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浦东中环是哪里的小区 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

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4-07-12 1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浦东中环地区“打造更亮的带”,是浦东新区“十四五”时期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提高城乡建设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市“十四五”时期实现“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构建“中环经济发展带”的重要载体。本规划编制着力整合空间资源,指导项目落地,部署建设安排,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浦东“金色中环发展带”。

本次规划重点研究范围约2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3个市级公共中心(即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副中心、金桥副中心),及5个潜力地区(即张江集电港、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沪东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中环浦东段两侧约3-4公里区域,约108平方公里,涉及三林、东明路、沪东新村、金杨新村和浦兴路街道,及北蔡、康桥、张江、金桥镇。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回顾

(一)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研究范围内现状建设用地占比达到70%左右。其中,居住占建设用地约35%,主要分布在沪东、浦兴、金杨、三林、北蔡、张江居住片区;商业商办占比约14%,形成一定商业和办公集聚基础;产业占比约15%,主要分布在御桥、康东、张江、金桥等产业片区,区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二)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十三五”期间,浦东中环沿线区域城市功能按照全市总规的整体布局不断优化,尤其是中央活动区及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其中,世博—前滩中央活动区前滩太古里、前滩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惠灵顿国际社区及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围绕总部商务、文化传媒、体育休闲的全球城市核心职能基本形成;张江副中心未来公园一期(艺术馆)建设完工,并突出科创服务功能,副中心核心区一期启动区全面开工,张江副中心地标建筑“科学之门”、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会堂正在建设;金桥副中心浦东足球场、啦啦宝都交付使用,并聚焦高端智造服务功能,金桥智谷项目、财富大厦启动主体建设。

(三)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集聚了“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和“航天梦”等硬核产业。其中,张江科学城依托大科学设施、国家实验室、高能级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为主的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岛集聚内外AI巨头,成为人工智能产业新标杆;世博—前滩地区围绕总部商务、新兴金融等产业,集聚了一批国际企业总部和组织机构;金桥副中心集聚了一批先进制造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互联网通信、视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集聚明显。

(四)规划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和《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等规划相继批复,明确了区域发展总体要求。陆家嘴-世博、张江、金桥-外高桥三个单元规划已完成公示,进一步落实了区域开发总量、交通承载和配套设施。除沪东船厂战略留白区域,研究范围内控规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后续建设推进奠定较成熟的规划基础。

(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道路网建设顺利推进,研究范围内道路实施率达80%以上,杨高路商务走廊段、济阳路主线贯通、龙东大道改建工程完工;轨交网发展态势良好,轨交13号线(张江段)建设完工,18号线部分建成;道路景观水平显著提升,中环线、罗山路等主要道路两侧新增绿带;慢行环境进一步改善,浦江东岸慢行示范区贯通。

二、“十四五”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发展趋势

国家层面。“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5G重构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区块链催生全球进入新数字金融时代。中国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经济转型升级和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各种风险挑战。“新基建”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支撑智能制造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区域层面。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我国面对未来全球竞争的重大国家战略。首届进博会上,上海被赋予了“三大任务”。在第二届进博会主旨演讲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浦东作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将加快集聚全球城市的核心职能。张江、金桥等创新载体和技术高地,需进一步增强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辐射带动作用。长三角城市群提升全球影响力,上海打造全球高端资源配置的核心平台。强化“四大功能”,实现“四个第一”,是中央交给上海的战略使命。“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着力科技创新,推进国家战略落地,加快张江科学城、金桥、前滩等创新载体建设,加速创新资源、创新活力及创新人才集聚。

新区层面。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浦东将全力实施产业能级、项目投资、功能优势、土地效益、服务效能“五大倍增行动”,力争打造 “千亿级”规模的硬核产业集群。城市建设趋于精细化,应对产城融合的高品质生活方式。交通联系便捷,中小尺度的复合空间正在成为适应未来的城市空间特征。浦东新区公共中心体系锚固,城市功能和能级提升加速。“十三五”收官之年,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十四五”期间,必将加快推进市级公共中心和地区中心建设,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有吸引力、活力、魅力的新时代大都市形象。

(二)面临挑战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中环地区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建设阶段性差异,相较于浦西中环带发展现状,浦东中环带在活力、交通、设施方面尚有短板。

