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浙江台州天台景区 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4-07-09 1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X 发布时间:2022-07-12 09:34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县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天政办发〔2022〕39号.doc

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现状分析与发展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

(一)文化发展成就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全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建设完成“一县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广场”。建成图书分馆25家,文化分馆15家,和合书吧11家,1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018年7月份参与台州市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新建县文化中心,实施县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建成民间博物馆2家,创成市级和合书院4家。截至2020年底,全县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67家,建成全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2所、市级地方文化教育特色学校8所、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0所、县级和合德育示范基地27家、市级与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9家。

2.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建立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管理数据库,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2处。国家级传统村落8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建设完成天台非遗馆。目前已有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级15项、市级49项、县级135项,非遗项目数在全市排名第一。启动寒山拾得传说、天台山易筋经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3.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成果喜人。

文艺精品力作频现。影视创作方面,大型动画片《小济公》被中宣部评为“国家走出去翻译工程重点项目”;动漫电影《济公之降龙降世》入选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项目。表演艺术方面,大型歌舞剧《天台遇仙》被列入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并改编为本土化旅游演艺剧,实现常态化演出;创编完成《天台山佛道音乐会》、歌曲《心归》《唐诗之路》《最爱是天台》等,并取得系列荣誉。其他作品方面,《游天台山日记》入选全国高中语文读本。文化活动打出品牌。成功举办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浙江省文化礼堂乡村排舞大赛、万人《小济公》排舞展演活动。2020年,天台全年组织送戏下乡130场次,电影2950场次,各类文化活动350场,送书下乡3万册,送讲座展览105场,线上文化服务活动125场。

4.对外文化交流影响力持续提升。

通过和合文化论坛、海峡两岸天台宗交流大会、中华济公文化节、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首届年会等节会交流活动“请进来”。整合相关文艺精品,积极联系驻外机构、华侨华裔,共同宣传和合文化,依托外宣资源“走出去”。在全球各地依托民间力量“搭平台”,相继在加拿大成立“加拿大和合文化研究会”、在阿联酋迪拜、日本东京、菲律宾马尼拉成立和合文化海外驿站,一批海内外人士成为天台山和合文化海外传播大使。

5.文化产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天台文化产业实现新的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7.66 亿元,占全县GDP比重5.8%。

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编制《天台县文化产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19—2021年),出台《天台县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产业平台有序推进,成立以和合文化为代表的各类园区和创意街区,牵头社会投资成立天台影视文化产业孵化园、天台和合影视学院等。产业体系日渐完善,逐步形成文化休闲旅游业、影视传媒业、印刷服务业、文化用品与装备制造业等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

(二)旅游发展成就

1.旅游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旅游项目投资82.3亿元。大琼台核心景区提升改造,天台山大瀑布景区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北部旅游休闲集聚区、西部农旅休闲集聚区、和合小镇、寒山小镇、云端唐诗小镇、桃源小镇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天台旅游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旅游供给品质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天台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城、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省旅游发展十佳县、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省首批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单位。天台三次被省旅游局授予“浙江省旅游发展十佳县”。天台山景区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综合影响力排行榜50强、中国优质服务景区100强,成功获评美丽中国旅游首选目的地。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国家A级景区19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3家;高等级酒店7家,金宿级民宿2个,银宿级10个;旅行社22家,其中五星品质旅行社1家,四星品质旅行社4家,三星品质旅行社1家。

3.全域旅游发展高效推进。

“十三五”期间,天台县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获批浙江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编制完成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出台全域大旅游行动计划。2019年启动省A级景区镇评选,石梁镇被评为5A级景区镇。2020年,天台县入选为省4A级景区城,始丰街道、福溪街道、赤城街道入选为4A级景区街道;街头镇入选4A级景区镇,平桥镇、白鹤镇入选3A级景区镇。农旅融合持续强化,乡村旅游精品区全域化,建成12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211个A级景区村,38个3A级景区村,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4.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天台县不断深入“1+3+X”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旅游与公安、市监、交通等部门快速联勤联动成为常态,重大节假日实现全县应急联动。全面推进“家·天台”服务培训、“家•天台”全域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被列入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首倡“八个全覆盖”,补齐旅游设施配套短板。依法治旅,游客至上理念不断深入,积极打造最有温度的旅游目的地。

(三)文旅融合发展成就

1.文旅融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天台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县四套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在乡、村层面设立旅游委和旅游办,全面确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抓旅游的工作格局。文旅领域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的示范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整体推进“唐诗之路·霞客古道”研学基地(营地)建设,参与台州市创成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获省文化和旅游厅通报表扬。

2.文旅融合发展举措不断创新。

文旅融合项目方面,有序推进大琼台核心景区建设,规划建设赭溪区块,着力打造唐风宋韵的历史文化街区,复还“赭溪云碓”景观。文旅融合活动方面,通过举办中华济公文化节、天台山和合文化节、浙东唐诗之路研学高峰论坛等活动,打响“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和“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品牌;通过全面实施古村落修复提升工程,挖掘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打响“古韵张思”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品牌。

3.文旅融合营销模式不断升级。

区域联动与协作营销全面铺开。天台县发起成立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旅游营销联盟,联合新昌、嵊州等“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八地的旅游部门共打“诗路”牌,抱团营销。大平台、国际化推介陆续推进,文旅广告登陆纽约时代广场,日本东京成立天台山文化旅游宣传推广中心。新媒体、“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OTA营销、抖音直播、在线直播、微信自媒体平台等营销手段推陈出新,多渠道共同宣传推广天台山文化旅游景点。

