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益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该怎么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平乐中的乐为什么念月 【章益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该怎么读

【章益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该怎么读

2024-07-09 1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章益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该怎么读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6-04 02:10:03 标签: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该怎么读

作者:章益国

来源:“光明文学遗产”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闰四月十一日丙子

          耶稣2020年6月2日

 

近日光明文学遗产公众号连发数篇关于《清平乐》中“乐”字读音的争论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令笔者想起另一宗公案,即《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字读音问题。这里的“乐”一般读作“lè”,但经常有人撰文“纠正”俗说(如《读书》今年第二期王蒙先生的《识字与误读》),指出此处的“乐”应读作“yào”,当下不少《论语》注本或辞书也用此说(如上海古籍出版社金良年先生撰的《论语译注》,《辞源》等)。

 

 

 

最早主张此句“乐”读作“yào”的,是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这是基于对句义的理解:把“乐”释为“喜欢、爱好”,把此句解成“知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这是通行的解释,如刘向《说苑·杂言》、朱熹《论语集注》等均作此解。不过我们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解读有些牵强,“有似于山,故乐山”,为什么人就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东西呢?仁者就不可以喜欢水?君不见有“矛盾嗜好”一说吗?笔者喜欢“江南、烤鸭、苏轼、闲暇和韦伯”,能说这些都“有似于”笔者吗?逻辑不通之外,这个解释对原文的蕴含呈现也不够,是拘滞的。

 

 

 

笔者认为,此句更恰当的解释是:“知者的欢乐,像水一样;仁者的欢乐,像山一样”,这个理解并非于史无据,《论语》包咸注便这样解释:“知者乐……如水流而不知已;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这里的“乐”是名词(仁智者的欢乐)而非动词(喜欢),这样,“乐”自然应该读成“lè”而不是“yào”。这一解释基于三个道理:

 

 

首先,笔者认为此句采用了“意象平列”的句式。类似的句式表达其实在古代诗文中十分常见。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韩如海,柳如泉”“南曲如酒,北曲如水”,马致远的《天净沙》更是一个被结构主义诗学评论家反复咀嚼的佳例。“仁者乐”和“山”直观呈现,两者之间并不需要多余的联缀,完全不必再用“喜欢”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个句子不是主谓宾单向地延伸开来的陈述句,而是句意错综,可以让读者周游其间、往复回旋。以现代语言学的说法,“仁者乐”和“山”虽然组合成一个句子,但它们不是“横组合”关系,而是“纵聚合”关系——这个句子这样读才富有“诗意”,它符合了雅各布森对诗的著名定义:诗就是把聚合轴上的对等原理投射在组合轴上。

 

 

 

法国汉学家于连曾说中文的“山水”一词和西方的“风景”完全不同,“山水”组合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通过“配对”而推演贯通的特点,“山”向上、静止、稳固;“水”平展、流动、变化,从而任何事物都可与之配对而纳入“山水”二分的意义框架之内。《论语》此句就是用“仁者的乐”和“山”配对、“智者的乐”和“水”配对,几个意象平列出现,两相对照、相互映射,呈现一种“比德”的关系,联结人与物。

 

 

其次,“仁者”和“山”、“智者”和“水”处于“异质同构”的比兴状态。“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的知觉情感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它们都蕴含“力的图式”,当外部山水世界的“力”(物理的)和人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同形和契合关系时,就能兴起审美经验和道德体悟。山和水蕴含着不同的“活力”“运动”“平衡”“势能”,即使山水本身无生命,其形象也具有情感“表现性”,能向人们传递相对应的情感反应。清章学诚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之中藏不可见,而景物在天地间,于人心必有得其似也。”(《大兴李氏兄弟四时行乐图记》)人心和景物,必有相似之处,此即“异质同构”。“物物有一种生意”(祝允明语),山之意恰如仁者之意,水之意恰如智者之意。遇仁者之乐,便想到山;见山,便想到仁者,感觉挪移,“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钱锺书《谈艺录》说:“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只要以我之神接物之神,两相凑合,就能“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可见,“某种人‘喜欢’某种景”的说法是累赘的,有某种人,便有某种乐,遇某种景,心物两契,便成某种境。

 

 

 

△《谈艺录》书影

 

 

最后,人的人格类型和智识风格分不同类型,仁者智者是一种基本分型,构成一个对偶组,“喜欢山/喜欢水”只是对两种人某个具体特点的限定,“像山/像水”才是对这两种类型的整体摹形。“山型/水型”之分,能和现代科学对认知风格的研究相呼应。略举几例:心理学家卡特尔把智力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单单从命名上说,我们就能发现流体智力“像水”,晶体智力“像山”;彭加勒把数学家分成“逻辑型”和“直觉型”,前者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后者如骑兵游走、出奇制胜;卡尔维诺在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挖掘出两个对立的虚拟对话人物,萨尔维亚蒂严格地按部就班进行推理,安泰沉静,萨格雷多则谈锋敏锐,看待事物更富于想象,两个虚拟人物代表了伽利略性情的两个方面,这些我们不妨摹形为“山峙水流”;威廉·詹姆士把人类气质分为“刚性”和“柔性”,从而把哲学主张分为两大类型,我们不妨想象为“山岩岩”和“水潺潺”;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提出,对于不同的情境人类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决策系统,前者依赖本能、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后者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研虑方定,两个思维系统相辅而行,我们不妨想象一如“激流”、一如“砥柱”;“山型/水型”鲜活形象——如果还要更活泼一点,不妨像列维-斯特劳斯那样别致地称为“狗型和猫型”。

 

 

 

△《论语集解》书影

 

可以和“山型/水型”匹配的智识分型还很多,我们不一一列举。当然这里也略有差异,如《论语》对仁智之分是道德论,以上区分主要是知识论,现代认知风格研究的这些分型本身处于纷乱而无定的状态,不必拘泥于它们和“仁/智”“山/水”之分的细微同异。我们只是认为,用两种类型的人(或者说人的智识的两个方面)——例如“山型/水型”——作为两个椭圆的焦点,便可框出人类在某一个思域精神活动的椭圆形基本面。

 

 

 

结语

 

语言(语音)约定俗成,不必强行复古,而且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孔子的原意。不过,可以说,把此句解读成“仁者喜欢山、智者喜欢水”,取义拘执庸常,非要另标异音读成“yào”,更是多事。“仁者的乐像山”和“智者的乐像水”是较好的解释,灵动警策,富有内涵。因此,笔者主张把“乐”读成“lè”,而非“yào”。

 

作者简介

 

 

 

章益国,1975年生,200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历史学理论等。著有《道公学私:章学诚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等,于《史学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责任编辑:近复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更多

【上一篇】【孔祥东】孔氏家谱考略

【下一篇】【鲍鹏山】圣贤之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