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海康威视研究报告 全球领先的智能视觉服务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康威视研发费用 2022年海康威视研究报告 全球领先的智能视觉服务商

2022年海康威视研究报告 全球领先的智能视觉服务商

2024-03-16 19: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海康威视是全球领先的智能视觉服务商

海康威视是全球第一的安防龙头

公司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公司聚焦于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和智慧业务,构建开放合作生态,为公共服务领域用户、企事业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提供服务,致力于构筑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的智慧城市和数字化企业。根据 Omdia 报告,公司连续8 年蝉联视频监控行业全球第一,在连续 4 年蝉联 a&s“全球安防 50 强”榜单中第一位。

公司成立于 2001 年,最初以编解码技术为起点,以生产销售DVR 及板卡等后端产品,并将 H.264 算法引入行业,产品线逐渐从后端产品扩展到前端与中心控制产品,实现视频监控全产品线布局,并在 2011 年首次成为全球视频监控市占率第一名。在 2010 年深交所挂牌以后,以行业解决方案为核心,不断围绕着网络化与高清化进行发展。 自 2015 年起公司开始布局智能化,先后发布了 AI Cloud、物信融合平台等,全面转型安防智能化。公司逐渐拓宽自身业务边界,从单一安防产品扩展到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服务与智慧业务,推动机器的视频感知能力从看得到、看得清一路走到看得懂,以视频技术为核心打造了从研发、制造到营销的完整价值链。海康威视也从上市之初的全球安防第 12 名、四百多亿市值的公司成长为现如今连续多年的全球安防第 1 名、三千亿市值的行业绝对龙头。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根据 2022 年半年报,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36.08%,通过其下属中电科第五十二研究所持股 1.92%,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电科投资持股 2.46%,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合计持股 40.46%,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宗年为第一大股东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委派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并不持有股份;公司创始人、副董事长龚虹嘉持有公司 10.20%股份;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胡扬忠持有公司1.65%的股份。

股权激励覆盖面广,股利分红比例高

股权激励覆盖各级核心人才队伍。公司自 2012 年起便制定了10 年期、两年一次的股权激励计划,目前已经进行了五次授予,股权激励覆盖了各层级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的核心人才队伍,并将业务骨干作为主要激励对象,保持核心人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同时,公司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把人才聘用、职务升降、培养发展、薪酬待遇相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了由薪酬福利、股权激励、创新业务跟投构成的员工综合回报体系。

高股利支付,使股东持续享受公司高速发展的红利。公司自上市之初,便保持了较高的股利支付率,且股利支付比例稳定攀升,2021 年公司的股利支付率略有下滑,仍达到 44.39%,使股东能够长期享受到公司高速发展的红利。

公司经营质量依然健康,逆境中彰显韧性

疫情影响反复,2022 公司业绩受到影响。近年来,疫情反复持续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公司业绩成长同样受到干扰。2021 年公司在疫情后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814.20 亿元,同比增长 28.21%,归母净利润168.00 亿元,同比增长 25.51%。但 2022 年疫情影响进一步加剧,2022 年Q3 公司实现营收597.22亿元(+7.36%),归母净利润 88.40 亿元(-19.38%)。在当前环境下,公司收入仍保持了稳定增长,加大投入下,短期业绩有所下滑。

公司传统业务稳定增长,创新业务表现优异。公司在2001 年以后端视频板卡和DVR 产品起家,上市之初,公司的后端产品贡献营收超过六成,随着公司业务边界不断扩张,前端产品快速起量,目前已经成为公司营收最大的组成部分。2021年公司调整披露收入结构,将传统安防前后端等产品并入主业产品及服务,细化披露了智能家居、机器人、热成像、汽车电子、存储、其他等创业业务。2021年创业业务占收入比达到 15.07%,相比 2020 年提升了5.36 个百分点。2022H1,公司主业产品及服务收入 293.66 亿元(+5.21%);创新业务整体收入70.08亿(+25.62%)。公司产品的应用场景已也从单一的安防扩展到工业自动化、汽车辅助驾驶、消防、安检等更多物联网场景中,每年销售的硬件设备已达2.7万种。

