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森林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地理环境与植被的关系为什么是地理考查的重点?林线的考点整理,世界上最怪异的十种树!一树一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底有没有森林和草地 【地理探究】森林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地理环境与植被的关系为什么是地理考查的重点?林线的考点整理,世界上最怪异的十种树!一树一世界

【地理探究】森林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地理环境与植被的关系为什么是地理考查的重点?林线的考点整理,世界上最怪异的十种树!一树一世界

2024-07-16 00: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知识精析】

一、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气候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二、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掉。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比如,铁芒萁(qí)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原因即在此。

三、植被破坏的影响

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四、植被(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自然带的表现主要是植被、土壤类型,其差异主要靠结合气候类型来识记,但形成原因分析则与区域白然环境都相关,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为: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地形起伏→水热差异→植被、土壤差异;②积温→温度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干湿状况。

五、植被丰富原因

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拓展:林线专题

一、林线的概念: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见于北纬60-70°附近。

山地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7℃,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

二、影响林线的因素:

1、纬度因素(热量):

①、林线的高度一般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副热带高山林线分布的海拔最高,向赤道与两极递减,类似雪线随纬度分布规律

2、降水因素:

①、降水越多,林线越高;一般干旱地区比湿润地区高。

②、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坡向:

①、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阳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②、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总之: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律为:纬度较低,最热月气温越高的山体,林线越高;水热条件充足的山体,林线越高。

三、我国林线分布规律

(一)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总体趋势是:

1、在北纬30°以北,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

2、在30°N以南,则表现出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在东部,高山林线高度变化不明显,西部则随纬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高山林线高度呈现出从东向西升高的趋势。

3、我国林线高度大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藏南地区。

高山林线在藏东南的洛隆、丁青、工布江达一带(29°32°N,94°~96°E)达到4600m,为世界最高林线高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降低

(二)、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

1、生长季温度条件。

2、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有显著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相同纬度上干旱区域的高山林线高于较湿润区域,降水量是通过温度间接作用于林线高度的。

土壤和风、纬度、降水、坡向、风、海拔高度

3、在干旱气候区,高山森林带一般分布在半山腰,表现出荒漠、草原(草甸)、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

4、非地带因素

一是逆温的原因。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是这种原因使得森林的林线倒置,出现了下面的林线。

二是降水的原因。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三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

四是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森林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土壤的原因。森林出现在轻质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砾石土,不出现在黏土、黏壤土上;而因干旱、排水不畅形成的盐碱地,森林也不会出现。

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山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山的阴坡披满郁郁葱葱的森林,山的阳坡则是青青的草地,一棵树都没有,山的脊线就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这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找到专家的解答,只好猜测:我猜想是因为蒸发量阴阳坡不同所致。在干旱区,降水稀少,山上降水增多,但也在森林生长的临界范围,由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水分蒸发强烈,超过了森林生长所需的极限,因此阳坡成了草地。

四、典型例题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也就是高山林线。下图为全球部分山脉、山地高山林线海拔高度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全球山地林线的分布

A.从30°N的副热带向南北两极递减

B.林线海拔最大值出现在赤道上

C.天山林线低于横断山脉是因其远离海洋、水汽少

D.50°N-70°N之间纬度每升高1°,林线海拔约升高130米

2.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

①温度 ②湿度 ③坡度 ④坡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与解析:小题1:C 小题2:A

试题分析:小题1:由图可知,天山的林线大致在海拔3000米以下,而横断山的林线大致在海拔3800米以上,天山林线低于横断山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天山位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少,而横断山脉离海洋近,夏季风从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故C选项正确。玉山和安第斯山脉(北端)相比,玉山更靠近30°N,但玉山的林线比安第斯山脉(北端)还低,据此可排除A选项。30°N附近的喜马拉雅山脉林线海拔最高,据此可排除B选项。50°N~70°N之间随纬度升高林线海拔降低不是升高,D选项错误。小题2:赤道以南,随纬度的升高(温度降低),林线海拔明显降低,说明温度是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因素;阿尔卑斯山比天山的纬度高,但林线上限阿尔卑斯山和天山的一样高(3000米),只能说是阿尔卑斯山的降水比天山多导致的,所以降水(湿度)是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因素。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2015江苏)

3.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4.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3.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故答案为D。

4.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答案为C。

5、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林线分布规律是什么?

