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伊斯兰教教派与主要清真寺(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真寺教派 西安伊斯兰教教派与主要清真寺(2)

西安伊斯兰教教派与主要清真寺(2)

2024-07-04 16: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时,城内敌人造谣破坏政府与穆斯林的关系,致使部分穆斯林不敢封斋,不敢进寺礼拜。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赵寿山及委员杨明轩、赵伯平、张锋伯很快主持召开伊斯兰教上层人士座谈会,讲解党的政策,戳穿敌人的谣言,安定人心。中共西安市委为此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由西安市警备区保证信教群众斋月里能过好正常的宗教生活。随后,又降低宰杀耕牛年龄及屠宰税,规定斋月粮油给予照顾,同时拨款维修清真大寺,并给生活困难的宗教职业者经济上予以补助,认真处理几起违反民族政策的事件,从而稳定了信教群众的情绪。    1958年开始的废除伊斯兰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运动(简称“教改”运动),对提高信教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减轻经济负担、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左”的干扰,“教改”中产生了扩大化的倾向,如违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干涉和限制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合并清真寺过多,宗教职业者留得过少;在批判斗争中,打击面过宽,处分偏重。这些错误,有些得到了纠正,有些还未来得及纠正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西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纠正冤假错案,使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1990年,西安市有伊斯兰教清真寺18座(其中女寺1座),阿訇13人,满拉15人,不在寺院任职的原宗教职业者35人。信教群众5万多人,其中99%是回族,其他8个民族(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东乡、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仅占1%。信教群众分布的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状态:莲湖区2.8万多人,清真寺10座;新城区1万多人,清真寺5座;灞桥区、碑林区、周至县各有清真寺1座,信教群众分别为2000人、1500人、300人左右。[教派]    西安伊斯兰教有格底目、依赫瓦尼、赛莱菲耶3个教派。    【格底目】 一作“格底木”,阿拉伯文原意为“古老的”。格底目又称尊古派、老古派,中国通称老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形成的一个教派,教法上属哈乃斐教派,教义上属逊尼派。18世纪开始分化,为区别于新形成的教派,始称格底目。    格底目派的组织形式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制,教坊之间互不隶属,各自独立,既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也没有统一的领袖,实行教长聘任制。格底目派主张虔守老规旧矩,重视细微末节仪式,不赞成门宦制度,反对朝拜拱北。在教派纷争中持宽容和温和态度。它是中国伊斯兰教中最大一个宗教派别。西安伊斯兰教格底目派有化觉巷清真寺等6座寺院。    【依赫瓦尼】 一作“依合瓦尼”,阿拉伯文原意为“兄弟”。依赫瓦尼派又称尊经派、圣行派,中国通称为新兴教或新教。西安地区又通称逊奈提(阿拉伯文原意为“行为”、“道路”,简称“圣行”)。    依赫瓦尼派系19世纪90年代由甘肃东乡族人马万福创立于河州(今甘肃临夏)的中国伊斯兰教教派。该派主张革除不合教法的礼仪,强调“凡穆民皆兄弟”的经文,也反对门宦制,不设教主,不崇拜拱北。    西安地区的依赫瓦尼派最早是由马德真阿訇于民国4年(1915年)在大学习巷清真寺传播的,后经刘遇真阿訇于民国9年(1920年)开始在洒金桥西寺大力推行,很快发展起来。1990年,全市有10座清真寺属依赫瓦尼派。    【赛莱菲耶】 阿拉伯文原意为“崇古”。赛莱菲耶派是马万福死后从依赫瓦尼派分裂出来的。因创始人马德宝号尕白庄,又称白派。此派礼拜时抬三次手,在西安地区又通称为三抬派。    赛莱菲耶派的主要特点是:只承认穆罕默德的开门弟子、再传弟子和三传弟子(即前三辈)所奉行的教义、教律。主张遵行《古兰经》原文和正确的注解,对《古兰经》中一些不明之处,不妄加解释。