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上丝路的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上航运路线 明代海上丝路的发展

明代海上丝路的发展

2023-10-21 07: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代初期,确立贡舶贸易,规定贡期和限定贡道,岭南主要是东南亚诸国朝贡的必经之地,而民间禁止下海通番贸易。随着永乐、宣德间海禁稍弛,民间贸易逐渐增多。正统以后贡舶贸易日趋衰微,商舶贸易公开化,“广中事例”确定,原来对外贸易的“一元中心”逐渐变为澳门、广州“二元中心”,广州国际间定期集市贸易逐步建立,大帆船贸易较以往航行的地区和范围更广,以下主要以明中后期岭南对外贸易路线为主,辅以不同时期的航线加以阐述。

(1)广州至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的航线

明初,暹罗(泰国)、真腊(柬埔寨)、利加、苏禄国(菲律宾)东王、苏禄国西王、苏禄国峒山、渤泥(文莱)、古里(今印度卡利库特)、古麻剌(马六甲)、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一带)、爪哇、柯枝(今印度柯钦)、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苏门答腊、榜葛兰(今孟加拉国及印度西孟加拉邦地区)、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古里班卒(今马六甲海峡一带)等国,贡道由广东进入。 

“永乐五年秋九月,明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国。”这是郑和下西洋中的第二次。这次航行到暹罗、满剌加、渤泥、苏门答腊、锡兰山、柯枝、小葛兰(今印度奎隆)、古里、加异勒(今印度卡异尔)等。直至永乐九年(1411年)夏回国,此次郑和出使,“谨以金银织金”等物品向当地佛寺布施,有丝织纺品、香炉、花瓶、烛台、灯盏、香盒、金莲花、香油、蜡烛、金、银等。

据《海道针经(甲)·顺风相送》所载“广东往磨六甲针”“满剌咖回广东针路” 可知,广州至东南亚满剌加的道路为,从南亭门(今广东深圳南头)出发,经乌猪山(今广东上川岛东北)、七洲山(今海南七洲列岛)、独猪山(今海南万宁大洲岛),再经万里石塘(今海南西沙群岛)、外罗山(今越南新洲港外)。“用丙午针五更是灵山大佛,放彩船。”灵山大佛即灵山,今越南华列拉岬。“用丁午针五更船去罗湾头。”罗湾头即占城港(今越南归仁港),再经赤坎山(今越南归仁港外)、昆仑山(今越南东南昆仑岛),经今南海,取马六甲海峡,经地盘山(今马来半岛彭亨外地盘山)、南鞍(今新加坡海峡)、罗汉屿(一作达罗汉屿,今马来半岛南龙牙门东)、五屿(今马六甲五屿)而达满喇咖。

据明郑若曾《郑开元杂著》卷六《国朝至安南道路》:“入交道三:一由广西,一由广东,一由云南。由广东则用水道,伏波以来皆行之,广西道宋行之。”“若广东海道自廉州乌雷山发舟,北顺风利二三日可抵交之海东府。若沿海岸以行,则自乌雷山一日至永安州白龙尾,白龙尾二日至玉山门,又一日至万宁州,万宁州一日至庙山,庙山一日至屯卒巡司,又二日至海东府,海东府二日至经熟社,有石堤,陈氏所筑,以御元兵者,又一日至白藤海口,过大寮巡司南至安阳海口,又南至涂山海口,又南至多渔海口,各有支港以入交州。其自白藤海口而入,则经水棠、东潮二县,至海阳府复经至灵县,过黄径、平滩等江。其自安阳海口而入则经安阳县,至荆门府,亦至黄径等江,由南策上洪之北境以入,其自涂山海口而入,则取古斋,又取宜阳县,经安老县之北至平河县,经南策上洪之南境以入。其自多渔海口而入,则由安老、新明二县至四岐遡洪江,至快州,经咸子关以入多渔之南,为太平海口,其路由太平、新兴二府,亦经快州咸子关口,由富良江以入。此海道之大略也。交州之东有海阳、荆门、南策、上洪、下洪、顺安、快州等府,去海颇远,各有支港穿达,迤逦数百里,大舰不能入,故交人多用平底浅舟,以便入港云。”“广西道亦分为三:其一道从凭祥州入者,由州南关隘一日至交之丈渊州坡垒绎,复经脱朗州北,一日至谅山卫,又一日至温州之北险径,半日至鬼门关,又一日经温州之南新丽邨,经二十江,一日至保禄县,半日渡昌江,又一日至安越县南市桥江下流北岸。其一道由思明府入过摩天岭,一日至鬼陵州,过辨强隘,一日至禄平州,州西有路,一日半至谅山府,若从东南行,过车里江,此江永乐中黎季□堰之以拒王师,后侦知其堰处乃决之以济师,一日半至安慱州,又一日半过耗军峒山,路险恶,又一日至凤眼县,又分二道,一道一日至保禄县,亦渡昌江,一道入谅江府,亦一日至安越县之南市桥江北岸,各与前道会。其一道自龙州入者,一日至平而隘,又一日至七源州,二日至文兰州平茄社,又分为二道,一道从文兰州,一日经右陇县北山,径出鬼门关平地四十里,渡昌江上源,经右陇之南沿江南岸而下,一日至世安县平地,至安勇县,又一日亦至安越县之中市桥江北岸。一道从平茄社西,一日半经武崖州山,径二日至司农县平地,又一日半亦进至安越县之北市桥江上流北岸,市桥江在安越县境中昌江之南,诸路总会之处随处皆可以济,一日至慈山府,又至东岸嘉林等县富良江以入。”

