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 杨天 黄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诸暨模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浙江诸暨传统文化 王曙光 杨天 黄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诸暨模式”》

王曙光 杨天 黄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诸暨模式”》

2024-05-30 12: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征服自然,人类向自然宣战,向自然索取,但忘记了敬畏自然,顺从自然。然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概括。[1]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村落中的生活是闲适而缓慢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夫在自然面前弯下了腰板,放慢了步调。用每日的耕作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用精耕细作呵护着有限的农田,继而享受自然的恩赐,完成了一年又一年的四季轮回。

而如今,保护古村落文化资源和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随着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已经能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追求天人和谐的境界,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

(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文传承的结合

保护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本身是一对矛盾,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有可能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又是统一的、协调的。必须把保护农业生态和农业文化遗产统一起来,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割裂。农业生态的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又必须是生态的保护,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如何将农业生态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统一起来,学术界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比如基于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保护的实践,闵庆文等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并提出应用参与式的方法对保护区进行管理的规划设想。[2]袁俊等以青田稻鱼共生为例,指出生态旅游是打开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困境的钥匙,并分析了生态旅游对遗产地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产生双重作用的机制。[3]孙业红等则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聚落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价值,设计出多种旅游开发模式,并强调了环境因素、农民的参与以及监督监管的重要性。[4]除了通过旅游业获得地方经济发展之外,学者们也探讨了通过农业生产提升遗产地经济价值的方法。郑召霞等认为,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中能与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很好契合的农业类型,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兼顾遗产保护和农民经济利益,是农业遗产保护的必然选择。[5]总之,只有将农业遗产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遗产保护路径。

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村落的人文历史和风俗文化。

“俗者习也,上之所化曰风,下之所习曰俗(《周礼》)”。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个反映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细胞。中国的传统社会,其文化类型大致可以说是属于乡村社会的,或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是“双脚深插于泥土中”的文化。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认为,村落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结合地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6]其社会结构具有极强的延续性与自洽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聚落繁衍为基础,以独特的聚落形式为特点,村落的共同生活(历史记忆与民俗行为)构就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自我调适性。村落的组成在于各类人群的共同生活与协作,是由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合而成,而不是房屋的简单聚集。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着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这些民间性的以村落为单位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构成农村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把这些人文要素传承和保护好,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因为从根本上说,农业文化遗产只是传统农业社会人文历史积淀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是一个外在的表现而已,农业文化遗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地方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和这个地域独特的人类行为模式。

二、诸暨人文历史概观

北京大学课题组在2016年6月考察了浙江诸暨的千年香榧林这个著名的农业文化遗产。诸暨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属浙江省绍兴市。如今的诸暨既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商业城市,又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发达的经济并没有让这个城市变得冷漠,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很好地保护了这里的历史文化。诸暨属於越文化发祥地,古时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设诸暨县,属会稽郡。诸暨素有“耕读传家”之风,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古有“诸暨三贤”——梅竹宗师王冕、文坛奇才杨维祯、画苑巨擘陈洪绶;近有北大校长何燮侯,早期革命运动家张秋人、俞秀松、宣中华,小麦学研究专家金善宝、植物学家斯行健、物理学家赵忠尧等11位两院院士。可以说,诸暨市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诸暨早期的历史和越国的历史紧密相连。越国开国之君无余,是夏王少康之子。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诸暨属越。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自此,越国的古都,从无余立国到勾践继位,千余年间,长期居于会稽山腹地之中。春秋时期,诸暨成为越国的都城,很多文献中都有过相关的记载。《吴越春秋》载:“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直至越王句践在位期间,采纳了范蠡诸臣的意见:越国要实现报仇雪耻、东山再起、称霸中原的目标,必须把都城从封闭的会稽山区迁到开阔的平原上来。故从会稽山西南部的诸暨埤中迁往绍兴。诸暨作为都城的历史至此结束。因此诸暨为越国古都的时间早于绍兴,诸暨作为都城的千余年间,绍兴为诸暨属地。

提及春秋时期的越国,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名著名的美女——西施。“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沉鱼”一词正是对西施的评价。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其籍贯经反复考辨确认正是在诸暨苎萝村。