一是城市活力集聚有限,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较低。纵观全市,浦西中环发展成熟,匀质分布五角场、大宁、真如等活力中心;而浦东的公共活动空间以陆家嘴中央活动区为活力核心圈层式扩散,中环开发成熟度不及浦西。

二是交通快速化特征明显,周边区域次级交通联系薄弱;轨交站点密度低,站点客流量有限。区域内部次支路网贯通不足,路网密度偏低,组团间联系过度依赖中环及主要干道。现状轨交站点密度约为浦西的1/2,与纽约下城、东京丸之内等全球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尚有较大差距。

三是高等级公服设施规模不足,经营性设施布局分散。浦东中环沿线高等级科研院所主要分布于张江科学城地区,集中于芯片、医药领域,与浦西以高等院校为中心集聚发展式不同,浦东科研院所数量和领域类别都较少。经营性设施主要分布于前滩和御桥地区,较浦西分布不匀,且数量偏少。

此外,区域商业商办面临同质化挑战,区域产业功能亟需精准定位,注重资源整合,提供与产业功能匹配的空间载体。

(三)发展机遇

浦东中环带具备产业、生态、空间三大资源禀赋,在新发展机遇下,蓄势转变为优势。

一是支撑产业优势明显。产业含金量高,支撑产业空间大。张江、金桥两大产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位列全市前茅,以及前滩国际商务区均集聚浦东中环,高能级产业基础有助于更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集聚,为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

二是生态基底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空间最亲民。浦东中环串联全市7片楔形绿地中的3处,总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公园绿地总量约11平方公里,生态资源规模巨大,且生态空间可达性高,零距离楔入城市空间;生态空间类型丰富,兼顾游憩功能,为城市组团提供高质量生态服务。

三是中环全域可开发空间充足。空间承载条件好,城市发展潜力空间集中成片。可开发空间成片分布于张江南区、北蔡、金桥、三林等区域,其中“3+5”重点地区可开发用地总计约5平方公里,可开发建筑量超千万平方米。各片区按节点有序推进土地储备和供应工作,为“十四五”期间的开发释放土地空间,为承接项目溢出、集聚创新要素、拓展产业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供重要载体。

因此,浦东中环产业含金量高,对于人群的吸引能力强,但尚未转化为浦东城市活力,原因在于各级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尚不完善,人群反而通过中环快速疏散至其他城区。因此,区域未来发展应紧紧围绕硬核产业完善产业服务功能,提供充足的承载空间,提升交通条件和城市品质,打造产城高度融合的“金色中环发展带”。

三、“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四个放在”和对浦东开发开放“三个在于”的要求为工作基点,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为战略支撑,全面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利用好浦东中环后发优势,补齐活力、设施、交通三大短板,强化产业、生态、空间三大长板,打造宜居宜业、职住平衡的国际居住和产业融合高品质城区。

重视绿色发展。实践绿色出行、智慧低碳,建设高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引导公交优先,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优先建设公建配套设施、激活楔形绿地等生态资源,充分展示金色中环高品质环境;结合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凸显宜居宜业。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及浦东新区产业基础,引导硬核产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浦东中环集聚发展,促进创新要素、金融要素集聚的互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营造人文生态,提升城市吸引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均衡布局,构建15分钟服务圈。

促进职居平衡。优化产业、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复合高效利用;建立便捷高效、人性化的交通体系,提升产城融合水平。优先将地区开发强度向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地块适度集中。

聚焦重点地区。以点带面,重点聚焦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副中心、金桥副中心三大市级公共中心,挖掘张江集电港、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沪东区域等潜力地区。优先完善基础性开发,稳步推进功能性建设。

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高效统筹协作工作机制,完善土地供应保障体系,探索城市更新创新政策。坚持规划研究先行,加快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按规划、有计划、精准有序推进相关建设。

(二)发展目标

1.功能定位

总体目标:重点围绕浦东中环,建设“金色中环发展带”,依托产业、生态和空间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功能,完善配套服务、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标杆区、新基建和新理念的实践区。

——产城融合示范区。集聚高品质现代服务业,缝合陆家嘴、金桥、张江板块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实现产城高度融合。整体提升城市品质,集聚多元人才。

——科技创新标杆区。做强科技创新增长极,统筹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以“六大硬核”产业为代表的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承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新基建和新理念的实践区。对标一流水平,围绕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进行统筹布局,全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级,塑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实践区。

2.发展格局

规划将高标准推进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和金桥副中心三个市级公共中心区建设,挖掘沿线五大潜力地区(张江集电港、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沪东区域),形成“3+5”中环集聚发展带。

