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个人分析三 海康威视的优势在哪里? 海康威视三海康威视的优势在哪里? 前面我们了解了海康的产品,未来的发展空间。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海康的优势所在。海康从全国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康的标志 海康威视个人分析三 海康威视的优势在哪里? 海康威视三海康威视的优势在哪里? 前面我们了解了海康的产品,未来的发展空间。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海康的优势所在。海康从全国几... 

海康威视个人分析三 海康威视的优势在哪里? 海康威视三海康威视的优势在哪里? 前面我们了解了海康的产品,未来的发展空间。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海康的优势所在。海康从全国几... 

2023-03-14 14: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火鸟蔡,(https://xueqiu.com/5991423596/182278683)

 海康威视三

海康威视的优势在哪里?

    前面我们了解了海康的产品,未来的发展空间。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海康的优势所在。海康从全国几万家安防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第一。靠的是什么?肯定不是运气,究竟是什么使得海康成为世界第一的。

    首先,是外部条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发展是令世界瞩目,实现了初步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过程中,政府为了提高社会管理,提出了平安城市的概念,投入巨资,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提升城市的治理和安全。在政府对于安防基础设施巨大的投入下,中国的安防企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诞生了海康和大华,宇视等世界安防巨头。所以说中国安防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于安防的投入,创造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孕育出几大安防公司。这个是外部的因素,但是最后为什么海康成为老大,而不是大华,或者宇视,或者其他呢?

    因为海康有突出的优势

优势一:业内最强的研发能力

    研发能力,一般看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一个是钱

    首先,海康是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2研究所整体变更过来的。52所又名杭州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1962年创立于太原,1984年从太原搬迁到杭州。历史原因,至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相关牛人都在国有研究所里,可以说几乎没有漏网之鱼,海康因此有强大的研究基础和技术沉淀。海康的技术研发有强大的传统基因。

    除了传统,基因意外,海康的研发人员总数也是业内最大的研发团队,海康有16010 名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近50%。绝对值是大华的2倍,宇视(千方科技)的5倍左右。

    其次,海康每年的研发投入是巨大的。公司研发占比逐年提升,长期维持在7%以上。2018年,海康研发投入44.8 亿元,是第二名大华的2倍多、第三名宇视(千方科技)的将近9倍。

    海康在研发上无论是人还是钱都是全国最强,在全球来看,没有数据不敢妄断,但是从海康的市场地位,全球第一的安防厂商已经近8年了,从营收绝对值,研发费用比例来看,应该即使不是第一,应该也是前列了。

    很多人认为,海康所在的行业是技术行业,其技术的变革是飞快的,担忧其他公司一旦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会颠覆其技术领先的地位。安防这个行业的技术确实属于技术变革比较快的行业,但是它不容易出现颠覆性的技术革新。这个行业涉及的技术不是一个单独的技术个体,而是一个技术体系,需要其他的技术来配套,涉及软件硬件很多技术的结合,涉及到兼容性,匹配性,经济性等等,某一个技术体现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决定性的。这种特性使得即使在某个领域的技术被突破,也需要其他的相关配套平台来匹配,这个使得海康有足够的时间来弥补和追赶。海康在整个体系的技术领先度来看,是领先的,而且领先对手很多。从整个安防系统的技术特点来看,最领先的技术大概率是出自海康的。

    从多年的技术变迁来看,海康一直都是领先者的角色。

    并且近几年海康在技术做出了一个非常领先的创新。就是建立统一软件架构,实现软件模块化复用。简单的说就是把一方案一应用的软件定制变成相对标椎化的模块用模块搭建来实现软件应用的定制。把量身定制变成积木搭建。为什么这个是创新呢?这个不是说有多高精尖,而是业务的快速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海康已经不是只是卖摄像头硬件的了,而是整一套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卖的是解决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应用。由于AI时代的软件应用对于场景而言是非标准化的,碎片化的,每一个场景有每一个场景的需求,可能交通需要追踪被盗车辆,超市需要统计不同货架的人停留的时间和货物是否缺货需要补货,停车场需要识别不同的车辆等。每一个方案需要实现的功能都是不同的,这样的话每一个解决方案的软件部分都需要重新全部设计,但是同时由于AI的赋能的行业越来越广,未来的需求肯定是越来越多的。这种基于传统It构架的响应能力显然无法满足AI时代爆炸性增长的需求。这种传统构架有三个核心弊端:1)重复建设;2)集成和协作困难;3)不利于业务沉淀和持续发展。在效率上肯定低效的,对于海康的业务发展和扩大造成非常大的制约。

