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赏析(精选多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平乐六盘山全诗大意 采桑子重阳赏析(精选多篇)

采桑子重阳赏析(精选多篇)

#采桑子重阳赏析(精选多篇)|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推荐第1篇:采桑子重阳赏析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日叫“重阳节”。毛泽东1929年10月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才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句。因是重阳节,此时菊花正开。古人常于重阳节这天观赏菊花。《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证:“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

毛泽东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然而这首词却采古之风于现代之韵。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毛泽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主要是描写秋天。毛泽东很喜欢秋天。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总之,这是一首渗透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战斗者之歌。它感情饱满,总象宏丽。一种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同外部世界的美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了。

推荐第2篇:重阳节诗词赏析——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推荐第3篇:采桑子 重阳 公开课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授理解并背诵这首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比较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文学常识

1、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

2、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呢。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3、写作背景

1929年阳历10月11日是农历重阳节,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抓住有利时机在闽西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革命根据地。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来信,毛泽东又回到前委工作,面对此情此景,写下这首词。

三、研习课文

(一) 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重阳

一年一度秋风劲

分外香

不似春光

寥廓 ......

2、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1、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战地

黄花

寥廓

江天

2、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二)说

独立说出词意。

(三)品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 明确: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人生短暂,深刻地警醒革命战士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2、诗人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

这是缘于战地浇灌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鲜血,烈火硝烟中野菊花傲然挺立,绚丽芬芳,金黄吐芳。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秋风强劲有力,不似春风的妩媚。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扫落叶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4、“寥廓江天万里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与万里”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江天万里秋景,表现了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概。

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毛泽东一反悲秋(颂秋)的传统情调,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之情。

(四)比

1、《采桑子 重阳》中哪句与刘禹锡《秋词》中“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明确:“胜似春光”。

①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使诗人有“胜似春光”的感觉,有如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的“胜春朝”。 ②战斗豪情与刘诗的奋斗不息异曲同工。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相比,哪句寓意更深些?

明确:前者只表现了一种意境,虽有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比后者小。 “寥廓江天万里霜”中的“霜”字,是秋色的代词,秋色不限于霜叶,“万里霜”意境更开阔,局面更宏大。

四、教师总结

五、检测巩固

(1)毛泽东,字

人。中国无产阶级

家、

家、

家。

(2)采桑子,是词的

,重阳是词的

,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3)表达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的句子是:

(4)写仲秋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六、板书

推荐第4篇:《采桑子 重阳》教案

《采桑子 重阳》教案

件www.daodoc.com 《采桑子重阳》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

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课

件www.daodoc.com

推荐第5篇:《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当每次提到中国伟人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想起我们的开国主席,毛泽东------一个我们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名字,这个名字深深刻印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更是深深刻印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我有满腔热血的崇拜,我敬佩他那指挥若定,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超高的军事才能。我敬佩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勇气。我敬佩他视王后为粪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气。我敬佩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才气。今天,我想透过毛泽东诗词来谈谈他永远昂扬向上的情怀。

诗词原文:

采桑子·重阳⑴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⑵重阳。今又重阳⑶,战地⑷黄花⑸分外⑹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⑺,不似⑻春光。胜似春光⑼,寥廓⑽江天⑾万里霜。[2]

词语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⑷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⑸黄花:指菊花。 ⑹分外:格外。 ⑺劲:强劲。

⑻不似:不类似,不像。

⑼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⑽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⑾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3]

白话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创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

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4]

诗词鉴赏: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评析: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关于本词由来的小故事以及感受和领悟:

