约2.7万人。

  温哥华旅游业成功利用冬奥会增加了来该地区的旅游人数,伴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当地旅游业也日渐繁荣。

  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的经验

  ——在申办阶段中,首次提出了“创造”遗产的思路

  “创造”遗产突破了对利用奥运遗产的传统认识,“创造”遗产不仅仅可以是比赛场馆、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物质层面的创造,也可以是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形式、群众体育意识、社区文化等意识层面的创造。

  “创造”遗产的思路是温哥华遗产工作中对奥运遗产有着深刻理解的体现,冬奥会的申办和举办历时近10年,在这个阶段中,温哥华各个遗产机构既“创造”了服务于运动员、社区居民#学校学生的有形遗产,也“创造”了体育认识、奥林匹克精神、民族自豪感等无形遗产,这是其他赛事或活动无法做到的。温哥华申奥委员会、温哥华奥组委、举办地各级政府、2010 LN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创造”遗产方面兼顾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模式,是温哥华冬奥遗产在冬奥会结束后还能持续发挥作用的不竭动力。

  ——建立了专门的遗产机构,保证了遗产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运行

  在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中,成立遗产机构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温哥华冬奥会的遗产工作,证明了奥运遗产机构是开展奥运遗产工作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奥运遗产工作的重要动力。国际奥委会通过的《2020议程》也表明,国际奥委会在现阶段更注重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奥运会的举办国也应更注重奥运会对当地和该国的持续影响。设立专门的奥运遗产机构,不但能够保证奥运遗产工作的顺利实施,也为扩大奥林匹克运动在举办地和举办国的持续影响提供了组织保障。

  ——遗产工作的连续性,确保了奥运遗产持续发挥作用

  从整体上看,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的连续性确保了奥运遗产持续发挥作用,而且根据不同时间阶段的特点,遗产工作的重点也有不同。

  在申办和筹办阶段侧重于遗产的“创造”,为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和举办而努力;在冬奥会举办期间,遗产工作的重点则转移到了遗产经验的“交流”,吸取各国在奥运遗产方面的经验,为冬奥会结束的遗产“利用”提供思路;在冬奥会结束后,前2个阶段的遗产工作使得赛后奥运遗产的“利用”更加有效。这种连续性的遗产工作,使得遗产工作细化分解并形成体系,将整体目标按各阶段进行细分,以此为依据安排各阶段的工作,使得每个阶段的遗产工作都能有明确的方向,并为达到遗产工作整体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努力。

  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启示

  ——成立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运遗产管理机构

  根据温哥华冬奥会的经验,专门而高效的遗产机构是奥运遗产得以合理利用的组织保障。北京冬奥会应借鉴相关经验,成立相应的遗产机构,对遗产进行规划、管理和利用,充分发挥奥运遗产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同时,遗产机构也应与其他社会组织展开合作,广泛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利用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式。

  ——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进行前瞻性规划

  举办一届冬奥会能产生类目繁多的遗产,且各项遗产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性,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要产生的遗产进行规划,对奥运遗产的创造和利用大有裨益。在制定规划时应注重遗产的整体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整体性原则,能够使各领域的奥运遗产产生合力,发挥其最大效用。而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使奥运遗产在赛后更好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做到奥运遗产在各个方面的持久影响。

  ——进行奥运遗产管理和利用的相关研究

  有了组织基础和规划指导,还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完善奥运遗产管理相关研究也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2022年冬奥会遗产规划和管理工作开展之前和进行当中,与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合作,进行奥运遗产研究,构建“北京冬奥会遗产理论和实践体系”,为2022年冬奥会遗产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经验上的支持。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1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