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显著领先于行业对手。公司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在供应链紧张的大背景下,公司在成本端控制稳定,公司2021 年毛利率略有下降为 44.33%,净利率为 21.51%保持稳定。自 2016 年起,随着公司新产品的持续推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公司的龙头地位不断凸显,带动毛利率持续提升。与市场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毛利率与净利率均具有显著优势。

公司 22 年费用端有所上涨,疫情影响运营指标。公司2022Q3 的销售/管理/财务费率费别同比+0.29/+0.49/-1.18pcts。公司销售费用增速高于收入增速;管理费用由于人员有所增长;财务费用主业系本期汇兑收益增加。公司2022Q3 加大备货,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下滑较大,为 1.60 亿元。公司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备货,继续维持高库存战略,存货周转天数有所增长。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大研发投入。2022 年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73.56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 12.32%,研发费用率进一步提高。海康威视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以杭州为中心,建立辐射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成都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英国伦敦的研发中心体系,并计划在重庆和石家庄进行研发投入。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全球员工超 52,000 人,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超 2.5 万人。

疫情影响当前景气度,智能化为安防注入增长动力

疫情短期影响安防行业,海康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安防行业主要是围绕着视频监控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发展而来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远程监控现场的视频采集和处理、管理、控制、应急指挥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交通、水利、银行等领域。完整的视频监控系统由摄像、传输、控制、显示、记录登记五大部分组成。中国的安防行业先后经历了模拟化、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和智能化五个阶段。

22 年疫情影响安防行业景气度。随着 2022 年 3 月疫情在全国部分地区陆续爆发,我国各个产业均受到一定的负面冲击。根据中安协数据显示,22Q2 我国的安防行业景气度指数为 130,比上季度下降了 19 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 点。

中长期安防产业仍保持稳定增长,我国智能安防市场预计到2026 年突破2500亿元。在行业总产值方面,11-19 年期间,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稳定增长,复合增速 10%以上。2019 年行业总产值达 8260 亿元,同比增长15%。在视频监控市场中,2017 年市场规模突破 2000 亿元。随着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推进,视频监控标清设备和高清设备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打开,预计2020 年视频监控市场规模将超 136 亿美元,到 2023 年有望超过 200 亿美元。随着安防行业逐渐向智能化深度发展,智能安防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6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00 亿。

整个安防产业链主要可以分为上游零部件、软件技术类厂商,中游整机产品/解决方案类厂商,下游运营/集成类厂商。在安防产业链中,中游的产品制造商主要负责提供安防市场源头的产品,包括视频监控产品、楼宇对讲产品等,是掌握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一环。解决方案提供商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场景或应用,提供系统所需要的全部产品。主要包括:视频监控、门禁系统、楼宇对讲、入侵警报等产品的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系统的解决方案。其中,视频监控是安防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品占整个安防产品的市场比重超过五成。

全球安防市场呈现两超多强的局面,海康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第一。根据Omdia数据显示,全球安防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2020 年全球排名中,海康威视已连续8年蝉联视频监控行业全球第一,市占率 29.80%,大华股份位列行业第二,市占率14.70%。

智能化促使行业朝着泛安防方向发展

安防产品边界开始模糊,逐渐走向泛安防。5G、AI、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模糊了安防产品的边界,人像识别、视频分析、活体检测等技术逐渐集成到安防产品中,促使原本功能单一的安防产品开始延伸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电信、交通、建筑、物业等行业开始融合。

人工智能是泛安防的重要发展方向。AI+安防主要应用感知方面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认知方面的知识图谱技术,实现对视频结构化,即对视频数据特征的识别和提取、生物识别,并利用人体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物体特征识别。