毛泽东生性旷达,他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使得他在遭逢种种不如意之后,却总不会意志消沉,伤感。以他1929年重阳节触景生情所作的《采桑子·重阳》为例,词的上阕原本为“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下阕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然后,词人放下烟卷,远眺重阳风景,想起自己近年来落魄不顺的遭遇:前年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卢德铭引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中央指责他不进攻长沙,撤销了他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位,被误传为是开除了党籍,以至于他还当了些日子的“民主人士”;去年湖南省委指责他“右倾”,撤了他前委书记的职务,降为一个师长;今年来,下井冈山后几遭敌人袭击,在牛牯扑险些落入敌手,红四军“七大”落选,“八大”又落选,自己又得了疟疾,一病难起,连行军都要被人用担架抬着„„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们这位倔强的但早已真正认识到中国前途命运的伟人十分痛苦,是啊,这一切接着一切的打击使他对人生感到无力,可是他内心却又十分坚定的相信,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走城市保卫农村的道路行不通,他坚信,革命终会成功,这是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转念想,这或许是对他的磨砺,凡有大成就者必将经历痛苦,他不应该这么容易就放弃。于是又重新拿起刚写定的词,反复推敲觉得最后一句欠昂扬,少阳刚之气。他又沉吟思考了一会儿,执笔将最后一句改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同时,为了凸显他心情的变化,他又调换了上下阕的位置,以表达他革命者的乐观。尽管“人生易老”,但真正的革命者的青春以及生命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不应该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要以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关于本词被用作大型革命战争题材《寻路》主题歌曲:

《寻路》简介:

《寻路》讲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2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千难万险,历经各种曲折险阻,最终取得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黄洋界大捷、古田会议、三次反围剿胜利。

关于为什么选择《采桑子·重阳》作为主题曲:

 出于商业宣传的目的,因为毛泽东此词广为人知,能扩大本电视剧的影响力,可以吸引毛泽东诗词的读者,作为潜在客户,这样可以提高收视率。当然电视剧的播出也同样可以提高毛诗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去了解毛诗,透过诗词去了解毛泽东辉煌却坎坷的一生。

 这首词和本电视剧所发生的时间较契合,1929年正好处在1927和1932年之间,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正如这首词的写照,前期经受种种挫折,但最终会有好转,会充满着希望。革命者的勇气与永不服输敢于拼搏的情怀可以通过本词开阔的意境表现出来。  《寻路》主人公是毛泽东,用他的词更能凸显其地位,同时让人一听就知道是革命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总的就是说这首词改编而来的歌曲实在是再切合主题不过,怎么看都是本剧主题曲的最优选择。

推荐第6篇:《采桑子·重阳》教案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文章写得豪迈,气度恢弘,使人读过,备受鼓舞。

二、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气、感情。

赏析

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四)“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 五)叠句妙用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

作者sohu

推荐第7篇:采桑子 重阳教案(材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

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

“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课下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背诵名句 1.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2.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

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1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20.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2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2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教案2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文章写得豪迈,气度恢弘,使人读过,备受鼓舞。

二、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气、感情。

赏析

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读过这首

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四)“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

五)叠句妙用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

推荐第8篇: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导入新课:

用视频导入

四、重阳节介绍: 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板书)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简要点拨赏析文章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附《秋词》鉴赏: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 3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推荐第9篇:《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

《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教学难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预习要求:

1、自学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2、查阅一些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2、学生范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形成分歧。故意存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三)研读诗文 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1、分析上片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和“天难老”的感受?

【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①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明确】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②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和“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说“胜似春光”?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这也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③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明确】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 ④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明确】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郭老解释“霜”字,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这是很精到的。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所以“万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因此,“寥廓江天万里霜”,不仅写出了秋天开阔的景象。而且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⑤小结: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四)鉴赏意象

1、意象的概念,找出诗中意象:战地黄花、强劲秋风、寥廓江天。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分外娇艳;

强劲秋风——更似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毛泽东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更无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革命的热情和无畏;

寥廓江天——秋色无垠,革命家胸怀也无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祖国山河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意境(比较法:联系诗词中秋景的名句,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比较意境的不同。)

灿烂金秋,借赞美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他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整首词词格高远,词风豪迈,有着领袖的豪气。

(五)难点探讨

1、“人生易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 “易老”是客观事实,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苏轼“一樽还酹将月”不同,毛泽东从“天难老”中获得启发,意识到应在有限光阴中无限奋斗,所以貌似消极,实则暗含了毛泽东不屈的斗志!

