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机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消化道溃疡病理生理现象 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机制

2024-07-11 0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溃疡的形成是由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因素和损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所致。

食物的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等,是对胃黏膜的潜在性损害因素。但因机体具有一系列的保护性机能,如胃黏液、胃黏膜屏障,黏膜细胞的更新高度旺盛,胃肠壁有丰富的血供,碱性十二指肠液中和胃酸的作用,肠抑胃泌素和其他胃肠激素,以及胃、十二指肠正常的节律性运动等。所以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不会发生溃疡。如果一旦损害因素增加,或保护因素削弱时,就会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

(一)损害因素

1、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胃酸的作用占主要地位。胃酸是由胃体壁细胞所分泌,胃酸分泌与壁细胞数量有关。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壁细胞数增多为重要的发病原因。正常男性其壁细胞总数约10亿个,女性约8亿个,而在十二指肠溃疡可高出正常的1倍。壁细胞数增多可能与体质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壁细胞长期遭受刺激所致。有迹象表明迷走神经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不但能使胃酸分泌增多,而且能促进胃窦运动,加速胃排空,其结果是十二指肠球部有持续的过度酸负荷,终于导致溃疡形成。但部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正常,其溃疡形成可能是其他因素所致。

2、精神、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大脑皮质和下丘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两个途径调节胃肠道的分泌、消化、运动等功能和血液循环。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通过刺激壁细胞和G细胞,使胃酸分泌过高,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受大脑皮质的调节,而后者的功能障碍往往是上述迷走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的原因,因此,持续和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神经精神因素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复发中占显著地位。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兴奋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和抑制胃黏液分泌作用。当内分泌功能紊乱而有过多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时,上述作用增强,使十二指肠溃疡易于形成。

3、刺激性食物与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以及不规则的进食等,均能直接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复发。

4、胃泌素和胃窦部潴留

正常人体的胃窦部具有丰富的胃泌素细胞,所分泌的胃泌素具有兴奋壁细胞,使之分泌胃酸的作用。当副交感神经兴奋,胃窦部黏膜接触蛋白质及其分解物,或因胃窦部动力障碍导致胃窦部潴留、扩张等均能促使胃泌素细胞分泌胃泌素,从而促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增多,易形成溃疡。

(二)削弱保护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不被胃内容物损伤和被胃液消化,是因为有一道胃黏膜屏障。这道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膜的脂蛋白层。当脂蛋白层遭到破坏(凡能溶解脂肪的化合物,如某些药物、酒精、胆盐等,均能破坏脂蛋白层),胃液中的H+回渗到黏膜层里,使胃黏膜受损。胃的炎症亦可削弱黏膜的抗酸能力。目前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此外,各种因素导致的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胆汁反流入胃,能削弱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三)其他因素

许多观察认为,O型血者患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前区溃疡比其他血型者的发病率约高出40%。还观察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亲属中。本病的发病率亦高于常人大约2~3倍。这些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上述有关因素,黏膜的损害与保护的关系失调为本病的发病基础。胃溃疡的发生着重于保护因素的削弱,表现为胃黏膜屏障的破坏,胃幽门运动功能失调与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黏膜抵抗损害能力的削弱等。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则着重于损害因素的增强,表现为壁细胞总数的增大,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的胃酸分泌增加,HP感染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