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浅析电影与原著之异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浮华世界电影简介 《祝福》:浅析电影与原著之异同

《祝福》:浅析电影与原著之异同

2023-05-21 2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鲁迅的《祝福》的时候,顺便看了《祝福》的电影,这篇推送我将分析一下电影与原著的异同。

        首先我先提一下这部电影的身份: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要知道,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35年的《浮华世界》,而《祝福》创作于1956年,此时正是好莱坞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交战”的时期,中国的这一部电影不仅说明了《祝福》的重要地位,更证明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地位。

        《祝福》的故事十分有名,想必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所以就不在此赘述了。

        《祝福》的原著以倒叙的顺序向我们讲述了祥林嫂的故事,而电影,则采用了正叙的手法。对于这种做法的原因,我有一个猜想,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影片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原著内容,但是有所改动和增加。首先,需要提一下,文学作品有几个元素,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改编电影的表现形式。第一是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或许是锦上添花,在电影中却无法表达或者会画蛇添足。大量的画外音会使影片显得十分笨拙,所以影片会尽量将心理融入演员的表情和表演,但是表达形式就会因此变得比较间接。第二是环境描写,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可以十分细致,且可能与社会环境,心情等因素有关,甚至可能有某种象征意义,但是电影中的环境无法达到这种细致程度,只能给观众一些画面,让观众自行体会。比如《祝福》中“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和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一句中的“梅花那么大”以及“和蔼和忙碌的气色”就无法用镜头来表达。最后,是大段的叙述性文字,这类文字的重要性很高,因此一般在电影中会被巧妙的融入动作,语言和镜头中。比如《祝福》中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一句叙述,就被加到了鲁四婶的台词中。总的来说,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会在形式上较间接于原著,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影片的深层意义,仔细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物塑造上,电影增加了两个人物——地主杨七太爷和他的帐房,王师爷。这两个人物的存在增加了社会施加在祥林嫂身上的压力,并且在“重病贺老六怒起欲打王师爷”的情节中体现了阶级对立和底层农民对地主压迫的反抗。

(从左至右分别为王师爷,中人,祥林嫂,贺老六)

        另外,影片中还有被去掉的人物,原文中的“我”。我认为电影这样做其实是将观众视为原著中的“我”,这样影片正序的叙事顺序也变得合理了,因为“我”是正序经历的这一切。最重要的是影片的最后,祥林嫂死前,向镜头,向我们问出了那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观众在目睹了祥林嫂的这些遭遇后,或许能够体会到原著中“我”内心中的“诧异”与“悚然”吧。

        关于人物,还有一些原著与电影都有,但在性格上发生改变的例子。一是祥林嫂的小叔子。在小说中,只是在卫老婆子和四婶谈起祥林嫂时顺口提起这人,小叔子实质上和祥林嫂的婆婆构成了同谋关系,我们可以把小叔子划入反面人物的范畴。但是电影版《祝福》却颠覆了这一人物形象。编剧夏衍给这个人物起了名字,叫阿根。电影一开头,卫老二向祥林嫂的婆婆提议卖掉祥林嫂,放羊归来的阿根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谈话。阿根很清楚,只有卖了祥林嫂,他才有可能娶妻成家。但他还是给祥林嫂通风报信,使祥林嫂得以暂时逃离。

        其二,小说中的柳妈是鲁四老爷在年终时雇佣的短工。这个吃斋的虔诚的佛教徒没有丝毫的同情心,不屑于倾听祥林嫂诉说自己的不幸与苦难,毫不客气地打断祥林嫂的话。她“诡秘”地对祥林嫂说: “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 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她向祥林嫂提议, “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正是这一谈话和提议把祥林嫂最终推向了无尽的精神恐惧,导致了祥林嫂最终的悲剧。在影片中,柳妈打短工的身份没有改变,但是她不耐烦地打断祥林嫂诉苦和吓唬祥林嫂的内容被取消了,而且还变得愿意帮助祥林嫂。她向祥林嫂提议捐门槛,是由于鲁四老爷在年终时不让祥林嫂去端福礼,使祥林嫂深受打击。为帮助祥林嫂,这个虔诚的佛教徒非常自然地就想到了当地流传的捐门槛的迷信。这样,柳妈成了一个善良的、无意之间好心办了坏事的女人。

        第三,是对贺老六的改编,其人物性格在原著中并没有提到,但是电影中却对贺老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他成为了一个十分关心他人的努力工作的善良的敢于与权势作斗争的形象。这应该是编剧有意识的改编,间接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在情节设置上,电影也做了一些改动,比如原文中是“一不小心,一松手,啊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在电影中则变成了祥林嫂挣脱了束缚,主动在香案角上将自己撞晕。

        这样的情节设置改变了其人物性格,将其从“软弱的农村妇女”变成了“有骨气不屈服的农村妇女”,这样的设置首先与对贺老六的塑造一样,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品格,另外某种程度上与祥林嫂最后的遭遇做对比,将社会的迫害放大了。这一场戏最可笑的部分是在这之后的拜天地环节,祥林嫂被两个人搀着,像个提线木偶般被动地完成了仪式。

        另外的改动还有“刀劈新门槛”。祥林嫂捐完门槛后依然被鲁四爷排斥,一句:“你捐一百吊也没有用,你的罪孽一辈子都洗不清”彻底击溃了祥林嫂的最后防线。

        她拿起菜刀,冲进土地庙一刀刀地将新装的门槛劈坏。“什么菩萨?”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

        影片的一些构图也暗藏玄机,比如下面这一帧

        这一场景的构图的层次感很强,且蕴涵了某种阶级意味。身份最高的一家之主在画面最前方,为鲁四爷捶背的下人虽然也在画面前方,但是大半个身体都被鲁四爷挡住,明显属于次要角色。这个场景的第三个层次是鲁四婶,她的身份较次于鲁四爷,所以被置于后方,但身体是完整的。祥林嫂的位置安排很有意思,在画面的正中,是视觉的焦点,但是却是离镜头最远的,且半个身子被挡住。这样的位置体现了她的主角性质,同时又提醒我们她在鲁四爷家的地位很低。另外,若以祥林嫂为中心来看,她到鲁四婶的距离要近于到鲁四爷的距离,这体现了祥林嫂与他们的关系和亲近程度。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

        祥林嫂在这个画面中本该是焦点,但是鲁四爷的儿子进入画面后,画面的焦点以及人物视线的焦点立刻转向了鲁四爷的儿子。我认为这一变化是某种隐喻,代表着人们在祥林嫂的故事上的注意力被转移了,祥林嫂的故事不再吸引人了。另外这一个镜头还有另一个很讽刺的意味——一个小孩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本该是弱势群体的形象反而成为了镜头中最重要的对象。

        祥林嫂的扮演者白杨将祥林嫂演的活灵活现,仅用表情,动作和语言就将祥林嫂所经历的几个过程呈现的十分完美,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最后,是祥林嫂的死。原著中,她的死被刻意的淡化描写,甚至没有任何的正面描写。相比之下电影中祥林嫂的死似乎被塑造的有些过于重要了。但是实际上,电影对祥林嫂之死的表现还是比较克制的。这个场景没有音乐,只有风声,祥林嫂只是一个背影,在远处颤颤巍巍的行走,她倒在雪堆上死掉时只是一个远远的黑影。祥林嫂的死虽然被表现出来了,但是依然给我们一种渺小的,无关紧要的感觉。

        总的来说,《祝福》这部电影的改编比较成功,在原作的思想深度和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之间选择了一个十分恰当的比例,使得这部作品将中国的电影艺术以及鲁迅的文学艺术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