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佛陀最后的教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涅槃重生的人经历多大的痛 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佛陀最后的教言

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佛陀最后的教言

2023-08-14 1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佛陀最后的教化

农历二月十五,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三千多年前,世尊示寂,在印度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吉祥而卧,入般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佛大音普告,声至有顶;面门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众生悲鸣,大地山海皆悉震动。

1713年江户时代 英一蝶绘 佛陀涅槃图

涅槃,并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终结或者开始。《涅槃经》云:“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

佛陀示现生灭的真相

释迦佛祖百千亿劫来屡屡的示生示灭,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世尊把他方便示现生灭的真相揭示出来了: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法华经卷前世尊放光说法图(局部)

佛陀入灭时,众弟子公推阿难陀请问佛陀四个问题:

1.佛陀在世时,我们依佛为师,佛陀涅槃后,我们依谁为师?

2.佛陀在世时,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后,我们依什么安住?

3.佛陀在世时,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后,恶性的比丘,如何调伏?

4.佛陀在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叫人起信?

佛陀回答:

1.我涅槃后,应依戒律为师。

2.我涅槃后,应依四念处安住。

3.我涅槃后,恶性比丘,应默摈置之。

4.我涅槃后,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的句子。

1795年 大型绢本金属丝刺绣佛画

◆◆

佛陀涅槃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则用文学的语言,讲述了佛陀涅槃时的历史:

佛陀和比丘们到达娑罗树林时,已是傍晚时分。佛陀着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之间稍作清理,让他在那儿躺下。佛陀侧卧着,头顶向北。所有比丘都围在他身边坐着。他们都知道佛陀当夜便要进入涅槃。

佛陀向上望去四周的娑罗树,对阿难陀说:“阿难陀,看!现在还未到春天,但娑罗树上已开满了红花。你可见到飘下来的花瓣,都落在‘如来’和比丘的僧衣上吗?这树林真美。你又看到西面天边那火红的落日吗?你可听到娑罗枝叶在微风中的飕飕声响吗?‘如来’觉得这些东西全都那么可爱动人。比丘们,如果你们想使我高兴,如果你们想表达对‘如来’的敬爱和感恩,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将教理活用,实践于生活之中。”

这是一个很暖的晚上。乌帕巴纳尊者本来站着替佛陀扇凉,但佛陀却叫他不需要。或许,佛陀是不想他站在那里遮挡着这日落的美景吧。

十八世纪江户时代版画 佛陀涅槃图

佛陀突然问阿那律尊者:“为何不见阿难陀,他到那儿去了?”

其中一个比丘说:“我刚才看见队难陀师兄在树后饮泣。他还自言自语地说:‘我还未证得任何精神的道果,而师父便要长辞了。一向以来,没有任何人比我师父更关心我的了。’”

佛陀着这比丘唤来阿难陀。佛陀安慰阿难陀说:“阿难陀,你不要伤心。‘如来’时常都提醒你有关一切法的无常性。有生,便有死;有起,便有灭;有聚,便有散。怎可能会有生而无死?有起无而无灭?有聚而无散?阿难陀,你多年来都全心全意地照顾我,竭尽全力地帮忙我,我对你十分感激。阿难陀,你有很大的功德。但你是仍可更进一步的。只要你多一点用功,便可以跨越生死。你是可以证得自由解脱而超越所有烦恼的。我知道你是做得到的,而这将会是令我最快慰的事。”

向着其他的比丘,佛陀说:“没有人比阿难陀是更好的侍者了。过去曾有其他的侍从把我的衣钵丢到地上,但阿难陀却从没这样。从最小至最大的场务,他都照顾得非常妥善。阿难陀永远知道我要在何时何地与何人会面,不论是比丘、比丘尼、在家众、大王、官臣、甚或其他教派的行都有。他把这些会议安排得智巧方便。‘如来’相信过去未来,都再没有一个觉者能找到一个比阿难陀更忠心和能干的侍者了。”

佛陀入大涅槃处——拘尸那

阿难陀尊者把眼泪抹去,说道:“世尊,请你不要就在这里入灭。拘尸那只是一个到处都是泥房的小镇。有很多更适合你入灭的大城镇,如僧帕、王舍城、挢赏弥、或波罗奈斯国。请世尊你再选择一处更为适合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可以见你最后一面。”

佛陀说道:“阿难陀,虽然这里满是泥房居舍,但拘尸那也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如来’特别喜欢这里的森林。阿难陀,你见到落在我身上的娑罗花吗?”