三、千年古榧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描述

(一)诸暨古香榧树现状

诸暨的古榧实则指的是这里的香榧,香榧属红豆杉科榧属,为典型的常绿叶乔木,是珍贵的多用途经济树种,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古香榧树集中分布地和如今香榧的主要产区基本吻合,即浙江省绍兴市地会稽山区是,这里的香榧植株数量和香榧果实的年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香榧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植物,一方面香榧被称为“三代果”,香榧树长成后它的生长成熟期为三年:第一年开花,第二年结果,第三年成熟。另一方面,香榧树的生长时间很长,一般一棵香榧树需要几百年才能迎来它的第一次“花季”。如果你能有幸来到诸暨这个美丽的城市,在香榧树上采得几颗果实,那不妨自己种到泥土中试试,这里的榧农伯伯会热情地告诉你,这些香榧种种到泥土中自己便能成活,但是若想收获香榧,那至少得等到孙子孙女那一代啦。因为这些原因,香榧树的成活时间非常长,有“三十年开花,四十年结果,一人种榧,十代受益”的说法。

诸暨市现有的香榧林中有百年以上树龄的香榧古树群188 个,面积为7219 亩,香榧古树40754 株,占浙江省香榧古树总数的70%左右。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树龄在300~500 年的香榧古树有14694 株,一级保护的树龄在500 年以上的香榧古树有1376 株,还保存了树龄1000 年以上的香榧古树25 株[7]。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千年香榧林中的“香榧王”,距今已有1500多年,被称为“千年活文物”。

(二)诸暨古香榧树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

诸暨千年古香榧林的价值是很大的,其中既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也有很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一是经济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香榧能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沉五痔,去三虫,有着非常大的药用价值。从香榧所构成的产业链来说,香榧种植业、香榧加工业和以香榧为依托的旅游业,构成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方位的产业链,小小的香榧果在诸暨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香榧的产量少,在加工中5斤青果才能做出1斤成品香榧,因此香榧的价格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成品香榧的价格大致为200元每斤左右,香榧青果的收购价在30元出头的水平。在诸暨,被承包的较为成熟的香榧树每年的产量大致为每年一百斤。因此,有一定规模的香榧树种植,就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目前诸暨冠军集团和五粮液酒厂合作香榧酒,以香榧为原料的多种化妆品、保健品等等,香榧的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这带动了相关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同样带来丰富的经济价值。同时,随着诸暨古香榧在全国甚至全球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诸暨的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迅速发展。

二是生态价值。在生态学方面,成林的香榧树可以很好地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净化空气的作用。它总是与山水和谐相处,是衡量检验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也是保持和改善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8]。此外,香榧树在生产和种植上采取了一种极为巧妙的种植方面:分层种植的复合经营体系。即利用会稽山的陡坡山地,构筑梯田、鱼鳞坑,种植香榧树,香榧树植株高大,因此榧农们在香榧林下间种植茶叶、杂粮、蔬菜等作物,形成了“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

三是文化价值。古越绍兴是文明华夏的香榧之乡,诸暨更有着近两千年的香榧种植历史,因此不仅这小小的香榧果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成林的香榧树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香榧书写着诸暨这个城市的历史,是诸暨这个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诸暨古香榧生产历史及其重要意义[9]

“古香榧群是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见证一方百姓世世代代与古香榧群相依相伴的生命感悟与生活智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闵庆文如是说道。的确,自从两千年前诸暨的百姓发现了香榧,开始养育香榧开始,诸暨人民就在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香榧,香榧也影响了这里的百姓,融入了诸暨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17000万年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但却因180万年前第三纪时代末期的气候变迁衰退,让榧这种植物“躲”到了北纬30度前后或以南、海拔200-700米的温凉湿润的崇山峻岭里。然而在这漫长百万年间,榧静静地藏在这深山中,等待着它的“伯乐”。直到2000多年前,越地先民发现了它,并试图改造它、养殖它。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中看出,自那时起,这里的百姓开始一步步尝试栽培榧树、选育榧树、嫁接榧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承至今的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在今天的古香榧群中,仍能看出古树基部大多有明显嫁接的痕迹,而这些被嫁接过的古香榧多有上千年的树龄,这不仅印证了诸暨先民嫁接榧树的尝试,更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农业早在千余年前就达到了这一高度,是罕见的古代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的“活化石”。

榧子在宋朝以前由于产量很小,基本用于药中。榧子的药用价值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尔雅》,此后,在汉末的《名医别录》和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均有榧子的药用价值记载。而到了北宋,香榧开始被视为果中珍品被搬上了公卿士大夫的餐桌。苏轼就曾这样赞美过香榧:“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明代开始,香榧开始被广泛栽培,诸暨地区香榧的产量也在这段时间内有了飞跃。万历年间出现了“细榧”,即正宗香榧的记载。400年间,得益于诸暨百姓的智慧,香榧到了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年产量600吨。然而由于香榧的固有特点,诸暨香榧产量直至2000年左右人工授粉和防病措施的广泛应用,才又有所提高。[10]