    统一了软件的架构,实现软件的模块化,把简单的定制化,转化成基于统一标准化底层平台与个性化模块组合的“定制化”产品输出模式。使得软件的模块可以重复利用,通过组件化的技术,把同一类的需求变成一个软件模块,沉淀共性的价值,避免在不同项目之间重复编制相同的软件。实现可持续、快速响应行业碎片化需求的能力,适应即将爆发增长的A赋能业务需求。以前相似的功能在不同的项目之间不能重复利用,只能重新编写,现在就可以实现模块化的调用,不需要重复劳动,就好像有统一接口的积木一样。如果哪一个功能模块在多种场景都有可能用到,那么直接调用嵌入就可以了。

    这个中台化复用看起来只是把软件标椎化,没有什么难度,对手可以照搬照用。但是事实上不是的,这个中台化复用,仅仅是标准化这个软件模块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海康那么多大研发人员的努力下都需要两年多的时间。中台是对企业IT架构的整体重塑,对搭建水平有很高的要求。统一软件的架构开发解决方案,需要满足不同领域客户的需求,需要有足够的柔性,此外,为构建生态,统一软件架构还需要对外部合作伙伴开放。海康在未这个耗费的人和钱不少。为此公司在16-18年大幅扩充了研发人员(15年底7181人、18年底16010人),研发支出从2015年的17.2亿大幅增长至2018年的44.8亿元。因此从技术角度,搭建统一软件架构复杂且高难度。

    另外一个公司体量足够大,中台化复用才会贡献明显的效果。只有在业务规模足够大的企业,重复开发建设的问题才会凸显。此时,引入中台,如海康的统一软件架构,一方面可以借助庞大的业务体量和研发人员规模,在短时间内沉淀足够的可复用组件资源;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新项目可将已有的组件充分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体量,搭建中台很可能是不经济的。

    这个中台复用突破海康在软件定制中快速响应能力,为未来业务的大幅增长打下基础。

优势二,长期积累的客户关系和对客户的深度理解

    视频监控并不是单个的商品,是一个系统。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的需求。正如胡总说的,这个一个碎片化的市场。海康一直都是一个拾芝麻的人。

    由于视频应用场景化的特点,用户需求很零散,公司需要为不同的场景提供合适的产品或方案,很多时候需要定制开发产品或方案。海康一直以来都是安防的龙头企业,期间在公安、交通、司法、文教卫、金融、能源和智能楼宇等行业实践了大量的真实项目。为了更有效率地满足这种碎片化需求,公司一直在不断完善研发体系,不断优化和发展公司的技术平台、产品平台、系统平台,以持续保持竞争力,满足不同的客户的需求。

    在服务客户,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维护、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各个行业或者细分市场的不同的独特的客户需求,使得公司能够深刻理解用户的需求,不断完善、打磨这些解决的方案,使得产品和软件之间更加契合,提升公司的集成能力,使得公司可以快速更新换代,提出更加适合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这种经验,是长时间,多维度的积累,并随着客户的需求的迭代,客户需求的增加而更加深化。正是这种对行业和本土市场的深度理解,使得公司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对行业和本土市场的深度理解”,不是一个可以快速模仿和获得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三,人才优势,股权激励锁定人才

    在海康的公司人员治理方面,公司的天使投资人也是第二大股东的龚虹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海康成立时投资了245万,占股49%,但从52所出来的技术人员是没有股份的,上市前夕龚虹嘉拿出个人15%的股份兑现承诺,奖励给海康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要知道这些股份到今天可是500亿,这样就绑定企业的核心人员,和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不至于让高管论为打工者角色,要知道国有股份是不可能转给个人的,所以很多国企指派的控制人和高管就是个没有股份的经理人,自然难以尽职尽责,这点确实要感谢龚虹嘉的格局和对技术人员的重视,为海康后续的做大做强铺平了道路,作为天使投资人龚虹嘉至今任然保留大部分海康的股份,可见其比较看好海康。另外,公司于2012年、2014年、2016年实施 了三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总计授予对象近5000人次,覆盖了从高管、中层到基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 的核心人才队伍,并且以业务骨干作为主要激励对象。

优势四、规模

    海康的规模大带来的规模效应。作为全球最大的安防企业,一方面有免费的口碑传播,一方面足够大的销售收入,可以承受相对高的研发及广告推广等费用——同样的研发或推广费用,可以由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分摊成本,可以获得利润率或者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方面比较简单,基本就是一个强者恒强的逻辑,不再赘述。