佛陀派阿难陀进入拘尸那,告诉末罗族人佛陀将会在当夜最后一更时分,在娑罗树丛中入灭。末罗族人知道这消息之后,都立刻赶到森林里去,其中有一个名叫须跋特罗的苦行者。所有的人都只是依次向佛陀鞠躬顶礼,但须跋特罗却请阿难陀尊者让他跟佛陀面谈。阿难陀拒绝让他这样做。他说佛陀太累了,不宜接见任何人。听到他们的对话,佛陀便对阿难陀说:“阿难陀,让须跋特罗行者与我谈谈吧。‘如来’会接见他。”

须跋特罗跪在佛陀前面。他已久仰佛的教化,只是从来都未有机会与佛陀会面。他鞠躬说道:“世尊,我曾听闻过很多精神导师的大名,如富兰那迦叶、珊阇耶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饮婆罗、末伽利拘舍梨、迦罗鸠驮迦旃延和尼乾陀苦提子,我想请问,依你的看法,他们其中有没有已证得真正觉悟的?”

清代浮雕《佛涅槃像》

佛陀答道:“须跋特罗,他们没有证得觉悟,并不是我们需要谈论的。须跋特罗,让‘如来’指导你自己走上觉悟之道吧。”

佛陀给须跋特罗讲说八正道。他作结时这样说:“须跋特罗,有人实践八正道的地方,便可以找到开悟的人。须跋特罗,如果你依此道而行,你也可以得证觉悟。”

须跋特罗行者顿时觉得心开意解,充满喜悦。他又请求佛陀让他受戒为比丘。佛陀嘱阿那律尊者即时替他主持受戒仪式。须跋特罗这就成了佛陀最后一位弟子。

剃了头之后,须跋特罗便受戒和获赠一件衲衣与一只乞钵。佛陀这时环顾围绕他坐着的比丘。他们很多都是从附近的地区前来的,人数将近五百。佛陀对他们讲话。

“比丘们!如果你们还有任何难题或疑问,现在就是问‘如来’的时候了。请你们把握机会,不要在过后才自责为何今天面对佛陀而没有问清楚。”

佛陀这样重覆说了三遍,但都没有比丘发问。

北齐石雕《佛涅槃像》

阿难陀尊者高声说道:“世尊,真好!我对比丘们很有信心。我对僧团充满信心。每个人都已经对你的法教全部理解。再没有人对证得大道的教理有任何疑问和难题了。”

佛陀说:“阿难陀,你这样说,是由于你的信念所致。但‘如来’知道的,却是直接所见。‘如来’知道这里的所有比丘,都对三宝具足信心。这些比丘最低道果的,都已证得了‘入流’之果。”

佛陀又默默的望了僧众一遍,然后说道:“比丘们,细听‘如来’现在要说的话。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佛陀合上双目。他说了最后的遗言了。大地震荡。娑罗花如雨般从天降下。每个人都感到身心颤动。他们知道佛陀已经进入了涅槃。

佛陀涅槃像 十八世纪泰国金银像

佛陀离开了。一比丘举起双手,仆堕在地上。他们高声哀悼:“佛陀走了!世尊已经死了!世上再没有正法眼了!我们应该以谁为皈依?”

