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启示录:服务能成为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底捞给企业打折 海底捞启示录:服务能成为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吗?

海底捞启示录:服务能成为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吗?

2024-07-15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海底捞申请上市的消息,再一次使公众视野聚焦在了这个网红火锅品牌。无论是探讨其难以超越的服务模式与员工激励机制,还是火锅行业是否在今天还属于一门好生意。毫无疑问的是,这家诞生于四川简阳,最初只有几张桌子的小火锅店,成为今日资产横跨餐饮、娱乐、教育、投资,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巨头企业,依然给人以全新的启示。

开启餐饮行业的极致服务时代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勇总结过海底捞的经营章法,这篇文章发布在了“投资人说”的微信公众号上。

据他介绍,海底捞第一家火锅店成立于1994年,最初的创业团队只有4人。那时的张勇辞去了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工作,自己做了一段时间的麻辣烫生意,谈不上拥有餐饮业的经验。当时,他连炒料都不会,只能买一本书照着学。左手拿书,右手炒料,做出的底料味道并不好。张勇称,“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的多赔笑脸。”

渐渐地,海底捞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客人越来越多,即使味道不好也会给张勇提出建议。张勇发现优质的服务可以弥补味道的不足,于是便下更多的功夫在提升服务的品质上,包括为客人擦鞋、拎包、带孩子……只要是客人提出来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就这样,海底捞在简阳积累出了极高的知名度。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张勇相信,服务可以成为竞争中的差异化手段。

1999年,张勇决定让“海底捞”的品牌走出简阳。因为合作意愿的关系,张勇将第一家分店开在了西安。然而,在西安的经营却遭遇了连续几个月的亏损。在紧要关头,张勇果断让合伙人撤资,并委托自己派去的助手全权负责。整顿海里捞经营的要领只有一个:重拾“服务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于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海底捞西安的分店就开始扭亏为盈。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海底捞的营业额开始直线下降,在店内的客人寥寥无几。于是,海底捞又开始发挥服务顾客的本质来突破困境:如果客人不愿意来店里,那就为他们把火锅送到家里。西安门店的负责人立即将此消息发布在当地报纸上。

在当时,火锅外卖还属于创新式的服务。不久后店里就开始接到订餐电话。外卖业务展开以后,为了便于顾客更好地享受服务,海底捞还将煤气罐更换为轻便的电磁炉,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取回。这个贴心的小设计还被《焦点访谈》栏目作为当时餐饮业在非典期间的创新案例进行报道。也是因为外卖业务的开展,使海底捞顺利渡过了非典的营业难关。

在此之后,海底捞继续扩张的步伐。在郑州、北京、成都、上海陆续开出新门店。所到之处,必然留下让顾客津津乐道的体验佳话:比如声称来大姨妈不能喝啤酒的女顾客,会立刻收到服务员送上的红糖水;希望服务员洗洗自己买的桃子,端上来却是已经精致摆放的豪华果盘;下雨路过门店的路人被服务员赠送雨伞和护眼罩……此类故事不胜枚举,也全来自顾客在社交平台的自发传播,并且每次都呈现出不同的细节与“登峰造极”的新服务体验。

在“标配”的服务方面,海底捞的确体现出了诸多为顾客考量的创新设计:等候区可做美甲与擦鞋服务,就餐时用的是可以吸取油烟的炉锅,便于夹菜的长筷子,为防止火锅油喷溅在手机上的透明袋……据张勇介绍,因为注意到了女性使用卫生间的频率大于男性顾客的问题,海底捞门店的女卫生间都比男卫生间要大一些。

显然,在确定了服务为本的核心后,海底捞在极致的服务体验细节上不断迭代创新,不仅因此使诸多火锅店竞相效仿,也让自身在中国火锅行业,甚至是餐饮界的服务做到了难以超越的王座。

管理流程与制度创新

“服务”是海底捞力求打磨的核心竞争力,而真正能保证海底捞将此理念执行到位,并且多年来仍能保持发展升级的保障,是海底捞独特的企业管理制度。用张勇的话说,就是“服务好你的员工”。

