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物流”是什么样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运物流运输物资包括哪些东西 中国古代的“物流”是什么样子?

中国古代的“物流”是什么样子?

2024-07-16 1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物流一词是现代名词,但在古代,物流活动已经存在。中国古代的“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含义不太一样,但是在古代确实存在着物流现象,并且有相当的规模,了解古代物流运作的过程和模式,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中国古代物流的成因

我们知道,在古代农耕时代,由于地区的差异,种植的作物品种异常丰富,当然也存在着不同地区的大范围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的流动,特别是皇室与各级政府的消费开支巨大,不得不从全国各地调集粮食、布匹等生活日用品,使得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集中向京师和中心城市流动,各级官员的俸禄也需要从各地调集,还有像铸造钱币和兵器的金银铜铁等原材料,都需要从各地运输到京城。另外,皇帝宫殿和陵墓的修建,也需要从各地调集木材、石料、珍奇异物等,从而也需要获得物流业的支持。

古代物流的成因,还包括满足各地区赈灾的需要,当丰收的年限政府收购粮食储存起来,等到灾年开仓放粮,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储存粮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管理。另外,战争后勤物资的转运,比如粮草、兵器、马匹、盔甲等的运输,也要靠物流业的支持。这说明我国古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是受政治、军事等因素的推动,当然,纯经济因素推动的物流业发展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食盐,每家每户都要食用,但食盐产地并非到处都有,食盐的运输、存放就成为经常性的,还有像远销周边民族或海外的丝绸、茶叶、绸缎、瓷器(清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销售到欧洲各国)等,都需要物流业作为支撑。

我国古代物流网络的水上通道开始于秦朝之凿灵渠,历史上中国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看做是中国最早的对外物流,公元前138年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蜀地竹杖和细布辗转到中亚地区,西域36国与中原的商品往来包括珠玉、马匹、丝绸、茶叶、瓷器、米、麦、棉、布等等,促进了各国间的互惠互利。西汉形成和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了一条贯通欧、亚、非洲的世界上最绵长、最伟大的一条航线。在我国西南还有一条起于唐代、兴于明清的茶马古道。

当然,在古代农业社会,物流业主要承担的还是粮食的储存和转运。中国古代在京师和各地设立仓储,用来存储粮食,以备京师和各地官吏之需,或者作为灾区的应急之需。各地向京师运送粮食,一般都是通过漕运来实现,把产粮区的粮食通过漕运运往京师,早在秦汉时代,就有了河渠作为运输的通道,宋代以前,巴蜀粮食多由关中、河北、山东等地经黄河运往京师。在宋代,陕西的粮食由惠民河转汴河运往京师,江淮一带的粮食由淮水转汴水运往京师,山东的粮食由五丈河运往京师。明代以后,各地粮食通过运河送达北京,并延续至清代。另外,江南一带的粮食还通过海运和海路运往京师。在丝绸之路上,主要通过人力和蓄力运输各种物资。

二、中国古代物流的管理

中国古代的物流管理集中体现在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两方面,在运输管理方面,自秦汉创立漕运以来,秦始皇攻匈奴时,开凿灵渠,接通漓江、湘江,方便军粮漕运。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对汉军的后勤起了保障作用。隋朝开发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后来经过元、明、清各朝的扩建,成为历代漕运的运输网,唐宋元明清京师的物资的运输全靠漕运。唐朝宝历二年(826年),盐铁使王播从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宋朝都城大梁有四河通漕运: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元朝统治者,对于江浙地区粮食的北运(漕粮运输)极为重视。元朝初年,就着力开发运河,建造船只,充实漕运机构。设京畿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江淮漕运司运漕粮至中滦,京畿漕运司再从中滦运漕粮至大都。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有101个漕运卫所,运军12万多人,运船1万多艘。明代漕运先后采取过支运、兑运和长运3种形式。清代漕运管理职责上分明,顺治初年,清廷设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各一名,作为负责漕粮运输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漕运总督以下之设官有巡漕御使、督粮道、管粮同知等。

