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耀瓷的装饰艺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代贴花瓷 黑釉耀瓷的装饰艺术

黑釉耀瓷的装饰艺术

2024-07-13 0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装饰工艺多种多样。黑釉耀瓷不仅数量多,制作精良,而且装饰工艺多种多样。在其逾千年的发展史中,除了吉州窑的木叶贴花和剪纸贴花外,可以说国内各窑口所拥有的各种黑釉装饰工艺,耀州窑几乎全都具有。而且在黑釉耀瓷中还创新出一些独具特色的装饰工艺,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仅有的几种装饰艺术。

单色黑釉的装饰艺术

单色黑釉是指纯黑釉,单色黑釉装饰艺术是指用纯黑釉进行装饰的艺术。此种装饰艺术是黑釉耀瓷装饰艺术的主流,主要使用于早期的唐代和晚期的明、清、民国时,均发展在耀州窑青瓷不占主流地位的时期。其装饰工艺有贴花、合模印花、合模划花、雕塑、捏塑、镂雕、剔花、划花、绘釉花等手法。

堆贴花饰:始于盛唐时,使用模印或捏塑制出浅浮雕式花纹图案,用泥浆粘贴在瓷坯的器表,再施黑釉烧成。此种装饰,往往贴在提梁罐和单柄执壶(注子)的肩部,还见于圈足炉和高足蜡台的高足处。另外为塔形罐周边堆贴的俯仰莲瓣。堆塑贴花装饰具有很强的浮雕立体感,一直延续到明代,以明代的黑釉兽流兽柄壶较典型。

唐代黑釉贴花提梁罐

此种装饰往往贴在提梁罐和单柄执壶(注子)的肩部。

合模印花:唐代较多,最常见的是各式黑釉朵花小铃铛和胡人头形埙。取前后合模式制出。在胡人埙脸面部分,模印出了高鼻大脸及满脸毛须。虽均为域外人物面目,但形态各有不同,印花简洁生动。此种工艺延续到清代,见于黑釉小口双系扁壶上的印花连珠加八卦杂宝纹,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图案。

唐代黑釉胡人头形埙

合模印花装饰唐代使用较多,最常见的是各式黑釉朵花小铃铛和胡人头形埙。

合模划花:曾在唐代的象生双鱼瓶黑瓷上使用。瓶身作双鱼形,尾作圈足底座,取前后合模成型,双鱼身上的鳞片和两鱼之间的水草采用划花手法进行细部修饰。

雕塑:采用雕塑手法制出形态各异的人物或动物圆雕,素烧后翻出模具,再模制出象生形体,或加饰在器物的局部。用此种装饰手法塑造的器物形象,在唐代黑釉耀瓷中最为新颖和生动,如蹲狮、跽坐力士座枕、兽面车轮枕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黑釉塔式罐。用象生雕塑进行装饰的手法,除唐代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黑釉耀瓷也曾大量使用,特别是各类盒的钮,大量使用蹲狮造型,既实用又美观,且寓意吉祥。

唐代黑釉胡人头形埙

合模印花装饰唐代使用较多,最常见的是各式黑釉朵花小铃铛和胡人头形埙。

唐代黑釉跽坐力士座枕

采用雕塑手法制作。

唐代黑釉兽面车轮枕

采用雕塑手法制作。

唐代黑釉塔式罐

采用雕塑手法制作的形态各异的人物或动物圆雕中,最突出的是黑釉塔式罐。

捏塑:比雕塑简略,仅用手捏出小型的人和动物造型。在唐代黑釉小瓷塑中常见,有狮、马、狗、羊等。以小巧的骑马人塑最为简洁生动。仅将泥条捏塑两下,一个俯身纵马者就跃然而成,真是大道至简,出手不凡。

镂雕:在器物设定的位置,按设计好的花纹将瓷胎镂空雕透。多用在烛台、灯台、基座的装饰上。镂雕纹饰一般比较简洁,见有如意形、心形和双连环形。其特点犹如开光纹饰。

剔花:采用的是减地浮雕的手法。耀州窑的青釉剔花和刻花工艺享誉国内外,但其黑釉剔花工艺相差较远,在唐代它仅仅是一种少见的辅助装饰,出现在器表需要下凹的壸(kǔn)门式装饰中。原因是其青釉玻璃质感强,釉下的剔、刻花易显露出纹样美和刀痕的动态;而黑釉具有失透性,不适合剔刻花装饰,所以黑釉耀瓷极少用此手法。而且黑釉中的剔刻纹饰与镂雕较相似,均为简略的壸门式,亦或称开光式剔花装饰。

