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历史变迁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济南历史变迁介绍 济水历史变迁探析

济水历史变迁探析

2024-07-13 16: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济水流域图(配图选自网络)

济渎庙(配图选自网络)

根据济水的相关文献资料记载,结合现代地质地理科学研究成果,济水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一是《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的济水(以下简称《海经》济水),指史前大洪水前独流入海的济水;二是《禹贡》记载的济水(以下简称《禹贡》济水),指大禹导沇入河后形成的新济水;三是《水经注》记载的济水(以下简称《水经注》济水),指大禹治水2600余年后河道变迁、断续不畅的济水;四是文化济水,即大禹治水3000余年后至今,主要以文化和观念形态存在的济水。以下是对济水变迁四个时期的逐一分析。

一、《海经》济水:史前大洪水前独流入海的济水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济水曰:“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这应该是有关济水的最早文献记载,虽然文字非常简略,但是仍然为研究史前时期的济水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基本线索和文献依据。

(一)《山海经》记载了史前时期济水的基本情况

关于《山海经》这部文献的性质不再赘述,此处强调与本文有关的两个方面:

一是从内容性质上看,《山海经》关于济水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尽管《山海经》这本书的整体内容存在较大争议,书中有很多至今人们解释不清的志怪内容,但其关于济水的记载没有任何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方面。短短4句话21个字,所涉及的地名内容都是确切存在、真实可考的。因此,可以确定,《山海经》记载的济水是真实可信的。

二是从内容时间看,书中反映的应该是大禹治水前史前时期的济水。对于早期的古籍而言,成书年代和记载内容反映的年代可能相差很大,《山海经》成书年代可能在西周之后,但其记载的很多内容可能是西周之前甚至是史前时期的情况。《山海经》关于济水的记载共4句话,第一句讲济水的发源地,第二句和第三句直接提到钜鹿泽和渤海,没有提到黄河,说明那时济水和黄河还是各自独立的,没有相互交叉,济水从源头直接流经钜鹿泽注入渤海。如果那时济水先流入了黄河,这样重大的情况远远超过了《山海经》提到的共山、东丘、钜鹿泽等,且共山、东丘距离黄河仅数十公里之遥,作者知道共山、东丘,一定会知道黄河。但《山海经》只记载了共山、东丘、钜鹿泽等,而没有提到黄河,最可能的原因只能是那时事实上济水就没有流入黄河。综合分析,有理由认为,《山海经》记载的济水没有提到黄河,不是作者不知道黄河,也不是黄河不重要不值得记,更不是编撰者疏忽大意漏记,最大的可能性只能是,那时事实上济水和黄河没有交叉,是各自独立、互不影响的。正因为济水与黄河互不交叉,所以济水从源头直接流经钜鹿泽,注入渤海。因此,《山海经》记载的济水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独流入海的济水。《禹贡》记载的济水是与黄河相交叉的,应是大禹治水之后的济水,据此可判断,《海经》济水应是大禹治水前史前时期的济水。

(二)史前时期济水独流入海情况分析

济水的命运和黄河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济水的命运取决于黄河。研究济水独流入海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黄河的入海河道,然后才能研究确定济水的入海河道。

简要梳理黄河入海河道的变迁历史,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黄河形成于80万年前,最初时期曾长期注入南黄海;二是晚更新世时期(12.6至1万年前)以来,黄河交替注入渤海和黄海;三是距今4600至4000年间黄河经苏北平原注入黄海。

