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品·创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浙婺样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浙江婺剧团全集字幕 艺品·创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浙婺样本”

艺品·创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浙婺样本”

2023-09-25 1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浙江婺剧团成立于1956年,2011年在国有文艺院团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划转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合并了原金华市婺剧团等单位,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婺”)。改制10年来,浙婺不断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创作演出、自身运营等方面,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形成了与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新型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成功样本。

浙婺的改革发展,很好地回答了国有文艺院团,特别是国有戏曲院团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多个重要问题,如戏曲院团如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如何解决戏曲院团常见的优秀表演人才断代现象、如何营造有益于戏曲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与环境、应该为文艺院团挑选什么样的当家人等。以下围绕浙婺的成功经验,分述这四个问题。

一、戏曲院团优化体制机制的关键与路径

对于浙婺,2011年的改制与其说是改革的终点,不如说是新的起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浙婺率先贯彻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发展理念,持续、动态地探索有利于提升演出质量和数量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断激发院团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婺剧《白蛇传·断桥》

在运营机制方面,浙婺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瞄准城乡演出市场,拓展婺剧演出渠道,最大限度地增加院团演出数量。早在20世纪90年代,原剧团年演出量不满30场,长期亏欠员工工资,新任剧团领导班子及时转变思路,选准中小学市场,组织剧团将教材中《半夜鸡叫》《西门豹》《东郭先生》等故事编排成课本剧,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在市区及周边县市演出70余场,成功拓展了婺剧的演出市场。从那时起,“浙婺”就将演出作为每年的工作重心,积极拓展演出市场和渠道。

婺剧《牡丹对课》

2011年划转改制后,浙婺加大优秀剧目演出推广的力度,走进基层农村服务农民,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次年就在金华市域内巡回演出婺剧传统戏400多场。《僧尼会》《牡丹对课》《抬花轿》《拷打提牢》《姐妹易嫁》《三请梨花》《吕布试马》《断桥》《挡马》等经典剧目,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超的武功表演受到村民的热烈追捧,演出场次持续增加。

婺剧《僧尼会》

为了保障演出数量,浙婺千方百计、广开门路,逐步探索出种类丰富、类型多样的演出渠道,充分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体制机制。剧团通盘考虑不同类型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演出环境,从新剧目创作伊始,便合力打造“展演版”“城市版”“农村版”等多个不同版本,以满足不同演出类型的需求,增加剧目演出数量。婺剧《穆桂英》中《大破天门阵》这场戏既有高难度的武功表演,又有精彩纷呈的武戏对打,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很喜爱,为此剧团专门排练了6分钟、10分钟和23分钟等不同时长的演出版本,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场合的演出需要。

婺剧《辕门斩子》 陈美兰饰穆桂英

在转变管理体制方面,金华市委市政府扶持浙婺做大做强,通过多种福利政策鼓励演出,推动院团演出服务质量的提升。当地政府在财政上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和以奖代补等多种办法,加大对浙婺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精品创作生产和人才培养。还通过政府采购、场次补贴等方式,吸引浙婺提供公益性演艺服务。政府部门将送戏下乡、婺剧院演出场次补助和传统剧目加工移植等项目经费由财政直接拨款改为政府购买服务;并建立了考核奖励机制,奖励资金在单位年度经营服务收入的25%以内按实列支,将专项经费中用于绩效奖励的部分与剧团演出收入挂钩,持续优化财政经费对推动文艺院团发展的积极作用。

婺剧《宫锦袍》

多年来,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度创新,为浙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在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剧团发展动力方面,浙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近10年,剧团加工复排青春版《穆桂英》《白蛇传》等传统婺剧大戏30部,移植改编《红灯记》《程婴救孤》等其他剧种大戏10部,抢救编排《装疯骂殿》《小商河》等婺剧传统折子戏50多出,创作编排了《宫锦袍》《血路芳华》等15部大型历史剧和现代戏,在挖掘重排传统经典和新剧目创作两方面都有杰出成绩。

婺剧《宫锦袍》

在探索薪酬分配机制方面,浙婺切实提高演职人员的收入,妥善处理名角与普通演职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保障演出队伍的团结与稳定。院内明文规定,任何个人不能对外承接演出活动,所有演出都要以剧团的名义承接,凡未经团部同意私自承接演出业务的,经查实后,没收所有演出收入,并扣除全年奖金。为了保障非在编人员的收入水平,增加他们的福利,规定非在编人员享受演出补贴,市外演出时和在编人员享受同样的出差补贴。为各类重要赛事获奖演员发放奖金时,总是会充分尊重团队成员在赛事中的贡献,悉心照顾龙套和配角演员的感受,力求在荣誉和利益取舍上实现平衡。

