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清朝服饰中的汉族女上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朝服饰女性名字 【服饰文化】清朝服饰中的汉族女上装

【服饰文化】清朝服饰中的汉族女上装

2024-07-10 23: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清朝时期汉族妇女的一套衣服,满族的则不同。下图为满族女上装,袖口比较小,下摆较长。

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服用也随意得多。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古代服装十分崇尚“官样”和“内家样”,一般出新样都首先来自这些式样。乾隆以后,由于通商口岸开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样慢慢出现,两广和苏杭一带成为“时式新装”的发源地;道光之后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详查。违者治罪,一并严惩绝不宽大。

汉族妇女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著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清初汉女袄子仍为交领右衽,但后来亦满化成“厂”字领。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裤子的样式也有变化,初为大裤管,后逐渐改为小裤管,裤口镶有花边。从光绪年间起,由于裤子的流行,妇女穿裙的逐渐少见。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满人入关后开始普遍使用纽扣,成为制衣的必备之物。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领大多是对领和圆领、。自清代旗装用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清代以前从未有过的襟边不外露,内衫也与前不同,大镶大滚的工艺边饰更是不一般,因而对裁剪缝纫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Woman’s domestic surcoat (waitao) Han Chinese Qing Dynasty circa 1870 to 1880.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清代福建、台湾妇女服装,以大襟、琵琶襟、对襟为主要开襟方式。大襟、琵琶襟皆为满化“厂”字衣襟。大襟衫又称“大裪衫”,延续汉族传统的“右衽”开襟形式,形式最普遍;琵琶襟属缺襟之一种,形制如大襟,但右襟下方裁缺一截,形成曲襟。对襟开襟于前中心,延续明代对襟褂样式,但去除明式立领,至晚清妇女衣领大多很低,仅1~2厘米,夏季服装甚至无领片只以布条绲边。民国后又流行加上元宝领,多用于外褂。福建妇女上衣在大襟衫、袄等服装裁剪强调五裾齐长,结婚时为显示美满无缺,婚礼衣裾不可有所缺损,故右前身叠襟衣裾须与衣摆同长,加上左、右两裾,及后衣身两裾,总计五片,五裾齐长,寓意“五世其昌”。领缘、袖口以及开衩处,镶绲刺绣配布或花边,称为“绲边”,符合传统正式服装的必备形式。晚清时镶绲复杂化,出现多种织带花边,徐珂《清椑类钞》载有“十八镶”条:“咸、同间,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曰十八镶。”

汉族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但凤冠样式于清中期开始改变,霞帔亦由明代的窄长变得宽如背心。

特约授权转载自:魔女屋LYL 微信号: LYL-MGirl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