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行走大运河,感受运河风”活动侧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河县刘庆华 清河县“行走大运河,感受运河风”活动侧记

清河县“行走大运河,感受运河风”活动侧记

2023-08-25 21: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参观元侯祠 摄影 王静

暖阳高照,风和日丽,三月的清河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3月22日上午9点,由大运河文化挖掘参与者、油坊镇及相关村代表三十余人共同参与的“行走大运河,感受运河风”活动拉开了帷幕。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行走运河堤岸,感受运河风情,熟悉运河全貌,把握重点村庄,了解重点事件。”大运河采风之行,为我县研究发掘运河历史文化活动拉开了序幕。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河北段大运河上连京津、下接鲁豫,是中国大运河中独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为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抓好遗产保护传承,我县启动了研究发掘运河历史文化活动。该活动由县方志办联合油坊镇党委、政府,协同县历史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组织、共同实施的。本次活动是县方志办以油坊镇为试点开展地情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项工作,是油坊镇党委、政府开展大运河综合文化长廊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县历史民俗文化研究会积极参与本土历史民俗研究、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采风活动首站——油坊镇滕蒿林村元侯祠 摄影 于纪红 王静

活动的第一站首先来到了位于运河畔滕蒿林村的元侯祠,此时,滕氏族人已经早早的等候在门外迎接,对广大历史民俗文化研究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县方志办主任李靖详细地向大家讲解了元侯祠主人的生平及滕经其去世后的影响:祠堂的主人滕经生于明正德16年。滕蒿林滕氏家族五世人。他自幼聪颖,12岁补弟子员,能双手写字,目观八行,有过目之诵,号称神童。明嘉靖二十三年顺天应试,因科考失意,投河身亡。滕经去世后,明嘉靖皇帝敕封北河平浪小圣,清康熙敕封护国镇海显佑济运平浪元侯灵应尊神,运河沿岸多地兴修祠堂,对滕经予以供奉,称其为“小圣”。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着“山东一大圣,河北一小圣”之说。到了清代,晚晴进士、清河人王殿甲为其提写了“元侯祠”匾额。

离开元侯祠,采风人员驱车沿运河大堤来到了运河通过清河县境的最北端,路边醒目的标识牌上刻着“清河河务局管理段末点;故城河务局管理段起点”,再向北,就进入了衡水市故城县境内。有人提议在此运河途径清河、故城两县交界处合影留念,众人纷纷响应,一起站到标识牌的两侧,感谢我们的摄影师、报社记者王静,只见她高举着相机,面对着大家“咔嚓”一声按动快门,将这一美好的记忆,定格成为永恒。渡口驿古渡口是大运河采风活动的第三站,听油坊镇工作人员介绍,此处与山东夏津渡口驿摆渡相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几百年间,为私人摆渡。1958年,摆渡划归集体管理。1987年,山东渡口驿在此修建大桥联通运河两岸,从此结束了此地运河两岸人员往来摆渡的历史。渡口驿古渡口 摄影 王静

驶离渡口驿古渡口,沿运河大堤一路向南,我们来到朱唐口险工。在大运河清河段诸多的险工设施中,朱唐口险工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处。该险工位于朱唐口村村北,自清末建成后到20世纪90年代,曾经历次修缮。险工长961米,材质分别为抛石坝、干砌石及浆砌石坝、井柱网格坝、青砖砌三合土坝,它代表了不同时期险工的不同做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大运河堤防治理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改进。目前,朱唐口险工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末的朱唐口险工 摄影 王静

离开朱唐口险工一路向南,我们采风队伍里,迎来了非常尊贵的客人,邢台市方志办主任孟朋文与新疆巴州若羌县档案史志局局长胡孟华、威县方志办主任耿尚斌、平乡县史志办主任马继军、临西县方志办主任李保林一行。原来,恰逢新疆巴州若羌县档案史志局来邢台方志办学习方志编纂经验,孟朋文主任得知清河正在组织大运河采风活动,专程从邢台赶到清河,加入了我们采风的队伍。

