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起源:由西部阏氏山传至中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魂山是由白色和哪种 胭脂起源:由西部阏氏山传至中原

胭脂起源:由西部阏氏山传至中原

2024-07-03 09: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期主题  胭脂

  □栏目主持  梁巍

  □讲解嘉宾  曹丽芳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胭脂不但制作原料多样,而且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一般要经过采摘、杀花、揉花、晾晒等数道工序。 ”

  胭脂是古代女子施于面颊、以增颜色的一种化妆品,在历代典籍中,它有多种异名,如烟支、撚支、燕脂、胭支、焉支、阏氏等。胭脂在汉初由匈奴传入中国,很快变成了汉族妇女最重要的化妆品,“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人红妆色正鲜”的妆容效果,使窈窕淑女们更加艳丽多姿。在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曹丽芳的讲述中,还有两段或可悲可叹、或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起源发展】

  起源于商纣时期是误传

  关于胭脂起于何时,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中有记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说的是从商纣王时期,胭脂就已经出现了。但这本书在另一处说:“燕支,西方土人以染红,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妇人面色。名燕支粉,亦作焉支。 ”于是后人多以为胭脂确是一种植物,即红蓝。但是用它做化妆品起源于商纣时期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先秦文献中没有关于胭脂的记录,甚至胭脂的那些异名在先秦古籍中也未曾出现。

  曹丽芳老师介绍,有据可查的胭脂的异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史记·匈奴列传》里写作“焉支”、《汉书·司马相如传》里写作“撚支”、“烟肢”等,而“胭脂”一词,则迟至唐代才出现。据文献记载,先秦妇女的化妆品只有脂、粉、泽、黛等。这里所谓的“脂”,说的只是动物体内或者植物种子内的油脂,不是红色的胭脂。先秦时期的面部装饰以粉(白)和黛(黑)为主要色彩,即用白粉敷面,用青墨颜料画眉,不盛行脸上抹红。

  由西部阏氏山传至中原

  中原人开始使用胭脂一般认为是从汉代初年开始的,最初这种化妆品和化妆方法是由匈奴传入中原地区的。成书于宋代的《续博物志》中说:“出于阏氏。 ”汉代民歌《匈奴歌》中也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殖。失我阏氏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阏氏山在今甘肃省永昌县西,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胭脂与阏氏读音相似,它是因为出于此地而得名。大约阏氏山上盛产这种被当地人叫做“阏氏”、而中原人叫做“红蓝”的植物,这种植物的花朵可以涂于面部增加桃红润泽之色,所以受到了当地妇女的喜爱,其后又逐渐传到中原,并迅速由北向南推广开来,至魏晋时就出现了“北地胭脂遍开两靥”的局面。

  【原料制作】

  最早取材“红蓝”花

  最初传入我国的胭脂由一种叫做“红蓝”的植物花朵制成,东晋时习凿齿的《与谢中侍书》中说:“此有红蓝,北人采其花作烟支,妇人妆时做颊色,用如豆许,案令遍颊,殊觉鲜明。 ”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中也说:“胭脂以红蓝花汁凝为之,燕国所出,后人用为口。 ”曹丽芳老师介绍说,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紫茉莉也可制作胭脂,因此这种花又叫做胭脂花。紫茉莉夏季开花,有红、白、紫、黄等多种颜色,其中红色的可以制成胭脂。再后来,人们也用杜鹃花粉或杜鹃花汁制成胭脂。唐代王建《宫词》中写:“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黄。 ”山丹,即杜鹃花,唐人通常称其为山石榴花或山榴花,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说:“胭脂,古造法以紫茆染棉者为上,红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 ”

  制作需要数道工序

  胭脂不但制作原料多样,而且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一般要经过采摘、杀花、揉花、晾晒等数道工序。以红蓝花为例,每年在它开花的季节,要在一天中最凉爽的时候去采摘,然后“杵碓水淘,绞取黄汁,更捣以清酸粟浆淘之,绞如初,即收取染红,然后更捣而暴之,以染红色,极鲜明。 ”这是宋代的《尔雅翼》中记载的杀花程序。杀花之后就可以制作胭脂了,先要取落藜和蒿等草灰,“以汤淋取清汁”,用以揉花,此过程要反复十几次。最后,再用布袋绞取淳汁晾晒即成。

  胭脂在使用时通常先晕于手掌,再匀于脸颊。唐代宇文氏《妆台记》中说:“美人妆,面即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红楼梦》在第四十四回中写道宝玉和平儿谈胭脂的用法,与此大致相同:“(平儿)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上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 ’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这样的方法不仅涂抹均匀,而且简便易行,所以流行了很长时间。

