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浚县大惨案 天宁寺的前世今生

天宁寺的前世今生

2023-08-10 0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鹤壁网  作者:马珂

天宁寺的前世今生

天宁寺因佛而建

  天宁寺的院中碑刻林立,古树森然。古建筑少了雕梁画栋、拱脊飞檐的繁杂,却多了几分古朴与威严。眼前这座面朝东方的大佛楼在藏经阁的掩映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佛即有寺。这座古老的寺庙因后赵王石勒开凿的“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兴盛。

  话说十六国后赵时期,君王石勒依照天竺高僧佛图登“巉(chán)崖石为佛,以镇黄河”的建议,雕凿出这躯“高寻丈”的大型弥勒佛像,“八丈佛爷七丈楼”从此传为奇谈。如今1600多年过去了,这尊大石佛虽历经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依旧巍然端坐于山腰间,注视着芸芸众生。

  据明代嘉庆《浚县志》记载,雕凿了这尊大石佛后,便建寺庙以护大佛,“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镵(chán)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兵(拓跋魏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朝代,称北魏)”。而寺内立于后周显德六年(959)的《准敕不停废记碑》中则有“寺内有缺落碑铭,载相续月日,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就有了这座寺庙,当时被称为大伾山寺,寺院的主要建筑位于东西中轴线上,坐西向东。

  可惜到了元代,这座寺庙毁于一场战火。在明代重建后,改为坐北向南,东西轴线一进三院,有山门、藏经阁、大佛楼,南北轴线修筑有地藏店、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水陆殿,并更名为天宁寺,以祈求上天还佛门以清净,还红尘于净土。

  不知是不是得益于天宁寺的名字,明代之后的天宁寺虽历经战乱,却始终在世事纷扰中安在。清代道光年间,天宁寺又改为坐西向东。

  朝代的更迭兴废在寺院的毁灭与重修中留下了印记,从而使得天宁寺形成如今罕有的十字形寺院建筑的格局。

  周世宗灭佛事件全国唯一碑刻资料

  天宁寺内的《准敕不停废记碑》彰显了这座千年古刹珍贵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灭佛事件,那就是五代后周时期的“周世宗废佛”。《准敕不停废记碑》和保存在天宁寺内的香幢,成为当时唯一被保存下来的碑刻资料。

  五代后周时期,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唐末藩镇割据的混战后,黄河流域的人口大为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逃避现实而遁入空门,一些贼人也把寺庙当成了避难所。因此造成了寺庙,僧侣增多和大量农田的荒芜的局面。于是,周世宗继周太祖郭威废开封僧尼寺院58所之后,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开始大规模的毁除寺院和裁汰僧尼。

  《准敕不停废记碑》记载了这次灭佛事件和与此相关的史实。据河南省考古研究员吕品介绍,此碑文与碑额之间的小字,是当时政府颁发给保留寺院的敕额。敕额中的黎阳县(今浚县)、胙城县(今延津县北)当时皆隶属滑州(今滑县)。结合碑文中所说:“有敕及无敕并年深寺院,共肆百陆拾叁所……黎阳县大伾山寺、胙城县契心禅院……已上叁所,宜并令依旧主持者”,应是在滑州隶属地域内的全部寺院463所中保留了3所。

  早期天宁寺石刻艺术

  天宁寺大石佛的出现,开启了浚县石刻艺术反映宗教题材的先河。记者在天宁寺后院发现这里堆放着历代石刻,有石碑、香幢、柱础……它们记录了天宁寺的古今沧桑,成为这座古寺历史的印证。这些雕工朴拙、精美的石刻,让人隐隐看到了早期天宁寺的宏伟气魄。

  据了解,2001年,在重修大佛楼清理地基时,发现唐代以前的石刻数件。从中发现北朝一对覆盆柱础,一只唐代迎莲石础以及宋代经幢残件,三者被上下叠放。在础凹中还发现有宋圣元宝铜钱,另一北齐覆盆柱础上叠有刻有罗汉的元代八棱经幢。“可能还有更多有价值的残件被埋藏,没有被发现。”浚县文物旅游局的程彦强说。

  在这些遗存中,还有大伾山天宁寺72登石阶旁发现的一对石兽。天宁寺保存年代最古老的,除了大石佛,就是这对石兽了,当地人称其为北魏狸羊。元代文学家王恽在《游东山记》中说:“余按部黎阳,明日夏孟丙寅朔,天宇开霁(jì),大伾堆阜,景明风淡,画如也……以寺石麟考之,为高齐所造无疑”文中提到的“石麟”就是这对石兽。

  程彦强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74年,这对石兽被运往河南省博物院时,汽车刚驶离寺下头村,发动机就出了故障,直到第二天才将石兽运走。当地人都说,它们在这里守着大石佛1400多年了,有了灵性,不愿离开。

  天宁寺内听经的“狐仙”

  据大伾山上的碑刻记载,大伾山曾经古树参天,山上有清泉,石崖上长满了苔藓,常有狐狸等野兽出没,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狐仙的传说。最为人乐道的就是天宁寺内王梵志偶遇狐仙的故事了。

  王梵志,黎阳人,50多岁时在天宁寺出家。有一天,他渡过黄河到白马津去化斋,回来时路过天宁寺72登石阶时救了一名女子。这天夜里和尚们都睡下了,王梵志还在窗前写诗。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上次救的那位女子。女子说:“我是在此山修炼了500年的狐狸,立志修炼成人,过人间的荣华富贵生活。只因修行不够,有时干些伤天害理的事,后来被天神知道了,就派雷公劈我。师父帮我躲过了一劫,我再修行1000年就能修炼成人了。”