活动的第五站是参观油坊古码头、盐店及村史馆。油坊码头是明末以后因运河而兴的集镇水运码头,现长961米,现在保存完好。据油坊镇北王庄《王氏家谱》记载,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王守中、王充德、王明德从山东寿光县大王庄迁居广平府清河县王家庄(今油坊镇北王庄)。明永乐时,王充德在村南开设油坊榨油为生,再后李姓迁此定居,发展成村,油坊遂成村名。明朝中期后,随着卫运河航运的发展,油坊因其位置处于水陆要道,商贾云集而称为油坊集。清朝中期油坊集改称油坊镇,成为清河商埠重镇。管河县丞、管河营汛住油坊负责运河相关的事务。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带动了清河县油坊码头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油坊古镇非常繁华,做为清河、威县、南宫等地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北方的小上海”。现六个码头遗址保存完好,是大运河重要的遗产点之一,当时远近有名的益庆和盐店旧址仍保留原样。益庆和盐店 摄影 王静油坊码头 摄影 王静油坊村史馆 摄影 王静油坊村史馆 摄影 李玉佳

离开油坊古码头,众人一起走进油坊村史馆,馆内既收藏了乡贤名人的资料,也摆满了一件件见证运河岸边生活的老物件,映衬着村子的历史和沧桑变迁。走进村史馆,映入眼帘的便是运河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帆船。馆内珍藏着一副镌刻着一幅“旧有相适对榻论文过夜半,新朋共乐携尊赏月到更阑”的老对联,据该馆负责人宋洪伟介绍,当时油坊姓氏分布是“南王北宋东街李”,他是宋家人,这是他爷爷留下的东西,已存了几百年了。“村史馆的建立,在一定晨读上激发了青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将本村独特乡村风情、人文故事展现给大家,留住人文精神,留住乡愁。

从村史馆返回运河大堤,我们一行途径南王庄险工涵洞,然后来到南李庄扬水站位于运河左岸,南李庄村东,始建于1974年,安装了7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085千瓦,可以满足灌溉面积9万亩,为当地的老百姓庄稼种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家住安家那村,现为农业农村局副主任科员安庆增介绍,该扬水站是大运河经过邢台段的最大一座扬水站。南李庄扬水站 摄影 王静

离开南李庄扬水站,我们一行来到南焦庄涵管处。涵管,是指一种埋设于地表以下的管道,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俗称水泥管。在全段围堰堤坝下作引水管道,一般情况下作输水管道。故地重游,老家在南焦庄,现为《清河报》社副社长的宋成峰感慨颇多,向我们大家介绍了南焦庄的来历,以及这里流传已久的民风民俗。

南焦庄 摄影于纪红 王静大运河清河管理段最南端标识 摄影于纪红 王静

在行走大运河的过程中,市方志办孟朋文主任对这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是深入发掘研究史志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新疆巴州若羌县档案史志局胡孟华局长表示,在行走大运河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由衷地向清河方志办的同仁致敬。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我们一行人从上午9点出发,一路风尘来到运河沿岸,从大运河清河段的最北段开始,一路南行,我们活动的最后一站,是位于二哥营村附近的运河堤岸,这里是大运河在清河与临西管辖的交界点,此刻的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10分。李靖主任提议,即将返程之际,咱们大家再合个影吧。

随着相机快门的按动,为期一天的大运河采风形成结束了。而对于研究发掘运河历史文化活动来说,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是一个开端。

随后,市方志办孟朋文主任、若羌县档案史志局局长胡孟华及清河、威县、平乡、临西方志办负责人返回奥捷大厦,在二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邢台市对口援建新疆巴州若羌县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胡孟华局长简要介绍了若羌县地理方位、文化旅游资源、财政税收等经济概况及地方志人员编制、年鉴出版发行等情况。

李靖、耿尚斌、马继军、刘保林分别就本县地方志工作机构队伍现状、地方志工作开展情况、各县产业结构及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做了交流。李靖座谈时指出,清河与若羌在部分产业发展上具有关联性,譬如羊绒产业,若羌是羊绒原料生产地,清河侧重羊绒制造业,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交流。最后,孟朋文主任作重要讲话,她指出:近年来清河县地方志工作开拓创新、服务大局,取得了显著成绩,援建的若羌县县志编修工作也走在新疆巴州名列前列。她强调,地方志援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于若羌县地方志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双方会进一步加强探讨、交流;希望通过座谈,充分借鉴彼此之间的好做法、好经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促进邢台和若羌两地的交流和合作,使双方地方志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发挥更好的效果、做出更大的贡献。

悠悠大运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