婺剧《血路芳华》

因此,浙婺队伍稳定,演职员的归属感很强,从主演、配角到龙套演员、乐队到舞台美术等各群体,关系十分融洽。每次演出到新的台口,从主演到所有龙套演员都能相互帮衬照顾,自觉主动地参与装台、拆台等苦活、累活,院团内总是弥漫着如同家人一般浓郁的亲情。

二、优秀表演艺术人才的有序迭代

6年内浙婺涌现出两位80后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更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青年演员脱颖而出,院内“四梁八柱”齐整,传承有序,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浙婺之所以能人才辈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演员刻苦练功和频繁演出。

浙婺曾经与杭州艺术学校、武义县兰香艺术学校联合办学,依托艺术学校的职业教育,强化完整、系统和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遴选优秀苗子加入剧团。艺校寒暑假期间,学生很容易退功,浙婺主动提供实习机会,吸引学生到剧团学习锻炼。那些优秀学生在校期间常常受到艺校老师和院团领导的鼓励,促使他们加倍刻苦学习,为他们进入剧团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霞云、楼胜、巫文玲、周宏伟和叶路成等一大批青年才俊都是这样从艺校选拔出来的。

浙婺常年来一直都有浓厚的艺术氛围,练功、排练和演出占据了演员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浙婺,每年除了除夕,其他时间都是工作日。未满35周岁的青年演员,只要当天没有演出安排,必须在上午8点半前到练功房练功。每位演员的练功鞋、所有的道具和设备,旧了、坏了,第二天就会迅速更新。哪怕一天练坏一套道具,也不会有任何人责问。刻苦练功,让优秀演员一个个身怀绝技。周宏伟在《八大锤》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双枪表演、何潇乐在《紫竹林》中娴熟稳重的刀法以及楼胜在《吕布试马》中惊险的翻高台等个人表演绝技无不是他们在练功房里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婺剧青春版《穆桂英》 杨霞云饰穆桂英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让演员持续沉浸在艺术环境里的良好氛围,有助于人才的涌现。在浙婺,青年演员逐渐形成了超越规章制度的自觉自律意识,他们一年365天几乎全部泡在剧团里,所到之处都是练功排戏的身影,所思所想都是唱词和身段。楼胜和杨霞云夫妻二人,不在演出就在练功房,他们在家里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只要说起年幼的女儿,杨霞云总是会落泪。在他们的带领下,其他青年演员都把练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夜幕下的浙婺练功房,时常有家属抱着婴幼儿陪练的情形。

陈美兰(右)为杨霞云做示范

让每个努力者都看到机会,这是促使青年人自觉把时间、精力投入到艺术领域的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浙婺能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唯才是举,名角适时为青年演员让出舞台,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提供创新机会和实践平台。表演艺术家陈美兰在自己舞台生涯最成熟的时期,就有意识地为青年人才让台,全身心地扶持杨霞云,创造机会让青年一代迅速成长。浙婺新一代舞台中坚力量的代表杨霞云、楼胜都是在他们仅20多岁时就开始被剧团重点培养,帮助他们迅速完成了剧目积累和舞台演出经验的积累。

演员的台风、胆量、技艺和应变能力等都是在舞台上锤炼出来的,因此,演出是促使人才加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浙婺青年演员的幸运在于,他们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时间都能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并且每个人都有主演的拿手剧目。在这里,优秀青年演员每年担纲主要角色的演出场次基本能保持在100场左右。

婺剧《临江会》

以楼胜为例,2019年演出96场、2018年演出125场、2017年演出127场。同时,院团领导能包容青年演员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和稚嫩,只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一点光芒,就会在舞台上给他们无限机会。楼胜早年在农村演出时常常收到“倒彩”和投诉信,但浙婺领导班子客观地看待与分析他每次失误的原因,坚持“换戏不换人”,帮助他迅速成长,最终成就了楼胜在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舞台上的高光时刻。

三、培育有利于戏曲发展的完整生态链

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剧种和一个院团可以完成的,戏曲发展的生态建设,更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婺剧流行于浙南、赣东北和闽北地区,核心地区是金华和衢州。目前婺剧有建德、衢州、义乌、兰溪、东阳和江山等7个国有文艺院团,100余家民营剧团。

浙婺作为实力最强的婺剧团,如何认识、理解文化生态链的建设、维护与如何作为,必然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正由于对生态建设有深刻理解,浙婺在运营中不仅从未设想如何挤压其他婺剧团的生存空间,反而不遗余力地帮扶其他国有婺剧团发展壮大,持续关注各民营剧团的经营状况和剧团演员的生计去向,有意识、有计划地打造“大婺剧”戏曲生态圈和所有剧团共生共赢的良性竞争格局,推动这一剧种和剧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婺剧《穆桂英》