    利用领先的市场地位和规模制造优势,公司持续优化供应链体系,将市场需求、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交付服务进行有机衔接,有效缩短产品生产供应周期,形成更强大的新产品迭代供应的能力,赢得更多需求升级换代的市场机会。

优势五、庞大的用户规模、较高的客户转换成本

    作为全球最大的安防企业,海康在过去的几十年深度参与中国城镇化中的安防系统建设。使得海康的安防系统在国内规模庞大。

    使得全国各地布着快接近一半的海康摄像头,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出资建设,摄像头一般使用年限为3-5年,3-5年一更新,各政府部门要招标新采购摄像头的话,如果更换厂家,那么摄像头的相应配套,例如各种服务器、应用平台也可能需要替换,还得迁移历史数据,整个过程不但耗时耗钱,大概率还卖力不讨好,所以产品的客户粘性非常高。因为目前海康的设备在业界看来占据1-2年的领先优势,用其他厂家替代海康并不划算,这几年政府也喜欢用质量好的安防产品。如果重新订购海康设备的话只要在其原来部署方案上进行升级扩容,效益最佳。

    这些年做的项目,政府对其的高度依赖,不断的应用升级迭代,任劳任怨的工程师队伍,都成为其强大的护城河。我这些年接触下来,感觉海康更像平台型公司,一旦打下地盘,这块地就不走了,不断技术升级,模拟变数字,数字变标清,标清变高清,高清变行为嗅探,总而言之,别人再要进入他已经打下的地盘,难度太高,政府也只能承担升级而无法承担全部翻盘的成本。而且政府项目有个特色,就是急!一个最高指示下来,下面就得在规定时间内把活儿干完,海康的工程师队伍,集成商关系,政府的信用关系,都形成了壁垒。

    由于庞大的原始客户积累,在未来更换,升级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业余规模。只要海康在这里不大多,客户是很难会整体替换原有的系统的。

竞争状态:

    2012年的时候,前四位市场占有率占到3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60%-70%,可以看到集中度在不断的提高。

    中国安防行业已形成双寡头的竞争格局,估计目前视频监控细分市场内CR2>60%. 在销量排名全球前十的安防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三位,并且收入增速远高于海外厂商。过去的竞争以硬件为主,相对来说门槛较低。随着安防行业技术深化和集中度不断提高,安防行业中政府端和行业端的门槛会进一步提高,寡头企业具有越来越大的优势。

    国内A股上市的三家公司,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占国内市场60%多的份额。海康一家占30%左右,大华基本上是海康的一半。从全球来看海康和大华都是全球排名前两位的。

    排在第二梯队的佳都科技,东方网力,苏州科达,这些公司也是传统的安防企业出身,但份额加起来还不到一个大华,没有一一做详细分析,单从各个公司历年财报数据看,毛利和存货周转率综合起来,基本只有海康和大华一半,可见产品不如海康和大华好卖,因为规模小,研发投入也相对较少,除非海康战略失误,否则科技创新必然是研发驱动,强者恒强,目前和第一梯队差距还是比较大,没有看到任何竞争优势。

    还有一批比较特殊的公司,以旷视、商汤、依图、云从为代表的AI出身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本来业务跟安防没有关系,奈何一直找不到技术商业化落地的方向,最后发现安防是AIoT最适合落地的行业,于是纷纷转向智能安防,比如旷视科技,最开始做手机人脸识别应用,做了几年后来战略转型到智能仓储,发现空间不够大,又再度转型智能安防,目前智能安防成了主要营收来源,占比超过70%。这些公司的特点是技术上有优势,算法识别率高,技术人才储备多,劣势是缺少安防的行业经验,偏向学术研究,工程部分较弱,实际场景落地效果差距大,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行业问题,处于摸索阶段,主业不太清晰,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不成熟,产品成本较高,未来不确定性太大。目前传统安防企业也在加速布局AI,并且盈利规模大允许有较大研发投入,AI技术上的优势也会逐渐被抹平,目前这些公司相比传统安防企业并没有优势,但因为体量小比较灵活,可以快速转型扎根于某个细分行业,取得优势后通过外延式的扩展抢占市场。

