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两榜进士”是什么意思,最高可直接授予何等官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朝时期的进士是什么官职 清朝的“两榜进士”是什么意思,最高可直接授予何等官职

清朝的“两榜进士”是什么意思,最高可直接授予何等官职

2024-07-10 04: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进士”,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所能获得“功名”的最高等级。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然后再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的变化。根据清朝的科举制度,获得“举人”身份便拥有了做官资格,而后再经过“定去留”的会试和“定名次”的殿试,才能拥有一生固定的“进士名次”。获得“进士”身份以后,自然也就拥有了比“举人”更广阔的仕途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考生形象

在具体的科举考试过程中,于一省举行的“乡试”结果出来后,会予以放榜公示。上榜者,即为通过“乡试”者,即成功获得了“举人”功名。此榜称“乙榜”,亦称“一榜”。成为“举人”以后,除了拥有做官资格,还拥有了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如果能再顺利通过“会试”、“殿试”,便能成功跻身“进士榜”。此榜称为“甲榜”,亦称为“两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常听到的“两榜进士”指的就是顺利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进士”。

“两榜进士”,相对于“普通进士”而言,因为在清朝时期,除了各省的举人、往届落选的举人能够参加“会试”外,未获得“举人”身份的“国子监监生”等也能直接参加“会试”。这类“进士”,未曾“一榜”上榜,自然也就不是“两榜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

前文已经提及“会试定去留、殿试定名次”,凡通过“会试”的考生,在随后参加的“殿试”中,没有淘汰一说,只有名次的不同。

清朝时期的“殿试”结果分为一、二、三甲,其中“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同治年间的“进士榜”

“某甲第某某名”,即为清朝科甲出身的官员,携带一生、不可更改的“最高学历”,也是官员于仕途升迁、任职方向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那么,成为“两榜进士”以后,最高能够直接被授予何等官职呢?

《清史稿·选举志三》有载:

一甲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有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状元考卷

也就是说,“两榜进士”能获最高官职的记录发生于“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身上,能被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翰林院,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社科院”,但清朝时期的“翰林院”汇聚社会地位的士人群体,集中了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人物,一般作为朝廷“储备干部”的培训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翰林院修撰”,虽然主要负责编修实录等官方文献,乃系一般性质的文职官员,但却是朝廷重点的关注的培养对象,拥有从六品,正处级 的较高行政级别。经过三年的实习期后,“状元”担任的“翰林院修撰”要么通过内部升迁,最终进入内阁或者军机处,成为朝廷重臣;要么通过外部升迁,于六部或者地方任职。总之,若无意外,“状元”一般都能拥有较为广阔的晋升空间,成为朝廷宰辅或者封疆大吏都极为可能。

参考文献:《清史稿·选举志》、《清史稿·职官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