这些比丘号哭之际,另一些则默然静坐,观察着呼吸和静思佛陀的教诲。阿那律尊者对他们说道:“兄弟们,不要如此痛苦!佛陀世尊的教导,是有生必有死,有起必灭,有聚必有散。如果你们真正了解佛陀所教的,便应该停止这样的骚乱。请你们都正坐起来,细观呼吸。我们要保持安静。”

每个人都听从阿那律的劝告,回到自己的原位坐下。尊者带领他们诵经。这些内容关于无常、空性、无执和解脱的经文,都是他们已能背诵的。不到多久,气氛便恢复了肃穆庄严。

末罗族人燃点起火炬。诵念之声在黑夜里回响着。每个人都专清高注地集中在经文上。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念诵,阿那律尊者给大家讲话。他赞扬佛陀的功德业绩,他的智慧、慈悲、贤行、定力、喜悦与平等心。阿那律尊者说过后,阿难陀尊者又与大家重温佛陀一生的美事。两位尊者整夜轮流演说。五百比丘和三百大家众都默默地聆听。一批火炬熄灭,另一比又被燃点起来,一直至天亮。

二、佛涅槃时的遗教

佛陀涅槃,佛法永存!佛陀在这个世间来投胎,示现八相成道,最后的涅槃也是一相,这都是佛的大威德力所示现的。生也是示现,灭也是示现,生实不生,灭实不灭。佛陀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佛遗教经》,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是佛留给后代所有想离苦得乐者的得度因缘。此经虽短,不足三千字,却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蕴含着最大的真诚,和最深的智慧。

1

心要正,不贪心

【原文】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译文】应当自己端正心念,以求解脱,不许隐藏包庇自己的罪恶和错误,用微不足道的神通伎俩欺骗、迷惑俗众。对于衣食住行所需,只要求得能维持修行即可,不得贪心不足,求得多余,以供积蓄。

【启迪】端正心念,不掩饰放纵错误,说到底就是一个诚意的“诚”字。对别人诚实难,因为总要掩饰伪装什么;对自己诚实更难,因为总不愿承认自己的不堪。可万法因果,不诚实面对,及时纠正止步,就只能在累积、习惯成自然甚至变本加厉中,不断滑向更深的深渊。

人的一切烦恼,都无非因为一个“贪”字,贪着世间的认可与自心的优越幻觉,不肯放下也不肯承认。万般追索、挣扎、痛苦、不甘,皆随之而来。所以古人讲修养,用清心寡欲来形容,用正心诚意来要求。这个时代的浮躁、戾气与物欲横流,说到底也是这样的根源。

2

感官是欲望的桥

【原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译文】诸位弟子们,如果你们已能修习清净戒法,首先应当降伏你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千万不要放纵它们,使它们同外界勾染,产生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执着与追求。

【启迪】眼,这是个看脸的世界;耳,哪个不爱甜言蜜语、溜须拍马;鼻、舌,这是个以吃货为荣的时代;身,色欲难除,人爱舒适。说到欲望,无不是以感官为桥梁,无不是在感官的满足中结束。如果桥梁断了,欲望也就不再通达,这就是持戒的意义。

有人认为持戒是对人性的压抑,但如果运用得当,就会成为对习性的培养。如同交通规则,强制的规则就如持戒,虽然强制,时间久了,人们尝到了好处,便能理解规则、接受规则、心存规则。戒也绝不只是一种宗教修养手段,更是一种人人可行、应行并从中受益的修养手段。

3

“心”是万恶之源

【原文】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译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其真正的主使者是“心”。所以众位弟子,应该好好地制伏你们的心。心是令人生畏的东西,其可畏的程度远远超过可怕的毒蛇、凶猛的野兽、恶毒的强盗、森林失控的大火等等,这些都不足以比喻心的可怖。

【启迪】欲望虽然以感官为桥梁,根本的驱动却在心;是心有欲求,而后通过感官表达,通过感官满足。所以要化解欲望,根本办法还是要降服自心。心存万念的种子,心净则万念净,念念可以为用;心邪则万念邪,念念皆是锁链;地狱天堂,只在一念之间。