我国林线高度大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藏南地区。

(2)描述图中4000米等值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4000米林线东半段大致南北走向(与经线平行),主要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青藏高原东缘)影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该等值线西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

(3)简述沿AB线和AC线林线分布高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沿AB线:林线高度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显著升高 原因:从东到西降水减少,地势升高

沿AC线: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逐渐降低 原因:随纬度升高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温度也随之降低,限制了植被的生长季温度。

当天气开始回暖,打开窗都能呼吸到树梢抽芽的芬芳,才恍然,杨柳飘飘的春日已不远。树木,总是最先昭示着轮回的四季,暗自将岁月的流光刻成年轮;静默百年沧桑,却也傲然挺立成独树一帜的风景,成为某片陆地生命的颜色。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6万多种树木中,下面这10棵“神树”以独特的“造型”和生长方式而成为特定目的地的“代言人”,亦串联起一幅会呼吸的植物地图。

龙血树,索科特拉岛

索科特拉群岛是也门乃至整个阿拉伯地区的瑰宝。这里的一代又一代的岛民是也门独特文化传统的守护者,将这片土地上神奇的动植物景观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索科特拉群岛在早期曾是探险家和博物学家的“朝圣地”。自90年代末,这里开始受到旅行者的关注,史前植物龙血树也已成为地标一样的存在。干旱的荒原之上,粗壮的树干拔地而起,渐成伞状,在顶冠处分裂成无数怪异的枝桠,以确保每一滴露水或雨水都能汇聚到树干和根部。

龙血树史诗般的名字取自其树皮被砍伐或损坏时冒出的令人不安的血红色树脂,这种树脂是对害虫和疾病的防御,在17世纪的欧洲被视为神奇的万能药。古印度人曾登上索科特拉岛寻觅龙血树脂、芦荟、麝香等珍贵药材,将其称为“幸福岛”。古埃及法老则经常派人到岛上收集制作木乃伊的原料。2008年,索科特拉岛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猴面包树,非洲南部

凡是来到有猴面包树生长的地方,都像是登陆了一颗陌生的星球。在《小王子》书中的B612号小行星上就生长着这种神奇的树木,作者埃克苏佩里用它来比喻人内心膨胀的野心和欲望——这正是因为猴面包树的树干就像是海绵,拥有极强的储水能力,在雨季吸水时会膨胀,这也使之成为了非洲大象们口渴时啃上一口的“饮水机”。

图源:Instagram

猴面包树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南部,特别是在津巴布韦和南非的林波波附近。马达加斯加是猴面包树的另一个“据点”,莫隆达瓦的猴面包树大道已经成为了“网红景点”般的存在。当猴面包树的花朵盛开时,空气中便弥漫着微酸的牛奶味,将附近的蝙蝠和丛猴都吸引过来开起了午夜派对。慷慨的猴面包树用美味的蜂蜜款待这些小客人,又拜托它们将花粉带到更多的角落。

贝壳杉,新西兰

新西兰北岛高耸的贝壳杉可以长到45m高,如同古老的雕塑群像一般站立,巨大的、斑驳的灰色树干一路毫无阻碍,直到超越其他所有树木,俯瞰林间万物。树木中的树脂偶尔会成团结块脱落,积聚数千年。19世纪末,有人发现贝壳杉的树脂是用于户外清漆的理想成分。1890年代,新西兰的树脂热潮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淘金热的场景,1万名挖掘者带着工具前来掘金。如今,地上的树脂现已被收集一空,只留下贝壳杉苍劲的身影一如既往俯瞰历史变迁。

位于新西兰怀波瓦森林的杜松贝壳杉公园是观赏贝壳杉的好去处。在高大的树木周围,琼楠、基基藤和蕨类植物构成了一个奇妙的能量场。白天,你会看到凯雷鲁鸟从枝头飞过,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等到晚上,还可以见到更多奇异的鸟类穿行于森林间,发出悦耳的歌声。

白桦树,芬兰

人们对白桦树的熟知,大多是因为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殊不知生长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同样寒冷地带的白桦树更多了几分北欧的孤傲冷峻。尤其是在冬日的白雪中,纤细却挺拔的树干似乎可以反射出光来。与其他树木一样,桦树与自然界中的真菌相伴相生,在树木根部为其提供营养。也因此在童话故事中,“毒蘑菇”总是环绕着白桦树而生,为其平添了许多神秘的寓言色彩。

在芬兰,湖岸边浅绿色的白桦树已经形成了一道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线,是静谧氛围的绝佳营造者。白桦树多生在北方针叶林中,成为了许多浪漫故事的发生地。

旅人蕉,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是博物学家的梦想之地。9000万年前,这座岛屿与从非洲大陆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岛上的动植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化,诞生了数不清的让人叹为观止的奇特景观。提及马达加斯加,多数人想起的还是形态奇特的猴面包树。事实上细心的人会发现,在马达加斯加国徽的上半部分,其“国树”旅人蕉扇状的叶子十分醒目。

