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洁工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精神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精神

2023-08-19 0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精神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精神

什么是科研精神,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可以说出一些来,中科院前任院长路甬祥先生曾经提出过五种科研精神:求实、创新、协作、牺牲、自律,虽然只有10个字,却是无数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

有学者说科研人员应该有:小草的精神、爬山虎的精神、骆驼的精神、知了的精神等各种植物、动物的精神。不错,这些植物、动物的身上都有一些独特的品质,要想在世界上生存,谁还不得有两把刷子,要不然,早就被大自然淘汰了。但是,人作为生物链上最顶端的存在,肯定在很多方面是要超越这些动植物特质的。作为一个既独立又综合的个体,也不可能将这么多的物质合于一身,将这些动植物的优秀物质赋予在了科研人员的身上。说实话,这有点难为人了,科研人员首先是人,科研工作首先是人的工作,而不是狼虫虎豹、花草树木的工作。它们最多是科研的对象,但是成不了科研精神。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依靠直觉、情感,基至灵感去获得一些结论,这样的例子很多,也经常被我们所津津乐道,甚至在某些时候,这样一种偶然成功成了某些成功者的谦词,而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体正是需要这样一些“偶然”,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有了一种侥幸心理。但是,靠这种方法是不可能长久的,特别是在学术研究当中,无逻辑的主观想象这些方法得到的真理只是个人的,偶然的,当我们要其他人接受它们并按照它们行事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作为证据去说服别人。我们只能要求别人无条件地相信源于我们内心的经验和主张。科研首先要有一点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有科学研究的结论,以及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必须公之于众,而且必须是经得住检验和重复的,此前有中国学者发布了一个结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可是后来,其他的学者用他的方法却得不到相应的数据与结论,引起了学术界与社会的极大质疑。这些事件,在古今中外皆有之。这也给我们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的研究主张是基于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的证据以及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我们希望阅读者可以视之为合理而接受。然后读者可以用他们的办法来检验所有的证据和推理,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但如果我们希望其他人把他们的理解、行动,甚至他们的生活都建立在我们要他们相信的东西上,就必须如此。

当你接受这些原则,而这些原则塑造了公众认可的以证据为基础的信仰时,你也就接受了另外两条原则,两条在生活中会感到沉重的原则:

其一涉及我们同权威的关系。仅5个世纪以前,以证据为基础寻求更进一层了解事物的行为还经常被看作是威胁。在权威人士中,有许多人相信所有重要的真理已经被认知,学者的工作就是保护真理和传播真理,当然不可能是挑战真理。如果有新的事实让旧有的信仰受到质疑,这个信仰通常会打败事实。许多胆敢追随证据得出结论挑战权威的人被流放、被关押入狱,基至被杀害。

即使在今天,那些靠证据来推理的人也会触怒那些怀揣珍贵信仰的人。例如,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根据所有收集到的证据,托马斯·杰弗逊可能至少是一个奴隶所生孩子的父亲,这孩子由他的奴隶莎丽·海明斯所生。有些人不同意,并不是他们有更好的反驳证据,而是因为他们持有的信仰执着于一个有着杰弗逊这样境界的人不可能做这种事情。但是在科研界,不论学术领域还是职业领域,好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次次都会击败信仰。

在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更重要的事情是维护既有的信仰而不是检验它们。但是在科研价值得到传播的地方,我们却有不同的思考:我们相信我们不仅可以质疑已有的信仰,而且必须质疑,不论有多少权威维护这些信仰——只要我们的答案是基于合理的推理和可以依赖的证据。

展开全文

其二涉及我们与质疑的关系。当我们宣称一个主张的时候,我们必须期待,甚至要鼓励他人提出质疑,不仅针对我们的主张,还要针对我们如何得出这个主张,他们要问我们“为什么你要相信那个?”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难喜欢听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即使是伪装也不得不开心地倾听反对的声音,倾听保留瞥见和限制性条件等。我们挑战旧有的思想越多,我们要承认和回答这些问题时所做的准备就越多,因为我们要求的也许是让别人放弃他们深信不疑的东西。

当一些学生认识到这些价值标准时,他们发现这是一件很沉重,甚至是很痛苦的事情:很多时候质疑不是因为对真理的追求,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深埋的价值观念,特别在一些政治民粹、宗教狂热者那里。

还有一些所谓的怀疑论者,他们怀疑一切,不是因为基于科研精神,而是因为个人的认识论与价值观,甚至是一种人性,对于不是自己提出的任何理论都不相信。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面对质疑,如何去回答其他学者提出的针对我们的研究方法、应用数据,以及结论的质疑,而是我们已经没有来质疑和接受质疑的能力。

还有一些人,陷入了盲目的相对主义:我们都有资格拥有自己的信仰,所有的信仰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都是对的。还有一些人离开了积极的精神生活,拒绝可能打扰他们固有信仰的答案,甚至对激发这些答案的问题也予以拒绝。改变生活中的习惯也许不难,但是要改变精神上的习惯却是很难的,很多时候别人对研究结果的质疑并不是基于方法、数据或者是研究过程,而只是他头脑中的精神习惯,他只是认为你的不对,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不对。

但是不管在哪个方面,工作也好,做学问也好,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等各个方面,个人的意见、相对真理的观点或者来自“权威的”既定知识,都不能取代经受了检验的知识和来之不易的对事物的理解。

但那不意味着我们将轻易放弃长期以来持有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信仰。我们只有对建立在有效证据之上以合理的推理为基础的论证进行友好平等的检验之后,如果我们被说服了,才会放弃旧有的信仰。简而言之,当我们能够检验和评价别人的论证并得出合理结论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成了有理性的人。

做一个理性的人,很不容易,特别是在当前这样的科研生态下,想冷冷地坐上十年板凳,可能你连自己的教席都找不到了。所以,保留一点内心的坚守,留存一点精神上的气质就可以了,科研,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作者:盛哲

本期编辑:李春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