如何降服自心?你先要关注、反观自己的心,觉察到了自己当下的念头,这一念头就不再能牵制、左右你。人受妄念摆布,往往是因为觉察不到妄念对你的绑架,而念念相续在虚妄中。这就是佛家的“观”法。经中言:“念起即觉,觉已不随。”

4

羞愧之心最珍贵

【原文】惭耻之服,于诺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译文】惭愧、羞耻的心,在佛法诸庄严之中是最为第一的。惭耻犹如铁钩,能制止人去作非法的行为。所以,众位弟子们,应当常常怀着一颗惭耻之心,时时刻刻不要松懈。如果抛却了惭耻之心,那么所有的功德将丧失殆尽、荡然无存。有惭愧之心的人,就会拥有好的德行;如果没有羞愧之心,那就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

【启迪】为什么羞耻惭愧之心重要?因为知道羞耻惭愧,说明心中还保有原则和良知,说明还有着一份自省,说明面对自己的内心时还是诚实的。如果没有羞耻惭愧之心呢?就是这些的反面,所以佛说与禽兽没什么两样。

社会是个大染缸,要始终保持羞耻惭愧之心,并没有那么容易,多少人在物欲和利益面前迷失了自己,心变得冰冷坚硬,而不知回头。所以佛经中才告诫要“不忘初心”,孔子才强调“知耻近乎勇”。有羞愧之心,也许不能走得快、爬的高,可是一定踏得实、走得稳。

5

做质朴率直的人

【原文】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

【译文】诸位弟子:奉承谄媚之心与佛法相违,所以应当使你们的心质朴率直。应当知道奉承谄媚就是欺骗说谎,修习佛法的人如果依旧怀有此心,他就一无是处。因此,众位弟子,应当端正你们的心,将质朴率直作为根本。

【启迪】质朴率直的心是干净的心、轻松的心,奉承谄媚的心则是扭曲的心、阴寒的心;前者无所求,后者则被欲望裹挟和推搡。在社会上,不论是为了求人办事还是向上发展,谄媚奉承都是不少见的。这或许有现实的无奈和不得已,但还是要自问,就算行为上不得已,心中的质朴率直可守住了?还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也变得谄媚逢迎?佛说奉承谄媚者不是佛弟子,推而广之,在做人上,也同样要以此为戒。

6

欲望是魔鬼

【原文】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处事有余常无不足。

【译文】诸位弟子:应当明白,欲望越多的人,因为多求利益的缘故,烦恼也就越多;欲望少的人,没有所求,不追逐名利,受烦恼的折磨也就少。……欲望少的人就没有奉承、谄媚、看人的眼色行事,也就不会被各种感官牵着鼻子走。修行到欲望极少的人,就会心地光明坦荡,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使他忧虑或恐惧,处理事情游刃有余而不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

【启迪】欲望、利益和烦恼之间的关系,2500多年佛陀就已看明白、讲清楚。他的目光穿透千年,世间熙攘却依旧如此。欲望是魔鬼,蚕食掏空着人的身心。只有寡欲、放下,如佛所言,才能心中自在光明,心地光明坦荡。难能可贵的是,都以为佛家出世,可是佛陀在此处却明白向我们指出了,少欲对于入世和做事的好处——不慌不忙、游刃有余。如此反而更能做好事、做成事。道家也曾言:不求而得,求而不得。

7

知足常乐

【原文】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译文】诸位弟子:你们如果想要摆脱各种烦恼的纠缠,应当努力修习“知足”。知足之法才是真正的富足、安乐之地。知足的人,尽管睡卧地上,心中仍会感到安稳快乐;不知足的人,就是处在天堂里面,也不会感到称心如意。不知足的人就是物质富足也会精神贫乏,所以还是贫穷;而知足的人,尽管物质生活贫穷,也会感到精神富足。不知足的人,时时都被外界各种欲望牵着鼻子走,为知足的人所怜悯。