AI 摄像头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到 2023 年中国 AI 摄像头占比将超四成。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显示,预计到 2023 年,全球 AI 摄像头渗透率占比35%,网络摄像头渗透率为 53%,模拟摄像头渗透率萎缩至 12%。中国市场的AI 摄像头渗透率将达到 41%,网络摄像头占比 58%,而模拟摄像头占比仅1%。

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助力海康腾飞AIoT新时代

视频监控作为泛安防最核心的产品,也是 AI 时代最先商业化的领域,随着场景的多样化,也使得行业呈现碎片化与长尾化的特点。因此,就需要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变革来适应行业的持续变化,公司自 2015 年起,先后针对其业务架构、技术架构(计算架构与数据架构)、研发体系以及生产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变革,这些重大变革都将会在 AIoT 时代支持公司快速腾飞。

业务架构:打造高度协同、快速响应需求的三大事业群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类型市场和客户,更有效的协同内部资源,公司根据不同业务模式划分成三大事业群。在过往的视频高清化、网络化时代,安防行业以解决方案为核心,海康威视从 2009 年开始推出解决方案,已形成以公安、交通、司法、金融、文教卫、能源和楼宇七大行业的 40 余个子行业区分纵向垂直业务场景。为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公司在2018 年启动业务架构的变革重组,将七大行业的 40 余个行业划分成公共服务事业群(PBG)、企事业事业群(EBG)、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三个业务群,助力用户数字化转型、打造泛安防产业互联网。

疫情影响下,PBG 营收增速有所下滑。2022 上半年国内市场受疫情影响,三大业务线增速放缓。上半年 PBG 事业群营收 69.75 亿元(-1.40%)、EBG 事业群营收68.31 亿元(+2.58%)、SMBG 事业群营收 62.86 亿元(+3.97%)。2021 年PBG事业群营收 191.61 亿元(+19.85%)、EBG 事业群营收166.29 亿元(+12.94%)、SMBG 事业群营收 134.9 亿元(+46.49%)。2021 年整体处于疫情恢复期,以政府和渠道为主的 PBG 和 SMBG 恢复较为明显。2022 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了政府支出,以及地产停工、商业采购延期等影响,各事业群均承受压力。但是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政府、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PBG 和EBG 有望逐步恢复稳定增长。

公共服务事业群(PBG):定位 ToG 客户,数据赋能公共服务。公司PBG业务依托于海康威视的感知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推进城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起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数智底座,为公共安全、城市治理、交通出行、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城市各类智慧业务的开发提供基础支撑,实现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业务覆盖和价值深化,全力助推行业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支撑智慧城市运营管理。 企事业事业群(EBG):定位 KA 客户,助力企业数字化。企事业用户对安防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硬件部署转移到以视频联网与AI 视觉感知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以视觉感知作为核心数字化手段,围绕企业业务应用与管理工具进行业务延伸,帮助企业用户创新业务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并持续拓展将传统信息化、设备设施物联、场景智能物联融于一体的数字企业解决方案,并在煤矿冶金、商业地产、制造企业、烟酒盐、物流、零售连锁、教育教学等多个行业用户中实践落地。 公司旗下的公有云 SaaS 平台云眸作为“视频+AI”云服务市场的领导者,从零售行业向社区、普教、物流等更广泛的细分行业延伸,为连锁型用户提供连接、管理、智能和洞察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截至 2020 年底,已累计服务超过15万零售门店、160 万社区业主、130 万学生家长、1 万余个办公场所、45 万物流节点、2,000 家开发者;累计接入近 160 万台设备终端。

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定位中长尾客户,打造泛安防产业互联网。中小企业在数字化建设的需求逐渐增强,公司以渠道经销管理团队为基础,组建SMBG业务团队。SMB 市场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长尾市场,包含大量小微企业、小微园区、商铺、工厂、小区、景区、养殖场等细分场景,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但项目颗粒度小,用户分散程度高,难以直接实现市场的高效覆盖。公司着力打造综合商城交易、社区、方案、内容、服务和工具为一体的产业互联网,覆盖百万安防从业者和用户,努力构建全渠道、全旅程、全场景的一站式优选产品及服务,满足产业链各环节需求,打造泛安防市场产业互联网。公司的泛安防产业互联网产品矩阵,由海康互联、海康云商两大主线平台构成:

