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可园主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代广东四大园林 东莞可园主人

东莞可园主人

2024-06-11 1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邓颖芝

  张敬修(1823—1864 年),字德甫,东莞市莞城区博厦人,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青年时投笔从戎,一生三起三落,宠辱不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历十余年心血建起一座岭南名园——可园,同时,也是一介文人,广涉金石书画、琴棋诗赋;一位雅士,广邀文人墨客雅集于可园,抚琴吟诗;一位伯乐,延请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和居廉在可园长年作画,奠定岭南画风。  一、戎马一生  道光末年,剧盗萌起。此时,年轻的张敬修放下圣贤书,投笔从戎。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他“援例捐府同知”,因为在家乡修筑炮台有功,任官于广西,平定巨盗,升任庆远同知。在其任官于柳州、梧州、思恩等各地期间,张敬修皆捐出私财,招募勇士,购买器械。后因在保卫桂林、平乐之战中立功,升任知府。此时的张敬修战群盗,初显锋芒。但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张敬修奏请朝廷剿灭广西盗贼的建议未被采纳,遂回东莞开始建造可园。   道光三十年(1850 年)六月,钦差大臣李星沅剿贼失利,十二月,尚书杜受田推荐张敬修,命其急赴军前。次年正月,张敬修在家乡选了300名勇士一同前往广西。他们行至象州时,解了周天爵之围,因此,授浔州知府。当时“贼势益众,廷命大学士赛尚阿讨贼,敬修以永安失守,乃募新兵七千人,会师进剿,以战功赏四喜攀指、大小荷包。二年正月,补右江兵备道。”咸丰五年(1855年),又因军功升任广西按察使。但该年九月,张敬修因为失守浔州,被撤职,留营效力。   1856年5月,“张敬修与太平军水战于浔州,大败,伤足,堕水,以养病回莞。”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派舰进犯珠江内河,直逼广州。张敬修带伤,临危受命,携长子振烈随军助战。以梅州大捷,授江西按察使,后兼署江西布政使,专门负责军饷。不久因病回家乡休养,以可园为休憩之所。清政府欲再次重用张敬修,但因其身患重病无法再为国效力。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卒,享年 42岁。  二、丹青风雅  张敬修虽出身行伍,却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雅士。他嗜翰墨,工诗词,善画梅,长写兰,好金石,爱名琴,喜搜石。其画品秀逸天成、笔墨超绝、清雅秀逸、笔力雄健。著有《可园剩草》(已佚),后人辑有《可园遗稿》。   张敬修酷爱书法,对此曾有专门的论述。现存书法作品散见于其绘画题识中。他曾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装订成册,可惜已失传。可园门口的“可园”二字即是其亲笔书写,二字均一笔写成,雄浑有力。其精绘花卉,尤以写兰画梅驰誉一时。至于篆刻,张敬修在《可园印谱序》中说:“予自髫龄,即喜刻划金石,然皆师心自用,朱白陆离,动盈箧笥。三十岁后,始觉远逊古人,颇悔少作,悉付磨砻。间有惬心之制,又多为朋侪攫去,故所存无几。盖既已略窥款隙,遂难乎运斤成风矣。兹就其存者,集印成帙,留学生候十年后视为何如?倘并此而磨之,未可知也。”张敬修对名琴的爱好,从其修建绿绮楼以珍藏岭南四大名琴之一的绿绮台琴可见一斑。绿绮台琴制于唐武德二年(619年),是最历尽沧桑和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张古琴。1858年,张敬修购得此琴,惊喜万分,作诗纪念并专门在可园辟楼珍藏之。  三、庭园深情   可园为张敬修的私家园林,其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直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它的建造花费了张敬修毕生的心血。张敬修继承了中国园林建造之法,又根据岭南人文、气候、植物等特点,精心营造个性鲜明的可园,使其与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并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可园里的置石、叠山、理水、莳木无不渗透着园主的心思:开门可出仕,闭门而归隐,以此养生治性,行义求志。张敬修建造可园的意图可以从其侄子张嘉谟撰写的《可轩跋》中看出:“廉访既名其园曰‘可园’,凡园中之轩馆亦多以‘可’名之,若三致意焉者。盖公尝再仕再己,坎止流行,纯任自然,无所濡滞。其于乐天知命之学,深造有得,固无入而不可者。一轩一馆云乎哉?”   