男子留须留发,礼拜仪式上男女不分,拜后不接“都阿”(阿拉伯语意为祈祷,即在集体礼拜后举双手祈祷,并抹脸一次)。    赛莱菲耶派于1951年传入西安。最早是阿訇乌振明传播,后由小学习巷营里清真寺阿訇定省三大力推行,得到一定发展。1990年,西安地区有2座清真寺属赛莱菲耶派,是西安伊斯兰教中人数最少的一派。[主要清真寺]    西安的清真寺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西安及西安府辖县共有清真寺60多座。1990年,西安共有清真寺18座,即化觉巷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洒金桥清真西寺、洒金桥清真北寺、北广济街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小学习巷清真中寺、小学习巷营里清真寺、南城清真寺、建国巷清真寺、东新街清真西寺、回民新村清真寺、北关清真寺、红埠街清真寺、郭家滩清真寺、解放路清真女寺、周至县清真寺。    西安的清真寺建筑风格多为中国古典宫殿式风格,也有阿拉伯圆形拱顶式建筑。清真寺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化觉巷清真寺】 位于西安西大街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为西安市内规模最大,闻名中外的伊斯兰教寺院。俗称“大寺”或“东大寺”。据《敕谕碑》所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十四日,咸阳王赛典赤7代孙赛哈知奉旨宣谕于西安修建礼拜寺,大概即指此寺。占地面积1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呈东西向长方形,墙垣砖砌,四进院落,有木质牌楼、石质牌楼、敕修殿、月碑、省心楼、水房、凤凰亭、望月台等建筑。寺中有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冯从吾撰《敕赐重修清真寺碑》、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敕修清真寺碑》等,为重要寺史文献。寺宇建筑宏伟,气势壮观,属格底目教派(又称老教)。清代以后,历任主寺的著名阿訇有王龙、周良隽、黑云南等,俗有“王一角,周半边,黑云上来遮满天”之说,言其弟子众多。向传所辖教民800户,后多分散各寺。该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学习巷清真寺】 位于西安大学习巷北段路西。又称西大寺。属格底目教派。始建于蒙古中统四年(1263年)六月,原名清净寺。元大德元年(1297年)扩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兵部尚书铁铉修,始称清真寺。永乐十一年(1413年)该寺掌教哈三奉敕随郑和下西洋,作“通译国语”、辅佐外交信使。回来后,郑和亲自主持重修了该寺。嘉靖二年(1523年)重修。该寺东西长约77米,南北宽约30米,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与化觉巷清真寺略同,只是面积略小。寺门立有石牌坊,大院通道两侧各有1座护碑亭。南亭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修寺碑记,北亭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所立《重修清净寺记》及二十四年(1545年)的增修寺碑记。两碑亭外侧为南北厢房,后为宣谕台。寺内据传有郑和主持修建的一座两层三重檐、歇山屋顶的省心楼。礼拜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前悬挂清光绪帝手书“教崇西域”和慈禧太后题写的“派衍天方”匾额。该寺为西安著名清真寺之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皮院清真寺】 位于小皮院街,原称真教寺。寺创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占地面积5977平方米,四进院落,前门有“小皮院清真寺”木牌1块,高悬檐下;二院为满拉学习区;三院南北侧各有大小厢房六间,名南北厅,南为议事堂,北为讲经堂;四院为大殿、月台。大殿建筑面积约1000平立米,可容纳700人同时礼拜。殿顶琉璃装饰,屋脊置圆形风磨铜顶,雄威壮观。原属格底目教派,清末伊赫瓦尼派新教传入后,寺坊200户教民中分出150户,另建八家巷清真寺。历任著名阿訇有周良隽(俗称周老爷,字默斋)等。该寺大殿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皮院清真寺】 位于西安城内大皮院街。寺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1983~1987年维修。1990年,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页  [1] [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