在婺剧流行区域内,浙婺既有很强的实力,同时更因演职员较稳定的高收入而令其他院团羡慕,因而对其他婺剧团的优秀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每年都会遇到一些有意投奔浙婺的好演员,但浙婺有很强的自律精神,从不主动在这些剧团“挖角”,自觉地维护了婺剧界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而当其他剧团的优秀演员因待遇和前途等因素辞职转业时,浙婺又会主动抛出橄榄枝,为婺剧事业挽留人才。优秀青年演员陈丽俐从原剧团辞职回乡,本已打算放弃演员生涯,谋求其他生计,浙婺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托人邀请她到浙婺来,陈丽俐因此加入到浙婺团队中。6年后,凭借在《白蛇传》中扮演白素贞一角,陈丽俐以高超的表演技艺不负众望,荣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浙婺能自觉摒弃恶性竞争的观念,在提高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同时,关心和扶持其他剧团的生存与发展。2013年,建德婺剧团需要编排一部新戏参加第13届中国戏剧节,可是团里演员不够,浙婺就选派出优秀青年演员和龙套班底加盟,还无条件地提供灯光音响等设备支持,一心帮助兄弟院团发展。近年来,兰溪婺剧团经营不善,人才大量流失,演出市场急剧萎缩,剧团生存艰难。浙婺领导班子以“大婺剧”戏曲生态观的理念,主动联系剧团的主管部门,自愿帮扶兰溪婺剧团发展。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兰溪分院成立一年多来,浙婺利用自身的资金、人才、平台和市场等优势资源,“一对一”拉起兰溪婺剧团一起发展,帮助他们编排了《白蛇传》等深受观众欢迎的剧目,演出场次大幅度增加,人员收入显著提高,人心逐步稳定。

控制演出戏金,给民营剧团保留充足的演出市场。婺剧的演出市场主要在农村,无论在淡季还是在春节,这个农村演出市场需求最盛的旺季,农村乡镇对戏曲演出的价格都非常敏感。浙婺重视市场占有率,却从不用压低演出价格的方式与民营剧团恶性竞争,总是考虑到要为民营剧团留出充分的演出市场。为此,他们经过精心的调研与计算,有意在演出戏金上拉开级差,让民营剧团也有充足的戏路,也给了农村村镇更多的选择空间。这些举措最终也让浙婺自身得益,民营剧团蓬勃发展的活跃景象,让婺剧在金华一带的受众人数剧增,他们每天都在为婺剧,也为浙婺在广大农村地区培养潜在的观众。

浙婺坚守广阔的农村市场,持续不懈地注重培养观众。近10年来,浙婺的农村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金华、衢州地区赢得了非常好的观众口碑。以新冠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为例,剧团全年先后在兰溪、义乌、浦江、婺城、金东、建德等地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下乡演出127场、社区演出22场,演出剧目有《拷打提牢》《磨豆腐》《米栏敲窗》《狸猫换太子》《江南第一家》《白蛇传》《白兔记》等经典婺剧大戏及折子戏。浙婺认识到传统戏在农村中的广阔市场,于是每年都会安排40%左右的人力和财力复排传统戏,2014年以来,基本保持在每年复排3台大戏、6个折子戏的规模。在承担大量主题创作演出的同时,浙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才是剧团的立身之本,才能持续赢得婺剧观众,重建普通老百姓和婺剧之间的情感认同和精神联系。

四、院团长的选拔和任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国有文艺院团单位性质特殊,选拔和任用一位德才兼备的院团长至关重要。浙婺院长王晓平的选拔和任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浙婺的实践与经验表明,国有文艺院团要建立起充分体现艺术规律的经营管理体制,需要选拔善经营、懂艺术、爱剧团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善经营,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将经营能力作为考察院团长的首要素质,选拔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组织、推广院团演出能力的营销人才。王晓平原为浙江婺剧团的普通演员,在剧团运营陷入低谷时期,自寻兼职,做起了多种生意。金华市委市政府当时选择王晓平,最基本的判断是,浙婺最需要一位类似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人才,带领婺剧团走出低谷,但又不仅仅是出于这单一因素的考虑。王晓平有敏锐的商业眼光和企业家的睿智,他不怕碰钉子,不断开拓新的演出途径和市场。他利用中国婺剧院的场地将其他剧团请进来,又通过其他剧团将婺剧送出去,这样既完成了剧院的演出任务,又增加了婺剧团的演出收入,一举两得。他从事广告业的经历提升了他的传播意识,他带领剧团有计划地加工编排了一批容易被外国观众理解和欣赏的折子戏版本,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向世界展示婺剧的魅力,从而抓住机会促成一次次国际商业巡演。目前,浙婺已应邀出访美国、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应邀2次、3次乃至8次到同一地区演出,极大地拓展了婺剧的海外市场。

