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丨济南郊区的那些人和事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济南历城区照相馆附近哪里有 往事丨济南郊区的那些人和事儿

往事丨济南郊区的那些人和事儿

2024-07-13 1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些消失的村庄大多历史悠久故事众多,饱含了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的洪楼广场南侧,有一个叫做殷家小庄的现代化社区,原本就是明代济南著名诗人殷士儋后人建立的村庄。原来殷士儋的曾祖殷衡于明代景泰四年(1453年)山东乡试以第五名中举人后,选授为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训导,因为“身率教士,造就居多”,故而迁德庄王府教授,随德庄王朱见潾来到其封地济南,遂在历城安了家。逝世后,殷衡被葬在殷家小庄附近。自此殷氏后人便在殷家小庄居住,守护先人陵墓,绵延数代不息。

今日的北园街道办事处,高架桥横亘东西,一片繁华的景象。自东向西,有许多已经消失了的村庄。比如全福庄社区就是清代济南著名学者马国翰的故居。而白鹤庄现在是著名的装饰材料市场,这里曾有一个著名的白鹤书院。先是洪武八年(1375年)历城知县周斯农在此成立了白鹤书社。到了嘉靖四年(1525年),历城人周居岐弃官归里,立志讲学,改称为白鹤书院并自任山长。由于书院的存在,且“相继售(得到功名)者数人”,于是人丁辐辏,人们便把白鹤书院所在的村庄称为“白鹤庄”。如此等等,不能一一尽述。

另外还有一些已经彻底消失的地名,比如今天的车站北街,历史上被称为“花儿地”,原因是这里曾经繁花似锦,加之荷塘遍布,一派北国江南的景象。后来因为位于黄台车站的北侧,改名为车站北街。再比如形成于1955年的“贸易楼排”,今日已经湮没在长途汽车站的滚滚车流中了。

农工商业共辉煌

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经济实体瓜果酱醋啤酒香

农工商业共辉煌

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经济实体瓜果酱醋啤酒香

济南解放后,作为城市的经济区,市郊的居民迫切有一个自我服务的商业组织。不久,花园庄合作社自发成立,社员的积极性很高,借用房屋,自己从家里拿来各种办公必需品,进行各种商业活动:一是代销各种国营产品,二是扶持企业的加工生产。随后接连建立了 21个合作社,利用生产资料合并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郊区的经济。

1955年,郊区供销社正式成立,建立了许多直属的企业,在当时十分有名,民间有顺口溜概括这些企业:“两厂一站,照相馆饭店”。所谓两厂,即泺口酿醋厂和红星酿造厂,以酿造醋和酱油著称于世,至今仍在生产;一站即杂骨酒渣站,借助山东酒精总厂的酒渣,进行饲料加工,后来又成立了油脂化工厂;照相馆为段店曙光摄影社和泺口大陆照相馆,为郊区居民提供照相服务;饭店是海源居饭店、德和顺食品店。其中海源居饭店建立于1940年,声名远播,后来改成工农兵饭店,直到1984年仍在经营。拿手的风味小吃有豆腐面、芝麻锅饼和炒杂烩,这三种小吃远近闻名,以至于德州以及鲁西北等地的人们纷纷前来品尝。虽然豆腐面仅卖8分钱一碗,但是年经营额却可达到10万元以上。德和顺食品店则创立于1930年,依靠“桂花枣果”闻名全市,成为济南名吃。

1980年重建郊区后,先后建立了生资土产公司、物资回收公司、贸易公司和当时著名的饭店“齐鲁药膳楼”,主营鲁菜,成为市民的新宠。区直工业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如白马山啤酒厂、明湖服装厂、木制家具厂、工农机械厂、济南电石厂、郊区酒厂、 压力容器厂等等,乡镇企业更是达到2000家以上,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 30亿。基于此,郊区的平均工资也很可观。“济南电石厂”最高,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19元,其次是“济南白马山啤酒厂”,也有100元;而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工资相对较低,比如“青教办”只有42元,表现出时代的特色。

郊区自发的商业大会更是远近闻名,吸引着全省乃至全国的客商,比如王舍人的王灵官会、华山的卧牛山会、西郊峨眉山会等等。1980年,又在政府的支持下,郊区各地先后组织了各类物资交流会,像1981年的段店骡马大会,就吸引了 7个省43个县的客商前来交易,盛况空前。

除了工商业,农业也很发达,一些农业合作社也相继成立,比较知名的有“全福社”、“优胜社”、“常青社”、“火焰社”等。居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培育了许多优良的蔬菜品种,比如“济南青邦油菜”、“北园芹菜”、“济南芸豆”、“东郊地瓜”、“西郊青韭”、“济南大粉红(茄子)”,不仅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而且也见证了郊区辉煌的历程。

郊区的意识挺超前

那些逐渐遥远的单位与个人模范标兵好青年

郊区的意识挺超前

那些逐渐遥远的单位与个人模范标兵好青年

1950年,郊区在洪家楼教堂设立拖拉机站,成为山东最早的拖拉机站。1951年秋,西郊“王振善合作社”(后来改名为火焰社)购置了一台“锅窝机”,首次在民间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1956年,郊区拖拉机站成立。全国劳动模范,山东最早的4个女拖拉机驾驶员之一的董力生任车队队长,使得郊区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950年,郊区并没有设立工会,但工商企业的工会组织却自发成立起来。1952年2月,白马山石料厂成立,杨连芳当选为首任工会主席。1980年,郊区个体工商业协会成立,王玉宣等优秀个体经营者被推选为委员,对个体摊贩进行自治和监督。其他如“济南市团干部标兵”杨爱云,建立了青年刺绣学校并创办青年刺绣加工厂,为郊区建设做出了贡献。而“舍己救人的好青年”鲁学庆是北园大鲁庄人,生前为黄河防修段北园分段“民技工”。1983年12月10日,因抢救落水待业青年,牺牲在黄河中,年仅 18岁,成为全区青年学习的榜样。

如今郊区已经融入了市区,当初的人和事也渐行渐远,但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不应忘却这段历史。

延伸阅读

解放以来郊区两度设立两度撤销,目的都是让济南发展得更好

1948年9月,济南特别市成立,依照旧济南市的建制,共划分为11个区,其中一至七区为城区,面积较为狭小,大多在两平方公里左右,主要包括今天的老城和商埠;八至十一区为农业和半农业区,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区,面积相对较大,从30至60平方公里左右不等,范围大致在今天的二环路以内。等到 1951年,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划,划分为6个城区,城郊地区则划分成了郊一至郊五区和一个直属乡(后改称郊六区)。这五区一乡就成为了济南郊区的雏形。

后来因为以数字命名市区很不直观,也不能体现城市文化,于是1955年9月,将城郊六区依次改名为黄台区、北园区、段店区、药山区、玉符区和梁家庄直属乡。然而郊区数量过多不易管理,所以随后1956年7月16日,撤销了上述各区,合并泺口、华山、姚家、七贤等乡镇,正式设立了真正意义上的郊区人民政府。辖区东至韩仓,西至玉符河,北至黄河,南至石房峪,环绕城区四周,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机遇。不过仅仅一年半后的1957年12月25日,郊区便被宣告撤销,划归了当时的历城县,1958年3月,最终撤销完毕。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原有的城市区划显然不能满足济南的发展,所以第二次建立了郊区,区政府驻地洪家楼,辖区与原建制相同,面积为418平方公里。1987年5月1日,郊区再一次被撤销,其辖区被划分给了市内各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济南城区,自此郊区成为了历史,逐渐被人们淡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