二、“十三五”发展存在问题

(一)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品服务供需有待平衡。

“十三五”期间,天台县公共文化设施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标志性文化设施数量相对较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仍不均衡,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人群差别,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2.文化遗存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在天台城镇化和商业化过程中,传教院、修禅寺、护国寺范围内原有的寺院、道观、崖洞、佛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文化古迹保护经费投入不足,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空间堪忧。文化遗产基础性、预防性保护不足,保护机制仍需完善。

3.统领性的文化品牌有待打造。

天台山文化底蕴虽丰富,但碎片化现象突出,“十地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传统文化价值未能充分有效利用,文化发展亮点不足、特色不显,缺乏统一的、引领性的文化品牌IP,尚无天台特色文化和“品质天台城”特色魅力的集中展示窗口。

4.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天台文化企业总体上规模不大,缺乏龙头企业。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低小散特点突出。县内优势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资源聚合效应有待提升。文化与科技、创意、研发等新要素融合程度不高。强势文化品牌有待打造,缺乏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发展平台。

5.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天台县文化人才与文化快速发展需求差距较明显,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场馆等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数字技术类、设计类等高端复合型人才不足且聚集度不高。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文化人才和懂得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不多。

(二)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1.传统优势资源有待深耕。

“佛宗道源、山水神秀”是天台的魅力所在,佛道文化是天台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佛道文化旅游、北部山水观光旅游、西部休闲度假旅游方面,精品不多、特色不显,尤其缺少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业态与产品,优势资源没有更好地转化成强势产品。

2.旅游要素产业有待提升。

目前天台在餐饮、住宿、购物、夜游等旅游要素上,与满足游客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在特色小吃店、餐饮名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当地伴手礼、夜间游玩、夜间娱乐、夜间消费、网红产品等方面供给不足,导致游客停留时间不长,这也直接制约了天台夜间旅游、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

3.旅游目的地品牌有待明晰。

“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和“浙东唐诗之路”等旅游目的地品牌在提高天台旅游的知名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旅游功能定位上,辨识度不够,无法对游客形成明确的吸引力。天台旅游品牌形象不统一,口号众多,品牌影响力与资源吸引力不匹配,全国知名度还不够高,省外游客与境外游客占比偏低。

(三)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1.文化资源的转化路径有待拓展。

天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不足,优势文化品牌没有形成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丰富而深厚的天台山文化资源如何转化成旅游产品,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瓶颈问题。

2.文旅融合产品的品质有待提升。

目前文旅融合仍比较粗放,深度不够、融合层次不高,主要停留在资源、产品的简单组合、叠加。近年来,开工和建成的文化和旅游项目众多,但是有些项目内涵单薄,品质有待提升。天台诗路文化价值转化的形式仍较为单一,价值挖掘尚不充分。

三、“十四五”发展环境研判

(一)新机遇

文旅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对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丰富多彩的文旅融合实践和探索,这些先进的成功经验,将为天台文旅融合提供丰富的路径参考和竞争激励。

提振内需,为拓展客源创造了新可能。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下,刺激国内消费是必然选项,扩大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意旨的文化与旅游消费也是大势所趋,一系列提振内需的政策将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高铁通达,为调整格局提供了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天台迈入“高铁+高速”新时代,融入与杭州的1小时交通圈,催生“同城效应”;实现与绍兴、台州等附近地区旅游资源对接,构建美丽经济走廊;实现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将天台真正变成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

长三角联动,为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跨区域文化交流、旅游市场共享、文旅产业合作将迎来重大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人才、科技、资本、产业等要素的集聚高地。一体化市场构建和协作分工,将为天台文旅快速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新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区域旅游竞争激烈。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为保持经济稳增长,开始加速拓展或改变发展“赛道”,大力发展对经济具有全面带动作用的旅游业,这种赛道上的战略调整,将在已有的市场内抢夺客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旅游的竞争。

公共卫生突发,产业发展面临挑战。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对文旅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由于文旅场所人员庞杂,流动性大,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较高,人员排查、防控监测等难度更大。“十四五”期间,国内外将面临疫情常态化的挑战。

(三)新趋势

个性化需求更强烈,品质化消费日益突出。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大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强,包括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及个性化、品质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端跟团游、高星级酒店、定制游等旅游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广受关注,中央及地方的政策引导、城镇化拉动、投资驱动等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化、多元化、规范化、聚集化发展,为天台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杆县奠定坚实基础。

智慧化应用更广泛,数智赋能催生新业态。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命爆发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旅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化旅游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

文旅消费群体变化,老年群体和90后成主力。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占到旅游人数的20%以上,老年群体已成为文旅消费主力。据统计,2020年十一黄金周,95后出游占比30%,排名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出游主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县委十四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和合之城”战略为指引,以“加快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诗画浙江引领区”为重点,紧抓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高铁通达等重大战略发展契机,争当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杆县,全面推进天台县文化、旅游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通过文化植入、功能互补,促进文化旅游资源要素整合利用、产业要素重组升级、产业价值延伸赋能、公共服务集成共享,形成高质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有机更新。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历史价值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尊重城市肌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采取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分阶段、分地点、分性质地对天台实施有机更新,妥善处理天台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坚持科技赋能。推动文化创意、文化艺术等智能化、科技化、融合化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激活市场主体,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创意创新与科技赋能价值,推动各类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化、数字化和便利化,营造消费新场景,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全面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理念、管理、业态、服务,强化科技与业态创新驱动,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坚持绿色共享。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倾力打造生态天台。坚持共享发展,强调文化、旅游的社会性与公益性价值,强化旅游惠民,实现主客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发展战略

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合文化是天台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以和合文化串联佛道文化、霞客文化、诗路文化及现代民宿文化等,推进和合文化与各类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交流会、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天台优秀传统文化。

牵头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台州北部的天台、仙居、临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任何单一景区要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难度较大,只有整合三大景区资源,携手合作共建才有可能。天台县有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济公文化、寒山文化等一批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特色文化;有智者大师、济公、寒山子三个世界级影响的历史人物等,有能力有实力牵头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

