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建构规划的底层逻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袁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建构规划的底层逻辑

袁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建构规划的底层逻辑

2024-07-13 10: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4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建构规划的底层逻辑

清华同衡2023年度工作总结大会发言

袁 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简要回顾2023

熬过了三年的疫情,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一年过去,结果没有我们在年初设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年中时预估的那么糟。正如宏观经济数据一样,宏观远看很喜人,但是近看微观,好像都是满脸的苦楚。规划人,既看宏观也更多地接触基层,所以在冷暖之间,我们有最深的感受。回想起前两年总结时说的:这是我们最糟的一年,但或许也是我们未来几年最好的一年,确实不幸被言中。去年的业绩与前年基本持平,没有实现年初我们预期的增长,这里既有规划市场动荡的影响,也有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按期支付等原因。

过去的一年是艰苦奋战的一年。各部门总工时、驻场工时和平均工时,都比往年有了较大的增长,可以看到大家工作的艰辛。相比总院,地方分院遭遇了更大的困难。

过去一年是积极拓展的一年。新签合同比前一年有所增长。上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接近尾声,业务类型以详细规划、遗产保护为主。专项规划、咨询研究类项目占比增加较多。

过去一年,也是持续进步的一年。我们在方案征集方面无论是参与的个数,还是最终入围和优胜,都有了比较大的增长。我们也努力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与13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的工作从服务到技术都获得了甲方的高度认可,收到了来自甲方的诸多感谢信。

过去的一年,我们团队的整体规模保持稳定。团队人才画像显示,我们有充实的新鲜血液的补充,5年院龄的老员工和12年院龄的中层骨干是占比最突出的部分。我们很多中层的管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拓市场催到款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到团队的成长,优化内部的组织结构,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例如总体一所提倡的“人人璀璨,各个精彩”,对于每个员工过去一年的工作,能够看到,能够鼓励,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

同衡年轻的团队,也释放出年轻的活力,比如跑马,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跑协去年一年的跑量5.5万公里。跑步不仅只是锻炼身体,也是对个人毅力、耐力的一种磨练,反映出同衡人坚韧的精神。去年我们各种各样的获奖,有一个奖可以特别说一下:同衡在去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的“人民城市”摄影大赛中拿了团体第一,获奖的人员不仅有我们的规划师,还包括后勤部门司机班的同志,这才是一个团队,大家和而不同,但同样精彩。

过去一年我们也有一些部门和架构的调整,两个地方分院做了更名,四个中心转成分院,并进一步裂变出更多的生长点。

这是我们部分所长总结PPT的第一页,可以看到对过去一年有很多相同的感受:逆风扬帆、逆流进化、向光而行、向阳生长、守正出奇、守正创新等等,最直接反应出大家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判断。

2023年的同衡大事

1. 党建引领

同衡六项2022年度党支部优秀项目成果获得了清华大学的表彰。我们坚持党建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既能够实现对国家战略的深入理解,也能够助力在具体项目中增强认识,指导规划工作扎实地往前推进。

2. 服务学校

同衡作为校办企业,服务学校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我们积极支持学校的智库建设,参与相关的学科建设,服务校园的规划建设。同衡作为主力支持单位多年来持续支撑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将近50项的智库类课题和政策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首都高端智库也是同衡主要支持的学校重点智库之一,过去一年向市里报送了政策研究报告30余篇,多篇获得了领导批示。

张杰老师带领的遗产团队,有力支撑了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同衡还参与了很多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工作,比如参与教学、支持清华乡土30年学术研讨会议等。按照教指委的工作安排,同衡牵头和学院共同开展全国城乡规划专业硕士《规划实践前沿》网络示范课程的编制工作,以同衡为主体,有26位同衡技术骨干参与其中。过去一年,同衡的学术周、大师讲堂,同衡承办的学会各类学术论坛,先后邀请了20人次学院教师参与,这也是同衡努力打造学术平台、扩大清华教师学术影响的重要举措。同衡还有很多团队跟学校教师有着各种各样的合作,支持教师的科研和项目实践,支持教师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落地。我们也有很多团队参与到学校的校园建设中,除了持续负责的校园规划之外,比如去年南支河校园景观的验收工作、校园景观的后评估等,都是我们景观团队开展的,他们还与学校的公共关系学院联合教学,为国外留学生讲述中国的发展方案。

