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故事】新闻老照片里的深圳改革开放40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深圳市照片 【摄影故事】新闻老照片里的深圳改革开放40年

【摄影故事】新闻老照片里的深圳改革开放40年

2023-09-11 17: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新华社发)

↑这是1981年拍摄的建设中的深圳经济特区罗湖小区。新华社记者潘家珉 摄

▲ 1982年12月15日,深圳特区渔民村一户渔民迁进新住宅后的居室一角,渔民村社员家里普遍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音响设备及高档家具。(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 摄)

↑1982年,深圳市无线电厂的工人在装配电子手表。新华社记者李长永 摄

↑1983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直升机场投入使用,图为候机室和指挥塔大楼。新华社记者陈学思 摄

↑这是1984年拍摄的深圳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的电子线路板装配生产线。新华社记者李长永 摄

▲ 1984年是深圳经济特区腾飞的一年,年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30倍。特区的青年人经常抓紧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图为深圳市蛇口开源有限公司的女青年倪虹在自学外语。(新华社记者 张福来 摄) 

↑1985年,深圳大学建筑系二年级学生在上建筑美术课。新华社记者潘家珉 摄

▲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1985年底竣工后交付使用。这座大厦共53层(含3层地下室),高160米,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设计造型新颖,设备先进,楼层顶部是直升飞机停机坪,地下室设有停车场(1986年1月15日发)。(新华社记者 段文华 摄)

↑这是1986年拍摄的中国深圳技术交易会会场外景。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以出口技术为主的大型交易会。新华社记者潘家珉 摄

▲ 深圳市中心的“拓荒牛”雕像。拓荒牛位于深圳市政府门前,是深圳开拓奋进的标志。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1987年时的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中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因到特区的人需办理"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摩肩接踵的中英街,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你若有兴致,交5角钱便可登上“大家乐”的舞台,为几百位观众献上一首歌。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大学图书馆。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1987年深圳罗湖口岸外观。深圳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是改革开放前深圳仅有的两个陆路口岸之一。1987年,有4000多万旅客出入中国各口岸,而从罗湖口岸出入的就有1900万。当时这里每年的旅客流量占全国口岸旅客流量的40%~50%。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桥上,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口岸等待通关的旅客,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桥上正在通关的旅客,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口岸的海关工作人员。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开放部分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湾同胞们在深圳罗湖口岸受到了热情接待。边检站和海关的工作人员充分理解他们归心似箭的心情,设立专门窗口和通道,优先为台胞办理入境和行李验放手续。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林先生要回成都找90高龄的母亲,但不知母亲是否还健在⋯⋯ 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这是1987年拍摄的深圳市笋岗进出口货物铁路编组站。新华社记者韩晓华 摄

↑这是1988年拍摄的深圳市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男女主人都从事美术工作,5岁的女儿也爱画画。新华社记者陈小波 摄

▲ 1988年,深圳已与日本、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加拿大及香港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签订各项合同5000多项,投资总额达17亿美元,“三资”企业有1200多家。图为中美合资经营的中宏工业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国斯(中)在厂区检查生产设备运转情况。(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 摄)

↑1989年,一批旅客通过深圳市罗湖口岸出境。新华社记者黄景达 摄

↑1990年,我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市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开业。新华社记者张肄文 摄

↑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一楼大厅里每天都挤满了等候购买股票的顾客。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7月3日正式开业。新华社记者黄鉴秋 摄

▲ 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在皇岗口岸深情眺望香港。

↑1992年,深圳市民争先恐后抢购上市股票。新华社记者潘家珉 摄

↑1993年,深圳特区的“打工妹”在排队向内地汇款。10年间,深圳临时工从邮局汇往内地的款项多达40多亿元人民币。当时,每逢星期天,邮局就出现排队汇款的长龙。新华社记者黄鉴秋 摄

↑这是1994年拍摄的深圳市深南中路的巨幅金融广告牌。当时,深圳的金融事业发展迅速,刺激了特区金融广告业的发展。新华社记者刘彦武 摄

↑1995年,人们在深圳图书馆内看书。深圳图书馆是“全国文明图书馆”。每逢星期天,这里总是座无虚席。新华社记者蔡国胜 摄

↑这是1996年拍摄的深圳京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打工妹”下班的情景。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外来的“打工妹”带来了就业机遇。新华社记者蔡国胜 摄

↑1997年11月11日,在深圳市宝安区25区宝恒工业区,由于宿舍没有阳台,“打工妹”将衣服一排排地挂在宿舍门口晾晒。CICPHOTO/黄建华 摄

↑1998年,外地求职者在深圳人才交流中心观看显示屏上的招聘事项。新华社记者陈学思 摄

↑1999年,深圳市罗湖商业城与香港仅“一步之遥”,香港清雅越剧社的5名社员相约结伴到深圳市罗湖商业城的曲艺厅中“过戏瘾”。新华社记者陈学思 摄

↑这是2000年8月拍摄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筑群。新华社记者陈学思 摄

↑2001年6月19日,“北京奥运、炎黄之光——海峡两岸长跑活动”到达深圳,海峡两岸的长跑健儿在活动中出发。新华社记者卢炳辉 摄

↑这是2002年12月16日拍摄的深圳市小梅沙海滨。CICPHOTO/蒙钟德 摄

↑这是2003年8月俯拍的深圳市大梅沙海滨公园。CICPHOTO/陈忠和 摄

↑2004年11月26日,深圳地铁1号线罗湖线站台开始最后调试。深圳地铁一期工程于2004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并试运营。CICPHOTO/钮一新 摄

↑2005年1月3日,游客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步行街购物、游玩。CICPHOTO/黄建华 摄

↑2006年7月23日,游客在深圳市锦绣中华民俗村参加泼水狂欢。CICPHOTO/袁水灵 摄

↑2007年10月2日,参加第十届深圳“龙凤大典”的100对新人在深圳市锦绣中华缩微景区内的“长城”边组成一条长长的“人龙”,祈福爱情长长久久。CICPHOTO/袁水灵 摄

↑2008年4月28日,义工们参加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仪式。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性博物馆。CICPHOTO/黄建华 摄

↑2009年12月15日,首批非广东籍深圳居民赴香港“个人游”成员乘车赴香港旅行。CICPHOTO/袁水灵 摄

↑这是2010年8月14日拍摄的深圳市盐田港。CICPHOTO/袁水灵 摄

↑2011年7月6日,深圳地铁3号线“大运专列”开进大运站。当年8月,深圳市举办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CICPHOTO/李坚强 摄

↑2012年2月9日,比亚迪公司深圳坪山总部工厂招聘现场人潮涌动。CICPHOTO/李坚强 摄

↑2013年10月13日,游客在参加深圳市第十一届羊台山登山节活动。CICPHOTO/黄建华 摄

↑2014年9月28日,在深圳市大芬美术馆广场,500名画家在2014“大芬十年”油画创作大赛现场同时作画。CICPHOTO/黄建华 摄

↑这是2015年1月19日拍摄的建设中的深圳市宝安区大铲湾港区填海区域(远期区)。CICPHOTO/黄建华 摄

↑这是2020年6月17日拍摄的深圳南山区、福田区和罗湖区新貌。(无人机照片)CICPHOTO/吴斌 摄

编辑_守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