此情况至明初略有变化。随着青釉耀瓷的衰落及北方最大的磁州窑制瓷工艺向耀州窑传播,耀州窑后期制瓷工艺受到影响,最重要的变化是白地黑花器开始大量生产。同时,磁州窑系的黑釉剔花工艺也传播而来,其特点是先将器物施黑釉,再以刻划花定出纹样图案,最后剔除花纹以外背衬部分的黑釉地。采用此种工艺装饰的器物,仅在陈炉窑场试掘时发现过。从胎釉特征观察,与当地黑釉器特征相一致。此外还发现相似的白釉剔花工艺,但数量均极少。

划花:用尖细的工具在胎体上划出纹样的装饰手法。在黑釉耀瓷中,划花装饰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单线划花,主要用在荷叶形器盖叶脉的划纹上;另一种是多齿篦形划花,大量用在黑釉擂钵器的器内。此种擂钵,在唐宋时期是茶道常用的研磨具,器外多施黑釉,器内无釉涩胎。为了提高研磨粉碎效率,在器内涩胎上布满各种篦划纹。以唐代黑釉擂钵器内的篦划纹最具特色。考古报告《唐代黄堡窑址》曾绘制出72种不同纹样的篦划纹,其中有旋转纹、树枝纹、禾苗纹、朵花纹、连环纹、鹿纹、旋涡纹等纹样图案,还在篦划图案中划有“叁”“八”“下”“非”“岑”“米”“礻”“十”等划花式文字。

唐代黑釉擂钵

这种多齿篦形划花的装饰手法大量用在黑釉擂钵器内壁。

多齿篦划花的手法,还曾用在明代黑釉耀瓷折腹碗的装饰中。此种黑釉碗侈口、斜腹下折收,环其斜腹饰一周栉状篦划纹。篦划纹处施薄釉呈褐色,器物其他部位的黑釉为二次施釉,釉黑且较厚。此种篦划纹装饰手法,笔者还在陕西澄城尧头窑和宁夏灵武窑中见到过,均为明代早期之后的产品。哪个窑先烧造,尚不清楚。

绘黑釉花:也称素胎黑釉花,或素胎黑釉彩。系采用绘画的技艺,将黑釉点绘在器胎上,直接入窑烧成。为增加素胎的白度和致密度,绘黑釉前多在表面加施白色化妆土,但化妆土往往施不到底,器外腹下往往露出深色底胎。1959年考古发掘时,曾对此种装饰工艺定名为“白釉画黑花”,因并无白釉,我们改称“素胎黑花”,为突出其采用黑釉绘花的特征,定为现在的名称。这种黑釉花瓷,在白素的胎体上突显出高起在上的朵朵黑釉花饰,具有一种对比鲜明而又质朴素雅的美感,是唐代黄堡窑场的一种大胆创新。所见器物有盘、缽、盏、碗、盒、盂、炉等,其中以盘最多,还有马、狗、猴、鸡等小瓷塑。其装饰特点为器物口沿往往用多次蘸釉形成黑釉连弧纹,或为五连弧,或为三连弧间隔连珠纹,或为三连弧间隔花叶纹。而器中心的黑釉彩纹样,则多见中亚的棕榈和椰枣的枝叶。绘画风格奔放、洒脱,极富动感,具有浓烈的中亚和西亚韵味。其纹饰内容除有梅花、菊花、朵花之类的中国吉祥图案外,更多的是反映中亚西亚的祆教和伊斯兰文化特征的纹饰。