懂艺术,就是要尊重艺术规律,将艺术鉴赏力和判断力作为院团长选拔的重要能力,任用熟悉剧种特色和剧团业务、具有舞台实践的艺术人才。王晓平出身婺剧世家,母亲朱云香是著名的婺剧花旦,父亲王兆兴是原金华婺剧团的优秀老生。他从小跟随父母在各地演出,耳濡目染,十分熟悉婺剧特色以及剧团的生存状况与运营规律。他入职后就一直在浙江婺剧团工作,虽然没有成为知名演员,但是长期在舞台上跑龙套的经历,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积累。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

王晓平对艺术的判断力,突出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位演员的长处和不足。他力排众议起用楼胜担纲《白蛇传》中的许仙,大胆重用非科班出身的四级演员李煊宇扮演《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又及时发现作为人才引进家属的何潇乐具有优秀的表演能力,还充分发掘出原本只在舞台上翻跟头的武功演员郭洪秋演武丑的潜力,这些在院团传为佳话的事例都充分说明王晓平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

爱剧团,就是要尊重管理规律,将对剧团拥有深厚感情作为考察院团长的重要素质,选拔有温情、重人情和具有团结合作精神的管理人才。只有爱剧团的院团长,才会真诚对待组成剧团的每个人,真正具备人性化的、有温情的管理能力。王晓平当初主动放弃正发展得红红火火的广告生意,前来参加显然无利可图的剧团团长一职的应聘,最合理的一种解释,就是他对婺剧以及对婺剧团的深厚感情。在王晓平的带领下,浙婺的领导班子始终把每个人的实际诉求放在首位,让刚性的管理制度和柔性的人文关怀双管齐下。武功演员摔伤卧床,他们主动在第一时间联系安排保姆,他们甚至考虑到当受伤演员由家人照顾时,每个月给负责照料其生活的演员亲属发放劳务费,直到演员康复上班。王晓平常常和陈美兰一起以演员家属的名义参加演员的婚礼,为了方便团里其他演员参加本团职工婚礼,他们主动联系演出方更改演出日期。为了让优秀的武功演员在团里安心工作,一有机会就设法安排他们的家人来剧院和本市工作。点点滴滴的家事、急事和闲事,王晓平都事无巨细地给予春风化雨般的关心,不仅让演员们摆脱了各种各样杂事的干扰,心无旁骛地投身到事业中,更为他在团里积累了声望,也让院里各项工作的推进顺畅无阻。

有了合适的当家人,还需要所有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领导群体齐心协力的前提,就是在班子配备时,同样注重选拔善经营、懂艺术、爱剧团的优秀人才,确保在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调整时有效地形成共识和切实落到实处。

五、“浙婺样本”和存在的问题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的示范作用值得充分肯定,极具可推广性。10年来,浙婺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剧团领导班子和表演艺术家、全体演职人员共同努力,打造出国有戏曲院团持续发展的令人瞩目的“浙婺样本”。概括而言,“浙婺样本”的经验主要有四条:聚焦演出,通过体制机制优化提升演出质和量;托举英才,在高强度训练和大量舞台实践中发掘并实现人才迭代;涵养生态,在戏曲剧团良性竞争中扩大婺剧受众群体;尊重规律,按“善经营、懂艺术、爱剧团”的标准为戏曲剧团遴选当家人和领导班子成员。

然而,冷静地观察与分析浙婺的历史与现状及婺剧流行地区的戏曲创作演出,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现象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努力提升婺剧在当地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存在感。只有当地的党政干部自觉地走进剧场,接触婺剧、欣赏婺剧进而喜欢婺剧,普及、推动婺剧发展的各项措施才能真正融汇到他们的从政行为中。其次,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婺剧演出在金华市域各县市的全覆盖。统筹安排,力争在数年内实现每个县级城市都有适于戏曲演出的场馆,培育能长期在区域内演出的婺剧团。最后,剧目积累与建设仍需努力。浙婺应该努力发现和发掘那些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传统经典,大幅度提升婺剧剧目积累水平。

本文系中央戏剧学院“推动婺剧繁荣振兴”课题组调研成果。作者傅谨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曹南山系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转自:《中国戏剧》杂志 2021年第11期 总第774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