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淮南市城区人口数量 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

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4-07-16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为淮南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6区1县,分别为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凤台县,总面积2585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淮南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淮南市市区所辖范围,包括大通区、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和潘集区,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重点处理好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继续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建设能源科技创新城市;凭借“三山三水” 的良好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宜居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     经济发展目标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人均达到5900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5:50:45.5。     城镇发展战略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皖北及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     坚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抓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国家煤炭生产基地、煤电生产基地和安徽省煤化工基地暨煤电化三大基地(简称“三大基地”)建设,并通过“三大基地”的建设带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协调区域城镇布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城镇、矿区、乡村的协调发展。     市域人口与用地规模预测     到2020年,淮南市域常住人口达到290万人 ,其中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4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     到2020年,淮南市域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42793.5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27788.48公顷,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15005.06公顷。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以高速公路和市域主干公路为依托,构建“一主两副四区”的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一主”:指市域内的中心城市,即淮南中心城区,主要承担区域性服务功能,辐射市域周边区域。“两副”:指市域内2个副中心城市,即潘集区驻地,凤台县城。是区、县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四区”:在全市形成四大城镇协调发展片区,即南部城市协调发展区、潘集—芦集城镇协 调发展区、凤台—桂集城镇协调发展区和毛集—新集城镇协调发展区。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到2020年,全市形成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个,2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1个; 5-20万人口的小城市2个;2—5万人的小城镇9个;小于2万人的小城镇7个。      市域空间管制     市域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分别进行空间管制。     (1)禁止建设区:包括地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坡度大于25%的山地,行滞洪区,洪水淹没区,不稳定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     (2)限制建设区:包括河湖湿地,地表水二级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坡度介于15%—25%的山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相对稳定的采煤沉陷区,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生态廊道,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区。     (3)适宜建设区:包括各城镇建成区、规划城镇建设区和市域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产业布局规划     第一产业:     在淮河以北地区,稳定凤台、潘集、毛集等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在淮河以南地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扩大蔬菜、水产、水果、苗木的种植面积。在保障区域水环境质量前提下,在焦岗湖、采煤沉陷湖等水域发展淡水养殖业;以乡镇为区块,采用农业合作组织方式发展规模化的家禽、家畜饲养业,积极促进高塘湖和瓦埠湖周边地区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第二产业:     按照“北重(煤电化产业)南轻(高新技术产业)、东新(现代制造业)西传(传统制造业)”的原则安排工业。在淮河以北地区,建设“三大基地”,统筹协调淮河干流和支流的水源保护区,合理布局煤炭开采与采选(包括煤产品深加工)、电力工业、煤化工等产业;工业发展应考虑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减排要求,严格控制发展造纸、陶瓷、印染等高污染类产业;在中心城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制药、纺织工业、电气机械、食品加工制造业、新材料类和环保产品制造业等。分期有序地将旧城的传统工业门类归并和集中,建设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山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台—八公山产业走廊以及淮南工业园区等四个转型产业基地,作为未来淮南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三产业:     结合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和新区启动,建设商业中心区块,加强中心城区商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完善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启动山南新区的片区商业中心建设;配套完善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依托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发展,逐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山南新区建设高教园区;依托“三山三水”积极培育旅游业,建设八公山旅游经济圈,加强中心城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引导毛集镇、上窑镇、曹庵镇、朱马店镇等重点小城镇的商贸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建设五大旅游区和一条生态旅游带(简称“五区一带” )     (1)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八公山、卧龙湖等为主体,包含周边文化景点,发展文化观光、生态旅游,建设西部城区旅游服务基地。     (2)窑山窑水旅游区:以古寿州窑址、上窑国家森林公园、高塘湖湿地、和上窑庙会等为主体,依托窑河(高塘湖)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度假和生态观光旅游。     (3)都市文化旅游区:以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淮南大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人坑)、博物馆等为主体,以淮南豆腐节为宣传品牌,发展都市休闲、爱国教育旅游。     (4)焦岗湖生态旅游区:以焦岗湖水面和周边的农业地区为主体,依托毛集镇的接待服务功能,发展农业观光、美食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     (5)潘集观光旅游区:以潘集矿区、黄淮海农业综合治理示范区、采煤沉陷区生态农业等为主体,发展工业遗址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     (6)淮河生态旅游带:以茅仙洞、硖山口、淮河风光带、十涧湖和淮西湖生态湿地等为主体,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民俗观光旅游。     市域交通规划     规划目标     以保证国家重点能源基地建设为前提,在安徽省“推进向东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建设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形成区域性重要煤炭外运和物流中心。     发展策略    (1)面向华东地区,构建淮南至长三角的以铁路和水运为主的大运量煤炭运输通道。    (2)加强区域联系,建设多条联系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打通至南京的高速通道,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    (3)优化市域公路网,建设煤炭运输公路通道,降低煤炭运输对城镇的干扰。    (4)按照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的要求建设公路客货运交通枢纽,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积极发展覆盖城乡的市域公交网络。规划目标以保证国家重点能源基地建设为前提,在安徽省“推进向东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建设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形成区域性重要煤炭外运和物流中心。     发展策略    (1)面向华东地区,构建淮南至长三角的以铁路和水运为主的大运量煤炭运输通道。    (2)加强区域联系,建设多条联系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打通至南京的高速通道,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    (3)优化市域公路网,建设煤炭运输公路通道,降低煤炭运输对城镇的干扰。    (4)按照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的要求建设公路客货运交通枢纽,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积极发展覆盖城乡的市域公交网络。    公路网规划    公路网布局结构:规划形成“四联、双环、九放射”路网结构。    “四联”指高速公路。分别为:合淮阜高速公路、淮蚌高速公路、济祁高速公路以及淮滁高速公路。“双环”指市域规划的外环与内环公路。外环公路的功能主要串联潘谢矿区的 主要矿区,承担公路煤炭运输任务;内环公路串联淮河以北主要城镇,承担城镇客货运输服务。    “九放射”指连接市域外环线的九条通往周边城市的放射状公路。分别为:东北方向为206国道、225省道至蚌埠,正北方向203省道、钱庙—蒙城公路至淮北,西北方向308省道至亳州,正西方向为钱庙—利辛公路和102省道至阜阳,西南方向310省道至六安,东南方向206国道至合肥。     城市性质与规模     淮南市的城市性质为: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城市规模:到2020年,淮南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6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6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人控制。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淮南市中心城区主要向南发展,在舜耕山以南形成新城区。其他次要发展方向为:东部城区向东发展,西部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东进、南扩、西调、北联”    空间结构构筑“三山鼎立、三水环抱、三城互动”的山水园林城市结构。“三城”之间保留生态隔离带,以城市快速通道相互联系。

(请点击查看大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