唐代素胎黑花盘

黑釉花瓷是唐代黄堡窑场的一种大胆创新,所见器物以盘最多。

唐代素胎黑花折沿炉

其绘画具有浓烈的中亚和西亚韵味。

这些连弧、连珠、椰枣、棕榈等纹样和图案,明显地受到中西亚异域文化之钴蓝釉陶器和玻璃器的影响,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黑釉耀瓷的一种大胆创新。此类品种出现在唐代中期,器物圈足有玉璧底形,还有将玉璧底内墙削成外斜宽坡形的,可省去三角支垫,直接放在下一器的内心上叠烧。在其器心的黑釉花纹周围,往往可以看到直接叠烧的痕迹。这种耀州窑素胎黑釉彩瓷仅在唐代烧造,在唐长安城遗址中常有出土,唐代以后该窑不再烧制,可能是特为唐代定居中国的胡人烧制的产品。此种瓷器以白色化妆土为底,以黑釉绘画。如果改用黑彩绘花,再施一层白釉,就形成白釉黑彩装饰。从工艺角度看,这种唐代素胎黑釉花的装饰可以看作是后来白釉黑彩瓷的先导。同类工艺,唐以后耀州窑虽不再生产,但曾影响过河南、湖南的一些窑场。在长沙窑、衡阳窑、湘阴乌龙口窑址中,均有类似的黑釉装饰器出现,时代比耀州窑要晚。

黑釉地加彩装饰艺术

在黑釉耀瓷装饰艺术中,还有一类以黑釉为地,另加其他釉料或其他色彩进行多种色彩装饰的工艺。此类装饰艺术有黑釉地剔花嵌白彩、黑釉地绘白斑、黑釉地绘酱斑等几种技艺与手法。因均以黑釉为地,再加饰了不同色彩的装饰,所以器物的色彩有了区别和对比,装饰效果也更为鲜明和亮丽多彩。

黑釉地剔花嵌白彩:也称黑釉剔花填白彩,或黑釉镶嵌白彩瓷。系采用在花纹轮廓线两侧双向阴刻并剔除的手法,将施有黑药的坯体剔除花纹部位的釉药和其下之胎泥,再将白色的化妆土料或具有失透性的白色釉彩填入被剔刻出的阴纹凹槽内,入窑后烧成。烧出的器皿,在漆黑明亮的黑釉地上呈现出色彩鲜明且有镶嵌效果的朵朵白花,装饰效果更为鲜亮,色彩对比也更为强烈。此品种仅见于唐代,是唐代黄堡窑场的创新,目前尚未在同时期国内其他窑址中发现。它的创烧,很可能受到错金银工艺和金银器掐丝镶嵌工艺的启发。采用此种装饰的黑釉耀瓷数量较少,器物种类有壶、钵、炉、瓶等,造型与唐代同时期器物相似,所饰剔花嵌白彩纹样多位于器物腹部,纹样一般常见变形花卉,所见最多的是菊花,既便于刀剔,又寓意吉祥。

唐代黑釉地剔花嵌白彩执壶

黑釉剔花嵌白彩瓷仅见于唐代,是黄堡窑场唐代的创新,目前尚未在同时期国内其他窑址中发现。

黑釉地绘白斑:也称黑釉花斑或花釉瓷,是一种复色釉瓷。它是以黑釉为地,在黑釉地上用白色的彩料点绘出块斑花饰,点绘出的白斑呈失透的乳浊状,且在白色或乳白色的斑饰中杂以天蓝或淡青色的丝絮状纹理,犹如飘浮在空中的云朵,随风变化,天然成趣。此种瓷类,是上世纪末在耀州窑址新发现的一个色釉品种,器物种类有拍鼓、罐、壶等。该窑仅唐代烧造,数量较少,工艺不如河南鲁山窑成熟,应该是学习鲁山窑的一个品种。产品主要为供应唐长安城所需,以补充鲁山羯鼓之不足。在唐长安城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件黑釉绘白斑的拍鼓,造型与羯鼓一致,从胎釉特征观察,与耀州窑址的同类产品相同。

唐代黑褐釉地绘白斑腰鼓

西安唐长安城遗址出土,从胎釉特征观察,与耀州窑址的同类产品相同。

黑釉地绘酱斑:又称黑釉酱彩,也是一种两次施釉的复色釉装饰。它是先在坯体上施一层黑釉为底釉,再在黑釉地上用另一种含铁量不同并别有风味的酱色釉药绘画出斑块或纹饰,入窑一次烧成。烧成后,在乌黑深沉的黑釉上闪现出酱棕色的彩斑。此种装饰工艺耀州窑在宋代开始烧造,至金代仍有发现。从出土物观察,耀州窑所烧的黑釉酱斑瓷有鹧鸪斑和玳瑁斑两种。