不少教师工作室也通过同衡教师分院这个平台对外呈现很多代表性的成果,包括朱育帆老师的团队完成的清华校河内河段改造的工程,林波荣老师的团队、燕达老师的团队在绿色双碳领域的工作,宋晔皓老师做的一些在地化的项目实践等。

3. 服务北京

同衡作为北京的在地企业,服务北京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在2022年度优秀责任规划师评选中,同衡有14个团队获得了“优秀责任规划师”的称号。

我们长期服务市委、市住建、自资等部门,国际城市所在过去一年完成了162篇信息扫描和报送,还有6期内刊、35篇定向约稿,总共完成了约50万字的研究成果。为此,他们搭建了自己的国际信息搜集网络,每日筛选、编写、报送,对重点领域形成持续的情报搜集的能力。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很多部所在持续深耕,不仅仅从原来传统的业务角度去参与,也开始破圈,比如从产业招商、产业空间地图以及发改的重大项目投资谋划等更多角度支持北京的规划建设。遗产团队针对北京核心区平房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地块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详规团队在平谷开展了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试点建设工作,这项工作随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被正式纳入“三大工程”,在全国各地做经验推广。遗产团队以清华国重项目其为核心打造的南口科学城,入选北京市第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示范园区,支持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通过持续对北京的服务,也让我们更了解北京,我们三位女院长分别作为海淀区人大代表、房山区和通州区的政协委员,为北京的发展建言献策。

4. 服务城乡

同衡的业务遍布祖国各地,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力支持全国各地的城乡发展建设。保定是我们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基地,在过去的几年中,同衡有五大中心、二十多个专业部所、上百名技术骨干服务这个地区。去年1月,我们获得了保定颁发的城市建设特殊贡献奖。我们的身份也从刚开始的驻保优秀企业,在8月份升级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专家总师,到12月份成为了城市合伙人,“与保定结成奋斗共同体,共历艰辛、共享成功、共创未来”。这是我们持续耕耘所取得的成就。

去年是国土空间规划收官的一年,之前所做的各级国土空间规划陆续获批——广西、景德镇、邳州……我们搭建的院内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平台,对质量管控和工作进展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效果,也很好地支持了一些地区的规划成果技术审查工作。

住建部2023年委托的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之一——以县城为载体以县域为单元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研究,很多部门参与其中,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案例;科技部的十四五课题——内陆河地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由同衡和清华大学合作承担,与我们在内陆河地区的广泛项目实践相结合,并进一步开展科研成果的示范应用。

乡村振兴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一块工作。很多部所这些年也在持续跟踪服务,不断提升迭代规划成果和技术方法。传统村落的特色业务也在逐渐升级,过程中与高校设计团队、企业运营团队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生态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城市所从以往所做的湿地保护,在过去一年进一步拓展到荒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领域。当然,我们在很多地方还有很多类型的实践和亮点,没有办法一一列举。

5. 走向国际

遗产地可持续团队持续服务景迈山申遗项目,过去一年景迈山终于拿到了“世界茶文化景观遗产”这块牌子。同时,霍泉灌溉工程也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遗产保护部门还有很多工作亮点,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如蜀道保护利用的实施方案和蜀道世界遗产预备项目选择,这也是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项目,以及海南黎族传统聚落申遗的咨询工作等,为我们的后续工作做了大量的储备。

遗产保护五所也继续抢占“国”字头前沿阵地,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专题研究,在长征之后我们的国家文化公园工作也进一步拓展到黄河、长江。当然,国字头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我们的旅游规划部门在过去一年在这一战场又拿下了庐山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

6. 科研创新

我们的科研创新也在持续,知识产权、专利数量都在持续增长,其中一些专业部所在这个方向承担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智慧城市所,单一部门在过去一年拿到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还新申请2项,并获得了2项软著,对于十几个人的团队取得如此成绩非常难得。照明板块持续在照明领域牵头和参与多项国行标、地标和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公共安全所在过去五年里能够两次拿到北京市的科技进步奖,去年还与清华大学等合作拿到了北京市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所的“同衡交通碳排放计算工具包”也取得了软件著作权。

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在产业图谱、产业大脑方面深入研究,申请了“产业图谱”的专利,注册了“产业大脑”图形商标,接下来会继续打磨成更完善的产品推向市场。我们的“同衡云”经过逐步完善和技术提升,过去一年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院内开始上线测试,希望能尽快完善并对外发布,成为对社会开放的一个智慧平台。

