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杨梅抢“鲜”上市,秘诀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豹介绍简短 大棚杨梅抢“鲜”上市,秘诀是什么?

大棚杨梅抢“鲜”上市,秘诀是什么?

2024-07-13 01: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月18日,自家农场的大棚杨梅迎来开园日。这让仙居县乘硕家庭农场负责人余明火喜上眉头,“自2023年引进杨梅促早栽培成套技术后,杨梅产量剧增。之前一棵树能产100斤,现在起码150斤。”

随着杨梅大棚促早栽培技术的不断实践和完善以及地方财政资金的扶持,仙居、三门等地越来越多的梅农试水大棚杨梅种植,实现产量品质双丰收——不仅让食客提前尝到了杨梅,也让梅农们尝到了数字化栽培、智能化管理的甜头。

大棚杨梅抢“鲜”上市

5月12日,走进三门县松门杨梅专业合作社的杨梅基地,一颗颗饱满红润的东魁杨梅挂满枝头,惹人垂涎。

“今年大棚东魁杨梅较露地栽培提早40天左右成熟,我们抢‘鲜’上市,属全省首批。”基地法人代表陈海豹面露喜色。他介绍,今年大棚杨梅产量喜人,不仅慕名前来的游客增多,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老客户也早已抛来了订单。

远眺杨梅基地,大棚包裹山头,好似一座冰山。陈海豹介绍,2019年,合作社就尝试杨梅大棚促早栽培,第二年经济效益显著。2021年,他们将8亩单膜大棚改建成双膜,引进省农科院杨梅促早栽培成套技术,有效避开了梅雨季节的影响,实现杨梅丰产丰收,目前,合作社共有100亩大棚杨梅。

近几年,三门县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达成合作,试点引领梅农对传统杨梅产业进行大棚设施化改造,并不断优化提升杨梅大棚促早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借助先进科技和机械装备,促成杨梅产业设施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三级跳”。

“我们连续四年抢先上市全省首批东魁杨梅,省农科院专家都夸三门大棚杨梅技术浙江领先。”三门县果树特产推广总站站长王静波介绍,大棚杨梅成熟期比露天杨梅提早40天、商品果率达85%,亩产量达3000斤,亩产值达20万元至30万元。

杨梅大棚装上智慧大脑

通过微信小程序,点开卷膜器按键,大棚自动开膜,对棚内温度进行调节;打开杨梅种植专用APP,开启喷雾系统,不到一分钟,大棚内湿度增加……

如今,不少梅农的大棚都安装上智慧大脑,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时进行控温、控湿、喷淋、滴灌等操作。

“就跟家里的空调一样,通过控制开关,随时调控大棚内部温度的升降,简单易学,省时省力。”陈海豹表示,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以及双膜调节、智能补光等数字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杨梅错峰采收,还大大提升了杨梅品质,杨梅价格提高,梅农种植杨梅的信心也增强了。数年来,松门杨梅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3000万元进行基地建设,如今,基地正在创新打造直播间,拓宽线上销售渠道。

看到数字化种植杨梅带来的高效益,今年,仙居县老鹰山杨梅专业合作社也对自家的13亩大棚杨梅进行智能化改造,安装了数字农业智慧管理系统全套设备和山地轨道设备。

“效果很好!”合作社负责人应建刚连连称赞。他告诉记者,今年13亩大棚杨梅,预估产量在1.5万到2万斤,远远超过往年70亩杨梅的总产量。

大棚杨梅发展规模壮大

三门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有利于杨梅生长。大棚杨梅抢“鲜”上市,更得益于科技赋能。

为此,三门县积极对接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立特色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和专家合作服务机制,形成“科研试验基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地一站一体”链条式推广模式,实行“远程+实地+定期”的全生育期跟踪指导和技术培训。

“大棚杨梅温度不能超过38℃,不然会导致品质不如预期,我们都会经常实地走访进行指导。”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梅专家梁森苗说。

据悉,浙江设施大棚促早栽培面积约1.2万亩,台州3500亩,仙居和三门位列第一和第二。

“今年,我县将新发展杨梅智能大棚300亩,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以每亩3万元对农户进行奖励。”仙居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应铮峥说。

据介绍,仙居目前共有1500余亩智能大棚杨梅,产量约1600余吨,产值约1.4亿余元。智能大棚主要分布在横溪镇、福应街道、白塔镇等地。通过一系列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大棚杨梅实现智能化、轻简化、省力化栽培,效益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杨梅产业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