可园原址是冒氏住宅,傍山栽竹,风景清幽。张敬修购下后,开始修建可园。建园时,张敬修聘请当地的名师巧匠,模仿广西、江西各园式样,集岭南园林之大成,大胆创新,别开生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可园的特点以小见大,缜密布局,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糅合在一起。在三亩三(2204平方米)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可园的建筑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布置,“连房广厦”地围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大庭院空间,其次布置山池花木等,把建筑、山池、花木和外围美景融为一体。   张敬修素喜花草,尤其是兰花。他不惜花重金购买,遍植可园。兰花寄寓着园主的品性。他的诗作中很多诗是咏兰蕙的。如他的《题蕙》:“芳草似畸士,空山养孤洁。唯有石丈人,同岑意相悦。”《题泉石蕙》:“幽香守空谷,意与静者存。何以写此氏,山泉作琴言。”张敬修居家时常和文人墨士吟诗作画,挥毫染翰,岭南名士郑献甫、陈良玉、简士良、居巢、居廉是该园的常客。可园盛极一时,“内储书史,外莳花木”。   张敬修不仅修筑了可园,而且以诗吟园,以文咏志,留下不少佳作。可园虽小,却占尽风情。在张敬修的诗文中,也记载了可园内花卉、水果、鱼虫之丰盛。如《可舟记》:“张思光以屋为舟,张志和以舟为屋,皆是吾家故事。今可园之有舟,窃谓数典不忘祖。”居巢也作诗《张德甫可园杂咏》十五首如《咏可园》:“水流云自还,适意偶成筑。拚偿百万钱,买邻依水竹。” 简士良等也为可园作了不少诗文。从诗文中可见可园的“占水栽花”。如简士良《可园赏梅呈德翁》:“可园三十六梅花,暖入芳条尽吐葩。灯火夜明珠错落,楼台春艳玉交加。好从香海摹诗格,漫向山村问酒家。修到此生宜此地,主人风味最清华。”  四、扶掖“二居”  “二居”是岭南画派宗师居巢、居廉的简称。张敬修与他们亲如手足。居巢(1811—1865年),精于诗词、书法和绘画。青壮年时一直是张敬修的幕僚,与其意气相投。跟随张敬修 16 年,在东莞可园昔耶室居住,吟诗作画。居廉(1828—1904年),居巢的堂弟。在居巢的指点下,画艺大为进步。1864年,回家乡广州隔山乡的“十香园”内设帐授徒,桃李满门,将“居派”艺术发扬光大。   张敬修不仅使“二居”衣食无忧,而且还提供优游的自然和人文创作环境,为居派和岭南画派的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   可园占地面积不大,却是占水栽花、植木、饲禽、养鱼;园内四季鲜花佳果不断,鸟飞鱼跃,宛如一个岭南花鸟鱼虫的大观园。居巢、居廉长年沉浸在其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绘画素材与创作灵感。可园时期是“二居”绘画(主要是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和高峰期。他们以大量的乡土物产入画,以写生写实为旨趣,其绘画清新明丽,灵动地表现了岭南大地蓬勃的生命活力。他们极具地域色彩的创作,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居派”绘画面貌,创造了没骨撞水、撞粉法画花鸟画,突破了当时风靡全国的文人花鸟画的程式,完全是一种创造性的“岭南风格”。   从可园中孕育出来的“居派”艺术因居廉桃李满天下而发扬光大,雄踞岭南画坛大半个世纪之久。岭南画派三大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曾拜居廉为师,他说:“余少时尝请师介绍亲诣可园观摩,下榻其中四五个月,尽将此精册临之以归,乃知吾师的画法,了无虚笔,一笔一点,都有用意的。”高剑父21岁时的画作,与其老师居廉的作品相比较,几乎可以乱真,从中可见高氏早年对“居派”的没骨小写意、“撞水、撞粉”等技艺的掌握已经达到相当纯熟的地步。岭南画派的另一创始人陈树人聪敏俊雅,勤于所学,深得居廉器重。1900 年成为居廉的关门弟子。  五、诗画传家   张敬修毕一生之力,潜心治园,建造可园。其兄张熙元建造了学圃,其侄子张嘉谟和张嘉言兄弟分别建造了道生园和欣遇园。张氏家族人才辈出,以书画传家,风雅一时,涌现出张振烈、张嘉谟、张崇光、张蝶圣、张秉煌等一批杰出的诗人画家。   其侄张嘉谟善诗词,工绘事。画花卉虫鱼,得宋元宗派之传,写兰得张敬修遗法,著有《静娱室杂存》(十卷)(佚)、《墨兰诗草》(一卷)(佚)、 《静娱室题画诗》。其与居廉过从甚密,曾师从其习画。中年后,专写墨兰,师敬修遗法,坚挺多见风骨,“人得其片楮,视同拱璧”。他所写的兰在当时与居廉的石齐名,有“居廉石,鼎铭兰”之誉。张敬修,崇文嗜武。从武功开始步入宦海,由治园最后回归园林。以武报国,以文怡情,以园适意,既有儒家之志,也有道禅情韵。张敬修以可园立名,以报国立功,以诗赋立言,以书画立品,更以扶掖“二居”立德。同乡好友邓蓉镜对他的评价是:   百粤功名百战场,归来三径未曾荒。   至今盾鼻留馀渖,散作人间翰墨香。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