7. 同衡声音

发出同衡的声音是我们代表清华呈现对社会发展的关注,疫情过后我们的学术周终于可以在线下举办了,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顺利举办,以全新的板块化的学术研讨展现以同衡为代表的规划行业近年来为中国城乡发展所做出的探索和成绩。

我们也积极参与了规划年会,承办了多个分论坛的组织工作。我们在宣传办的大力推广下,更多的员工走上中央及地方媒体,解答城乡发展的问题,表达清华和同衡人对社会的关注,呈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自己的技术部门的支持,比如新媒体技术所在过去一年完成了院内50多场直播工作、70多场视频录制。

8. 战略布局

过去一年也是我们合纵连横拓展布局的一年,我们对接学会的规划实施分会,成立了清华同衡规划实施研究中心,进一步支持学会的学术研究工作。我们牵头成立了低碳智慧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交朋友,共同拓展生态圈。技术创新中心结合自己的产品和数据能力,与媒体机构合作,东北地区投资指数的研究成果即将联合发布。

9. 聚焦地方

地方分院持续深耕和聚焦地方发展,湾区分院首次承办了南沙未来城市建设研讨会,西北分院也在成立五年之际将同衡学术周引入地方形成同衡学术区域品牌,举办了西北地区高质量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论坛。论坛上形成了同衡研究集成式的展示,我们多位年轻的核心技术骨干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河南分院首次在豫承办了学术交流会议,很多院级骨干在这些区域论坛上发表见解。各地方分院也在项目上发力,河南分院与总院、学院教师密切合作,在郑州航空港未来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10.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同衡一贯的企业文化,北京“23·7”暴雨之后,同衡人传承了当年抗震救灾的精神和传统,第一时间响应地方政府的需求,在北京和涿州的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团队克服困难,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开展调研工作,为上级政府指导灾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风景园林部门还承接了昌平滨河森林公园的灾后重建工作。旅游部门支持文旅部的定点扶贫工作,这些年持续的定点扶贫都是在藏区的高海拔区域艰苦展开的。

以上是同衡各个部门过去一年在工作中的付出和成绩的缩影,还有很多值得给大家汇报的方方面面,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呈现。感谢全体同衡人的拼搏和坚持!

思考:如何应对行业困局?

变与不变的迷茫

这两年我们感受到了宏观经济形势对城乡建设的影响,传统规划市场萎缩,收入减少。国土空间规划年会上一组官方数据显示规划行业的队伍庞大,但对比市场规模,折算人均收益,显然产能过剩。规划行业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可以把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和非洲,只能内卷,所以,这几年日子不好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未来几年肯定还会陆续有人离开。在整个行业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需要静下来好好想一想。

中国式现代化

到底变了什么,是不是只是经济下行,人口负增长这些表象?其实最大的一个变化,二十大报告里提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要为人类对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做出贡献,要走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我认为这才是百年变局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变化。

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然,我们也要看看在变化之外还有哪些不变。在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甭管什么变化,我们国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是不会变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描述: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如果画成一张图,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两个方向不同的力,两个力的合力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方向。两个力的大小变化,所产生的力矩偏差可能就变成了我们社会发展的阶段目标,这些小的力矩偏角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主要矛盾。

把生产关系、生产力要素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劳动力近年的变化:人口城镇化水平在2011年的时候达到了50%,我们的也在那个时候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到此刻应该正在迈入中度老龄化的门槛;我们的人口出生率,2023年是6.39‰,死亡率是7.87‰,前年开始进入负增长。这些都是发生在近十几年甚至近几年的事情。看劳动工具,从新旧石器时代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时代,从机械化到现在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科技进步在最近这些年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再看劳动对象,中国的三产结构的比例,7.3:39.9:52.8,一产比例持续下降,三产比例不断上升。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人不仅仅作为劳动力,同时也成为劳动对象,成为人力资源。当然,还有我们的数据资产也在转变成数据资源,这些都是在最近若干年里发生的重大变化。

再看生产关系,几十年前我们的生产资料基本都在工厂里,大家都去工厂上班,现在很多的生产资料小型化、移动化、私有化,甚至可以共享,工厂越来越多无人化。这些都较以往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的市场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传递,参与分配的要素已经不仅仅只是资本,知识产权等各类资源都参与其中。所有这些变化也都是在最近若干年里发生的,都是以往我们没有经历的。