(1)三大市级公共中心区。立足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强化全球城市功能承载。凸显错位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交通水平,全力打造核心要素集聚、多元功能复合、人文和生态环境凸显的公共中心,充分展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形象。

(2)五大潜力地区。承接陆家嘴金融要素和张江科学城科创要素的“双向辐射”,打造专业化、高端化的现代服务平台。着力推动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因地制宜塑造“微型CAZ”,实现公共服务与就业岗位均衡化布局;着重提升城市空间和生活品质,体现精细化、人性化的新时代社区特征。

3.主要目标

融合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高度融合,展现最多样的城市活力,建设“金色中环”成为“十四五”期间浦东乃至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新引擎。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产城融合。至2025年,商业商办用地规模达到约11平方公里,科研设计用地规模达到约4.5平方公里。建立与人群结构相匹配的多元化住宅供给体系。至2025年,职居平衡指数争取达到85以上。

高效城区。打造车行畅通、人行舒适,开发协同的交通网络体系。深化轨交线路研究,加快次支路网建设,探索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至2025年,预期规划全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5%以上。

品质城区。不断提升公共空间密度,以点带面促进中环区域整体城市品质提升。依托楔形绿地和骨干河道等生态资源,做好生态空间与高品质社区的景观交融、慢行互通。至2025年,河道两侧公共空间贯通率达到90%以上,400平方米以上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文化、体育、医疗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率达到100%。加强文化与城市生活融合发展,至2025年,每10万人拥有的博览空间不少于1.5处、阅读空间不少于4处、演出场所不少于2.5处、艺术空间不少于6处。提前谋划一批智能新基建设施。

四、主要任务

重点推进以下三大方面的战略任务,共计16项:

(一)城市功能完善类

1.推进城市主副中心建设,带动周边城区整体实现“质的飞跃”。依据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标准推进前滩、张江、金桥等三大城市公共中心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高品质生态空间供给。张江副中心围绕在线新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结合孙桥科创中心、人工智能岛等项目,打造龙头企业集聚区、孵化培育区和场景体验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金桥副中心通过存量更新,集聚国际高端智造服务功能,并结合金桥中央公园大规模增加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

2.助力潜力地区腾笼换鸟,打造兼顾产城的“微型CAZ”。沿线五大潜力地区,重点加强产业研究,提升空间品质,形成服务地区的“微型CAZ”。重点对标国际水准,优化基础支持功能,融合产城服务功能,通过高端化、专业化的产业服务和精细化、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供给,整体提升沿中环地区的产城融合水平。

3.发挥“双城联动”效应,菜单式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吸收陆家嘴金融城的金融要素和张江科学城创新要素的溢出,搭建创新服务平台。重点聚焦六大硬核产业以及一批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形成产业功能菜单,并引导各重点地区落实相关产业。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功能项目,“十四五”期间推进研发和商办项目共计约110个。

4.提升住宅建设品质,推进多元化住宅布局。围绕轨交站点周边推进建设一批住宅项目和配套设施。在供应租赁住宅保基本的基础上,结合创新人才安居置业需求,引导多元化的住宅供给体系,完善服务配套,留住创新人才。

5.鼓励用地功能复合,推进一批复合街区试点。在“3+5”重点区域内,结合轨交站点探索复合街区建设,引导内部公寓、创新、创业、休闲、商业、文化一站式的复合布局,鼓励地下空间整体开发。

(二)空间品质提升类

6.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持续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以TOD为导向,引导开发强度向轨交站点600米服务范围内聚集,释放腾挪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活力和服务水平。

7.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有效盘活闲置产业物业资源,在底数清、家底明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处置,对于确需预留的空间,要科学合理做好安排计划,对于现阶段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创新要素集聚需求,提供低成本发展空间。利用“三用”专项整治盘活社会企业低效空间资源,结合区域产业规划,加强对接交流,开展用地模式研究,探索推进闲置资源的盘活更新。

8.促进楔形绿地公园化。促进碧云、北蔡、三林三处楔形绿地公园化建设,在保护生态空间的基础上对绿地及周边进行圈层开发引导。完善生态空间内部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生态绿地周边城市界面的开放性,使多样化城市面貌与生态空间相互融合;鼓励引进国际性文化、体育赛事,为楔形绿地公共空间注入人文活力。