深入推进区域协作。依托杭绍台高铁、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大与仙居、临海等地的联动协作,合力推动“天仙驾临”旅游协作区建设,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交通组织、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服务标准,争取将协作区打造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诗画浙江的精彩画卷,展示浙东文化和唐诗之路目的地的重要窗口。

聚焦“强企兴业惠民”工程。加大扶持成长型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产业格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培育六大百亿产业集群,加快产城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撬动全民富裕。统筹好富民与安民,迭代升级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成果全民共享。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发展目标

坚持以“天台特色、浙江标杆、全国样板”为目标,以“现代化和合之城”战略为引领,做强“天台山文化”品牌,突出“神山秀水心归处”文旅总体形象;立足创新驱动、文旅融合,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推动文旅跨越式发展,努力为争当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杆县做出特有贡献。到2025年,将天台建设成为集中华和合文化圣地、唐诗之路最美目的地、佛宗道源最佳旅游体验地于一体的天台山文化高地和全省文旅融合示范地。到2035年,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最具佛道文化魅力的旅居生活目的地。

——全面建成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台州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上,全面建成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努力打造天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建设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品牌更加凸显的“文化强县”,成为最极具和合文化魅力的、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建成特色文化产业强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健全文化产业长效机制,建设以天台山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主导行业突出、品牌形象鲜明、布局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繁荣有序、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文化创意驱动发展的引导区,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利用的文化产业创新高地。

——打造长三角著名旅居生活目的地。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发挥佛道文化旅游和山水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景区升级、产业融合,深化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夜间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主动融入长三角,建成集观光、休闲、体验、旅居生活于一体的多层次整体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

——打造浙江省文旅融合示范地,全国文旅融合样板地。以天台山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优势,打响融合佛宗道源、济公故里、和合圣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于一体的天台山文旅融合品牌,培育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做大文旅融合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融合金名片。

——推动共同富裕标杆县建设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全面贯彻落实《天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标杆县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标杆县建设的重要作用,筑牢推进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明确推进共同富裕的“六条路径”和“十大举措”,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主要指标

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

备注:2021年开始,“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指标全省采用新的测算方法,数值与过去年份相差巨大,不属于同一统计口径,2020年数据由新统计口径推算得出。另,“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指标中2020年实际值来源于天台县2020年统计年报,2025年目标值根据台州市该指标年均增长率(同比例)测算得出。

五、空间布局

围绕文化旅游发展现代化要求,推动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有机统一,加快构建“一心、两廊、三区、四镇”的总体空间格局。

1.一心。聚焦天台山核心景区和中心城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有机串联县域国清、赤城、大琼台、天台山大瀑布、石梁景区等北部文化旅游核心景群,扩展到老城区、赭溪、始丰溪,做强天台山佛道文化旅游、山水观光、夜间旅游、休闲度假等产品,谋划天台山景区提升改造二期工程,诗路文化“一心三苑”建设,佛国仙山历史遗迹重光、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古道修复。结合天台第二抽水蓄能电站开建,同步谋划苍山顶旅游开发大项目,将天台山打造成为世界级景区,成为天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极。

2.两廊。两条廊道串珠成链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一是西线始丰溪生态休闲慢生活廊道,以始丰溪为纽带,串联张思古村、安科民俗村、街头古街、龙溪寒岩等特色村落和景区,有机联系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

二是北线寻佛问道文化康养旅游廊道,遵循徐霞客三次游历天台的路线,加强霞客古道保护和修复,有机串联华顶、石梁、国清、赤城、寒明岩、万年寺等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勾勒一条遍布历代诗人足迹和名篇的古韵廊道。

3.三区。一是北部文旅休闲度假区。位置上包括石梁华顶景区、国赤景区、琼台桐柏景区、龙穿峡万年寺景区、和合小镇、塔后片区等区域。通过构建风景旅游区、休闲度假区、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区、休闲农业旅游区、旅游小镇、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发展平台,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名山福地、养生胜地。

二是西部农旅休闲集聚区。位置上覆盖街头镇、平桥镇、三州乡、龙溪乡、雷峰乡等农业优势乡镇。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精品民宿和田园游乐、农事休闲体验、特色农业节庆等活动,打造成乡村旅游、旅居生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旅休闲集聚区。

三是东部工旅融合发展区。依托东部地区工业产业,结合旅游发展,打造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协同旅游业统筹发展的区域。构建特色工业旅游体验园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物流集散中心,举办特色工业、旅游相关的节庆活动。大力推进淘宝小镇的建设。积极推进泳溪乡借势发展,依托东向与宁海浙东大峡谷邻近的地缘及交通优势,推进与宁海的旅游线路衔接;西北向推进与天台山景区的线路连接和景区融合;南向推进与工业三镇的功能互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等旅游产业。

4.四镇。建设和合小镇、云端唐诗小镇、寒山小镇、桃源小镇。和合小镇突出旅游休闲集聚、和合文化传承等功能。寒山文旅小镇展示寒山隐逸文化,是农旅集聚区的重点区块。云端唐诗小镇发挥天台山北部游客分中心功能,挖掘冬夏两季旅游潜力,推动佛道文化之旅,全面带动周边景区和乡村协同发展。桃源小镇体现桃源遇仙文化、吴越文化,借力山海协作产业园平台,发展禅休康养度假旅游。

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空间布局图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文化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数字化、社会化、特色化,制定出台天台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版,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

均衡全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深入实施“文化设施提升”计划,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推进天台山公共文化综合体项目(文化中心)、十大民间博物馆、约300个农村文化礼堂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适老化程度,丰富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智能化渠道。