海康互联:定位于 b2c 环节,助力工程商、安装商等合作伙伴高效完成业务实施,助力用户便捷实现设备使用、内容浏览、需求响应等。海康互联融合设备管理、应用配置、解决方案、增值服务和内容导购等能力,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分场景解决方案、在线交互、内容营销和服务。

海康云商:定位于(F+B)2b 环节,助力经销商伙伴链接广大从业者,融合商城、社区、方案、内容、服务和工具于一体,服务赋能一二级经销商,提供链接专业内容、链接客户、链接员工、经营分析等多种能力。

计算架构:打造契合 AIoT 时代的计算资源分配方式

为什么需要 AI Cloud“云边融合”的计算架构?

海量的异构数据在物联网时代大规模地产生,但基于互联网的单纯云计算模式并不适合物联网。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带宽、存储资源、计算能力以及业务快速响应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例如,一个接入 10 万支摄像机的视频网络每月产生的视频数据可达到约 30PB,如果将原始数据全部汇聚到云中心,不仅会极大提升建设成本,还会影响业务响应的敏捷性。如何将边缘计算与云计算有效的结合,既能合理控制成本又能保证业务效率,成为物联网时代的重要议题。因此,就需要一个既能实现边缘计算,又能按需集中处理海量异构数据的智能架构,以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终端设备的有机融合。总之,从计算的视角看,“云边融合”是最契合智能物联网应用的计算架构,更是智能化时代所倡导的计算资源的分配方式。

AI Cloud——“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分级应用”

海康威视于 2017 年 10 月发布 AI Cloud,提出“云边融合”计算架构,以“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分级应用”为主要技术特征,成为业界普遍接受的智能物联网体系架构。海康威视的 AI Cloud 架构由边缘节点、边缘域和云中心三个层级构成。

想要构建符合 AIoT 时代的智能计算架构,绝非简单的“云+边”,边缘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边缘域负责决定在什么时候,将什么样的数据,处理到什么程度,发送到云中心,实现“按需汇聚”。海康基于产品、软件、解决方案和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积累,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物联网智能化体系架构——AICloud。

数据架构:打造契合 AIoT 时代的数据组织方式

为什么需要“物信融合”的数据架构?

公司于 2019 年 3 月发布了“物信融合”数据平台,“物信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智能物体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是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网之间的数据通道。从数据的视角看,只有将智能物联网中的数据按照信息网中需要的模型进行组织,并在信息网中实现融合,才能够使物联数据很好地为信息系统所用,为用户所用。只有智能物联网与互联网、行业信息网等各类信息网络紧密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与人的全面互动。因此,“物信融合”更像是智能化时代的数据经络。

物信融合数据平台——提供跨越智能物联网和信息网提供数据服务

公司“物信融合”数据架构支持跨智能物联网和信息网的资源治理、数据治理、数据融合、数据服务与数据应用,主要能力可概括为: 感知资源治理能力、多源数据汇聚能力、融合数据治理能力以及数据服务能力。

感知资源治理能力:基于多年来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构建了物联感知资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感知资源治理和评价工具,通过源头治理提升感知数据质量,为行业用户的感知体系建设和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多源数据汇聚能力:通过对多种类型感知数据的接入和智能化处理,首先实现多维感知数据的融合碰撞;同时提供信息网数据的采集工具,支持数据类型、数据格式和数据接口可扩展; 最后,感知数据和信息网数据可通过组合、整合、聚合的方式实现深度融合。