【启迪】这些话,放在今天,放在追逐利益的我们身上,依旧如此切中要害。这些道理,没有到那种境界,永远会让人觉得假大空,或者被认为是自我催眠和麻醉。唯有到了那个层次,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受用。关于心灵的事,永远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在你还可以选择相信、求索和体悟。如此,人生还算有救。

8

有信念就有依靠

【原文】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信念。若有不亡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

【译文】诸位弟子:你们要想求得修行上的善知识,求到世间的坚强护法人,倒不如不忘心中的信念。如果人们都不忘信念,各种烦恼大贼就无隙可乘。所以,诸位弟子,你们应当时刻将信念铭记在心;如果失去信念,那么修行所得的功德也会失去;如果人的信念坚定,即使身边有各种感官刺激诱惑,也不会被它们所害。

【启迪】佛在此处向我们指出了,什么才是人生最大的靠山,便是信念。功名利禄,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展示了其起落不定的不可靠;人情冷暖,每个人也都感同身受,同样靠不住。只有信念——只要你的信念坚定,如佛所言便能抵挡外来的种种冲击摧打,而牢不可破。信念的坚定程度,则与信念的深刻、正当程度成正比。所以,人要开掘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正念,并夯实和坚守下去。那将是你人生的定盘星和主心骨。

9

自省是最好的修行

【原文】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即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译文】诸位弟子:假若有智慧,没有贪欲执着,则能远离一切障碍;应恒自省察,不令行为有所过失,就能在佛法中得到解脱;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既不是修习佛法的人,也不是世俗之人,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才好。

【启迪】很多人觉得佛家的修行法门与法理高深,佛陀则在此处向我们指出了最为平实的路径——自省。儒家讲“日三省吾生”,意味也是一样。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但做起来,最容易也最难;容易在好上手,难在坚持下去。此点,尤其值得人们注意。

昔日白居易见鸟窠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乐天不屑道: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答:三岁小孩也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修行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做到用心、不忘,并一直坚持下去。

10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原文】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译文】诸位弟子:心中不要悲伤忧恼。即使我再住世一劫的时间,仍然还会灭度。期望我们永不分离,毕竟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们停下来,不要再说什么了,现在就要超过我所预定的时间了,我该进入涅槃了。以上是我留给你们的最后的教诲。

【启迪】弟子请求佛陀不要灭度,继续住世,佛陀就说了上面这段话。可以说佛用自己的涅槃,为弟子、为后世亿万千的有缘人,上演了一场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其主题却不是死亡,而是无常。人终究要死,人本是寄身于无常之中,人所追求的那些,不论多么华丽耀眼,自然更是。那么如果放下不是我们的方向,什么才是呢?这就是佛陀最后的教诲。

三、佛涅槃后四众弟子该怎么做

在释迦牟尼佛涅槃日到来之时,让我们追寻佛陀的足迹,学习佛陀的智慧,依教奉行,精进修学,感恩佛陀的教诲。

1

得见舍利,如见如来真身

舍利是梵文,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坚固子。

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火化时结成的结晶体,它作为佛教的圣物而受到尊崇。

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之两种。

佛的遗骨叫作身骨舍利,法门寺佛指舍利,是迄今世界唯一仅存的佛指舍利。

佛经叫作法身舍利,表示佛的教法不灭。

南京栖霞寺佛顶骨舍利

舍利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之分。

舍利为释迦圆寂荼毗后,当时印度境内有八国国王分得了佛陀的舍利,并建塔供养。一百六十年之后,统一印度的阿育王,又将舍利分藏于众多的佛塔内分布各地。

广东南华寺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禅师的真身,称为全身舍利。

复有生身舍利和感生舍利之别。

拜佛见舍利,眉间取舍利,雕佛锈像得舍利,花端剃发得舍利等,这种舍利非有关生理现象,亦非任何药品凝结或人工制造。而是长期修炼戒定慧,持诚心感得,称为感生合利。

生身舍利即佛陀和祖师们的全身舍利和碎身合利。

舍利的颜色常见的有三种,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赤色的是肉舍利。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变化不为一切物所坏故。