和合书吧乡镇一级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文化“三服务”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创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大力推进“现代化和合之城”外宣驿站、民间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妙山区块文化中心等建设。深入实施强村带动、村园融合、景区辐射、产业联动、项目驱动等行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二)打造精品力作和精彩文艺活动

充分调动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创作生产环境。依托天台山文化资源,创作一批高水平的影视、音乐等艺术作品,狠抓“五个一”精品工程,推出契合时代的、人民欢迎的、具有天台特色的好作品。重点打造大瀑布山水实景演艺工程。

组织编纂出版汇集天台山文化资料和研究精品的《天台山文化集成》。大力发展非遗文化实景展演,扶持桃源遇仙等精品文化演出,加快发展易筋经、皇都南拳为代表的体育表演,培育深化《天台遇仙记》《天台度过》等精品文化实景表演。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主题演绎节目(非遗传承、民俗活动)常态化运营。开发天台山诗词大会等一批文化综艺节目,打造诗路一台戏—《天台故事》,投资、出品一批以浙东唐诗之路、和合圣地、佛宗道源等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动漫等影视文化作品。弘扬红色基因,宣传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庆祝活动。

优化特色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深入实施“文化品牌提升”计划,加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力度。组织城乡之间的“文化走亲”活动,经常性开展群众喜爱、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办好农村传统民俗节庆、民间艺术等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讲座展览“文化三送”活动。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精品创作,引导和扶植现实生活、建党100周年、农村题材和老年及青少年题材作品的创作,推进精品节目舞台化。

(三)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1.加大历史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创建天台山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启动天台山文化申报世界遗产。完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清寺”整体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结合全县文化礼堂,建设100家民间乡村特色博物馆,重点打造“十大特色非国有博物馆”。申报公布1-2处国家级、3-5处省级、10-3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定文物保护五年计划,并组织保护维修。建设“数字诗路文化体验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电子数据库,提升文物、文保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天台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和唐诗文化植入,重建以国清寺—赤城山(梁妃塔、紫云洞、玉京洞)—桐柏宫—琼台双阙—方广寺(石梁飞瀑)—华顶讲寺为主脉络的“浙东唐诗之路—天台段”。逐步推进赭溪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的“相邻历史街区”的相关保护修复。办好浙江佛学院天台宗佛学院和浙江道教学院。牵头成立“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召开申遗相关会议与研讨论坛,联合周边县市积极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申遗工作。

加强旅游风貌保护,积极打造城乡风貌样板区。加强建筑整体性保护,充分保留现有的寺院、道观、崖洞、佛塔等,修复一批寺庙,如通玄寺、护国寺等。严格保护宗教建筑风格与建筑格局,控制仿古建筑的修建规模。加强山区宗教特色的保护,突出天台五绝特色元素,还原赶斋之路、霞客古道遗址等。加强景观环境保护,恢复寺院周边的溪流、古木、山体、石径以及特色空间环境,修建与古道边植被、环境相协调的小品。

加强革命文物研究征藏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力度、提高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和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重点建设4大工程:百年党史文物研究珍藏工程、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革命文物主题保护与陈列展览工程、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

2.培育文化古城古镇古街古村。创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完成赭溪治理、中山路老街提升改造。加强保护和建设三合、街头、平桥、南屏和坦头传统民居文化遗产聚集区,注重赭溪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的相关保护修复,加快张思古村修复工程,加快编制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规划。加强县域历史村镇保护,推动将其中价值突出的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支持街头镇、山头郑村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

3.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施天台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积极扩大天台非遗传承人队伍规模,培养干漆夹苎、金漆造像、苎布制作、云雾茶制作等系列重要传统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场所、资金等方式,鼓励、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鼓励成立天台民俗协会等社团,从事研究、创作和传播。创新非遗文化传承方式,鼓励地方社区、团体和个人保护和宣传天台独特的无形文化遗产。

(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办好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在日韩、东南亚等境外市场举办文旅展会、文旅推介会,借助海外乡贤促进与目标境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开展采风、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民间宗教文化交流,打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定期举办世界级祈福大会。弘扬江南茶祖、韩日茶源地位,牵头开展天台宗禅茶文化交流、禅茶理论研讨、禅茶学术研究等交流活动,推动天台宗禅茶文化的发展。深化“两岸三地”文化旅游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依托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举办世界佛教天台宗大会、道教南宗文化周、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济公文化节等文化盛典,打通文化交流自由行通道。积极开展多元的校企研学合作、新闻媒体报道、文旅联盟及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海峡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和旅游合作。在日本发行《天台山》全日文旅游手册。更新《解码天台山》、文宿等专题的宣传书籍和资料。

(五)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文化公共服务人员专业能力。加强城区、乡、村三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城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市场执法、乡镇综合文化站等专业人员,强化村级文化协管员、文化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音乐、戏曲、美术、舞蹈等专业方面人才的培养,鼓励专业人员定期进修,定期开展研讨会,定期举办技能比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博物馆、文化馆、文保单位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跨越发展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配置信息、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依托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促进天台文化产业结构从传统文化艺术向多元化新兴业态转变,实现天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搭建产业平台,推进产业升级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建设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和合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时尚车品文创小镇、石梁云端养生基地、易筋经创意谷、霞客文化体验度假区等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新建影视文化小镇(西游记小镇)、雷峰影视综合文创产业基地,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增长点。依托全省“数字诗路”平台,结合“唐诗之路”博览馆建设,建设天台县“数字文化体验园”,打造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影视动漫游戏创意人才集聚平台、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和乡村文创街区。

(三)实施“1+6”策略,优化产业体系

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依托本地资源,立足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重点,顺应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影视传媒业、印刷服务业、文化创意业、文化养生业、文化用品和装备制造业,促进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实现天台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升级。打造以文化旅游为支柱,以影视传媒业、文化创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养生业、文化工艺业、文化用品和装备制造业等六大产业为重点的独具天台特色的“1+6”产业体系。