2、初稿时上下阙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请讨论作答。(学生可能会有多角度理解,尽可能给予鼓励。但要引导其从上下阙的关系上来思考,否则,讨论将偏离轨道。)

【明确】上下阙都是写景抒情。上阙以人生感悟开篇,给全词定下了一个哲思的基调。由短暂而生发出奋发之意,由丰硕战果感到由衷鼓舞;下阙以秋风喻革命力量,累累战果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祖国山河如此壮阔辽远,更让诗人无比自豪,对革命充满信心。这样的构思,让思路更具逻辑性,并且,尾句将词的意境扩大得极为壮阔,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表现的更加雄健豪迈。

(六)结语

人生的秋天,往往来得突兀。我们如果只看到飘零的枯叶,散落的黄花,只品味其悲凉与萧索,那么这样的人生将布满灰色的暗云。只要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眼光,我们可以让心灵在秋高气爽中荡涤污渍,可以让眼睛在霜染红林中点燃激情;我们以友爱之心迎接大雁的南归,我们以欣喜之心丰收果实的累累。刘禹锡不是说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以,让我们带着毛泽东的豪情,再一次朗读《采桑子重阳》。(生朗读)

愿同学们都能以乐观豪迈的气概度过生命中每一个秋天!

【相关链接】

(一)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二)补充注释:

【采桑子】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插茱萸辟邪。4赏菊:喝菊花酒。

【黄花】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三)与重阳登高、赏菊相关的诗词:

1、[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2、[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推荐第10篇:《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2篇】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第 1 页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第 2 页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第 3 页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课下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4 页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 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 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第 5 页 [采桑子] 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

第 6 页 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

第 7 页 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

第 8 页 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第 9 页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第 10 页

第11篇:《采桑子 重阳》教学建议[材料]

《采桑子•重阳》教学建议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上阕着重赞写战地秋菊,下阕吟咏战地秋风秋景,全词通过重阳佳节即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乐观豪迈的革命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教学难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教学建议】 1.预习要求:

(1)自学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2)查阅一些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 2.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3.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2)学生范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形成分歧。故意存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4.研读诗文。

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1)分析上片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和“天难老”的感受?

【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①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明确】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②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和“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说“胜似春光”?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这也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③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明确】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 ④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明确】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不仅写出了秋天开阔的景象。而且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5.鉴赏意象。

(1)意象的概念,找出诗中意象:战地黄花、强劲秋风、寥廓江天。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分外娇艳;

强劲秋风——更似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毛泽东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更无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革命的热情和无畏;

寥廓江天——秋色无垠,革命家胸怀也无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祖国山河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意境(比较法:联系诗词中秋景的名句,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比较意境的不同。)

灿烂金秋,借赞美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他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整首词词格高远,词风豪迈,有着领袖的豪气。

6.难点探讨。

(1)“人生易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2)初稿时上下阙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请讨论作答。(学生可能会有多角度理解,尽可能给予鼓励。但要引导其从上下阙的关系上来思考,否则,讨论将偏离轨道。)

7.结语。

人生的秋天,往往来得突兀。我们如果只看到飘零的枯叶,散落的黄花,只品味其悲凉与萧索,那么这样的人生将布满灰色的暗云。只要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眼光,我们可以让心灵在秋高气爽中荡涤污渍,可以让眼睛在霜染红林中点燃激情;我们以友爱之心迎接大雁的南归,我们以欣喜之心丰收果实的累累。刘禹锡不是说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以,让我们带着毛泽东的豪情,再一次朗读《采桑子重阳》。(生朗读)

愿同学们都能以乐观豪迈的气概度过生命中每一个秋天!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遍野菊花的图片、作者图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者眼中的“秋”,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秋的美好。