两千余年间,诸暨人民与香榧结下不解之缘。靠着他们的智慧,香榧产量一步步提升,香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使得在诸暨,香榧逐渐融入了人民的习俗、生活、饮食、医药等方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香榧文化。

(四)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诸暨市的古香榧是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2013年5月29日,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申遗成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然而在这之前,古香榧群的申遗也经历了一个不算短的过程。

早在2009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诸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就曾提议,将当地的古香榧林申报世界遗产。2011年7月底,绍兴市市长钱建民提出整合会稽山古香榧群涉及的三个县市的力量,申报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目前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农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五个方向个方向。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同会稽山古香榧群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因此,2011年12月31日,绍兴市人民政府为会稽山古香榧群正式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公室提交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报告。经过了一年半的完善,2013年5月29日,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单位,是全球首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一种传统,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机会。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遗产,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冯广平博士曾这样提到。绍兴市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成功申遗,不仅保护了这种生产方式,更在为古香榧和会稽山的人民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在申遗成功的条件下,会稽山古香榧群为全世界关注,使其得以获取国际先进保护理念和国际社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支持,更扩大了香榧的市场,让小小香榧更好地推动绍兴地区的整个经济。

四、诸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发展现状

2016年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诸暨文化遗产丰厚,其中诸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省级8项、绍兴市级36项、诸暨市级56项,省级传承基地2个、绍兴市级8个、诸暨市级24个,省级传承人5人、绍兴市级14人、诸暨市级78人。古香榧作为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在诸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如何围绕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是诸暨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发展现状——开发具有诸暨特色的农业产业

开发农业产业,诸暨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农业资源条件。诸暨有极好的资源条件,为开发有诸暨特色的农业产业提供了可能。诸暨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和“鱼米之乡”等美誉。诸暨还因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环境,成为全国香榧的主产地。1997年,诸暨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香榧之乡”,2007年,诸暨又被命名为“中国香榧之都”。开发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极富特色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诸暨的特色农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例如,可以利用中国香榧森林公园为依托,游人既可观赏又可品尝香榧这种珍贵的果品,让游人领略到融体验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的魅力。

二是社会经济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诸暨坚持“工业立市,开放兴市”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连续三届路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经济总量进入“浙江省十强县(市)”行列。快速发展的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特别是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个新农村出现,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这些变化为诸暨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背景条件。

三是得天独厚的香榧种植和环境条件。作为“中国香榧之都”的诸暨,围绕香榧树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正逐步走向成熟。香榧林是诸暨独特的生态资源,并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周边产业也逐步蓬勃发展。漫步在香榧林中,抬头望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榧树,千年古树随处可见,构成了一个神秘的香榧生态区,这里冬暖夏凉,绿色氧吧、幽静神秘,这里是休闲的好去处,是诸暨农业产业化的试验田。

(二)古香榧林的保护与开发并举

“没有规划宁可慢一步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稽东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说,发展香榧生产和香榧旅游,是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一大途径。到榧乡不但可观赏千姿百态的榧树,更可充分享受山区清新的空气,沐浴纯净的溪水,体验淳朴的民风,还可购买香榧、龙井茶、地道的笋煮干菜等山货特产。游玩中,还可体验香榧的生产、采摘、炒制过程。

除了香榧产业之外,翻开如今的诸暨农业版图,以山下湖为中心的珍珠,以浣东为主的瘦肉型猪,以马剑、斯宅为主的名茶,还有以璜山、枫桥为主的出口蔬菜……等“十大块状农业”跃然纸上。诸暨市政府对“一珠、一猪、一菜”(即珍珠、供港猪和出口蔬菜)定点建设,重点扶持。目前,诸暨的珍珠产量已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产品出口,占据香港市场份额的70%;诸暨供港猪总量占全省的42%;诸暨的出口蔬菜也已达到1万余吨,成为诸暨外向型农业的支柱。诸暨当地在发展传统特色农业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综合知名度、产品影响力与附加值,电商运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很大。

五、诸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诸暨市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香榧种植经济,使其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低污染、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但是在探索新型农业产业化的路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诸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和休闲农业综合开发程度较低。相较于诸暨市近120万人口总量来说,从数量上来说,香榧的所有者只占总人口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香榧树作为一种世界稀有的经济树种,具有果用、药用、油用、观赏等众多价值,所以从历史上以来所有权都是世代传承。且古香榧群在绍兴市的辖区诸暨市、嵊州市、柯桥区三区(市)都有分布,且一般生长在海拔200-800米的山地地区,这一客观因素决定了发展当地特色传统农业经济成果的受益者只是一小部分,真正能享受到集观光、旅游、休闲、购物与一体的传统特色农业经济所带来的收益的人群其实是很小的,除了香榧种植外的农用耕地的种植利用情况极少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从总体来说,诸暨的农业产业还比较单一化,没有得到综合的开发,同时香榧以外的特色农业经营开发还在起步阶段。

