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不眠 沈阳零点后】流调溯源作战中心的深夜:“追上病毒,截停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流调溯源的拼音 【抗疫不眠 沈阳零点后】流调溯源作战中心的深夜:“追上病毒,截停它”

【抗疫不眠 沈阳零点后】流调溯源作战中心的深夜:“追上病毒,截停它”

#【抗疫不眠 沈阳零点后】流调溯源作战中心的深夜:“追上病毒,截停它”|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疫情之下,城市静止,但哪怕是夜深人静之时,却仍有一些人在为城市重启而默默加速。他们,可能是一直在拨打电话的流调员,也可能是给大白做早饭的后勤保障人员,也可能是高速路口的守夜人。

这一次,我们想聚焦沈阳的凌晨,聚焦那些困倦却仍坚守岗位的人,聚焦那些永远不会关闭的灯火,聚焦那些没有黑夜白天之分的、离家很远却更靠近疫情的岗位,聚焦他们忙碌的身影和坚毅的脸庞。

沈阳零点后,他们一直清醒,看见他们,看见城市的希望,也让我们和他们一同等待,黎明的到来。

3月24日凌晨1点,李春峰和同事们刚刚完成对百余名密切接触者的流调工作,却还远没有到下班的时间。望向窗外,只有路灯的光亮,而他们所在的流调溯源合成作战中心,却依旧灯火通明。这里,没有昼夜之分,能否追上并截停病毒,是唯一的时间刻度。

速度快 边转运边流调

李春峰正在对重点密接人员进行电话流调。

李春峰是沈阳市浑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浑南区流调溯源团队的负责人。3月23日晚上9点半,他们接到一份包含134名密切接触者的名单,之后马不停蹄地开始电话流调。

流调,全称是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快,是这项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区级流调员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对出现在本区的阳性病例进行活动轨迹的详细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人群,为下一步的疫情防控举措提供信息参考;如果阳性病例并非本区内发现,则需要快速联系到名单上、位于本区的密切接触者。很多时候,刚与密接人员通话10分钟、对核心信息进行了解后,转运工作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流调工作是在将密切接触者转运到隔离宾馆的路上进行的。这样做可以将密接人员的感染风险降至最低,并最大程度地保护密切接触者的家属及其他次密接的健康和安全。

李春峰介绍,23日夜间的这次流调任务,共有8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其中,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20余名,若干名公安人员,以及50余名社会志愿者。他们要抢在晚上12点之前,也就是百姓睡觉前,尽可能地打通所有的电话。每晚这个时候,也是李春峰和同事们最繁忙的时候。如果是突发情况,流调电话也不可避免地会在凌晨拨出。

一般来说,“我们与每名密接人员大约通话30分钟”,李春峰解释,整个过程中,流调员要询问他们的个人基本信息、14天内的具体行程轨迹、个人既往健康状况、核酸检测情况、疫苗接种史等,流调员往往边打电话边记录,之后再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报告。在李春峰的记忆中,最长的报告有5页之多。如果遇到阳性病例,流调人员还要去走访现场。

对于阳性病例,最快可以2小时完成初步的报告,6小时形成完整链条的梳理,查找到密切接触者。

准确研判 不能错过每一个密接

深夜,窗外一片漆黑,李春峰和团队仍在进行电话流调。

从早晨8点到凌晨3、4点,在流调溯源合成作战中心,流调员们拨打电话的声音从来没断过。在紧急的流调任务完成后,李春峰往往还要和团队里的工作人员继续进行对高风险的次密接进行继续排查、并通过报告梳理隐藏的风险点等工作。

不但要快,更要求准。李春峰称,流调工作中,除了了解相关信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研判。比如,需要根据阳性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接触方式和接触距离,时间或者空间上的交集程度,以及当时的防护情况如何进行研判,最终判定是否为密切接触者。很多时候,还需要公安人员介入,并配合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或者到现场考录视频,多次回放,最终确定密接的情况。

相比普通的流调员,由于是团队的负责人,对重要信息进行快速研判这项工作就落到了李春峰和其他几位资深“疾控人”的身上,同时,他还要负责和对信息进行上传下达的工作。他有两部手机,充电宝也不能离身,有时候,他一边亲自上阵,用一部手机对重要的密接人员进行电话流调,另一部手机也会响起来,关于另外一个密接人员的问题也在等着他回答。

吃住在作战中心 平均每天睡3小时

3月24日凌晨2点,浑南区为了方便疾控中心与公安系统的密切合作,将疾控中心负责流调的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到合成作战中心开展工作,协同办公,提升流调效率。凌晨,忙完一整夜的工作后,他们可以到作战中心内简单的休息室内休息,早晨醒来后再继续工作。“工作和休息在一处,一方面不担心小区突然封闭无法外出,另一方面路上往返的时间也可以省下来,多休息一会儿”,李春峰说。

尽管如此,李春峰还是每天平均只能睡上3小时,从一开始到大东区进行流调支援,再到浑南区出现阳性病例,再到现在,李春峰保持这种工作节奏已经十余天。甚至在疫情最紧急的时刻,连续工作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眼睛、嗓子、胳膊、腰和神经,身体的不同部位都积累了不同程度的疲劳。由于睡眠、饮食不规律,以及工作压力的问题,46岁的他,头上的发白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前多了不少。

李春峰告诉记者,让自己从困倦中快速调整过来的方法,就是到户外走上3、5分钟,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躺下休息10分钟,缓解身体的疲劳;或者和其他同事交流一下工作经验,互相学习一下沟通技巧。他补充,“不只是我们流调溯源团队,浑南区的疫点终端消杀团队、实验室监测团队和样品转运团队,以及其他团队,都是类似的工作节奏。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月24日凌晨2点,李春峰和同事们再次接到突发流调溯源任务,新一轮的流调工作又开始了。这一夜,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个不眠夜。投入紧张工作之前,李春峰走到楼外的院子里,希望零下1摄氏度的风能带走他的困意。背对着大楼,在李雪峰眼中,除了路灯,整个城市几乎没有光亮,安静的夜晚和家家户户安睡的人们,正是他和同事们保卫城市的意义。

来源:辽沈晚报记者 张阿春

编辑:崔陶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