鹧鸪斑的称谓,是借用陶瓷史上已有的名称。从装饰效果看,耀州窑的鹧鸪斑并非建窑鹧鸪斑类的白色斑点,而是以碗盏内底为中心,在周壁上显现出向四面八方呈辐射状的酱棕或酱紫色的羽毛形条斑。从出土标本观察,此羽形酱斑取单层、双层以至多层进行装饰,以象征鹧鸪和锦鸡美丽的彩羽。其绘彩用笔熟练、迅速、有力,其彩斑形象、生动、亮丽,收藏界俗称为“耀州窑狗舔红”。若按彩羽的形象定名,应称鹧鸪羽或锦鸡羽似乎更贴切。

金代黑釉酱彩碗

从装饰效果看,耀州窑的鹧鸪斑不同于建窑鹧鸪斑类的白色斑点,而是以碗盏内底为中心,在周壁上显现出向四面八方呈辐射状的酱棕或酱紫色的羽毛形条斑。

结晶釉黑瓷装饰艺术

用结晶艺术釉对黑瓷进行装饰的技法,以宋代的建窑最为优秀。北宋耀州窑烧制的结晶黑釉瓷产品,就是学习建窑结晶黑釉瓷装饰工艺的结果。宋代耀州窑的结晶黑釉瓷有兔毫和油滴两种,均是一次施黑釉烧成,在黑釉熔融后,经过缓慢的冷却,使黑釉中丰富的铁元素处于饱和状态,从而析出美丽的结晶花纹,在黑釉的器皿中闪烁着金属光泽般的莹亮晶花,有着幻术般的神奇,美轮美奂无比。

兔毫:是宋金结晶黑釉耀瓷中数量较多的一种艺术釉。其黑釉流动性较大,在从上而下的流动中,富集的铁自黑釉内析出条状的结晶纹理,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细毛状兔毫纹。所见析晶兔毫纹理以灰兔毫为多,近似铅灰色;也有银兔毫,闪出的是银白色光,但多杂在灰兔毫之中;金兔毫极为难见,仅见棕红色闪亮的细纹理。宋金时期耀州窑的兔毫盏,黑釉的流动性很强,除能形成兔毫的析晶纹饰外,还能使器口和器口下的瓷釉因下淌而变薄,并使其黑釉淡化为棕褐色,甚或成棕色。这种黑釉棕口的兔毫盏,是耀州窑此类产品的一个亮点。

金代耀州窑兔毫纹盏

这种黑釉棕口的兔毫盏是耀州窑此类产品的一个亮点。

油滴:在黑釉耀瓷的结晶釉中,油滴类的器物数量较少,但出现得比兔毫早。它的出现,一开始是偶然性的,笔者曾在晚唐五代的黑釉小灯盏的盏心见到过星点状的结晶纹理。因是偶然性,故未人为地将它作为一种黑釉装饰。直到北宋晚期,建窑的结晶釉工艺受到追捧,耀州窑工匠才对其兔毫和油滴烧制工艺进行学习和仿制。宋代黑釉耀瓷中的油滴,多为黑褐釉,其釉层薄于兔毫,釉面均匀,少流动性,在黑色或黑褐色的釉面上,布有大小不一的团块状星点结晶斑,晶斑飘逸、晕散,犹如油滴浮在水面,闪烁出圈圈点点的光彩,十分美丽。我们见到的耀瓷油滴多呈银灰色光泽,也有闪红色光泽的。

宋代耀州窑黑釉油滴盏

宋代黑釉耀瓷中的油滴多为黑褐釉,釉面均匀,少流动性,在黑色或黑褐色的釉面上布有大小不一的团块状星点结晶斑,犹如油滴浮在水面,闪烁出圈圈点点的光彩,十分美丽。

耀州窑黑釉瓷中的结晶釉产品烧造于宋代,至金代仍有生产,个别产品还延续到元明时期。器物种类多见盏和小碗,也有少数壶类。开始烧造结晶釉器时,其造型和该窑同时代的碗盏造型相似,以敞口斜腹和敛口圆腹造型多见,到宋末和金初,出现了仿建窑的弇口深腹宽圈足盏,表明耀州窑善于学习和仿效其他名窑之所长。

除以上品种外,耀州窑将黑釉在复色釉中还作为辅助装饰。这种装饰技巧,从唐代就开始应用,至今仍有所使用。归纳起来大致有:内黑外他色釉、内白外黑饰开光文字、器外腹以下饰黑釉衬托、器底座饰黑釉衬托等四种施釉工艺。

明代外黑釉吉语碗

黑釉在复色釉中作为辅助装饰。

作者:西安 禚振西

刊登:《收藏》2012年7期

1353539384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