融合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数据标准、统一认证、数据权限、资源管理中心、策略中心、作业中心、数据安全等 30 余个组件,组成物信融合数据治理工具套件,可按需适配不同项目的数据治理场景。同时,为支持数据治理工程实施,公司已组织专业的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应用研发团队,总部和区域分工协作,开展数据业务应用研究、数据调研、接入方案设计、数据汇聚实施、数据治理实施、数据模型建设、通用数据应用实施等工作。

数据服务能力:通过提供面向应用层的标准化接口,实现数据服务接口的统一 配置、发布和管理,预 420 多个通用接口供第三方开发者直接调用,同时支持新的数据服务接口的开发。平台提供集中式资源申请、分配和管控等核心功能,可适配海康大数据智能存算平台 HBP、开源Hadoop,以及第三方PaaS开放平台。

研发体系:打造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统一研发体系

为什么需要重构软件研发体系? 由于业务场景过于碎片化,软件开发、交付及维护过程中出现了来自客户、交付及研发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产品集成统一、版本升级、重复开发等问题。因此急需重构原有的软件研发模式,将软件研发从“市场需求牵引”发展模式向“市场需求牵引与技术规划驱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变,最终实现可持续、快速地推出高质量软件产品,适应迅速增长的软件市场需求。因此,2016 年以来,公司注重软硬融合、协同发展,以市场需求的快速转化为导向,以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式为基础,建立了面向全公司多个行业和多个研发团队的统一软件研发体系。统一软件研发体系的核心是公司统一软件技术架构,以实现行业应用的快速开发和迭代,发挥了软件复用的价值,提升了软件之间的兼容性。

如何打造统一的软件研发体系? 公司利用软件组件化技术来解决软件难以规模化生产的问题,制定软件产品开发和管理规范,使软件达到一致性要求。全体研发团队可以基于统一的软件构架,背对背地开展协同开发,在平台、接口和 风格上保持一致,并可快速集成。公司采用“构架+组件=产品”的模式进行软件产品构建。组件定义为一个能独立完成某项技术或业务任务的软件单元,以可复用为目的进行软件的组件化拆分和设计,组件的来源可以是自研、第三方或开源。在统一软件技术架构的开发模式下,软件产品中组件复用率达到 93%,平均每个产品新增组件数仅为5 个。在统一研发体系下,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各省级业务中心及部分海外区域的软件研发团队,所有研发团队共用统一的技术架构和可复用组件,共用软件开发、管理、运行环境和配置管理策略,实现了软 件的规模化、协作化生产。在统一研发体系下,软件和硬件产品的设计、生产实现了更紧密的协同和融合,实现了“同设计、同开发、同部署”。

2019 年,海康威视持续利用统一软件技术架构完成软件产品的重构,软件资产库沉淀了大量软件成果,所有产品都基于统一构架构建,各软件产品之间也可以实现彼此兼容和协同,最大程度降低了不同系统之间打通带来的集成和协作成本。目前已经形成基础软件平台+通用软件平台+通用软件平台的软件产品家族:

基础软件平台:可概括为“两池三库一屏七平台一环境”。“两池”是指计算存储资源池和数据资源池,包括边缘云和中心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三库”是指组件仓库、算法仓库、模型仓库,分别支持组件、算法和模型的管理和复用;“一屏”是指大屏可视化应用开发工具,支持在零编码的情况下进行可视化应用的配置及与数据的关联;“七平台”是指资源管理调度平台、智能感知联网平台、AI 开放平台、感知融合赋能平台、物信融合数据资源平台、智能应用开放平台、一体化运维服务平台,为各类智能应用场景提供存算资源调度、设备接入联网、智能算法训练、智能服务发布、数据汇聚治理、智能应用开发、一体化运维服务能力;“一环境”是指四维空间操作环境,即与物理世界对应的虚拟时空操作环境,支持感知资源和数据资源在同一时空环境中的存储、关联和分析。

通用软件平台:提供跨多个行业的通用软件功能,包括通用安防、可视化指挥、报警管理、巡检监管、会议互动、内容发布等。以可视化指挥类通用软件平台为例,包括 AR 高点视频联网平台、AR 实景地图应用平台、AR实景指挥平台、VR 全景应用平台、融合通信应用平台、移动执法综合管理平台等。