  【使用搭配】

  “洗尽铅华”本意是卸掉粉妆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常常“脂粉”并称,其实脂和粉是两种不同的化妆品。曹丽芳老师介绍,我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用米粉研碎制成的,‘粉’字从‘米’从‘分’就是证明。另外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现在我们说的‘洗尽铅华,实际上本意是指卸妆。 ”成书于北魏时期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有关于制粉方法的记载。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上米汁,使固状物体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曹丽芳老师说:“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的,做法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黏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花样,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籽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还曾以细粟米制成所谓的“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和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胭脂故事

  胭脂井商女亡国留下印记

  关于胭脂的故事,在古代不计其数,在古都南京的鸡鸣寺遗址之东,有一处六朝遗迹,名为胭脂井。这口井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那些感慨兴亡的诗词中,如元代萨都剌的《满江红》:“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词人之所以对它倾注了许多情感,是因为这口胭脂井牵连着一个女色亡国的故事。

  南朝后主志在闺阁

  张丽华生活在南北朝时代,本是一名歌伎,因自小生活在风月场所,很懂得卖弄风情。加上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南朝后主陈叔宝一见倾心,爱不释手。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轻歌曼舞的芳姿令陈后主神魂颠倒,不肯离她半步。有时大臣们进谏,陈后主就将张丽华抱在膝上处理政事,并不回避。陈后主是个志在闺阁的人物,为了讨心爱的女人欢心,不吝重金。他修了“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极尽奢华。据《女红余志》记载,“陈后主为张贵妃丽华造贵宫,做圆门如月,障以水晶后庭,庭中唯植一桂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驯一白兔,丽华被素褂裳,梳凌云髫,插白通草苏朵子,鞋玉华飞头履,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帝每入宴乐,呼丽华谓‘张嫦娥’。 ”

  南朝的很多皇帝都喜爱音乐,这和三国时的曹操有着直接关联。酷爱音乐的曹操专门建立了一个音乐机构叫“清商署”,两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机构逐步扩大。据《南齐书·崔祖思传》记载,刘宋后废帝时人口不过百万,当后宫招乐人时,竟有千分之一的人前来应试,这还不包括私人蓄养的乐人。陈叔宝也不例外。他经常带着宠妃、近臣、学士等宴饮,选择艳丽的诗篇配上曲调,选漂亮的宫女近百人合唱,最著名的就是《玉树后庭花》。南北朝的宫廷音乐从乐种上来说算做清商乐,属于“郑卫淫俗”,非“雅乐正声”,听后令人意志消沉。《玉树后庭花》被称作是“亡国之音”,可见其何等消靡。杜牧《泊秦淮》里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即指此曲。

  张贵妃胭脂红经久不灭

  陈后主沉迷于女色和靡乐的同时,北方的隋朝加紧备战。隋文帝杨坚听从谋士的计策,每逢南陈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扬言要进攻陈朝,使得南陈的百姓无法收割。等南陈把人马集中起来,隋兵又不进攻了。一连几年,南陈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守军的士气也松懈下来。公元588年,隋朝发兵,南陈防线一触即溃。隋朝大将韩擒虎四处搜索陈后主,在景阳宫的一口井中,发现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藏于此。隋兵将他们拉上来时,张丽华的胭脂口红擦到了井栏上,经久不灭,胭脂井由此而来。

  据说,时任晋王的杨广(即隋炀帝)命大臣高颖索要张丽华,高颖认为此女为红颜祸水,于清溪旁处决了张丽华,令杨广引为憾事。杨广称帝后,杀死了高颖,并开凿运河,三下江南,有人认为这样做也许是出于炀帝对张丽华般江南女子的眷恋。

  胭脂翡翠对联终成千古佳偶

  清代贵州才子周渔璜长到十七八岁时,前来提亲的人就络绎不绝。周家借口孩子年龄还小,一一推辞。等到周渔璜二十岁时,周家便注意物色合适的女子。这时,邻村王财主托人来提亲,说王家闺女如何漂亮,如何灵巧。周渔璜的父母征求他个人意见时,周渔璜说:“我不管她长得像仙女还是像鲜花,我得考考她才学如何,如果不是知书达理的女子,长得再好我也不要。”于是周渔璜写了一个上联,让媒婆带回去,请王家姑娘对下联,上联是:“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 ”

  这上联并不是很偏僻古怪的,也不难应对。可是财主家姑娘笨得出奇,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也对不上来,婚事只好告吹。此事很快传开了,王财主的邻居家有个姑娘听说后,当即就把下联对了出来,她写道:“柑桔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 ”这时,有好事者把这位姑娘的下联告知周渔璜,他听了后又惊又喜。因为下联中用“果熟”对上联的“花开”,用“翡翠”对上联“胭脂”,用“金”对上联的“粉”,都十分贴切,而且精美绝伦。然后就不是人家向周家提亲,而是周渔璜再三央求父母托媒人到那位姑娘家求亲。后来,周渔璜果然与那姑娘结为百年之好,也为后人留下了“胭脂翡翠成佳偶”的故事。

  相关阅读

  出土妆粉见证古代女人爱美之心

  配合胭脂最重要的饰品之一妆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曹丽芳老师说,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省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