张勇先生与海底捞的部分员工

据张勇介绍,海底捞为员工租住的房子全部是正式住宅小区的两、三居室,并且会配备空调;为了不影响员工休息,规定小区到门店的距离不能超过20分钟的路程;有专人负责保洁、拆洗被单;公寓里都配备了上网电脑,如果员工是夫妻俩,则会考虑给单独的房间。每一个门店,仅员工的住宿费用,就要花费50万元人民币。

在对待员工家属方面,海底捞公司每个月会给大堂经理、店长以上干部、优秀员工的父母寄几百元钱,考虑到这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大多没有买保险,这些钱就作为给他们的保险补贴;而在四川简阳,海底捞直接出资千万建设了一所寄宿学校,让员工的学生免费在这里上学;海底捞还每年准备了一百万的资金,用于治疗员工或其直系亲属的重大疾病。

张勇称:“虽然这样的福利和员工激励制度让海底捞的利润率缩水很多,但我觉得这些钱花得值当。”

在管理流程与制度方面的创新,也是让张勇颇为自豪的。海底捞员工从一上岗就分了三个级别:初级、中级与高级。初级员工只需要学会站在门口发毛巾、端盘送菜等基本技能;中级员工可以从事切菜、做小吃等略带技术含量的工作;而高级员工,则是有权可以接触客户的那部分人。张勇认为,这种设计是为了给基层员工晋级的动力,让他可以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也是通过这样的流程,将与企业价值观相符合的员工筛选出来,晋升到领导岗位,逐步形成一个晋升体系。为了激励员工提升业绩,海底捞还推出了“计件工资制度”。

除此之外,海底捞还非常重视人事与财务、权限的匹配。在海底捞的门店中,每一位服务员都享有打折免单的权限。对于屡次被问及的成本控制问题,张勇的回答是:“我实在想不出道理,打折免单这个权力该由董事长或者店长来控制,我觉得就应该由服务员来控制,因为只有他才知道,是不是把油撒客人身上了,或者菜是不是咸了,他有权力根据这些判断是否打折或是免单,至于他是否会因为贪心给朋友打折给公司造成损失,这些可以事后评估。”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保证,海底捞不仅形成了强大的核心凝聚力,越来越多的员工将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介绍到这里来;更重要的是,这使得海底捞员工的创新性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不断地促进其服务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在细节上进化、发展。

找准核心理念,走自己的路

海底捞的成功模式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而作为餐饮业来说,这种模式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首先,海底捞的成功模式占据了一定的时机因素。也就是说,在大多数餐饮业追求口味的时候,海底捞创始人有觉悟地去提高了服务品质,并决心将其打造成自身的独特优势。这使海底捞能在因此积累的基础上,再创造出稳固优质的裂变模式。这两者决定了海底捞模式的独特性,也使它难以被模仿和超越。

那么问题来了,服务可以成为餐饮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吗?

对于另一个火锅行业成功上市品牌的呷哺呷哺,则采取了与海底捞截然不同的模式:简单的门面,能满足一人食的餐位,吃完就走。呷哺呷哺使快餐与火锅业的属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一些创投者看来,这才是餐饮业应该追求的方向。

微信公众号小饭桌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说海底捞把餐饮行业给带到沟里去了?》的文章,其中引述了天图资本合伙人李天林对海底捞的评价。他认为,海底捞的服务是“过度的”,因为服务业本身难以获得爆发性的增长,只要是服务业,“就会出现成本递增的问题,没有任何的规模效应可言”。

从资本层面来讲,能从服务业向着零售业转型的餐饮才是具备投资价值的,尤其是随着外卖在中国的高速发展,餐饮消费的场景变得更加多元化,服务的重要性或许会被淡化。

在今天的消费背景下,让火锅行业成为一门好生意,除了海底捞与呷哺呷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之外,或许还期待一些顺势的创新与融合。

微信公众号“新消费内参”在评价海底捞的成功模式时说道:在关键时间上创始人的愿力决定了后期的发展格局。

对于企业而言,寻找到一个关键的核心理念,将之打磨,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最终形成久经考验并难以被超越复制的竞争力优势,才是海底捞给我们最积极的启示意义。(作者:曾菁)

(本文资料来源:虎嗅网,36氪,每日经济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