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仓储是历朝历代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仓储管理制度被称为“天下之大命”,在仓储管理方面,历代官员都很重视仓储管理,政府设专门机构和官员管理仓库,汉代设立常平仓,到了隋朝,出现了以备荒救灾为目的的义仓,并被唐朝沿袭,义仓在唐朝的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太宗到文综,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达102次。唐代京师有太仓,州县有正仓,又有常平仓以均贵贱,有义仓以备不足。常平仓和义仓是储备性质的仓库。宋代广设了惠民仓,以便在救灾过程中解决群众困难。就仓储组织管理的发展而言,宋代出现了独立、完整的管理机构,被以后的朝代沿袭。宋代还出现了广惠仓,用以赈济本州县内的老幼病残者。明代洪武年间出现了预备仓,在灾荒年间赈济灾民。清代京师有仓储15个,通州二库,德州、临清、淮安、徐州各一库,凤阳两库,以上为国家级仓库,省、府、州、县也各设仓库。除了官方的仓储之外,清代出现了很多民间仓储,这些民间仓储地方绅士手中,作为官方仓储的补充。无论是官方仓储还民间仓储,出现了越来越专业化的倾向,不同种类的物品分库保管。

三、中国古代物流的形式

古代物流的形式大体上有驿站、民信局和镖局三种形式组成。

驿站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到了辽代,已经有十四处驿馆。为了适应军事需要,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递铺。铺与铺之间的距离在十里左右,驿站按照朝廷规定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元朝为了巩固政权,驿站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洪武元年,设立了递运所,专门从事货物运输,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清顺治帝入关后,在盛京设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铺是地方厅、州、县政府负责公文、信函传递的组织。

民信局是民间经营的通信组织,民信局一般均为私商经营,资金比较雄厚,在本埠及外地设总局和分号,各信局之间密切协作,每一信局专走一路或几路,投递地点遍及国内主要商埠城镇。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到了清同治、咸丰、光绪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光绪二十三年(1897)天津大清邮政官局开办后,各家民信局继续营业,在邮政局登记挂号的有老福兴、全泰盛、协兴昌、森昌盛、福兴润、三盛等6家。机构遍布国内及华侨聚居的亚洲、澳洲和太平洋地区,形成内地信局、轮船信局和侨批局。有些侨批局一直活动到本世纪40年代。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古代镖局运的货物不是普通物品,而是贵重物(如奇珍异宝),需要有安全保障和准时运达,镖师们有句口头禅,叫“三分保平安”,因此必须要有懂功夫的人保护才能完成,镖局的组织包括镖局主人、总镖头、从事保镖工作的镖头和镖师、大掌柜、管理杂务的伙计和杂役。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票号的产生,镖局的主要业务是票号押送银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是为一些有钱的人押送衣、物、手饰,这就形成了粮镖、物镖、信镖、票镖等类型的镖局。

四、中国古代的物流工具

上面已经提到我国古代的物流工具,就是马,蓄力加上人力,或者以蓄力代替人力,必然大大加快我国古代物流的速度。马当然是陆路物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物流包括陆路物流和水路物流。

我国较早出现的水路物流工具是“船”,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舟”字,说明那时已经有水上运输,人们开始运用船来运送东西。秦汉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继承和发展了原来一些诸侯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建造了许多轻舟巨舸,通江达海。汉承秦制,造船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宋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海上交通最繁盛、海外贸易最发达的时期,所以宋元时期出现了海船,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造船史上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以南宋初为例,当时江淮四路年造船数就达2700余只。明代造船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了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宝船的大小尺度、船型结构以及数量等,都蔚为壮观。

我国古代物流业的另外一种工具是“车”,可以说,车是比较早的一种物流工具。公元前2250年夏朝初期的大禹时代,车正(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的官)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新型车子,有车架、车轴、车厢等,大大方便了货物的运输。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汉代的车包括斧车、轺车、施轓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三国时代,蜀国征伐魏国时,道路艰险,诸葛亮造出了木牛流马,可以有人推着昼夜不停地行走,搬运粮米非常方便,每个木流马可以承载十个人吃一个月的粮食。这是古代物流运输工具的先进技术。古代物流业还有其他辅助工具,如其黄帝指南车、指南针、航海罗盘、鲁班木车马和计程里车,等等。两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出现了牛车,宋代出现了太平车与平头车,明清出现了骡车。

五、中国古代物流的“快递”

古代快递又叫“急传”,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清代邮件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绝对看不到。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二三百里。汉代继承了秦代“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做法。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