  王梵志有所感悟道:“不要以为人身就是百宝根,狐猫野畜就不好。其实,都是自然一生灵,不管哪一类,都有善恶功业。不论是什么身,只要一心向善,勤修精进,都能成就正果,遍证菩提。”

  从此,每隔几日,那女子就会变成香客来听王梵志讲经说法。王梵志见她慧根不浅,也乐于点化她,深入浅出地把佛经要义讲给她听。后来,附近的人们都在传:有一位狐大仙,能救灾救难。有人就在山下的黄河边修建了一座狐仙庙。

  悠远的天宁寺钟声

  天宁寺里曾有两口大钟。一口铸造于明朝景泰四年(1453),如今悬于寺院东侧的钟楼内,铁钟高1.8米,口径1.3米,重5000余斤,钟身刻有铭文,铸有八卦符号,其声浑厚悠远,敲击8个方位,发音各不相同;一口高2.5米,口径2米,已损毁。

  在天宁寺附近的寺下头村居住的81岁老人告诉记者,他曾见那口被毁的老钟在钟楼前扣着,比钟楼内的铁钟还大。

  为了弄清有关天宁寺的历史故事,记者驱车赶往安阳,找到了曾在天宁寺出家的静峰师父。年过八旬的静峰师父,祖籍浚县小河镇,7岁时在天宁寺出家,抗战时期,他走出寺庙,投身革命。如今,他在安阳安享晚年,一家人其乐融融。

  回忆起在天宁寺的点点滴滴,老人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以前,每逢初一、十五,天宁寺里会敲钟108下。天宁寺的钟声很有节奏,那是一种特殊的韵律,寺里的僧人称:紧七、慢八、平二十。”说着,老人学着钟声的节奏,试图再现当年的情景,“天宁寺的钟声传得很远,过去家家都没钟表,就听天宁寺里的钟声来估时间。”

  天宁寺大佛楼北侧的崖壁上刻有历代文人登山览胜的诗词,其中,多会提到天宁寺的钟声: “喧嚣城郭只闻钟,知隔云山第几重。”、“试将寸挺撞洪钟,为爱撩人景物重。”、“月明古寺钟声远,云敛疏林佛像高。”、“晓波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明代大文学家王阳明的诗句中亦有描述。天宁寺的钟声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藏经阁里的经书

  正对庙门便是藏经阁,这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两层阁楼曾存有6053卷佛经。在此之前,天宁寺也存有佛经。藏经阁前,一通刻于明万历年间的《大明府保存经书扎符碑》上可见端倪:“天宁寺永乐年间原有钦降大藏经典,年久缺失。”

  明代万历二年,南京礼部尚书应善男信女的请求,准许印造大藏经书一部,6053卷。这部大藏佛经出于南藏,经本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用洁白竹纸裱装,为毛笔抄写与模板刷印混合版本。这些经卷被送到天宁寺收藏。

  地方官府为妥善保管经书,在经书送到的第二年,就动工兴建了这座藏经阁,并将此事刻在石碑上宣谕众人。寺中一通大名府告示碑,便是当时宣谕众人的石碑。

  当时,天宁寺的藏经闻名遐迩,登封、安阳、武安、林县等地知名的寺僧常有借诵,归还时作跋,并加盖寺院或主持僧人印信。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僧人便在天宁寺内晾晒经书,邀集地方名流阅点品评,四方群众趁机一饱眼福……久而久之,大伾山“六月六晾经节”便成为当地的习俗,延续至今。

  这部佛经于1949年借给平原省(今新乡)博物馆保存,它是目前我国仅存的几部明代《大藏经》之一,400多年来保存完好,历史价值很高。

  如今,原平原省人民政府出具的大藏经借条还在大伾山下田庄村村民田希信家中保存着。

  在天宁寺僧人李天生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保存这张借条的田希信。田希信今年55岁,他的父亲田金林曾是当地的乡干部,也是一位老革命。田家三代人珍藏这张借条像对待传家宝一样,曾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保存下来。

  这张从不轻易示人的借条,曾被他们藏在墙缝里,塞到瓦罐里,锁在箱子里……承载着他们对地方文化深厚的爱,保存了60多年。

  记者有幸看到了这张借条,上面写着借出经书的数量,盖着平原省人民政府的公章。田希信还记得父亲临终前的遗言:“一定要放好,千万别弄丢。”

  “经常有人来找,询问借条的下落,甚至有外省的人找来,也想要这张借条,都被我们回绝了。”田希信说,他想有朝一日,大藏经书能重回藏经阁。

  寻着悠悠的古寺钟声,记者来到位于大伾山东面半山腰处的天宁寺。这座寺院曾经面朝滚滚黄河,如今平静地注视着成片沃野。山门处那棵明代古槐尽展苍老遒劲身姿,“龙槐拦驾”的传说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朱砂红墙内的古建筑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静谧深沉,似有千言万语要对游人述说。

  浚县大伾山上的天宁寺史称大伾山寺,始建于距今1500余年的北魏太和年间,是大伾山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在五代后周时期著名的灭佛事件中,天宁寺是当时皇帝特批保留的古寺,寺内的《准敕不停废记碑》记载了这一史实,成为当时唯一保存下来的碑刻资料。

  如今,天宁寺的摩崖大佛、古建筑群、王阳明《大伾山诗》摩崖石刻、《准敕不停废记碑》、北魏石兽都已成为国家级文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