1.文化旅游业。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做精、做深天台山文化旅游产品,加大禅修养生、文化研学等产品供给力度。精心策划系列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与国内外高端演出市场接轨,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团队和高质量的演出剧目,引导文化消费。加大本土旅游演艺、夜游产品等研发力度。

2.影视传媒业。建设影视孵化园,成立县影视文化产业服务中心,培育和引进100家影视文化公司到天台注册落地,创作一批有关天台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展动漫、影视剧制作和移动数字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形态的开发与运营。推动影视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落地,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促进传媒业和大数据的有机融合。

3.创意设计业。大力发展车品时尚设计、外包装设计、小商品设计、工艺美术设计、雕塑设计、展览设计及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等,提升创意设计能力和水平。实施和合文化创意街区提升工程,引进培育15个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大力培育创意企业,提高文化产业市场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4.文化会展业。举办中国民俗文化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进一步完善会展配套设施,加快推进金融、物流、广告等高端基础性服务企业集聚发展。发挥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展会和节庆活动的作用,带动当地农产品营销、旅游产品推广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5.文化养生业。建设一批养生示范基地,开发养生旅游线路,推出一批养生产品,发展文化养生产业,重点开发和合文化养生、中药文化养生、易筋经文化养生、生态文化养生等文化养生主题旅游项目,打造集禅修养生、创意农业、疗养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方式。推进天台山儒学文化园选址落实。

6.文化艺术业。挖掘、保护和开发具有天台特色的民间工艺制作技艺,进一步打响天台“佛雕之乡”品牌,鼓励开办集手工艺创作、产销、体验、传承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拉伸艺术品上下游产业链,成立工艺美术创新研发中心,加强漆画、扎染等工艺美术项目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以及系列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使天台特色工艺美术可观赏、可体验、可收藏,实现产业化发展。

7.文化用品和装备制造业。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改造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各个环节,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工艺装备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有效将天台文化元素植入各类文化用品中。重点依托产业集群,鼓励文化装备制造向现代舞台装备、新型影院系统、数字多媒体娱乐设备、多功能集成化音响、游戏游艺设备等领域转型,加快培育高端文化装备制造基地。

(四)打造文化品牌,带动文化经济

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助力品牌建设的潮流,建立天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形象。坚持以文化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开展最美天台人系列活动,让和合理念浸润人心、植根天台大地。扶持重点文化企业,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文化服务制造升级转型,推动加工制造等环节加快向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文化服务等环节延伸,推动传统消费品制造产业向时尚文化产业转变,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带动文化经济。

(五)探索“四+”理念,促进产业融合

探索“四+”(“文化+”、“科技+”、“互联网+”、“时尚+”)理念与天台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天台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推进天台文化产业向“文化+旅游”、“科技+农业”、“互联网+传统文化”、“时尚+制造”的方向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坚持多措并举,深化文旅融合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向和“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深入挖掘天台山“十地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浙江省文旅融合示范地,全国文旅融合样板地。

1.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整合。

开展天台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建立《天台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库》,出版相应研究成果。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全面解构天台文化活态基因图谱,充分利用基因解码成果,开展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高水平建设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带,旅游文化公园,古迹古道复建,积极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努力培育“和合天台”等文旅融合IP,建设“最具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合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等文旅“金名片”。建设和合文化精品景区项目、节庆活动、国际交流平台。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程,利用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主题路线和研学旅游目的地。

2.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深度融合。

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融合创新,丰富市场供给。支持县内文化和旅游企业跨界做强、做优。加快唐诗文化、佛道文化、和合文化、济公文化、寒山文化等“物化、活化、产业化”,推动文化创意、佛雕工艺、特色节庆、禅茶文化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诗路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将诗路文化带建成美丽经济带;以“名人名山、故里故居”为重点,优化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深入推进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工作,以文旅产业蝶变发展带动全民致富。突出“十个一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3.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

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培育多个公共文化场馆旅游点,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景区化改造,天台博物馆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多个文旅融合示范村(社区),提升一批农村文化礼堂的品质,打造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场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内涵建设,彰显地方特色。支持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进入旅游景区、度假区,引导当地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向旅游者延伸服务,推动旅游景区文化消费升级。延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放时间。丰富休憩、互动、购物等功能,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同看一场戏、同赏一处景、同游一个馆,推进主客共享。

(二)发挥核心竞争力,做强特色产品

1.做强佛道文化旅游。

坚持将佛道文化旅游作为天台旅游的核心产品不动摇。在“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品牌定位下,打造精品性的旅游产品和景区。展开针对佛道文化旅游的开发和营销,做强宗教观光、宗教朝觐、宗教艺术欣赏、宗教节日庆典、宗教饮食文化、养生静修、特色禅修体验、禅宗艺术主题酒店。开展护国寺复建、修禅寺复建、通玄寺重建、传教院重建、玉霄宫复建、天台山洞天宫建设等工作。

2.做精山水旅游。

天台山“山水神秀”,做精山水观光旅游产品。通过有机更新改造提升一批,精心策划新建一批,发挥天台山水观光优势。利用天台现有的优质景区和资源,做好传统景区的提升改造工作,拓展旅游新内容、新体验和新业态。谋划天台山景区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做好天台山景区提升改造、大华顶景区开发、佛陇及桃源景区开发、苍山顶景区开发等工作,将天台山打造成为世界级景区。