交趾南的占城,上述《顺风相送》所云新州港即在占城国,而占城西为真腊。永乐元年(1403年),明使尹绶“向广州发舶,由海道抵占城,又由占城过淡水湖、菩提萨州,历鲁般寺而至真腊” 。淡水湖指今柬埔寨洞里萨湖,菩提萨州即今柬埔寨菩萨,鲁般寺即吴哥窟。

占城之南有暹罗国,“占城之极南,其道由广东占城七昼夜至其国” 。暹罗之西便是马来半岛以及其南的马来群岛。上述满剌加、彭亨、古里班卒等皆在此地。其他还有急兰丹(古兰丹,今马来半岛哥打巴鲁)、大泥(今马来半岛之北大年)、柔佛(今马来半岛南部之柔佛)、苏门答腊(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实格里一带)等。

过马六甲海峡,向西进入印度洋。上述锡兰山、古里、榜葛兰、柯枝等皆在南亚。南亚半岛还有琐里(今印度科罗曼德尔)、小葛兰(今印度奎隆)、剌泥(今印度西部之古吉拉特)、溜山(今马尔代夫),由南亚西行,可达西亚的忽鲁谟斯(今伊朗南岸之霍尔木兹)、祖法儿(今阿曼西岸之佐法尔)、剌撒(今也门木卡拉附近)、阿丹(今也门亚丁)、沙里湾泥(今也门沙尔伟恩)、默德那(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等。

亚丁湾、红海以西、以南的非洲,明代中外交通也到达这里,如米昔儿(今埃及)、速麻里儿(今索马里)、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马里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准博)、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比剌(今非洲东北岸阿卜德库里)、孙剌(今非洲东北岸索科特拉)等。

总之,明代延续前代的海上航行路线,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明初郑和下西洋最远就达非洲东海岸的麻林。从东南亚到南亚、西亚、非洲,中国与这些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相关国家,主要通过海上航线联系。除明初朝贡贸易外,明中后期以市舶贸易为主,促进了与原有海外国家的商贸流通。

(2)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等欧洲航线

嘉靖十二年(1533年)(一说为十五年,1536年),包括葡人在内的南洋商人获准入濠镜贸易。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葡人在澳门活动见于葡文明确记载;三十六年(1557年)葡人获得中国官员默许,在贸易季节后可以居留澳门,并开始建造房屋。 从万历六年(1578年),葡人又被批准可以每年春夏季到广州海珠岛参加定期贸易,可以直接向中国商人采购丝绸和瓷器等商品运往澳门,而葡人早已开通了通往其都城里斯本以及日本等地的航线,这样,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航线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航线之一。 

这条航线从广州启航,经澳门稍作收集和调整,经南海,西行到达印度西海岸的果阿。果阿为葡萄牙在东方殖民地的总部和基地,果阿在1510年被葡萄牙占领后,葡萄牙人利用印度洋沿岸这一港口,或沿官屿留(今马尔代夫)、木骨都束和莫桑比克海峡,绕过好望角,沿大西洋东部非洲海岸北航至摩洛哥,最后达里斯本;或从亚丁湾渡海,达非洲东部索马里沿海海岸麻林,再南下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海峡,绕过好望角,沿大西洋东部非洲海岸北航至摩洛哥,最后抵达里斯本。据1590年澳门出版的书载:“中国的蚕丝如此丰富,每年可以装满3艘由印度开来澳门的船……这些丝不但在印度使用,也带到葡萄牙去。不单有生丝运达那里去,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丝织品……” 中国通往葡萄牙的海道在明中后期不断发展。