根据上述黄河入海河道的变迁历史,可以对史前时期济水与黄河的关系变迁做出如下粗略分析:中更新世时期(77.4至12.9万年前),黄河长期南流注入黄海,这一时期华北平原北部的广大地区可能会形成另一独流入海水系,这一水系可能就是济水。也就是说,在中更新世时期,济水可能是华北平原北部不受黄河侵扰的独流入海的大河。晚更新世时期至4600年前,黄河交替注入渤海与黄海,这一时期华北平原北部地区很可能就是黄河与济水联合唱主角或交替唱主角,当黄河北流时,济水要么在黄河的更北方得以继续存在,要么被黄河侵占吞并;当黄河南流时,济水有可能摆脱黄河的侵扰,重新独流入海。距今4600至4000年间,黄河南流注入黄海,或经过荥泽、山东注入渤海,这一时期华北平原北部应当是济水唱主角,济水是独立于黄河之外的独流入海的大河;这一时期大体相当于大禹治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发源于济源盆地的济水沿着济源盆地北缘、太行山南麓向东流出济源盆地,继而沿东北方向在今天津市以南流入渤海;黄河流出小浪底峡谷后,沿着济源盆地南缘、邙山北麓(嵩箕隆起)流出济源盆地,也可能是从古禹荥泽流出济源盆地,然后折向东北在今东营市以南流入渤海,或同时分流经苏北平原流入黄海。济源盆地北缘的济水源头与流经济源盆地南缘的黄河南北相距30至40公里,二者各自独立、互不影响。

(三)《海经》济水独流入海河道探析

根据文献记载和地质勘测资料分析,《海经》济水独流入海河道应该大体为后来的《禹贡》黄河下游河道,理由如下。

1.从文献记载看,《海经》济水和《禹贡》黄河均经过“钜鹿泽”流入渤海。

《尚书·禹贡》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与《海经》济水河道相互重合的有以下几处:一是“至于大伾,北过降水”。黄河原来经荥阳大伾山的南面向东流,史前大洪水后改经荥阳大伾山的北面向东北流。《海经》济水同样经过荥阳大伾山的北面流入渤海。二是“至于大陆”。大陆即大陆泽,又名巨(钜)鹿泽,《禹贡》黄河经过钜鹿泽,《海经》济水同样“绝钜鹿”。三是“播为九河……入于海”。“入于海”指黄河注入渤海。《海经》济水同样经钜鹿泽“注渤海”。从文献记载看,二者的契合程度非常高,应该为同一河道,只是经行时间不同,《海经》济水经行在先,《禹贡》黄河侵占在后。

2.从地质构造看,《海经》济水与《禹贡》黄河处于同一地质坳陷带。

现代地质学勘察证明,太行山存在一条南缘断裂带和一条东麓断裂带。“太行山南缘断裂带……向东延伸,该地貌边界带与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相接,向西延伸与中条山东缘NNE向断裂衔接,东西长约160km。”韩慕康等发现“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南段主要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汤阴地堑……地堑内存在一条自东南向西北的河床坡降带。”李凤林的研究揭示了华北平原地质构造坳陷带与隆起带的分布情况。

根据上述地质研究资料,从济水发源地济源向东、向北,依次有太行山南缘断裂带、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东濮坳陷、临清坳陷、黄骅坳陷,地势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态势。这一独特的地质地势特点为古济水独流入海河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使得发源于济源古湖盆的古济水得以自西向东再向东北方向流动。具体来看,古济水从济源北部的五龙口主源沿太行山南缘断裂带、东麓断裂带、东濮拗陷等,自西向东再向东北流动,大体经过今沁阳、博爱、焦作市区、武陟、修武、获嘉、新乡、浚县、内黄、魏县、馆陶、曲周、巨鹿进入古钜鹿泽,然后北偏东经天津南注入渤海。

济水这条入海河道在史前大洪水发生之前,与黄河没有直接的联系。济水位居黄河以北,经河北平原流入渤海。黄河位居济水以南,经山东省流入渤海或同时经淮北平原流入黄海。二者互不交叉,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分别按不同路线独流入海。距今4200至4000年前,发生了史前大洪水,黄河在中下游交界处即武陟境内发生大改道,从南流改为北流,拦腰截断了济水上游,侵占了济水中下游独流入海的河道,使之成为黄河下游新的入海河道。这就是《禹贡》记载的黄河入海河道,简称《禹贡》大河。《禹贡》黄河下游河道所处的“廊(坊)济(源)裂谷”,与《海经》济水流经的太行山南缘断裂带、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东濮拗陷、临清拗陷、黄骅坳陷,为同一地质构造坳陷带。因此,从地质地理状况分析,《禹贡》黄河下游河道和《海经》济水河道处于同一地质构造坳陷带,应为同一条河道,只是流经的时期不同。

(未完待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