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明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涧著名景点 榆林文明网

榆林文明网

2024-07-09 1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涧路遥纪念馆

 

  清涧黄河太极湾

  一首朗朗上口的陕北民谚“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让清涧享誉天下。

  在雄浑粗犷、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作为闻名遐迩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有着丰富红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清涧县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突出特色,打响品牌,着力打造陕北黄土高原文化旅游大县,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增加值3667万元,增速榆林市第二。

  新思路催生文化旅游新天地

  清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许多令人神往的革命遗址,有气象万千的黄河风光,也有特色鲜明的枣乡风情。

  1927年10月12日,这里爆发了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西北地区首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1936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在清涧县袁家沟村发表《东征宣言》,毛泽东在此亲率红军强渡黄河,挥师东征,拉开全民抗战序幕。期间,毛泽东一览北国风光,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为清涧的红色革命文化涂上了恢宏的一笔。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该县下廿里铺、石咀驿两个乡镇三个村生活战斗了9天,期间召开的枣林则沟会议作出了党中央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决定。

  陕北的母亲河——无定河在陕北高原上一路平缓,流入清涧后就像一条不甘束缚的蛟龙,骤然间深切河槽,左闯右突,百折不挠地向着黄河奔腾而去,在高杰村镇河口村与黄河交汇。蜿蜒曲折的无定河峡谷、磅礴大气的秦晋黄河大峡谷、雄浑苍凉的黄土高原,山魂水韵,鬼斧神工,不仅造就了无数个鱼儿峁、乾坤湾这样的自然美景,还给人带来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生命启迪和人生哲思。

  作为“中国红枣之乡”,清涧境内黄河西岸和无定河两岸流域是红枣的最佳优生区,一首“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使清涧红枣声名远播。近年来,依托迅猛的产业发展,清涧已经发展成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红枣产业链条,形成了红枣产业文化。

  作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清涧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清涧道情演唱艺术、伞头秧歌、插梆子秧歌等魅力独具,深受各方客人喜爱。

  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定居。夏商周三代,鬼方在此繁衍生息。先秦以来,因其作为“全秦要户”之要地,劫掠不断。清涧境内以鬼方都城为代表的商城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众多,出土各种文物多达3万余件,居榆林市前列。该县李家塔辛庄商代建筑遗址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目前发现除殷墟之外规模最大的商代建筑遗迹。

  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告诉记者:“文化旅游以其丰富的知识性、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形式多样的创造性,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清涧完全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诸多优势,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这一产业向前发展”!

  2007年,清涧县首次提出开发建设红枣与红色文化“双红”旅游基地的思路,开展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十二五”以来,清涧县委、县政府在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红色旅游开发建设的目标。全县各级各部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推进文化旅游的工作格局。2014年,《清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市级评审。

  新项目催生文化旅游新面貌

  在经济总量较小的情况下,清涧县委、县政府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千方百计寻求突破,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清涧。

  随着一大批优势项目开始开发利用,清涧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该县立足“中国红枣之乡”和《沁园春·雪》诞生地两大品牌优势,高标准打造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各景点串珠共赢,即把路遥纪念馆、枣林则沟会议旧址、辛庄商城遗址、各特色产业加工厂、现代农业园区、红枣研究中心、笔架山生态园、魁星楼、县城建设成“西线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把玉家河黄河奇观太极湾、李家崖商城遗址、鱼儿峁、河口风光、民俗文化村王宿里、清石黄河大桥、高家洼塬毛泽东诗词园藏雪楼、袁家沟毛泽东旧居、石盘黄河母亲峰、解家沟白草寺建设成“东线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力争使清涧成为榆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延安革命圣地红色旅游大圈子。

  围绕这两条精品旅游线路,清涧县委、县政府在旅游产业上持续发力,累计投资近3亿元。2009年5月,为了缅怀家乡娇子,弘扬路遥精神,该县筹划并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路遥纪念馆,于2011年12月正式开馆;2012年,投资100多万元对“枣林则沟会议”旧址进行修复,完成了景点改造和布展,全景再现了会议原貌;2013年,编制完成《清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共计年限18年,划分为近中远三期;2013年6月,正式启动高家洼塬北国风光景区建设项目。目前,园内主景“藏雪楼”土建工程已竣工,“诗词馆”全面动工;2014年初,该县启动打造笔架山生态文化园,在建设中坚持人文、生态、可持续的指导思想,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突出地方特色建设相结合,累计投资达1.5亿元,现已成为县城及周边群众观光娱乐的好去处。实施了袁家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改造工程,完成了北国风光景区藏雪楼主体工程,以及黄河太极湾景区征地拆迁、土地平整、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今年五月,路遥书苑开始动工修建,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还完成了《白草寺庙会》和《清涧枣木根雕》等申报省级、市级非遗的文本、影像制作。

  尤为可喜的是,日前,清涧县无定河曲流群地质公园申报评审会在西安召开,该县顺利通过评审。清涧无定河曲流群地质公园的成立,将填补榆林市范围内尚无一家地质公园的空白。

  新机制催生文化旅游新活力

  清涧县县长高明伟说:“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升,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增强两大产业优势互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为此,清涧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根基。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县城,文体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清晨和傍晚,干部群众自发地到广场上休闲娱乐、锻炼身体。在乡镇,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阵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修建文化广场29个,文化活动室9个,农家书屋401家,受益群众达12万人。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加大文体广播改革力度,组建成立了清涧道情演艺公司、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成功改制了县文工团,公开招聘了一批专业文艺人才,为全县文艺发展注入新血液,使演出团体与文化市场的需求及早“对接”,创作、编排、演出了一系列精品剧目,共组织编排了80多场各类专题文艺演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精彩大戏,享受文化盛宴。

  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清涧是闻名遐迩的“道情之乡”,清涧道情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县的伞头秧歌、民间小曲、剪纸、布堆画、面花及传统小吃文化也厚重而灵动。通过举办道情、伞头大赛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传统技艺,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力保全县文化旅游产品经久不衰。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清涧县注重开展宣传推介,组织力量,借助平台,多形式、多领域加大宣传促销,将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清涧文化旅游上规模、出特色、创品牌。该县在报刊、电视台等媒体投放清涧旅游宣传广告,制作旅游宣传资料,编制图文并茂的旅游宣传手册,拍摄旅游宣传片。同时,充分挖掘网络平台高效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以旅游线路、旅游攻略等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多视角展示清涧旅游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优势。县上每年还举行摄影爱好者采风活动和美术爱好者写生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来这里采风写生,通过他们手中的镜头和作品达到宣传的效果。

  同时,该县注重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旅游建设,激发群众参与发展旅游,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做大做强旅游项目,发展农家乐、旅游商品店、红枣采摘园等,使群众在融入旅游、参与旅游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清涧县黄河太极湾景区里,游客们或用手机或用相机记录着黄河奇景。来自西安的张女士一家自驾专程来到这里,她说是从一个自驾游的群里看到了清涧的这些景点,专程带孩子们来看看,“真是震撼,没想到咱陕北也有这样的奇景”!

  新常态下文化旅游业是稳增长的引擎,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清涧县充分发挥该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让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和阳光产业、富民产业,致力于打造陕北黄土高原文化旅游大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