9.锚固城市景观风貌格局。对中环沿线城市景观风貌进行控制引导,凸显节点标识,塑造浦东中环鲜明城市意向。以城市副中心、微型CAZ为城市景观风貌节点,重点建成金桥、张江副中心标志性地标建筑;打造中环沿线滨河特色游憩活动空间,推进主要河道两岸景观提升;结合缤纷社区项目着眼“小微空间”,助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10.以文化激活城市活力。加强文化与城市生活融合发展。结合工业遗产等空间资源,科学引导并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存和近现代工业遗存的更新和活化利用,构建文化创意空间;结合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地区,发挥文化+的优势和黏度,规划建设一批文化设施;鼓励嵌入式布局小微文化场所,使每十万人拥有的博物馆、图书馆、演出场馆、美术馆或画廊数量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激发区域活力。

11.构建连续安全的慢行网络,建设慢行友好城区。以人为本构建便捷环保的非机动车和步行网络,营造不用开车也可以便利生活的绿色交通环境。推进前滩、御桥区域等一批地上连廊和地下通道项目;结合高品质滨水空间打造休闲型慢行网络;结合轨交站点、产业社区和商办社区打造通勤型慢行网络;鼓励有条件地区结合绿地推进二层架空自行车优先道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三)基础设施保障类

12.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提升轨交服务水平。鼓励绿色出行,创造良好换乘条件,提供便捷可靠的公共交通。按照计划开工建设轨交21号等线路,重点研究轨道交通26号线、13号线等,支持重点地区的开发。

13.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提高路网服务能力。规划完善城市路网,提高路网密度,改善城市微循环系统,提高快速路、主干路和次支路网的规划实施率。推进9条主干路新建与改建工程,以及44条次支路建设贯通与扩容,整体提高中环沿线的交通服务水平。

14.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空间价值提升。推进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推进金桥中央公园建设,启动张江能源中心等项目,提高地面环境质量,带动空间价值提升。

15.预留重大设施布局空间,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预研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预留规划控制战略走廊和重大交通设施用地。远期规划实施将更加促进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提高交通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联系中环各板块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

16.构建新基建体验场景,预留智能新基建空间。应对未来的数字经济趋势,结合区域5G、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发展,前瞻性地进行新基建布局。包括高标准预留5G网络等新信息基础设施;集聚一批创新行业平台、大科学设施等新设施;鼓励无人驾驶道路、智能终端应用试点等。

五、实施保障措施

(一)挂图作战时间表

精准把握开发节奏,“十四五”期间,力争基本建成“金色中环发展带”,有序推进“三个一批”。

一是加快建成一批,“出功能”。强化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集电港、金鼎天地、浦东足球场等区域的核心功能集聚。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出形象”。加快推进张江、金桥副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代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水准的城市副中心。

三是加快启动一批,“出亮点”。有序启动御桥区域、新杨思区域、三林环外、沪东区域等重点区域建设。

(二)规划研究先行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整体开发”的要求,聚焦重点开发区域,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全覆盖、早落地,引领重大项目高品质建设。

(三)完善顶层工作联动机制

成立“金色中环”指挥部,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加强联络对接,形成强大合力。对照“金色中环发展带”的总体目标,采取“自下而上”明确项目诉求和 “自上而下”开展项目协调结合的方式,按照“工作任务化,任务清单化,目标责任化”的要求,形成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

(四)土地供应保障

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充分用好成片出让土地、已储未供土地、及带征地整治等土地资源,做好商品房、保障房、商业办公、产业研发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各类用地的土地储备、减量化和土地供应工作。

充分利用“零增地”政策。根据《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规划实施的细则》,简化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规划相关办理流程,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进一步推进产业用地“标准地”工作,“标准地”出让不少于新增产业平台,实现统筹计划、协同实施。

(五)土地政策机制研究

对于国家、市级层面已出台的新法规、新政策,新区层面要尽快制订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可执行、可落地。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多种盘活低效用地的相关政策。

区别于以往的碎片化城市更新,和先易后难的分散建设方式,以“整体转型、成片开发、有序推进”的理念,深化研究“3+5”重点区域开发机制。

(六)强化“金色中环”对外宣传

通过多形式、多维度的宣传工作,全面反映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进展,展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效益。及时总结宣传重大项目建设的良好经验、优秀典型,营造合力推进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关稿件: 对《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解读材料 对《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解读材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