2.配乐录音《采桑子 重阳》。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诗文语言与意境的优美。

3.课堂需要合作讨论的问题。

课件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补充注释及与重阳登高、赏菊相关的诗词。

课件使用目的:通过注释和对比阅读,加深对本的理解。

(三)教学资料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遍野菊花的图片、作者图像等。

2.作者简介

3.评析资料

课文简析

毛泽东写作本篇时,境遇亦不佳。但他发为声律,却一洗古人愁绪,展示了秋光之美和秋思之健。

上片“人生易老”二句,先故放一笔,承认“人生易老”,但紧接即言“天难老”,“天”即绵绵不尽之宇宙。由对“人生”思考,转而对“天”思考,为一过渡,为一飞跃,其不拘于人生短暂也明。待到“战地黄花分外香”推出,自然境界与精神境界同步巨变。“香”,发自于“黄花”;“香”,又是诗人主观感受;“分外”之香,即“分外”之欣悦也! 如果说用“香”字表达诗人心境还是含而微露的,到了下片“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直抒感受,诗人的欣悦早已溢于言表。结尾虽收于“霜”字,但不是表现自然的“寒”,而是为了表示“江天万里”的“寥廓”。江天,乃诗人心中之世界!

托物言志,此篇尽得其妙。“黄花”傲秋、傲霜而“香”远,何况人乎?在用词上,诗人大胆重叠,造成势叠而意不叠的递进之态,如“重阳”“春光”各二叠,皆出新意。(摘自田秉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4.相关资料

(1)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 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2)补充文化常识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插茱萸辟邪。

4)赏菊:喝菊花酒。

(3)与重阳登高、赏菊相关的诗词: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附: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第12篇: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教案(整理后)

采桑子·重阳

教学要点:

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句意把握内容,体会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旷放的情怀。

3、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且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导入新课

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多有凄凉之慨。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 板书:采桑子·重阳

2、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本为古乐采桑曲。又名丑奴儿、罗敷媚、醉梦迷、伴登临。重阳,题目。我国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传统上有文人登高赋诗的习俗。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阳历的十月十一日。便呈现出“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丽景象,“万里霜”写出了秋天的神韵和朝气,由于诗人的革命乐观精神,连秋景也“胜似春光”。全词极大地鼓舞了革命的斗志和信心。

3、写作背景:

1929年的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他在病中的心情。

自主合作

1、初读诗歌,对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寥廓江天万里霜 ..

2、诵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感情和语气。

诵读提示:这首词写的是秋景秋情,但没有叹老悲秋的调子,而是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的意境,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的气势。

3、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读,探讨以下问题: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句极富有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

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此,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②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③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

“劲”安,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

提升拓展

1、思考:《采桑子 重阳》一诗写于金秋十月,而《天净沙 秋思》也是对于秋天的思考,这两首词对“秋”处理方式是否相同?试把自己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谈。

《天净沙 秋思》点明是“悲秋”,《天净沙 秋思》悲的情调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诗中绝大多数的景象都是衰老、衰落、萧瑟、惆怅、忧愁的。②“断肠人在天涯”是关键的一句,几近于直接抒情,告诉了人们天涯游子的思乡悲情。③“小桥流水人家”,孤立的看,似少忧悲情调,但其景象为弱小型(不是壮观的大桥、奔腾的江河),又在这惆怅图景的氛围中,所以也给人孤独、寂寞的感觉。又,“小桥流水人家”的团聚、温馨景象正反衬出羁旅游子的漂泊、思乡之愁。比起刘禹锡来,毛泽东便是自觉地和秋愁唱反调。但是,面对秋天的景象,面对秋天的传统母题,毛泽东调动起来的感兴,和刘禹锡、范仲淹、马致远大不相同。重阳季节在他内心激发起来的不但没有忧愁,相反是一派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同样是战地的菊花,在陶渊明流传下来的传统中是文人的高洁娴雅,而在毛泽东那里,则是因为战事而特别芬芳。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觉得,虽然是秋天,但这样的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2、布置作业:

① 背诵全诗

② 回忆或查找几首写秋的古诗词。

第13篇:重阳节读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有感

重阳节读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有感

艾墨轩

《采桑子·重阳》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于1929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原文: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读着这样荡气回肠的词,让人感到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毛泽东的这首词与古人写重阳节诗词的不同在于:它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起句,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人们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揭示着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毛泽东为何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有缘由的。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这一句让人们读到:这是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革命意志、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而不仅仅是“战地黄花分外香”七个字的本义,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而“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革命意志、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2018年10月14日于艾默轩

第14篇: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两首词都含有深刻的寓意,语言精练优美,但由于创作的时代不同,词的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可采用一课一首的教法,引导学生诵读、赏析,在学习中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并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学习《沁园春•雪》

(一)导入新课

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塬,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品味全词

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上阕写北方的雪景,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望”字领起下文,望到了什么呢?作者是怎样由眼前的实景,写到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的?

4.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

5.作者为什么以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6.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梳理归纳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卜算子•咏梅》

(一)由介绍词牌“卜算子”和题目“咏梅”导入。

(二)听范读,感知《咏梅》这首词。

(三)诵读、点拨、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拨分析

①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梅是怎样开的?通过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梅花在冬季开得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又将会怎样呢?像《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吗?是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

③此词用的是什么手法?词的意境美在哪里?

④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A.疏通全词大意。

B.看看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C.两首词的相同点在哪里?

(a.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b.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c.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D.两首词的不同点在哪里?

(a.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b.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运用阅读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陆游“咏梅”词与毛泽东“咏梅”词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熟读感悟

1.播放雪景图片,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谈感受。

2.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

1.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2.师生讨论。教师作好点拨、总结,突出《沁园春•雪》一词的立意、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3.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两首诗词在取景角度上的异同。

三、诵读两首《卜算子•咏梅》

1.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2.介绍两位作者的生活时代和他们的个性特征。

比较赏析《卜算子•咏梅》应注意:(1)两首词的上阕分别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形象特征?(2)下阕分别表现出梅花怎样不同的精神气质?

四、归纳两首词中的梅花形象,词人都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

五、再读这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词的教学要强调朗读,毛泽东这两首词的教学也不例外,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注意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诵、背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教师范读或放《沁园春•雪》的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

三、启发学生概括上下阕的大意,了解上阕与下阕的联系,结合历史背景,领悟词作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词作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对表现思想主题的作用。

五、结合词的主题,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含义。

六、由感知毛泽东诗词的不同,引入另一种风格的词《卜算子•咏梅》。

七、诵读、点拨、赏析

1.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作者却表现出梅花一种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拓展想象,作者赋予了梅花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

4.对比赏析陆游的词,从词中所刻画的梅花形象和所表现的梅花的精神品质入手。

5.理解背诵这两首词。

【资料整合平台】

《沁园春•雪》创作和发表的背景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后,又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完成战略大转移、迎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时期的政治形势。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掩饰其阴谋,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军事摩擦。毛泽东高瞻远瞩,不计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在渝期间,著名诗人、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求词,于是毛泽东就将这首《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先生。后来便发表在《新华日报》上,柳亚子也和了一首《沁园春》:“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带,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沁园春•雪》在重庆一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并教育了广大革命群众和民主进步人士,使他们认清了形势,坚定了信心,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

