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泛滥成灾,各方加紧应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星是怎样进食的视频 海星泛滥成灾,各方加紧应对

海星泛滥成灾,各方加紧应对

2023-12-18 21: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海域涌现大量海星,造成当地养殖的蛤蜊、牡蛎等贝类大量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由于海星捕捞难度大,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已允许养殖户采用特殊措施捕捞海星,紧急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海星为何会泛滥成灾、怎样根除此类灾害、海星打捞进度如何?近日,记者赴现场一探究竟。

  加紧捕捞海星 

  3月14日,记者在青岛市城阳区红岛渔港看到,一艘艘渔船上,渔民们正在忙碌地将刚刚捕捞的海星称重、装箱,搬运上岸。

  一名刚刚出海归来的渔民告诉记者,他们当天清晨6点钟驾船出海,捕捞了600多斤海星,但由于海上风太大,只能临时回来避风。这几天天气好时,一般都要工作到下午二三点钟才会返航,每天能捞二三千斤海星。如今仅凭拖网作业根本不够,他们渔船上配有3名潜水员,在水下帮忙捕捞。海星泛滥成灾,对养殖的蛤蜊、牡蛎造成严重威胁,各养殖户都已经加派人手捕捞海星。

  中午时分,一艘艘满载海星的渔船陆续返回渔港,码头边停满了运输海星的货车,一筐筐海星被装车运走。

  “现在有许多外地客商来买海星,虽说海星销路不愁,但价格不高,按批发价只能卖4元左右/每斤,价格相比蛤蜊、牡蛎还有不少差距。”当地养殖户赵宇昌说。

  据红岛渔港工作人员介绍,连日来,有四五十艘渔船从附近2个渔港出海捕捞海星。按照每艘渔船每天捕捞2000斤~4000斤的海星数量计算,2个渔港能日出海星10万斤左右。

  部分当地养殖户告诉记者,去年秋天,他们已在附近海域发现了少量海星,因为往年也曾出现过少量海星,所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年春节过后,渔民在近海海域发现了大量海星聚集,所到之处,养殖的蛤蜊等都变成了空壳,致使养殖户损失惨重。

  “当下正是投放蛤蜊苗的季节,但现在这个情况,许多养殖户都不敢投了,难以预知这些海星会影响到什么时候。”谈及今年的养殖打算,赵宇昌满脸愁容。

  探究成灾原因 

  连日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所属北海环境监测中心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经生物种类鉴定确认,此次暴发的海星主要为海星纲的多棘海盘车,俗称平底海星、日本海星,其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近岸水域,外形酷似五角星,是我国黄海沿岸常见的冷水性种类。

  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专家介绍,这些海星一般生活在潮间带和近岸海域,主要栖息在水深较深的近岸,可大量吞食贝类、珊瑚、海胆等。

  据了解,海星是一种掠食性生物,对分布区内底栖动物的生物群落组成具有极大影响。海星进食时,会将贝类“包住”,使其窒息死亡,再将其吃掉。一般而言,海星每致死10多个蛤蜊之中,只进食一二个,因此对海产品养殖的危害非常大。

  经调查发现,此次海星暴发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域牡蛎、蛤仔底播海区,初步统计密度平均为50个/平方米,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海星暴发后,当地渔民采取人工采集等方式捕杀海星约有45万斤。

  专家初步分析,有2点原因可能导致此次海星暴发:一是受气候和生物群落变化影响,海星幼体的天敌生物数量减少,幼体存活率提高,而成体海星天敌很少;二是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摄食习性,胶州湾底播养殖为海星提供了充分的饵料。

  采用非常之举 

  解决海星泛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捕捞。目前,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已派出专家指导当地渔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海星捕捞。

  同时,为提高海星捕捞效率,结合渔民诉求和专家建议,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经上级相关部门批准,允许渔民在特定海域以指定方式采捕海星,主要包括通过人工潜水采捕方式进行捕杀,必要时允许渔民在养殖区内围海底布设大网目地笼网进行诱捕或在养殖区内拖网采捕。使用网具限定为大网目地笼网或拖网,区域限定为胶州湾海域养殖区内,时间限定为3月15日~4月底,后期将视海星清理情况再行研究确定。

  据了解,地笼网是一种网眼尺寸较小的渔网。为保护当地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地笼网已被青岛相关部门禁止使用。鉴于此次海星泛滥成灾,人工捕捞海星的工作效率太低,潜水员水下作业时捕捞的海星多为大体积,体积较小的海星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清理干净,因此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有限制的允许养殖户应急使用地笼网打捞海星。

  为保证特定时期规范使用地笼网,青岛市相关部门紧急从外省采购大网目地笼网,青岛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支队和辖区渔政部门对海星灾害暴发时期的地笼网、拖网等特殊网具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灾害应急响应结束后,所用网具由辖区渔政部门统一妥善处置。

  当地养殖户介绍,目前,各养殖户已经开始有序使用地笼网,防范海星大规模涌向红岛,并使用拖网等工具捕捞海星。

  早在2007年,胶州湾也出现过海星大规模暴发情况。当时,当地政府部门和养殖户也是通过加派人手捕捞进行控制。随着当地海域的海水逐步升温,海星逐渐自行退去。

  青岛市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员林治术说:“海星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摄氏度,水温高于25摄氏度时,海星较少。相较往年,今年胶州湾海水温度偏低。”

  为防止海星泛滥,专家建议,在当地增殖可够捕食海星卵及幼虫的鱼类等(如虾虎鱼),定期对养殖区及外围海域的海星生物量进行监测,在其适温季节增加监测频次,对可能出现的暴发情况的进行监测预警;开展海星的生活史、暴发机制、暴发原因、防控预警等方面研究。

  下一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对养殖区及外围海星生物量进行持续监测,对海星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研究推广海星处置可行性措施,建立海星灾害科学处置长效机制。密切与驻青海洋渔业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组织专家从专业角度对渔民和市民进行科学宣传引导,有效组织当地渔民科学开展海星捕捞,及早消除海星隐患,确保青岛市贝类养殖安全有序生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