图源:Instagram

旅人蕉以其巨大扇形叶面而让人过目难忘,远看如同一只展翅开开屏的孔雀,又如同狂欢节上舞女硕大的裙摆。由于这种植物的树叶始终向同一个方向生长,以至于许多旅人都将其作为旅途中的指南针。有一篇名为《马达加斯加》的诗歌如此写到:“孔雀石相送,旅人蕉下逢。面包树里同宿营,树上狐猴,骚扰到天明。”在旅人蕉茂密的叶子间,总会遇到蓝眼睛的狐猴吮吸树蜜,而它们也正是旅人蕉种子的传播者。

槟榔树,印度

“火焰帕安”绝对是印度街头最硬核的小吃,所谓“火焰帕安”,就是将各种传统香料铺满在槟榔叶上,再加上印度特有的蘸酱,淋上碎冰和酒然后用火点燃,直接塞到嘴里。印度槟榔在当地被视为可以治愈咳嗽、感冒头疼的一种药物,也可以当做口气清新剂来使用(由于槟榔含有致癌的生物碱,可以导致口腔的肿瘤,适度食用,请勿沉迷)。

在印度,槟榔树全身上下都是“宝”,不仅果实可以食用,叶子还可以用于制作一次性的盘子和碗。高大而纤细的槟榔树属于棕榈科,一眼看上去和椰子树气质有些相似,植物本身被赋予的文化色彩与社交属性,让槟榔树在印度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甚至已围绕它衍生出了一种独有的生活方式。

巴西坚果树,玻利维亚

这种神奇植物的名字里虽然带着“巴西”,但最好的巴西坚果树却生长在玻利维亚的森林中。巴西坚果树的树干高且笔直,可以达到30~45米高,树干直径可达2米,即便是亚马逊雨林里也是“巨头”之一。正因如此,参观者需要通过双筒望远镜才能看到树冠上开放的白色花朵。

图源:Instagram

巴西坚果树的种子又称巴西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板球大小的外壳中,并且足够坚硬,只有刺豚鼠才能咬穿它的外壳,并帮助其散播种子。巴西栗肥白香润,吃起来酥脆可口,回味香浓,富含蛋白质,也因此获得了“坚果之王”的美誉。

白杨树,美国

每当秋天来临,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的白杨树就会变成耀眼的金黄色,在湛蓝清澈的晴空衬托下张扬着冬日到来前的生命力。白杨树是北美分布最广泛的树木之一,从美国中西部到整个加拿大,再到阿拉斯加地区,富有诗意的白杨树点缀在针叶林边缘,形成一道特有的风景。

白杨树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奇异的树种,在于其根系在地下分布之广泛。位于美国犹他州中部的一株名为“潘多”的杨树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生物。这株白杨树通过自我克隆的方式存活了8万年以上,也就是说整片杨树林其实都是这一株白杨通过自我复制形成的,所有的杨树都共用同一个根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潘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永生”,让人不得不惊异于大自然力量的神奇。

剥桉,棉兰老岛

素有“树中毕加索”之称的剥桉颇得大自然的眷顾,似是将天上的彩虹披挂在了身上。当你走进一片剥桉林,如同闯进了随时会有独角兽出没的童话森林。在某些光线下树皮甚至会呈现荧光的色泽。实际上这种油画般的颜色是树皮在不同时间脱落所致,不同颜色代表树皮的不同年龄,外皮新脱落后呈现亮绿色,随着时间流逝颜色逐渐变暗,由蓝色变成紫色,而后又变成橙色和栗色。

剥桉是北半球发现的唯一一种桉树物种,其自然分布跨越新不列颠,新几内亚,塞拉姆,苏拉威西岛和棉兰老岛,棉兰老岛则是剥桉的故乡。这一美丽的树种并非“徒有其表”,人工种植的剥桉主要用于纸浆材,由于生长迅速,剥桉还是理想的薪炭材,此外,剥桉还被大量用于造人造板、细木工及建筑用材。

瓦勒迈松,澳大利亚

去年蔓延数月之久的澳大利亚山火让素有“恐龙树”之称的野生瓦勒迈松陷入危机。瓦勒迈松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稀有的植物之一,野生瓦勒迈松还不到100棵。这种神奇的树木可追溯至2亿多年前,人们曾一度只看到过瓦勒迈松的化石,以为这种树木早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绝迹,直到1994年,一名丛林健行者在蓝山山脉峡谷中发现了这一“植物活化石”。

深绿的针叶,气泡状的树皮,40米的高度,这些蓝山山脉幽深峡谷中的古老树木看遍桑田沧海,却因一场大火让全世界为之揪心。好在消防人员及时用阻燃剂在松林周围筑起“保护圈”,同时建起灌溉系统为树供水。虽有一些野生瓦勒迈松被烤焦,但是松林在火中得救,也得以继续纪录大自然的变迁。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点赞和在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惊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