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来说,诸暨休闲农业多数经营者没有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综合开发和经营,项目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同时,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将自家的房屋腾出来作为接待游客的营业场所,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及人性化设计。参加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他们把卫生条件作为评判休闲农业旅游质量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经营者注重旅游环境尤其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努力达到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休闲农业的人性化设计也有待提升,实际上大部分休闲农业的项目以体验农事活动、农家生活、品尝农家饮食为主,消费者追求的是自然、纯朴、原生态的农家氛围,应多些自然的色彩,少些现代的痕迹,营造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是农产品的电商平台有待发展和完善。诸暨市在发展传统农业产业的同时,也在尝试借助互联网发展平台,发展运营电商农业,将香榧果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世界各地。但是由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克服:第一,农业电商运营商的信誉机制有待加强。很多农业电商打着“绿色无公害”“有机”等名号销售自营产品,但是并没有建设完整的产品溯源系统,使消费者无法确认在电商平台买来的产品是否产自于农户的自有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无法可视化,平台上的供应商或土地承包商无法溯源等问题也使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有所担忧。第二,物流配送瓶颈亟待解决。目前物流的配送是视每个商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但是很难保证生鲜农产品在最新鲜的期限内送到消费者手上。第三,农业电商的产业链的附加服务方面不足。农民的电商专业知识不足以及合作社所起的粘度作用的降低,使得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利益的维护。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由于生产链的分散,难以溯源,随即导致对电商平台的信用度的负面影响。

(二)诸暨发展特色农业的未来战略

第一,明确产业发展导向,把香榧发展列入今后诸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增加资金投入,明确落实和出台各项资金扶持政策,高质量地建设省级林业特色香榧示范基地,搞好香榧品种改良技术改造试点工作,加快香榧发展速度,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要加强诸暨枫桥香榧协会的建设,加大对协会的投入,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协会与榧农、企业的联系,强化协会有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促进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协作。要鼓励企业自办基地和承包经营基地,还要鼓励和支持榧农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以解决香榧因分户带来的经营分散、规模偏小、管理不便的问题,培养有一定规模的香榧种植大户和高质量的香榧基地。同时要扶持、培养和发展几家集香榧种植、收购、加工制作、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走出一条以协会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基地,基地带动

其次,要完善休闲农业的配套服务,提升景观欣赏价值,完善娱乐商务等配套服务。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依托周边知名度高且品牌效应大的风景名胜区,同时与当地的特色民居、民俗风情、特色饮食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诸暨有五泄风景名胜区、西施故里风景区、中国香榧国家森林作为依托,发展风景观光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旅游观念由基本的身心放松逐渐向健身健康的高级追求转变。这类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游客提供强身健体的场所,同时兼具休闲娱乐功能。要提供一体化、丰富化的旅游项目,开发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的趣味性,提高客户参与度。除旅游之外,应增设其他附加值高的服务,例如:加工农副产品、礼盒、采摘等。可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将农村资源有效整合,使得农副产品产业化生产。

第三,要坚持实现规范化推进工作,引导组建专业的农民合作社。由公司选派专业人员对参与种植工作的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积极推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而对于较为分散的农村,未来应健全承包商与公司及农民之间的合作制度,承包商应积极响应视频实时监控、溯源系统等各项设施的建设。

第四,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政府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尤其要大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当然,在政府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启动民间资金和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到休闲农业的开发。同时,还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按照运行市场化、要素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和营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休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王曙光、黄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天,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从民出版社1995:383.

[2]闵庆文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古今农业,2006(3)l116—119

[3]袁俊等.生态旅游: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制衡——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乡镇经济,2008(2):74—77

[4]闵庆文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经济地理,2007(5):856—859

[5]郑召霞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机农业发展的研究——以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闵庆文主编.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72—283

[6]陶立璠.古镇古村落:重要的文化遗产,王恬.古村落的沉思.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8

[7]孟鸿飞,金国龙,翁仲源.诸暨市香榧古树资源调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 20(2):206-210.

[8]冯建荣.香榧礼赞[J].绍兴日报,2010.

[9]浙江省林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林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324-325

[10]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金保华,王安国.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 21(4):471-47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