第15篇:《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 赏析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鉴赏: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欧阳修这首词的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然而,以静入动,以虚写实,正是此词的一大艺术特点。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甚爱颍州西湖风光。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开笔纯用白描,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是作者欧阳修晚年致仕后退居颖州(今安徽阜阳)时所写。欧阳修早年曾贬知颖州,晚年又归隐于此,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深厚的感情。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脱的风姿。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本诗结构上安排,按照作者游西湖的时间顺序来写。先是交代游玩的时节与景色,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再到具体所见的景色,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游玩过后,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此时作者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寥寥几笔,翩翩如生地向人们展现了一副西湖暮春图,情景交融,个中蕴涵的深意经得起细细品味。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第16篇:采桑子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读毛泽东诗词虽不至百其数亦不寥落,深感于其间之俯仰开合气象万千,手边有一评论曰:“毛泽东的诗词,艺术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思想上,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格上,虽少“匠心”,却具“匠气”,其神韵以骨气取胜,豪迈奔放,激越昂扬,气象恢弘,叱咤风云,具有帝王气魄,堪称一代大家,当之无愧。”如今再读毛泽东诗词,便觉此评甚是中肯。

《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整首词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毛泽

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

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作为跨越时空的历史沉淀和人格化的象征,中国人无法淡化毛泽东留下的印迹和影响。对毛泽东的诗词,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风云变幻。

第17篇:比较.探究《 秋词 》《 采桑子 重阳》 《登高》《秋颂》 《落叶》导学案

比较.探究《 秋词 》《 采桑子 重阳》 《登高》《秋颂》 《落叶》

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

1.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所写节日是: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所写节日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秋词》《采桑子 重阳》《登高》三首诗。 2.了解三首诗的作者概况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 3.掌握有关表现秋的意象。 4.领悟作者对秋的感情。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大意。

1.走进作者。刘禹锡,字 , 代诗人。有 之称。刘禹锡和柳宗元并称 ,与白居易合成 。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贬,刘禹锡也被贬到朗州做司马,当时他才33岁。9年后,他被召回京都,因为玄都观的题诗触犯当政者,又被发落到连州去做刺史。晚年回到洛阳,人太子宾客,死时71岁。

毛泽东,字 ,湖南湘潭山冲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杜甫,字 , 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 。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三别”( 、)。杜甫被后世称为 。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寂寥 春朝 寥廓 渚 潦倒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自古逢秋悲寂寥: (2)我言秋日胜春朝: (3)晴空一鹤排云上: (4)便引诗情到碧霄: (5)人生易老天难老: (6)寥廓江天万里霜: (7)渚清沙白鸟飞回: (8)潦倒新停浊酒杯: 4.说说每首诗的大意。

5.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

二:整体感知,品味诗句。

1. 战国时楚国诗人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此悲秋便成为我国古代诗文表达的一种传统情调。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倍受打击,而他十分理解并同情古往今来失意志士的遭际和境遇,可贵的是他不因此而自甘消沉,而是葆有不屈不饶的雄心和奋发进取的豪情。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不同?

2.在《采桑子 重阳》一文中,哪句富含哲理,写出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3.《采桑子 重阳》描写战地的景象是什么?为何会感到“分外香”?

4.“一年一度秋风劲”一个“劲”非常好,好早哪里?“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非常传神,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

5.《采桑子 重阳》运用了叠句,试着找出来并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6.《登高》一诗中,仰视的句子是 ,俯视的句子是 7.杜甫诗的特点是“沉郁顿挫”,《登高》一诗正体现了这种特点,结合诗句,请你分析一下本诗如何体现“沉郁顿挫”这种风格?

三:比较探究,合作学习。

1.刘禹锡、毛泽东、杜牧三人的咏秋诗词在赞美秋天上有和共同之处?其中哪两首更为相似?

2.毛泽东、杜甫的诗都是写在重阳节,有什么很不相同之处?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3《登高》是点名了“悲秋”,《天净沙 秋思》没有写出“悲秋”,你是怎么看出其情调是悲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悲秋”,“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是悲吗?

4.“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黄花”指的是菊花,为什么不说“菊花”?“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指的是“枫叶”,为什么不说“枫叶”?