    另外还有国内的两大巨头阿里和华为也号称要进入安防行业,阿里战略投资宇视的母公司千方科技,华为也有自己的芯片和智能摄像机。

    在传统安防厂商的竞争中海康已经胜出,并且现有的领先优势很大,基本上已经稳坐老大的位置,只要不犯致命的错误,基本上很难被超越。以旷视、商汤、依图、云从为代表的AI出身的科技公司相对海康没有什么优势。很多投资者对于竞争者最大的担心来自于阿里和华为的入局。

    阿里云一直想要构建城市大脑,投资宇视正好可以有一个切入点,完善自己的生态:阿里云+宇视解决方案,阿里云提供后端的算力和存储等,宇视正好缺少这一部分,阿里这个好理解。阿里巴巴的包括蚂蚁金服、云峰资本在内的阿里系投资方,过去两年,大手笔投资了商汤、旷视、依图和已经推出AI安防芯片的独角兽公司寒武纪。对AI视觉领域的多重押注,证明了阿里对安防以及背后的物联网、智慧城市业务的野心。但是从阿里的布局来看,阿里主要是着眼顶层的城市大脑和上层的人工智能,并不是和海康争抢安防市场份额,阿里和海康可能更多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

    能够构成最大威胁的很可能是华为, 其实华为进入安防并不是近几年的事了,早在2012年的时候,华为已经开始做一些监控了。但是那个时候这一块对华为吸引力不大,华为还有很多其它高价值业务要做。为什么2018年突然大举进军安防行业呢?发布了30多款摄像机产品,以及一个轻量云解决方案,并正式将安防提升为华为的战略业务,大力猛攻安防视频监控行业。

    个人认为是人工智能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或者说人工智能在视频监控,分析和计算机视觉有很大的应用。华为作为国内的最强的信息通信公司,不可能错过人工智能的市场,因为人工智能很可能是未来物联网的的入口。

    华为最大优势来自于其硬件开发能力及云业务优势,其具有高难度硬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是华为在战场上劈荆斩棘的利器,同时子公司海思的芯片也是非常强大。

    但是华为入局安防还有很多的挑战,行业理解深度不够;市场碎片化;数据信息的缺乏;渠道劣势等。安防企业的业务基本上都是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大量的积累对于可以需求的深刻理解很难做出合理的方案。其次正如胡总说的,安防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并不适合华为,不同行业、不同地点、不同个体的客户需求均有所不同,所需产品也不同,这就导致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海康相较于华为在人力成本上优势显著,华为的人均薪酬是海康的两倍。由于行业“非标准化”、“定制为主”的特点,业务想要做到足够大的规模渠道人力也得配备到相应的规模。因此,即便华为有决心花重金想要“重置”海康的渠道网络也是不现实的。规模、渠道和人力成本优势使海康在短时间里很难被华为颠覆。

    另外有些人觉得华为可以用海思芯片最为制约海康发展的手段。但是这个首先并不符合华为的性格,其次,芯片能够发展的重要的条件是出货量,通过巨大的出货量平摊研发费用,实现快速迭代,如果海思不出货给海康,必然把海康推给对手,国内的富瀚微等芯片商也在追赶海思,海康的出货量那么大,把他推给对手,无疑给了对手大力发展的机会。这不就是类似于美国发动制裁把中国逼到自主研发这条路上么?这个并不符合商业的发展逻辑。

    海康面对华为的竞争也并不是还无还手之力,我个人更看好海康在安防的竞争优势。

    退一万步看,即使华为真的入局了安防,但是人工智能的加入,拓展了视频的应用,这个市场大大变大了,不仅仅于安防,将会智能化,数据化,物联网化,这个市场达到足够容得下几条大鱼。

本人水平有限,如果有不足之处恳请海涵,如能批评指正,互相交流,万分感激。

免责声明:本人持有部分海康仓位。写作本文只是对自己思路的一个整理总结和记录,或者作为交流的一个媒介。并不是鼓励读者们投资海康。如果以此投资,后果自负。

本文参考了部分作者的资料,都有注明出处,如果有部分没有注明,导致侵权,请联系本人。

参考资料

申万宏源报告《海康威视深度2020:统一软件架构,软化里程碑》, 

AI时代,安防龙头重新起航_2019-11-20_中泰证券

唐朝 《王者海康》

肉都长你身上《海康威视与大华股份(一):行业分析》

时光是座博物馆《海康威视》

西部证券《视频物联需求顺周期提升 ,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2月21日

初出茅庐2014《站在2020的黎明展望海康威视——做时间的朋友,相约20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