3.做优乡村旅游。

以“后岸、张思、安科、塔后”四片区为引领,山水田园为特色,全面升级乡村旅游中的吃、住、购、农事体验、乡村休闲等旅游要素,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和餐饮品牌,做好张思村提升、天台寒山谷文化香宿、沐灵谷旅游开发等项目,增强天台乡村旅游竞争优势。积极推进龙溪乡乡村振兴系统集成改革试点,争创5A级景区乡,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实现景区镇全覆盖,新创建景区村70家,实现全县行政村景区村覆盖率70%以上,着力打造乡村旅游10大示范片区。按照“业新民富、美丽宜居、和合智治”的思路,升级美丽乡村生态、产业、文化、生活等功能,串点成带,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高标准打造寒山神隐省级示范带,培育壮大黄茶、高新农业、休闲旅游等乡村产业,创成省级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加快始丰溪全流域综合整治、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建成高品质城乡绿道100公里以上,带动沿线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打造百里致富带。全面实施古村落修复提升工程,挖掘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做深农旅融合文化。以数字赋能升级乡村场景,推进乡村旅游差异化扶持和片区组团式发展模式,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继续推进“一乡一品一节”载体打造,提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构造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做强天台乡村旅游品牌,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天台样板。

4.做美城市旅游。

充分发挥天台景城一体的天然优势,按照天台县城景区化的总体思路,以天台县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为契机,以“体验更精致、设施更精良、景观更精美、服务更精心、运营更精细”的“五精”为主攻目标,对天台县景区城的改造提升进行细化分解,从小处着手,进一步扮靓天台旅游门户形象。串珠成链,展美城韵味,利用赭溪独特的赭色自然河床特色,打造古城靓丽的溪流景观,并以赭溪为线,挖掘两岸70多处文保单位,串联高铁新区、始丰湖公园、赭溪历史文化街区、济公故居、和合小镇、国清景区等旅游线,促进景城融合。

高标准完成始丰湖两岸城市设计,力促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把城市建成大花园,推动天台城市旅游迈上新台阶。

5.做专工业旅游。

实施“旅游+工业”战略,整合全县工业资源,发挥东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区平台优势,推动袜业、汽车用品业、啤酒业、橡胶业、滤布业、保健品业、佛雕业等优质特色产业,利用旅游+拓宽发展路径,鼓励建立工业文化展示展览馆,开发专门旅游系列产品,发展工业、科技、科普研学旅行,着力打造中国时尚车品小镇、白鹤国际袜业旅游基地、红石梁啤酒厂文创基地、佛教城工艺旅游基地、平桥产业用布工业旅游基地、新维士工业旅游基地、洪三橡胶工业旅游基地、天台工业园旅游示范基地八大工业旅游精品点。重点支持佛道和中医药康养产品研发,以工业支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丰富产品供给,满足新型需求

1.打造夜间旅游。

以“过夜率”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指标,编制夜间旅游专项规划,争创“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以天台县老城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以文博场馆、特色小镇、和合商业街区、赭溪历史文化街区、始丰溪百里和合唐诗廊等为重点,丰富吃、住、行、游、购、娱、休闲、体验等各大要素和业态,打造夜间旅游网红产品,推出始丰湖夜游、天台山大瀑布夜间演艺、城市夜场灯光秀、24小时书店、美食网红店、文创集市等夜间经济业态,培育发展特色夜间经济。通过古城古镇风情游、老城老街怀旧游、景区夜景点亮游、大瀑布演艺游,构建天台独具风格的标志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2.发展体育旅游。

以满足国际国内不断增长的体育旅游休闲需求为方向,树立“活力天台·养生圣地·休闲之都”的天台体育旅游品牌,打造国内知名的山地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并利用天台山水生态资源,做好体育+旅游融合文章,培育发展山地运动、汽车露营、航空飞行等新业态。结合现状和合小镇、易筋经小镇、绿城冰雪乐园度假区、安科体育休闲旅游村等,新建续建九龙山航空飞翔基地、大雷山户外运动基地等,推动天台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3.深耕旅居产品。

发挥天台美丽乡村、美丽生态优势,顺应都市人群度假旅居需求,以及后疫情时代游客对康养旅游的产品需求,充分利用天台生态、温泉、中医药、禅修、佛道养生养心的优势和业态体系,打造一批宗教养生、温泉疗养、乡村康养、山地康养、避暑休闲、天然氧吧等一系列产品。探索天台特色的“养生、养心”旅游生活模式。

4.推进研学旅行。

结合天台厚重的文化、秀丽的风光、物种的多样,聚集“和合文化、唐诗文化、霞客文化”三张金名片,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发挥天台“高铁、高速”交通优势,开发独具天台山文化魅力的研学旅行产品。依托国家、省、市研学基地营地,推出精品研学线路,设计基于全面体验、开展深度探究的研学课程,培育一批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的的高素质研学导师团队,借助研学旅行这座“桥梁”,架起文旅融合的“大道”。

5.开发红色旅游。

摸清革命文物家底,改善革命文物保护状况,不断强化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深挖蓝田村革命事迹、华顶太白读书堂、欢岙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旅游传统资源特色,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延续性开发,鼓励创建红色旅游新业态。建设主题景区村,建设红色旅游科普馆、红色旅游基地,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建设一批红色研学旅游试验区。开发雷峰山红色文化主题项目,深挖三州乡红色文化,以三州红色拓展公园为载体,融入体验类、培训类、科教类等多类型产品,多方位多层次展现红色文化。

(四)注重高质量,提升旅游品质

1.提升产业品质和要素品质。

“十四五”期间,游客对旅游品质要求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分众市场中的90后群体,对吃、住个性化产品会特别关注。进一步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旅游标准化水平。以有机更新、重点突出、内涵提升为原则,以天台山景区提升改造二期工程等传统景区改造提升为契机,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对全县景区环境进行微改造,突出提升产品品质,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引领发展的高端型旅游产品。丰富文旅业态,全面升级天台旅游中的吃、住、购、农事体验、乡村休闲、夜游等旅游要素,进一步优化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打造一批“百县千碗”体验店、餐饮名店,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星级酒店、主题民宿、精品民宿,鼓励发展民宿集群,着力打造“天台和合山居”统一民宿品牌,提升30家文化主题民宿。开发一系列当地特色伴手礼、夜间游玩项目、夜间娱乐活动、夜间消费项目、网红产品等,满足游客在餐饮、住宿、购物、夜游等旅游要素上的品质化需求。