【中考链接】

(2012年泰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标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寥廓 渚清 春朝 分外 猿啸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寂寥: 排云: 寥廓: 落木: 3.课内阅读。 阅读《登高》,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的首联以“急”“哀”写风写猿,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中“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文后练习。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中间四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 1默写诗句。

(1) ,我言秋日胜春朝。

(2)胜似春光, 。 (3)风急天高猿啸哀, 。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语段。2.品味文中的优美写景句子。 3.感悟作者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秋颂》《落叶》,用“ ”标出不会读、不理解和易出错的字词。用“ ”标出不理解的句子。用“ ”标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1.走进作者。济慈, 国家诗人,代表作有、、。 贾平凹,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斑驳 罂粟 风姿绰约 憧憬 婀娜 蒲扇 3.解释下列词语。

斑驳: 了了: 风姿绰约: 憧憬: 婀娜:

4.《秋颂》第一节从、、等意象来写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第二节农人在秋天、、的欢乐。全诗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秋天的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以及丰收的欢腾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 之情。 5.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品味思考。

1.贾平凹的《落叶》重在写景吗?那么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2.划出《落叶》一文中写景的段落,划出文中表现“我”的思考的段落。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3.《落叶》一文中“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你怎么理解。4.朗读写景的段落,并尝试着背下来。 【中考链接】

(2012年荆州)阅读古诗,做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想象独特,颈联描绘出两幅优美图画,第一幅是 ,第二幅是 2.此诗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指出这种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达标测评】

1.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盛: 模:

削: 尽:

2.《落叶》的作者是 ,当代作家,陕西省丹凤县人,著有中短篇小说集 、。 3.课内阅读。

你在仓库里奔忙,一出门就看见你,

坐在粮仓的地上,多么悠闲,头发任清风微微飘起; 收割一半,你躺在田沟里酣睡,沉醉在罂粟花的芳香中; 镰钩放过了下一垄庄稼和紧缠的花朵;

你像在田里拾穗,涉过小溪田头,将谷穗高举;

或者几个小时守着榨机,等待那最后的果汁慢慢滴下。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2) 诗人在本节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 找出本节诗中描写“你”的神态或心理的词语,说说通过这些词语突出了秋天什么特点。

(4) 本节诗采用第二人称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18篇:六年级古诗词采桑子

六年级古诗词

1.竹石 作者:[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2.春夜别友人 唐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3.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4.无题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5.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6.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7.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娄山关,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9.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qiáng)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qiàn)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0.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1.虞美人 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2.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3.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14.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5.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6.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fèn)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7.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8.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20.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1.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莫,莫,莫!

2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3.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4.卜算子·咏梅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5.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第19篇:【词牌简介】采桑子

【词牌简介】采桑子

采桑子共三体,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故调名。 又有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此调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为正体。李词、朱词之添字,皆公认为变体。例词:《采桑子》作者 和凝(五代)

蝤蛴领上诃梨子

绣带双垂

椒户闲时

竞学摴蒲赌荔枝

⊙○◎●○○●句 ◎●○○韵 ⊙●○○韵 ◎●○○◎●○韵

丛头鞋子红编细

裙窣金丝

无事颦眉

春思翻教阿母疑 ⊙○⊙●○○●句 ⊙●○○韵 ⊙●○○韵 ⊙●○○◎●○韵

注:⊙--应平可仄;◎--应仄可平。

采桑子代表词作

作者: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①好,狼籍残红②。飞絮濛濛,垂柳阑干③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西湖,指安徽颖州西湖。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②残红,落花。③阑干,栏杆。④帘栊,有帘子的窗。栊,窗棂。

赏析

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作者: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鉴赏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另作了一首名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诗。

东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 纳兰容若《采桑子》纳兰容若

作者:纳兰容若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鉴赏

上片侧重写景, 刻画了萧萧雨夜, 孤灯无眠, 耳昕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 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 哀怨动人。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鉴赏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第20篇:采桑子读后感[1]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整首词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很多,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毛泽东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关,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对毛泽东的诗词,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

《采桑子重阳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