(3)广州—澳门—日本长崎航线

葡萄牙人1510年占领果阿,1555年在澳门活动并随后建立贸易据点,并利用中国东南沿海近日本的优势,再将航线延伸至日本长崎。荷兰旅行家(Van Linschoten)这样描述:“每年4月,商船从果阿前往马六甲,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以等候季风的到来。商船从马六甲海峡出发前往澳门,在这里停留至少9个月,等候季风到来,然后驶往日本。在那里停留数日,然后乘季风返回澳门。正像出航时那样,商船再次停留澳门一段时间,因此,完成往返日本的整个航程,需要3年时间。”在澳门等候西南季风以及赴广州购买相关的丝织和瓷器,而在次年十月或十一月,乘东北季风返航澳门。从万历八年至崇祯三年(1580—1630年),来往广州—澳门—长崎的正常商船达94艘,平均每年接近2艘。而且,五十年间澳门到日本长崎的商船不断增加,由1580年的2艘至1619年的最高8艘。

(4)广州—澳门—望加锡—帝汶航线

随着葡人居住澳门后,广州、澳门通往东南亚望加锡、帝汶的贸易日益重要。帝汶岛的檀香木成为澳门、广州贸易的主要物品。明万历以后,澳门商船定期到帝汶岛收购檀香木,然后销往中国内地。位于苏拉威西岛西南的望加锡,因地理之便,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葡萄牙人东方商业体系中重要的中间站和贸易港。葡萄牙人把望加锡视为第二个马六甲。1625年,英国商人如此描述:“每年有10~22艘葡萄牙单桅帆船自澳门、马六甲和克罗曼德尔海岸的港口来到望加锡停泊,有时上岸的葡人多达500人……他们在11~12月抵达,次年5月离开,把望加锡作为销售中国丝货和印度棉纺织品的转运港。他们用这些货物交换帝汶的檀香木、摩鹿加群岛的丁香和婆罗洲的钻石……他们的贸易值每年达50万元西班牙古银币,仅澳门几艘单桅帆船载运的货物就值6万元。”

(5)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航线

随着西班牙于1571年占领菲律宾,万历三年(1575年),即开通了广州、澳门经马尼拉中转直达拉丁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秘鲁的利马航线。清张荫桓《三洲日记》卷五云:“查墨(西哥)记载,明万历三年,即西历一千五百七十五年,(墨)曾通中国。岁有飘船数艘,贩运中国丝绸、瓷、漆等物,至太平洋之亚翼巴路商埠(阿卡普尔科港),分运西班牙各岛。其时墨隶西班牙,中国概名之为大西洋。” 为了对付英、荷新兴的海洋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联合起来,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允许葡萄牙人、中国商人自澳门到马尼拉贸易,这样,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中最长的海上航线形成。

这条航线多是西班牙的大帆船航行,一般把中国的丝货运输到拉丁美洲,然后从拉丁美洲换回大量的白银,因经中转站马尼拉,一般称“马尼拉中国大帆船贸易”(或称太平洋丝路、白银之路)。冬季先由广州、澳门出海,经万山群岛东南行,至东沙群岛折向东南,循吕宋岛西岸南达马尼拉,再从马尼拉

经圣贝纳迪诺海峡,乘六月中下旬西南季风到北纬37°~39°之间水域,又借西北风横渡太平洋。其中北太平洋航线一段,向北达北纬40°~42°之间,后又南折,利用“黑潮”,再利用盛行于海岸的西北风、北风直达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卡普尔科、秘鲁的利马港。其间经过关岛、火山群岛(硫磺列岛)、金岛、银岛等,全航程平均需要半年左右。

由于利润丰厚、贸易额大增,这条航线商业规模日益扩大。仅1620—1632年,澳门到马尼拉的商船数就达37艘。 成书于天启三年(1623年)艾儒略的《职方外记》卷五《海道》云美洲通中国航路:“若从东而来,自以西把尼亚(西班牙)、地中海,过巴尔德峡(指直布罗陀海峡),往亚墨利加(指美洲)之界有二道:或从墨瓦蜡尼海峡去太平海;或从新以西把尼亚(新西班牙,即指西班牙所占的墨西哥等地)界泊舟。从陆路出孛露海,过马路古、吕宋等岛至大明海(今南海)以达广州。”

总之,明代中后期大大拓展了后来的海上航线,特别是运往欧洲、美洲航线的扩展,大大拓展了中外商贸交流的范围和地区,海上航线的交通,奠定了清代海上贸易路线的基础。1553—1640年的88年间,广州在当时海上丝路上充当主角,澳门担负欧、亚、非和美四大洲海上丝路贸易航线中枢的角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