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与未来城市、未来交通、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充分衔接,突出绿色发展、数字赋能、未来科技应用,推动旅游产品迭代升级,探索建设未来景区、未来度假区、未来酒店、未来民宿、未来旅行社等未来系列旅游产品。

2.打造高能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特色旅游功能区。

实施天台山5A级景区、天台山大瀑布(琼台仙谷)景区等核心景区的提升改造,不断丰富景区业态,合力打造千万级大景区和世界级旅游景区。对天台县4A级景区城提升改造,创成5A级景区城。引入大集团、主题文旅IP,扩充天台山旅游度假区产业实力。学习其他地区在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方面的经验,整合天台山旅游休闲集聚区和天台-路桥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资源,完善一体规划,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实施赭溪老街、和合商业街提升改造,打造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依托独特区位、特色旅游资源等,谋划打造唐诗文化特色旅游功能区,逐步形成跨县域的一体化旅游发展格局。

3.优化提升旅游精品线路。

坚持“串珠成链”,围绕“诗画、山水、佛教、名人”资源,以天台特有文化基因为基准点,充分整合A级景区、三张“金名片”、特色小镇、古城古镇古村古街、民宿、度假区等资源要素,重点谋划打造佛道文化主题、山水观光旅游、唐诗之路主题游线等精品线路。将天台-路桥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打造为旅游发展的主平台,重点打造“诗路怀古、康体养生、乡居耕读”等山海协作最美生态旅游线路。推动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的打造,打造省级体育旅游线路1条以上。重点扶持有基础、有潜力、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景区,实现精品线路向产业经济带转化。

4.推进旅游智慧化建设。

坚持数字赋能,利用最新数字技术发展,推进天台智慧旅游建设。全方位推进5G、云计算、大数据、VR/AR、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天台旅游领域的应用,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完善全域旅游导览系统,绘制文旅“一张图”,让游客“一机游天台”的体验感更便捷,更舒适,实现掌上文旅。加强最大承载量测算,制定游玩度高、体验感好、安全性强的游览线路和产品,开发云文化、云旅游等数字旅游产品。开展数字化改革,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预约、限流、错峰”全覆盖。加强交通大数据与旅游出行数据的共享与整合,推出电子游览地图、电子导航。实现A级景区、景区城(镇、村)等旅游场所无线WiFi、智能导游、在线预订等功能全覆盖。到2025年,天台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五)加强品牌营销,扩大品牌影响

1.打造统一品牌,加大推广营销。

围绕“天台山文化”—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开展旅游的差异化竞争,将天台山旅游作为唯一的标识植入客户的心智。将“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作为天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品牌,策划推出“天台印象”系列作品,灵活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讲好天台故事。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迎接高铁时代,开通“天台山”号高铁专列,扩大天台知名度。结合“十四五”期间天台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和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有品牌内涵,借助品牌营销、传统营销、整合营销、公关营销、渠道营销、跨区域营销、二次营销、新媒体营销等手段,做好“天台山文化”旅游品牌的传播与推广。

2.聚焦重大节庆,提升国际影响力。

持续办好中华济公文化节、唐诗之路文化旅游节、天台山和合文化节、天台(三州)茶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整合部门资源,加大营销投入,做精节庆活动,打造爆款活动,形成旅游热点,建设特色化的、规模化的、常态化的天台特色节庆系列品牌。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全国性和国际性的节庆活动。谋划天台县大型文化旅游品牌节—“‘天台山文化’旅游节”(暂名),以“天台山文化论坛”为主要平台,开展一批围绕天台山“十地文化”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加大媒体的参与度,借节庆活动平台提升天台形象。

(六)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十四五”期间,通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各类工程建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体系完备、规范标准、优质高效、安全舒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消费环境。构建北承杭州、东融宁波、西接金义、南连台州市区的对外交通体系,构建快速畅通辐射全域的内部交通网络,打造无缝衔接立体智慧的交通枢纽,提升覆盖全域品质高效的交通服务,加快完善天台山大瀑布、冰雪乐园等景区的交通配套,建设广安路至大瀑布等道路,实现4A级以上景区和重点乡镇二级公路便捷通达,加强支线旅游交通和度假区及3A级以上景区连接道路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主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之间增开旅游客运线路,开通寻佛问道旅游公交专线,确保游客在旅游资源、重点景区、旅游配套文旅服务设施之间的流通迅速通畅。

加快主要旅游区和区间旅游绿道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旅游慢行系统。完善旅游信息咨询与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实施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和无线网络覆盖四大专项行动。继续推动“旅游厕所革命”,强调建管并重;做好旅游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工作,对旅游场所停车场进一步提升改建、扩容提质,引入智慧停车系统,在优化提升已有自驾游基地的基础上,新建10个以上自驾游基地或房车营地,形成较为完善的自驾游服务网络体系;打造规范有效的导览设施,合理配备智能导航、夜间指引等功能,设置图文、二维码、声音等多种导览解说系统,制作有特色的标牌标识系统;实施无线网络遍及工程,到2025年主要旅游场所、旅游公交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加强景区卫生间、进出口、主要通道等重要节点的人性化改造,实现旅游场所无障碍设施和适老化设施覆盖率100%。建立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2.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着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市场有序、竞争有序、管理有序、出游有序的旅游环境,使文明旅游成为常态,提升游客满意度。

