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谜事(浮城谜事)影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浮城谜事到底什么意思 浮城谜事(浮城谜事)影评

浮城谜事(浮城谜事)影评

2024-07-11 1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爱与疼痛

一座浮城,两个女人,娄烨讲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然而,和娄烨的其他电影一样,这个故事中伴随着爱的,是现实和强烈撕扯的疼痛感。

罗伯特·麦基说:“思想的两面应该循环往复地较量,它们在最后的绝境中迎头相撞,这一碰撞便产生了故事高潮。”价值观的摇摆是一部思想深刻的电影最牵扯人心的要素。

《浮城谜事》中,价值观的一端是爱情:虽然陆洁和桑琪在影片中处于对立关系,但她们都陷于爱情,所以她们在价值观层面是属于同一立场的。她们之间的矛盾要归咎于现实,“爱情只能关乎两个人”这一现实才是她们的对手。所以,影片发展到后半段时,这两个女人的矛盾也逐渐消解,两个人坐在一张床上,桑琪说:“我知道你不会把永照的孩子怎么样的。”这场戏是两个人的和解,陆洁问:“如果他什么都没有了,你还和他在一起吗?”桑琪悲伤却坚定地回答说“我就要这个人。”这时候陆洁理解了桑琪对自己丈夫的爱,她自己也是这样爱着他。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将人分为四类,这四类人分别需求不同的注视的目光。书中的男女主人公,以及这部影片中的陆洁和桑琪,都被归为第三类人:“这类人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就爱情的立场来说,这两个女人都没有错,甚至是神圣的。

爱情是神圣且理想的,但价值观的另一端却是现实。现实是“爱情只能关乎两个人。”就导演娄烨本人的说法:乔永照最爱的人还没出现,这就是他的悲剧。陆洁和桑琪都深爱着的那个男人,他不懂爱。以至于这两个女人原本神圣的爱情仿佛成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致使她们互相对立、伤害,到最后,错误的爱情让一切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伤害扩大到无辜的女大学生,无辜的拾荒者,伤害开始涉及生命,牵扯出社会阴暗面。当爱情变得失控,便会撕扯疼痛,扭曲人性。

影片中,陆洁和桑琪都在爱和疼痛的两端挣扎。当陆洁坐在桑琪对面,看到楼下的丈夫搂着另一个女孩的时候,她的疼痛埋下了种子,她对丈夫的爱化为对女孩的恨,这种疼痛让她逐渐失控,最终拿起石头砸向那个女孩。然而,当她发现丈夫在外有私生子时,她带着那个男孩去放风筝,她眼睁睁地看着他即将翻下高空的围栏。当镜头在男孩翻围栏和陆洁漠然的神情之间来回切换时,观众紧张的同时,感受到的是挣扎:她会不会因爱情失去理智。最终陆洁没有让男孩摔下去。这时她选择理智,这和之前拿石头砸女大学生时的失控,都在一念之差,却都是经历爱与疼痛的挣扎之后的选择。陆洁最终屈于现实,离开了乔永照。

谈爱的时候,影片中两个女人对爱执着,为爱失控,这些足以将爱推向极致。当爱情的立场站在这样的高度时,就需要为它部署强大的对抗力量,这样价值观才能够摇摆。因此影片中的“疼痛”就不能仅停留在两个女人的嫉妒引发的疼痛,而要提高到她们的失控所引发的悲剧。影片中最浓墨重彩的悲剧便是女大学生的死,她是在陆洁和桑琪失控的爱之下的牺牲者。为了强化这一悲剧,娄烨在影片的开头便从女孩的事故切入。事故的前因后果在片中一直悬着,直到后半段才揭示:倾盆大雨,女孩在树林中被石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又被推下高速公路,被疾驰的汽车撞飞,车主甚至还上前踢了她好几脚。娄烨将女孩经历的痛描绘得细致而直观,痛不断叠加,大雨冲刷,山坡泥泞,血淋淋的升格画面撕扯着观众的心。影片的最后,女孩站在高速公路的围栏前,席一身白衣,胸前有血,她直视镜头,这一刻她仿佛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拷问人性。当悲剧以最直观的方式摆在眼前,观众开始唾弃爱情,唾弃社会,价值观的天平便倒向现实和疼痛。

罗伯特·麦基所说的思想的正反面,终究还是有一方是正面。而娄烨一如既往地将结局处理得很模糊,价值观的天平左右摇摆之后,究竟爱情是否败于现实,导演似乎不愿表现得太清晰。娄烨在采访中说:“现实太复杂。”他在处理电影《苏州河》的结尾时,牡丹和马达的重逢是理想浪漫的,但他们重逢之后便双双身亡。娄烨的解释是:“生活一团糟,但如果全是一团糟,就太没劲了。电影需要一些帮助,需要一点那种好莱坞式的美好。但观众需要在清楚自己是在接受帮助,不然就是撒谎。”所以《苏州河》中重逢是美好的瞬间,但他们又立刻死了,美好的瞬间可能根本不存在,所以结局往往是模糊的。《浮城谜事》最后留给观众的是现实和疼痛,但桑琪最后和乔永照一起陪着孩子唱歌时,柔和的光打在他们身上,他们发自内心地笑,观众看到的是理想的爱情,美好。他们的结局停在这美好的瞬间。但最后,银幕上出现一行字:“几星期后,乔永照和桑琪接受警方调查。”虽然镜头直观看到的是爱情美好的结局,但这行字,和最后趴在围栏前的女孩的注视,又提醒观众:“美好的瞬间可能不存在。”

娄烨擅长把爱情写得很浪漫,像《苏州河》“我会变成美人鱼回来找你”那样浪漫,但他更懂如何用现实的残酷和疼痛撕扯人心,提醒观众:美好是电影里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价值观的摇摆,是电影,尤其是娄烨的电影中吸引人的要素。

“优质的不完美性”

在表达这些深刻纠葛的情感时,娄烨偏爱具风格化的艺术技法。以《浮城谜事》为例,首先,影片采用大量晃动的镜头,在表现人物关系时,用记录式的甩镜头营造氛围,大量的大特写也一反常规电影的手法。另外,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被打乱的时间线也是本片的一大特征:将女孩遇难的结果放在影片开头,陆洁跟踪她的片段直接切到她冒着大雨慌张地从山坡跑下来,中间女孩被害的过程在这一场被省略,一直到后半段桑琪叙述事件时才完整呈现。

这种大量非常规镜头和跳跃式的剪辑往往会给观众造成观影障碍,所以《浮城谜事》和娄烨的其他电影往往只能被小部分观众认可。与之相对的是李安的电影:结构工整,叙事流畅,镜头精致。李安是将电影的艺术推向完美的极致,以各种手段帮助观众沉浸到他的故事之中。相比之下,娄烨的电影处处都是不完美,但他的不完美并不是毫无根基,他的叙事依据是情绪,是爱和疼痛。所以即使这种不完美性不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却是值得被欣赏的。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评价说音乐家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太复杂了以至于每次演奏都会有不同的各种瑕疵,但是他说:“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能够刺激人的意识,唤起注意力。”他评价音乐的这段话也适用于娄烨的电影。他的电影里那些非常规技法就是“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虽然给观众带来观影障碍,然而一旦进入他电影的情境之中,这种不完美性变得更能激发思考和注意力,观众代入电影的情绪,感同身受的体味浪漫的爱和撕扯的疼痛,这种情绪会久久地留在观众心中,而不是看过就淡去的故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