行业软件平台:公司面向 70 余个子行业提供服务,逐步形成了面向各个行业的 100 多个应用软件平台。以交警行业为例,提供交通违法管理平台、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城市交通态势分析研判平台、交通事故研判平台、执法办案综合管理平台、高速交通安全监测与治理平台、智慧检查站应用平台、车驾管视频智能巡查平台等。

生产体系:打造敏捷、柔性、协同的供应链

公司打造了强大且完备的供应链体系。由于视频应用场景的碎片化,导致下游应用市场相对零散,且需求定制化程度较高,因此,高效准确的原材料需求预测和管理,灵活有效的协调计划和组织生产,是公司供应链应对多变需求、优化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公司自上市之初,便十分注重自身供应链体系的打造,逐渐从外协生产并逐步转变为全部自产。公司目前涉及的产品型号超过2.7 万个,公司通过其出色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实现了高效管理。自去年下半年起,行业受到原材料缺货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更是展现出其供应链侧强大的韧性,并未受到其影响。公司在杭州桐庐、杭州滨江、重庆建立国内制造基地,持续推进武汉制造基地建设和桐庐、重庆的扩产计划,并在印度、巴西、英国建立海外工厂,支持全球产品供应。公司凭借 180 多条 SMT 生产线,40 多条自动化组装线,构建业内领先的自动化生产能力,打造敏捷、柔性、协同的制造体系,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模式。 目前公司在桐庐生产基地已逐步导入 800 余台“阡陌”智能搬运机器人,全面实施仓储与厂内物流的自动化,人力成本下降约 50%,效率提升近80%。公司将持续推进智能工厂的建设,基于全面的信息化系统支撑,借助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以加强设计制造体系的智能化水平,打造领先的生产制造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公司还搭建了全球化的销服体系,与合作伙伴共创价值。公司内建立了32个省级业务中心,将业务决策与软件定制开发能力前移,300 多个城市分公司覆盖国内大部分地市,保障业务有效开展。公司还在海外设立19 个大区功能中心,下设66 个分支机构,以国家为单位构筑营销、服务与研发能力,为155 个国家与地区提供服务。

泛安防时代,AI 赋能创新业务高质量发展

跟投机制为创新业务打造了坚实基础

公司特有的创新业务跟投机制为员工内部创业创造了肥沃的土壤。自2016年,公司实施了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机制,员工成为公司创新业务的股东,创新业务成为员工创业和成长的孵化器。公司所有创新业务子公司的股权机构均有海康威视控股 60%,员工跟投平台占 40%,员工跟投平台分为A 计划与B 计划: A 计划:占比 32%,由由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创新业务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员工组成,强制跟投各类创新业务,确保海康威视核心员工与公司创新业务牢牢绑定; B 计划:占比 8%,由创新业务子公司核心员工且是全职员工组成,参与跟投某一特定创新业务,进一步激发创新业务子公司员工的创造性和拼搏精神。

创新业务逐渐成为公司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海康威视通过独特的跟投机制,利用其持续沉淀和积累的技术能力,为创新业务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公司当前创新业务共有八大业务包括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微影、海康智慧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创新业务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2022 年上半年公司创新业务合计营收70.08亿元(+25.62%),占总营收比重为 18.81%,占比进一步提升。

