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历史,走进明清衙署建筑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代建筑规制 观历史,走进明清衙署建筑文化

观历史,走进明清衙署建筑文化

2024-07-04 16: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衙署最初称为官府,关于衙署的记载, 最早可见战国《周礼注疏》中“以八法治官府”的记载。衙署在汉代称为寺、署,如东汉鸿护寺在改做佛教寺庙(白马寺)之前为一座衙署。唐以后称官署、衙署、公署、公廖、衙门等。到了明清时期,官府或叫衙门、衙署、公廖、公署 , 于是就有了县衙、县署、县治等称谓。进人民国时期 ,“衙门”一词废止 , 地方官府遂用政府称谓。

《诸司职掌》中对衙署建筑的详细描述

▲明代典型衙署布局示意图

衙署建筑虽为官式建筑,其建行族群的功能布局、形制风格 , 代表着封建礼制、地方政治制度及封建官制制度,是严谨且有规制的。因此,不同等级的衙署虽在占地面积和形态上有所差异,却有着相似的功能布局:

01

旌表戒箴之所

用于宣扬封建礼教,也是地方衙署的标志性建筑。有照壁、牌坊、大门、仪门。

照壁:俗称“影壁”。照壁面向大门 , 隔街而设 , 这种在大门前隔横街设广场照壁的做法,早在宋金时已经多见于中原,明清衙署沿用。壁上须雕或绘“喷吃太阳”图案,以诫官吏不得贪馁。

牌坊:又称宣化坊。在衙门外 , 临街 , 起标志作用。

衙门:即大门,大门明间上挂有说明衙署级别的匾。门前两侧各一石狮,三间带东西撇山影壁,向南呈八字形,俗称“八字墙”。在衙门中柱一线明间设门扉,左右或充填以墙,或设族善、申明两房东间前部置鼓,古称 “登闻鼓”,俗称“喊冤鼓”,告状人在此击鼓鸣冤,西间置二碑,一曰“诬告加三等”, 一曰“越诉答五十”。

仪门:即中门, 古称“桓门”是衙署第二重门。立在衙门内一般高出地面的长雨道上, 左右各有便门,东便门称“人门”或“角门”,俗称“生门”,是日常进出之门。西便门称“鬼门”或“死门”,是犯人被判死刑后所出之门。因此,大凡衙门,有个东进西出的规矩。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 《明会典·官员礼》载“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之内。若皇帝临幸,宣读诏旨、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活动时,要打开仪门。

戒石坊:为一座三间四柱牌坊。坊额南刻 “公生明” 三字,北刻 “尔傣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公生明”即“公生明 , 廉生威”之意。“宋赵光义摘以上四句, 令各府县衙立石刻铭并护以亭 , 称戒石亭。明清沿袭此制 , 而以牌坊代替,称戒石坊。

▲保定直隶总督署大门(上)、戒石坊(下)

治事之所

02

用于官员办公审理案件, 也是地方衙署核心建筑。有大堂、二堂等。

大堂:是全衙最重要的核心建筑。三至五间,向前开敞,前或有抱厦并月台,次间稍间前置栅栏。明间中后部在屏墙前安暖阁,内有公案左右各列“肃静”、“回避”和标明县官品级的木牌,以及军杖等物,称为“执事”,以壮声威。大堂又称正堂、公堂,或额称“亲民堂”、“忠爱堂”,是举行典礼和重要政务活动的地方,如万寿节庆典、承接圣旨和上级公文、拜发奏折、公开审理大案和宣判。

宅门:从大堂屏墙左右绕过,出大堂北门有一四合院,院门即称宅门。门前左右有门吏房。门内正中设屏门,屏门平时也不开启,遮住二堂。屏门上朝着院北的二堂挂横匾,书“天理国法人情”六字。

二堂:又称“穿堂”,为院内正房,是县官退思小憩及预审之处,也审理不宜公开的案件。二堂内也设公案和一套执事,匾额常称“退思堂”或“琴治堂”。二堂公案后也有屏门,上级官员往临时开启。

▲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南阳县衙大堂(下)

03

吏攒办事之所

主官副职办事之所。一般设于主官治事之所东西两侧。各级衙署对其称谓不同省级称藩司、泉司 ,府级称同知宅、通判宅,知州佐贰官为州同宅、州判宅,县衙内的佐贰官包括县垂、主簿。六房和三班。

历代从中央各部院到地方州县衙署,都少不了此类人员。六房,即衙署内仪门到大堂之间雨路两侧的吏户礼、兵刑工。此六房是中央定制,各地衙署必设。这也是衙署建筑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组成衙署建筑中核心部分。东面的由北向南依次为吏、户、礼三房和西面的兵、刑、工三房,一般每房各二间。此外,六房的南北向次序是固定,由南至北为“礼、户、吏”,“工、兵、刑”。依各地事务繁简,有些衙署并非只设六房,还设有承发房、账房、 库房、堂房等,因此房屋设置不等。

▲衙署两侧科房

宴息之所

04

主要为官员日常生活、休憩场所。有三堂、正宅等。

三堂是穿过二堂后,进入四合院形式的三堂院,又称“正宅”、“内治”、“知县宅”或“县廊”,属主官内宅,日常接待幕友,有时也用于审断事涉风月的隐私案件。堂内常悬“清慎勤”匾。此三字出自司马昭训长吏言“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宋代以来已成流行的官篇,明清皇帝更大力提倡。

后花园一般在衙署内宅最北端 , 供主官及家眷游玩休憩之地,环境清雅。

▲保定直隶总督府三堂

05

祭祀之所

明清衙署都设有庙宇,《清会典·工部》规定府、厅、州、县城皆设社樱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庙、文庙、关帝庙、城煌庙、名宦祠、忠义孝梯祠、烈女节妇祠等。衙门里设大仙庙、马王庙、狱神庙、衙神庙等。此外,各地衙署依其相应的民俗及各自级别还尊奉先贤圣者的庙宇。一般位于衙署东南部。

总之,衙署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时期官员行使职权的重要场所,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礼制制度的体现,是衙署功能的物质承载体。衙署至明清时代已经高度制度化、标准化、定型化、其渗透着的阶级等级观念和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探讨。

图文编辑 | 建投部

审 核 | 规划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