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小延安”:说不尽的红色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涟水朱圩 “苏北小延安”:说不尽的红色故事

“苏北小延安”:说不尽的红色故事

2024-02-01 1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在苏北的淮安大地上,也有一个地方——涟水县成集镇,人们称它为“苏北小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在日伪顽匪的重重包围、层层封锁之中,它誉满苏北,声震淮海,是众多革命志士向往的大后方。

走进这片热土,听到最多的是那些有血性的抗日勇士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故事,感受最深的是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有着炽热温度的红色文化。这些动人的红色记忆,聚焦着人们的目光,灼热着人们的心胸,感染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铭记了那段救亡图存、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朱南荡:抗战时期的“苏北小延安”

朱南荡一带,连结成集、尤荡、余圩、祠堂、古桥、梁岔等六个乡镇,形成一块东西约18华里、南北约20华里的封闭芦苇荡地区。区内水网密布,河滩众多,芦苇密密麻麻,织就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让盘踞淮、涟的敌伪分子望而却步;即便是本地百姓,如无熟识地形环境的人带路,一般也不敢涉足其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不愿做亡国奴的热血青年,成集镇朱南荡村的朱启勋与堂弟朱启宇、堂妹朱启杰,以及成集村的姜龙楼、姜立桥等人,联络一批进步青年,四处奔走,组织群众,向人们宣传抗日,号召人们奋起反抗。为了抗击日寇,他们决定成立一支抗日武装队伍。1938年初春,“抗日兄弟团”在成集小学成立,开始时只有30多人,后来,附近青年不断加入抗日兄弟团,很快发展到100多人。1939年,张芳九等受中共山东局派遣抵达涟水,在朱南荡与姜龙楼、朱启宇等人联系,秘密成立党组织抗日,并建立武装第八团。

随着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抗日武装的建立,来往于朱南荡这个联络中心的革命人士川流不息。在日寇大扫荡时,曾有灌云、涟水、淮阴、泗阳、沭阳五县县政府暂住成集,不少中高级干部,如李一氓、杨纯、吴觉、陈书同等,都在这里工作过。对待抗日队伍,老百姓热情迎接,主动腾出房屋,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烧菜做饭,帮助侦查敌情。随着抗日武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以朱南荡为中心,成集、尤荡两乡为基础,随后发展到余圩乡、祠堂乡、古桥乡东半部及梁岔乡公路以西部分,共约360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让敌人寝食不安,1939年至1943年期间,敌人对朱南荡进行多次扫荡。1943年大“扫荡”后,敌人在成集的三面筑起了据点,西边古寨伪军向东,东边双庄伪军向西,张集据点伪军向北,对成集形成三面围攻形势。成集抗日武装不畏艰险,与敌人打游击、绕圈子,多次打击来成集“扫荡”的日伪军,红色政权岿然不动。朱南荡是淮涟两县敌伪顽匪闻而生畏、望而却步的地方,是长期在敌伪顽匪重重包围层层封锁中的一块红色净土,从来没被日伪等占领过的一块地方。那时,人们都把朱南荡及成集一带称为“苏北小延安”。

英雄歌:用热血书写豪情壮志

在抗日战争中,这里的人民群众为抗击日寇的入侵,浴血奋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朱启勋盘肠大战、朱启杰从容就义、朱前光荣献身、王道明伏击日寇头负重伤阵亡……一位位英雄,写下的不仅是悲怆、豪情,更留下穿越时空的心灵回响。他们牺牲后,这里有用他们名字命名的村庄、河流,还有他们的墓地、纪念碑亭等革命纪念建筑。

在先烈的抗日故事中,“朱氏三杰”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朱氏三杰”指的是朱启勋、朱启宇和朱启杰,他们三人是堂兄妹,为人忠勇仗义,家境富有,都是成集朱南荡人。1938年,兄妹三人一起投身抗日,朱启勋和朱启杰都牺牲于抗日战争期间。

朱启勋,自幼受父辈习武影响,读书时就练成一手好枪法。每次战斗都充分发挥他“神枪手”的特长,加上他勇敢善战,智勇双全,所以常常能打出漂亮仗。那是1942年6月,已任八路军独立第五旅三团二营营长的朱启勋,在奉命拔除日军设在宿迁陆集的中心据点战斗中,不幸右腹中弹,他一边用右手捂住伤口,一边用左手继续射击。战斗中,由于伤口大、用力猛,肠子流了出来,流出的肚肠多处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他捂着流出的肚肠,以惊人的毅力指挥战斗,最后倒在血泊之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

朱启杰,是抗战时期涟水党组织重建的第一个女党员。抗战爆发后,朱启杰从南京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武装,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6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泗洪县负责妇救会领导工作。1940年5月,她率工作队到袁圩建立基层政权并开展减租减息工作。5月28日,正在开会的朱启杰,遭到敌人偷袭,突围不及被俘。被俘后,敌人对她进行严刑拷打,要她说出党的秘密,可她宁死不屈,没透露一个字;敌人又拿来纸笔,要她写个“自白书”,表示不再与日军为敌,就放了她。可朱启杰冷笑一声,在“自白书”上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敌人恼羞成怒,用刀残忍地剁掉了她的手指,最后下令杀害了她。那一年,朱启杰年仅28岁。

类似这样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在当地还有许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年为抗日牺牲的有300余人,负伤的百余人。这些英雄的无私奉献,不仅为根据地的运转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撑,同时也为“苏北小延安”增添了令人景仰的传奇色彩。

延安园:自发筹建缅怀烈士

延安园坐落在涟水县成集镇朱南荡村。1995年8月,经老一辈革命家金明、杨纯、陈克天等老同志倡导,将抗战时期淮海抗日根据地中素有“苏北小延安”之称的涟西成集一带人民群众中的大量英雄事迹挖掘出来,并形象地塑造出可见的实物,以期让青少年们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缅怀、感恩在此浴血奋战的人们。许多当年在此抗日的老同志筹建了延安园,整个延安园占地约45亩,三面环水,主要由苏北小延安纪念坊、抗战胜利纪念碑、抗日老战士纪念堡以及抗战碑林组成。

“苏北小延安纪念坊”坊名是由原副省长陈克天同志题写,纪念坊后面的是抗战胜利纪念碑,碑名由原淮海区中顾委委员金明同志题写。整个碑身高14.5米,是为了纪念1945年的抗战胜利。碑的上方有一把锤子、一把斧头和一杆枪,象征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武装。抗日老战士纪念堡,四面墙体表面记录了为建设延安园而捐资的137名抗日战士的名字,他们都曾在成集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过,都是他们亲笔书写然后拓印上去的。整个纪念堡的设计也是特别有意义的,寓意着成集在当时的涟西一带是抗战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抗战碑林内有王聚亭先生传、抗日英明录、部分成集本地的烈士和淮河大队的简介。

在延安园,曾有革命老同志回忆道,那时,凡是走进过“苏北小延安”的人,都有一种感概:走进“苏北小延安”,就如同到了家,心情舒畅。如今,延安园一片安静,村庄一片祥和。在这个村子,“苏北小延安”的故事在代代相传,成为活化的红色记忆。

责任编辑:孙秋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