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

佛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槃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

法门寺佛指舍利

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大师,近代的弘一大师、印光大师、太虚大师、章嘉活佛等,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云:

善男子等。世间若有愚童有情愚夫有情。愚惑有情老耄妇女愚痴僧尼。如是有情得佛舍利乃至一粒分散一分。及与舍利所置之物。带于身上不论昼夜。

若净若不净。若触若不触。不离其身常可带之。所获功德无有所计比量。若顶上若颈上。若心前若背后。若两胁若腰闲带设利者。譬如世间犀牛之角。若人带之离水六尺。带舍利者亦复如是。

离一切罪业恶恶趣不能染着。善根渐生恶障渐离。善人自遇恶人自去。所作事业皆同佛行。

同释迦牟尼如来故。其身即是世间应化故。即是清净法身大毗卢遮那佛。其人必入大涅槃位。于现身中证得无相法身大精进峰。

是故当知十二大天金刚天等。一切灵只常当守护。寿命延长见百秋矣。命终决定上生都史多天宫闻法爱乐。更随志愿亦得往生十方净土。见佛闻法证不退地。

据佛经记载,舍利与佛法身之加持能力无二无别,佛舍利所在之处即为佛之存在。因此,虔诚礼拜佛舍利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能够观瞻佛舍利也是殊胜因缘之感召。

凡是诚心拜舍利的人,一香一花,等同佛陀最后的供养;一瞻一礼,同于灵山现在的世尊。此时若求福,则福自会随声而来,此时忏悔罪障,则罪障自会消除,于心中自会种下菩提涅槃的种子。

2

恭敬对待佛经佛像

印光大师说:三宝的利益,从恭敬中求,当恭敬心生起了,利益自然会来。生一分恭敬,灭一分业障,开一分智慧,得一分福德。

当今时代,大多数佛弟子对佛像和僧人,都能够生起恭敬心,但是对于佛经的恭敬心,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当今时代人们得到佛经太容易了吧!以至于人们对法宝,不再有难得稀有之感了,不再恭敬珍重了。

然而,如果不具备十足的恭敬之心,我们就无法升起对佛法的信心,没有十足的信心,精进之心就很难跟上,修行也就很难有大的成就。

在佛经中,佛陀经常这样开示我们,对一本佛经应该要这样的态度: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书写,读诵,受持,流通……

《金刚经》云:“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在研读佛经时,只要能按照佛陀的开示,依教奉行,必能获得感应。

四、多张卧佛图片

图为敦煌莫高窟158窟中唐卧佛半身像。卧佛长达15.8米,造型优美,神态安详,是中唐彩塑的杰作。卧佛背后的大幅壁画,用夸张手法描绘众生举哀场面,更加衬托出佛陀的超凡脱俗。

图为大足宝顶山大佛湾释迦涅槃圣迹图。卧佛长达31米,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由于匠师们多采用圆刀雕刻,造像各部分的线条显得较为浑厚柔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陀涅槃时的安详之态。

图为北京香山卧佛寺卧佛,佛像长5.3米,高1.6米,头朝西,足向东南面,左手平放腿上,右手曲肱托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铜铸卧佛像。是根据佛祖“释迦涅槃圣迹图”的故事,描绘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前,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侧卧姿势。

图为四川安岳卧佛院卧佛,卧佛镌刻在距地面5米的崖壁上,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形体修长,身着袈裟,面部丰盈,神态安详,双目微闭,似睡非睡,展现出释迦牟尼涅槃时那超脱一切的意境。

图为浙江新昌大佛寺亚洲第一卧佛——双林石窟卧佛。这座被佛教界权威、资深人士称为惊世之作的中国第一石窟卧佛,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人并排而坐。(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图为拘尸那罗涅槃寺佛陀涅槃像。佛像全长6.1公尺,神情肃穆,表现的是释尊生前盛年时期的模样。

