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奏折真迹曝光 字写不好真的考不上状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代奏折格式 清代奏折真迹曝光 字写不好真的考不上状元

清代奏折真迹曝光 字写不好真的考不上状元

2024-03-28 0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

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时及雍正初年,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

  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权人(太后,权臣,顾命大臣等,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压着不发的或者没必要发的除外。

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缮写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

奏折高一般为22cm,横宽为 10cm;另有一种小密折,高仅14cm,宽7cm。

奏折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 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雍正时有奏折用黄绫,浪费可惜,遂以“物力维艰”,改用素纸可也。

请安折、贺表用黄绫封面,红、黄纸,“以示汝等郑重也”。

乾隆时期,有一个叫王懿修的湖北学政。一次,王懿修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奏折发出去后,王懿修突然想起奏折里写掉了一个字,吓得大呼:“吾命休矣!”从此,可怜的王懿修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只要听到敲门声,第一反应就是朝廷派人来抓他了。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

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