智能家居:分拆萤石网络,创新业务成为增长新动力

萤石网络致力于成为可信赖的智能家居服务商及物联网云平台提供商。萤石网络成立于 2015 年,是公司最早内部孵化的创新业务,公司近日已公告计划将子公司萤石网络分拆至科创板上市。经过了六年的发展,萤石已经形成了“1+4+N”云平台-自营产品-生态产品的产品体系,以云平台服务为中枢,以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控制和智能服务机器人等自营产品为抓手,带动智能新风、智能净水、智能手环、儿童手表等其他智能家居产品并肩发展,打造智能家居生态体系。 截止 2021 年 12 月末,萤石物联云平台 IoT 接入设备超过1.59 亿台,平台注册用户超过 9500 万名,月活跃用户超过 3500 万名,日活跃用户达到近1400 万名。2021年“萤石云视频”应用平均月付费用户数量达到 150 万名以上;开放平台注册的境内外行业客户超过 20 万名。2021 年,萤石网络各类智能家居产品销量突破2000 万台,在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猫眼、智能门锁、陪护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的细分领域均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萤石网络业绩快速增长。公司智能家居业务 2022 年上半年营收19.60亿元(+4.74%),增速放缓主要受疫情影响。根据分拆上市公告显示,萤石网络营收从 18 年的 15.29 亿元提升到 21 年的 42.38 亿元,复合增速超40%,净利润从18年的 1.32 亿元提升到 21 年的 4.51 亿元,复合增速超50%。

智能工业:移动机器人+工业相机助力智能制造

海康机器人主要围绕着移动机器人和工业相机两大领域。海康以视觉感知、AI和导航控制等技术为核心,布局移动机器人和工业相机两大领域。根据公司披露的分拆机器人上市预案的公告,机器人业务近三年快速增长,2021 年收入达到27.40亿元(+76.55%),归母净利润达到 4.85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22 年上半年公司的机器人业务营收 17.66 亿元(+44.75%),是公司当前增长最快的创新业务之一。

公司的移动机器人业务主要包括三大硬件产品线和两大软件平台:LMR 系列潜伏、CMR 移载机器人和 FMR 系列叉式机器人三大硬件产品线和机器人调度系统RCS、智能仓储系统 iWMS 两大软件平台。通过对各类机器人的有机调度与组合,为制造、汽车、3C 电子、物流、食品医药等行业提供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质量。

聚焦工业传感,卡位数字化工厂感知网络入口。机器视觉作为工业传感的核心,是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眼睛,是建设数字化工厂感知网络的关键入口,公司以VM 视觉开发平台为核心培养视觉应用生态,与合作伙伴携手满足碎片化的工业场景应用需求。公司最发布的第二代工业面阵相机系列,采用全新的FPGA平台,在功耗控制、图像质量和传输稳定性等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盈利预测

假设前提

我们的盈利预测基于以下假设条件:

公共服务事业群(PBG):2022 年受疫情持续反复影响,公共、交通、司法等领域的数字化投入有所放缓,但下半年各项宏观政策拉动经济背景下,市场有望逐步回暖,预计 22-24 年公司 PBG 营收增速分别为 0%/10%/10%。

企事业事业群(EBG):疫情短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一定滞后,但是中长期仍是成长最具确定性的方向,EBG 逐渐成长为公司的营收主力。预期未来经济恢复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有望加速反弹,公司也将持续收益,预计22-24 年公司EBG营收增速分别为 5%/18%/20%。

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SMBG 与宏观经济关联度最大,其波动弹性较高。2022年疫情影响下,全年预期将出现下滑;未来经济恢复有望逐步反弹,预计22-24年公司 SMBG 营收增速分别为-10%/5%/10%。

海外业务:虽然公司在海外遇到一定不利环境,但是整体上在美国外的市场仍保持稳定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公司在海外安防市场稳步增长,预计22-24 年海外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 15%/10%/14%。

创新业务:公司创新业务一直保持较高增长,机器人、萤石等业务均保持较高增长,且计划单独拆分上市。即使疫情背景下,创业业务也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预计 22-24 年创业业务增速分别为 25%/25%/20%。

未来 3 年业绩预测

按上述假设条件,我们得到公司 22-24 年收入分别为869.03、985.27、1132.21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142.31/172.15/202.64 亿元,利润年增速分别为-15.3%/+21.0%/+17.7%。摊薄 EPS 预计为 1.51/1.82/2.15 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