生产力所有要素都要落到空间,生产关系的所有要素都要通过政策来调整。而我们的规划工作,其实就是用空间支撑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作为政策工具支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工作的核心要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戴蒙德将为什么白人有那么多货物而黑人没有的原因归咎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这或许可以解释工业革命的开端,但是为什么工业革命200年了,知识和科技已经在全球广泛传播,那些落后的地区依然落后而且贫富差距还在加大呢?答案是他们无法摆脱列强的掠夺——对资源和人才。例如巴西有大宗的粮食出口却有15% 的人口生活在饥饿中,如果不能摆脱列强资本的掠夺,划多少基本农田可能都没用。中国式现代化显然不能像西方那样去用枪炮、病菌,通过殖民和掠夺的方式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实现现代化。我们唯一能够走的路径就是发挥人的价值,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生产力,与之适配生产关系,建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新的平衡,提高效能。

这是全新时代的开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最近大家可能看到徐雷说的“如果还认为我们陷入的是经济周期的下行周期,那就真的错得太可怕了,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时代的开启,周期和时代是两种不同的性质”。我很认可这样的观点,因为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素的变化不仅仅是周期性的,而且具有划时代的特征。

规划会有被抛弃的那一天吗?

传统房地产走到今天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要引以为鉴。张泉灵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传统的规划会不会有一天也被抛弃?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很多新鲜事,无论是贵州的村BA,还是一些其他现象级的事件,拿东方甄选这件事来讲,我认为根本在于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社会新秩序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以前要想实现社会的跃迁,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要么有点知识,但是今天我们突然发现还可以有粉丝,这是以前大家都没有感受过的。你不是投资人,你通过粉丝数也可以参与到生产的分配,而且还要拿大头。企业管理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很多传统企业显然还没有适应。

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平民百姓也不再是乌合之众,有了更多自主表达的可能,民意可以被更多人看见,俄乌战争也好,巴以冲突也罢,不再是一边倒的舆论操控。一个明星的政治表态甚至可能对大选结果都会产生影响。今年的淄博烧烤、哈尔滨的火爆,都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这两天某地的机场不让网约车去开展服务,也变成了一个舆论事件,这背后都是政府治理所面临的全新问题,逼迫我们的治理模式必须尽快适应。

规划一直都说“人民城市人民建”,说要广泛的人民参与,我们是否真正适应了这样一个新技术支撑下的现实社会的发展?显然也还没有。其实,我们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被抛弃了,我们几乎连一声再见都没有来得及说,就转到了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真的实现了规划价值的重生吗?我认为还没有,审视我们自己完成的这些规划成果,虽然我们尽力保证成果质量,但我们不能止步于取得的成绩,要知道我们的总体思维还远远不是一个能适应划时代变革、全面支撑社会发展的全新系统,底层的逻辑还是个传统规划的套壳。破与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当前这个转换时期,不管周遭在想什么、做什么,同衡人应该有自己清醒的认识,时代需要什么,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创造新价值。

建构规划的价值逻辑

华为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在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上,能够提前做好预判。何庭波在公开信里提到“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就诺亚方舟”。对于我们的规划,可能图纸或者文本未必能够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有一个全新的变化,但是我们自己要清醒地认识空间规划背后生成的底层逻辑,这才是有用的规划。

如何重塑规划价值的逻辑?中国规划行业的发展是搭着城镇化这个快车起飞的,那个时候啥都没想就日行千里,泼天的富贵让我们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忙着去挣钱,规划成了土地财政的工具。我们很多领导一说城市建设用地,都要折算成“亩”这个单位,这是传统农业使用了上千年的单位怎么也进城了呢?就因为我们的建设用地都是从农业用地征转过来的吗?现在进入存量时代,我们的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技术标准更高了。这个时候政府和开发商突然算不过账来,规划的价值怎么去体现?高速列车停了,我们往下一看,才发现自己的脚没落在地上,现在是需要我们下地推车的时候了。规划在此刻,应该为满足生产力的进步去创造合适的空间,为生产关系的适配提供合适的公共政策指引。哪些是新质生产力?它们需要什么空间?这些都是以前我们没有思考的,现在必须去研究,如果不能建立空间与发展的关系,规划的价值也就折损了。我们看到新质生产力带来的设备小型化,一部手机,如果还按照里面的含金量、含硅量去卖,那大概也就能卖个百十元,不超过售价的5%,为什么能卖到几千上万?自然资源的依赖正在减少,人创造的价值占比越来越高,真正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我们的规划还按照“亩”来取费,显然没有摆脱传统思维,没有体现人的价值。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我们空间规划的全要素,但社会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只是劳动对象中占比越来越少的那部分,我们必须放大自己的视角,构建空间生产和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各类要素的时空关系。城市存量里的空间再生产能不能进化到立方米?空间规划的标的能不能不再是土地,而是三维空间以及里面的各种应用场景?我们应该做的是适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空间底座,规划就像在做一部手机一样,不仅仅是卖二氧化硅,而是呈现空间运行活动的全部价值,同衡应该在这个方向上多去思考。我们在2012年的时候更名去掉了“城市”这两个字,而谈泛规划,就是希望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发展的视野里展开。