图为潼南马龙山卧佛。卧佛右倾横卧,上半身为石刻,下半身被缕缕祥云及其他石刻造像虚掩。实刻部分长36米,头长9米,面阔5.4米,胸阔7.5米,手掌长3.8米,佛头枕于高台。(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图为江西省弋阳县龟峰卧佛,卧佛全长416米,最高处达68米,眼睛直径8.6米、嘴巴宽为12.3米、头部长50.5米、大脚趾宽为5米、脚趾厚度为1.2米。弋阳卧佛系利用山势雕琢而成,自然山体展示着令人震撼的释迦牟尼涅槃图的艺术神韵象。(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图为重庆合川钓鱼城悬空卧佛。这尊睡佛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悬空卧佛,晚唐时期作品,雕刻精美,造型大气,虽无世界闻名的大足石刻的卧佛之宏大,但其悬空雕刻成像可堪称全国一绝。这尊横卧在峭壁上的卧佛像身长11米,肩宽2.2米,着双领下垂袈裟,头为高肉髻,两耳间距1.8米,赤足,双脚宽1.2米。面形丰满,端庄慈祥,情态自然。(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图为福建淘金山定光卧佛。长38米、宽10米、高11米,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石雕卧佛。(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图为甘肃张掖大佛寺30多米长的卧佛。这尊卧佛基本上是西夏原塑,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卧佛木胎泥塑,全身伸直向右侧卧,躺在饰有三层仰莲瓣的莲台上,右臂曲放在头部下面,左臂平身在身体左侧上面。身穿红色袈裟,衣纹疏朗凸起。眼睛微闭,面容安详,嘴角略带微笑,脸部肌肉似有弹性,栩栩如生。(图片来源:新华网)

图为缅甸南坎卧佛,长60米。南坎系掸语地名,即“金江”之意。位于瑞丽江南岸,与中国瑞丽市弄岛乡隔江相望,是缅甸北部的重镇和门户。因古人称瑞丽江为大金沙江,故而得名。南坎是座古城,街道井井有条,古塔矗立,气度不凡,禅寺座座,辉煌壮观,掩映在绿树丛中,分外诱人。

图为老挝香昆寺巨型卧佛。长约45米,眼睛微闭,单手侧枕,祥和地守护身下的世界。卧佛前方,林立着大大小小的雕像,包括印度教的湿婆、毗湿奴、阿朱那等,也有佛家的观音。这些雕像神态各异、造型不一,却各有各的故事,将神的慈祥悲悯与魔的邪恶贪婪展现得淋漓尽致。(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图为斯里兰卡波隆纳普沃岩石寺卧佛。卧佛虽在造像风格上与中国常见的颇有不同,但都在讲述释迦牟尼涅槃的情形。坚硬的山石也似乎受到了感化,在佛祖的臂下顺从地塌下去。只有几只猴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玩闹着。(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图为曼谷卧佛寺卧佛。曼谷卧佛寺有一系列之“最”:它是曼谷历史最悠久和最大的寺庙,也是全泰国最大的庙宇,拥有曼谷最大的卧佛和最多的佛像和佛塔。卧佛寺内的卧佛全长46米,足掌长度5米,宽1.5米,两脚掌相叠,各装饰有珍珠母贝壳镶嵌而成的108个吉祥图案。(图片来源:凤凰博报)

图为缅甸乔达基卧佛,是缅甸最大卧佛像。约65公尺长、17公尺高,甚为巨型。佛像为白色实心,眼睛则由玻璃镶嵌而成,可谓栩栩如生。其中卧佛右手轻倚头部,仿佛正慈悲注视身下的人们。更特别的是卧佛脚底有108个佛足图案,表示佛家三界:欲界、色界与无色界,除能象征人类轮回的次数外,亦表示天地万物皆于佛陀脚下。

至诚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诚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诚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