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每位老师都该了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温儒敏新教材的解读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每位老师都该了解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每位老师都该了解

2024-07-15 2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我们老师在教高中语文时,应该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1”就是课文,指精读课,“X”就是泛读,可以似懂非懂地阅读。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此外,我们还要注重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也需要相应的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鼓励广泛读书,关注社会,不能时时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另外,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时几乎不会出现鸡汤文,像《读者》、《意林》等就不太有用。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我们以前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等,这里边虽然也包括有检索,但是都是不自觉的,更多的是停留在技巧层面,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到底有没有记住。

那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也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高三备考,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能力进行训练。检索能力的考查通常是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目中短短的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内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了概念干扰。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所以老师平时上课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学生要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

温儒敏(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五、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我主张文言文也要1+X,教一篇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让学生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没有这个量,学生的语感就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查情景下的使用,这就是语感。

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如2015年的全国卷,考查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谢弘微传》。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注意,这些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平时多积累,光靠老师是讲不过来的。而且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是很好的拉分项。

六、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未来高考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出现了一点新变化——随文设点。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不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这个难度增加了。这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如“的,地,得”等之类的考核。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范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七、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防止套题”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出的很好,很有思辨力。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高中的作文教学很难教,因为写作只能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办法教他们写好。多读书,适当练习写作,学会模仿不同体式的文章,这样写作才能基本过关。语文作文的重头戏是阅读,依然要扩大阅读面。

在教学中,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新课标

“学习任务群”将颠覆传统

新课标指出一个概念,叫“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整个课标。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融合,不能分开。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内容,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了,新课标给一线教学提了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而“鉴赏品位”这个说法的提出,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浮躁且低俗的环境中,是有针对性的。

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将会改变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目前,高中语文教材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写之中。

高一是“必修”,要求完成7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应用性阅读与写作。这7个任务群的前4个,是贯穿整个高中课程的。

高二是“选择性必修”,除了前面4个任务群,又还增加了5个“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任务群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以课文为纲,也不求知识的完备与系统,训练也不再是纯技巧的分解,而是任务群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三个问题,要平衡兼顾一下,不走极端:

一是任务驱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二是防止任务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造成浅阅读的弊端。

三是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应适当。

近年来,语文课堂缺少的是沉浸式的学习,自由式的阅读。未来的教师要吸收新课标关于任务群的理念,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可以多使用这些方法,但应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学的内容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1.精读+泛读

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就是精读课。略读课呢?主要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而且主要是泛读,要快浏览。

所以备课时要注意区分两类课,要既教文体,又要突出重点。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老师们备课的时候,第一步不要去网上查别人的课件、教案,而要重新读课文。

切记,赤手空拳地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要务,哪怕你已经教了20遍。现在我也教大学一年级的作品,授课前我都要重新读,而且要重新查字典。有些字我有好几次都念错了,需要重新核对一下。赤手空拳去读课文,你的课程有温度。

2.采用“1+X”方法拓展阅读

前面提过这种方法。这里的“1”就是课文,指精读课,“X”就是泛读,可以似懂非懂地阅读。一个学期只学15篇作文能够提高学生水平吗?不能,应该将这15篇文章X4、X5用。老师备课也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

3.授人以渔,要教读书方法

一堂课下来,把握“干货”。读书方法就是“干货”。跳、猜、默、速(教泛读略读速读的方法)。

现在我们教得比较多的是精读、细读,分析做题。其实还应该教快读、默读、跳读、猜读。我看不懂这个,我猜读;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跳读。

像西游记第一回,最难读,写得非常啰嗦,谁能够精读下去?所以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都是跳读,看到不懂的字也不停下,一页页翻着很快,看到风景、诗词就翻,看到妖怪才多看几眼。先生看到就会批评,读书不求甚解。但其实这样也有好处,读完西游记,就读红楼梦、读三侠五义、读封神榜,读得多了,水平就上来了。所以要教给学生各种各样读书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干货。

4.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5.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

6.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传统文化立己达人、仁爱共济的社会关爱,崇德弘毅、正心笃志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等,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封闭、愚忠、愚孝、麻木、自私、奴性,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本文综合自公众号“名师说”、“经典导读”

本文综合自公众号“名师说”、“经典导读”

—— END ——

新学年征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