建构规划的科学逻辑

当然,规划的科学逻辑也在变,规划的全周期到底是多久?卫片比对能回溯多久?毕竟人类从发射第一颗卫星到现在也就60多年。预判未来是不是只是到规划期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尺度,发展的周期也不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是以万年来计的,社会的变化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局,适配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空间短短几十年就可以从小渔村变成世界超级城市。

人文与创意城市所在参与房山灾后重建调研的时候,找到了同一地点一百年前的照片,对比可以发现洪水之后这里回到了一百年前的历史状态,这一百年里的新建设都被这场洪水冲毁了。图斑比对可以找出变化的部分,但要找出变化的规律,看出变化的效率并做出正确的趋势判断,这需要我们放眼到更长的历史周期去分析,我们要补充新的知识,放大我们自己的知识领域。

佛子庄乡(左:1930年代;右:2023年)

这是我国西北、华北、华中三个农村片区,传统农业延续下来的炕头到地头的劳作半径,几乎和西部地区一个农田自动喷灌系统的半径差不多,我们可以在规划图纸上准确落位地类的现状,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这些农村居民点的消失方式、消失速度会是一样的吗?我们更要清楚伴随着社会进步,空间要素变化的背后动力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我们要清楚不同要素的变化趋势、可能的速度和变化的方式等。

建构规划的技术逻辑

规划的技术逻辑也在变。规划总被诟病“太软”,除了我们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刚需缺少深入关联之外,也跟技术手段有关系。国土空间规划给了我们很好的机遇,可以让原来的城乡规划插上遥感、测绘、地质、海洋等科学的翅膀,也可以穿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外衣,我们的技术手段是可以更硬的。数据已经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快速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尽快掌握新技术,融入到数字社会,参与到数字中国的建设当中去。

空间规划NEXT

有人说我们要进入到后国空时代了,我认为后国空是个伪命题,真正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还没有建设起来。真正的后国空应该是带有自己建构的底层逻辑的全新系统,正如鸿蒙原生一样,从底层的语言和编译器开始建构全新操作系统,致力于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此刻我们也需要重新构建同衡的规划底层逻辑,来支撑我们的空间规划和相关研究工作,让规划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发展空间底座。所以,“后国空”翻译成空间规划NEXT,可能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我们对它的认识。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在新的一年里,同衡也会重构自己的科研体系,组建若干院级中心以及部所级的研究中心、研究部室,围绕规划的底层逻辑开展系统研究工作,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是确定我们未来的工作是否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否延续企业发展的根基。有人担心AI是否会替代规划师,目前来讲,AI还替代不了我们,但是别人会不会用AI替代我们,就不好说了,我们应该高度警觉,加强学习,要有创新的精神,少做重复性的低效工作。我们要打造同衡自己的GPU,持续投入同衡云的研发,凝聚全院各个专业的知识和智慧,支撑科研和创新。如果真的有一天灾难来临,希望我们也能有一条船。

同衡智库

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定位——中国特色高校企业型智库,企业做智库越来越难,要靠我们越来越不挣钱的规划业务去养智库科研和技术创新,都是蛮烧钱的。我们也想像华为那样投入,虽然我们的体量远远比不了他们,但如果我们不投入,或许未来就没有我们的机会了。为了推动共同的事业,我们需要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也希望学校和兄弟单位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天下的事没有规定怎么能干,也没有规定怎么不能干,怎么合适就怎么干,我们要看准方向,下决心去干。

2024年是龙年,同衡是属龙的,都说本命年不容易,2024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未来的若干年可能还会很艰难。很多部门在总结的时候都提到了要坚持长期主义,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坚守,唯有坚持。寒冬对于我们来讲未必都是坏事,让我们保持清醒,积蓄能量。希望在新的一年大家龙年吉祥,顺意安康!

谢谢大家!

(根据袁昕院长在“清华同衡2023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的发言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文字整理|吴巧

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清华同衡 摄影协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