营造安全可靠的游览环境。建设平安景区,强化旅游安全检查。联合公安、应急、市监、行政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安全监测公司,对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内的娱乐设施开展安全检查,创新玻璃桥、索道滑道、蹦极滑翔等新业态的监管。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及“浙政钉·掌上执法”APP的运用。积极践行“精品铁案”工程,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中的作用。除天台风景旅游行业协会外,鼓励组建不同形式的行业分会,如乡村旅游分会、休闲度假分会、美食餐饮分会、酒店分会等,强化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行业形象、协调各方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3.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坚持以质取胜,把“质量强旅”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认真贯彻实施《天台县加快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化旅游企业质量主体责任,重点加强旅游品牌创建、旅游服务创优、旅游质量创新和旅游诚信建设。继续开展“文明旅游、优质服务”等旅游质量主题活动,推动旅游企业进行旅游质量创优。

全面提升旅游从业者、居民和旅游者文明素养,创建文明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单位。继续加大教育培训投入,重点做好行业领军人才和企业高管人员的培养,举办饭店、旅行社、景区相关岗位技能大赛,推动旅游企业加强自主培训。鼓励、指导宾馆饭店进行星级饭店、特色文化主题饭店、绿色饭店、品质饭店创建。全面实施“家·天台”全域旅游标准体系,选取若干乡镇、景区和旅游企业,开展旅游标准化实施试点,完成“家·天台”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验收。积极实施旅游质量精细管理,探索旅游景区专业化、连锁化运营模式,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专业团队,组建“旅游运营智库”,实施“万村景区化”2.0,打造专业强、服务优的乡村旅游运营团队,培育10位“乡村旅游带头人”,推动天台实现旅游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方式标准化和服务内容人性化。

第四章 重大项目建设

一、品质化建设世界级浙东唐诗之路

重现“一路唐诗到天台”的盛景,作为天台文旅融合重要抓手,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系列项目建设。

二、创新化提升国家级宗教名山——天台山

以天台山景区提升改造二期工程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丰富天台山旅游产品内容和品质,建设系列项目。

三、精致化打通两条文旅特色廊道

做精做美唐诗之路天台旅游带,打造西线始丰溪生态休闲慢生活廊道、北线寻佛问道文化康养旅游廊道两条文旅融合特色廊道。

四、推进两大“十四五”标志性项目

重点建设象征和代表“十四五”发展阶段的标志性项目,使天台山文旅品牌得到质的提升。

五、创意化打造一批新项目

发挥资源优势,落地一批重大工程,丰富产品供给,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六、开发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村落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将天台优秀的文化传统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空间相结合,充分展示天台历史文化内涵。依托历史文化街区、乡镇、村落资源,实施保护修缮提升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建立适于文旅发展的管理机制

(一)强化综合协调

推动成立更加有利于文化旅游发展的县级决策和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县文化旅游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全县文化旅游发展、共同富裕等重大工作和事项的研究决策和推动协调,强化组织领导、优化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界限。

(二)加快转变职能

进一步明确自身工作职能和定位,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积极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担当意识,立足新部门的职能职责,进一步理清思路、拉高标杆、落实举措,服务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通过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推动事业和产业的融合、服务和管理融合、班子和队伍融合,努力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更加壮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加强政策支持

(一)加强产业引导

积极适应文旅融合发展新形势,依托天台丰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积极鼓励景区企业、酒店、旅行社、民宿产业、餐饮、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等文旅相关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计划,以“产业”的思维实现对天台优势资源的深度利用,加快天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加强金融服务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尽快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谋划旅游上市公司。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担保、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创新旅游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功能。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利用旅游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权以及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质押贷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进改善文旅消费支付便利性、丰富消费信贷产品等工作。建立文化基金,由政府牵头,吸纳社会资金,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搭建旅游项目专门投融资平台,促进“投资、需求、金融”三对接,扩大有效投资。

(三)加大财税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整合)财政资金,通过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旅游发展。整合全域旅游和诗路文化带专项资金,每年争取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用于“微改造、精提升”项目补助。对旅游产业相关项目提供更为优惠的财税政策。根据项目门类、项目规模、开发经营主体属性等确定分级财政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侧重于鼓励品牌性重大项目和居民创业项目的发展,为其减轻启动期财务压力。

(四)落实用地保障

对接《天台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全域各类土地资源要素进行全方位重新整合,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盘活利用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率;补充用地指标,有效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占补平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充分利用下山移民、农地整治、城镇更新、二次开发和矿地复绿等“五项行动”支持重点旅游项目的落地与快速推进。创新文旅发展土地要素保障机制,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全方位加强文旅用地保障。

(五)构建人才体系

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向社会定向招聘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创意、规划等专业化、高水平、经验丰富的专业技能人才;与外部旅游相关研究机构合作,聘任专家学者担任天台旅游参事、天台旅游发展顾问等职务;加强文旅创作型人才队伍(艺术家、非遗匠人、文物保护者、画家、作家等)建设,构建完备人才体系。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开展对文旅人才的专业培训,建立健全文旅人才资源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对天台文旅高端专业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子女境内自主择校优惠、培训补贴等政策,推动天台文旅高效优质发展。

三、实施考核评价

加强统计工作,做好评估考核。持续推进文旅发展统计体系创新与改革,建立健全统计网络,开展文旅消费结构调查,创新数据来源、统计方法和理论支撑,加快相关课题研究,完善文旅统计方法,扎实做好基础。建成数据中心,做好数据平台,建立相对科学的文旅统计与产业贡献测算体系。落实专人负责信息统计报送工作。加强督查管理,加强规划实施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跟踪分析,对重要目标任务实时跟踪反馈。推进规划中各项任务及项目的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把文旅相关规划内容纳入全县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建立考核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制度。

附件:1.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清单

          2.天台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图件

打印 关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