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活着》:一个斗争与生存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活着的象征 荐读|《活着》:一个斗争与生存的故事

荐读|《活着》:一个斗争与生存的故事

2024-07-11 1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差评来看懂《活着》

《活着》这本书在豆瓣上拥有这9.4的高分,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剩余的0.6显得尤为突兀。

1星评论:当年鲁迅痛恨至极的所谓中国人的愚昧,在余华的笔下竟然隐隐地被称赞。

这句评论角度新奇,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的戳进小说的骨髓中。首先故事中的人物是肯定有这种愚昧的,比如福贵儿子因给县长老婆抽血治病而死的情节,当传统的人情出现,基本的责任不可能一笔勾销的;或者说福贵的老婆家珍,就像是一个”样板人物“,她任劳任怨,怀孕时还跪在地上被福贵打,后来家珍病了还要为家里干活……这些都毫无怨言,一直到家珍死了,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死的清清白白干干净净。” 故事中的人物确实有鲁迅先生笔下的愚昧,但这并不代表余华的态度,故事中的人物和作家是需要分开来理解的。尤其是现实主义写作,作者需要让读者感受到故事和人物的真实。

福贵一家也只是农民,没接受过新式教育,农民一生只是受到着传统道德的桎梏散发出一种愚昧,余华这样的处理才是最真实的处理。对于“有隐隐的称赞”,总结起来说“有厄运,无恶行,多美德,少英雄,说多了没意思”,故事中的人物也很配合地表现出了麻木和愚昧,不去怀疑和思考。“在余华或者说福贵这里也知道说多了没意思,所以只有事实表象没有政治议论,只有荒诞细节,没有复杂背景。”余华站在了一个相对疏离的角度,整个写作用了非常冷峻的手法写出了这种悲惨的命运。 余华只是故事的呈现者,他在写作上将“美德问题”写出了分寸感和尺度感,这正是一个故事讲述者所占的客观角度没有歌颂也没有批判。

2星评论:情节有太明显作者操纵的痕迹,情节的推动太仓促,细节描写少之又少,看着没太多共鸣,总觉得是作者故意写这么惨。

这段话可以代表一部分作者对故事的观感,情节的发展的巧合过多,有一些堆砌苦难的感觉和其中操纵的痕迹。 许子东先生对《活着》有这样一句评语:《活着》可以是20世纪中文小说的总标题,它将当代的几十部文学浓缩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把活着当作几十部小说的缩写本,那《活着》就更像一本更大的书的目录,目录的标题之间就靠这些巧合去衔接,可如果把巧合拿掉,其中的每个标题都可以延申出一个全新的故事。 这些巧合可以被当作余华留给读者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这种向外拓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可以引出别的作家另一种故事。

比如《活着》中的福贵是地主家的儿子,终日吃喝玩乐,后来被龙二下套赌钱把家里的家产全部输光,然后他家就从地主变成了贫农,龙二就接替他的位置成为新的地主,可是没几年又赶上了土改,地主龙二就被人拖出去枪毙了,福贵看到还很害怕又感叹自己幸亏当时输光家产。 如果把这个当作是一种巧合,假如福贵不是一个败光家产的地主,是一个勤勤恳恳守着家产的普通地主又会是一个新的故事——莫言的《生死疲劳》。其中主人公就是一个勤劳的地主,故事一开始赶上土改被人拉去枪毙,莫言奇思妙想展开了一段地主重生后轮回的故事。魔幻荒诞但又非常现实。

再比如后来福贵一家都成了农民,福贵他娘生病了,他就去县城给他娘买药,当时正值国共内战,他买药的路上就遇上了国民党,被拉去充军,福贵就在队伍中混,有一次遇上了共产党军队的围剿,福贵就成为了俘虏,共产党军队非常人道决定让军队自己选择跟着打仗还是拿着盘缠回家,福贵就回到了家。 假如这个巧合改成福贵没有遇到围剿继续跟着国民党军队打仗,最后撤退到了台湾——白先勇的《台北人》。反复重复的主题就是一帮退守台北的人一种落寞和思乡,诉说着一种大陆情结。

通过小说延申出的新故事可以看出《活着》真的可以当做当代小说的缩写本,而作者操纵的巧合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关于《活着》的台词

“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 这部句贯穿了全文的台词好像是在诉说着徐家的发家史,又好像在伴随着福贵在讲述着他一生的故事以及他对生活的一次次妥协。

福贵出身就是地主家庭花天酒地,因为赌博输光了一切,牛输成了羊、羊输成了鹅、鹅输成了鸡,最后到一无所有。福贵这时还在想着可以争回一口气又重新像一个农民一样赚钱,想要从鸡变回牛回到当时的风头无量,但他已经坠入到被时代同化的境地里面,一步步的妥协只会让他安于现状,有鸡有牛都无所谓,他只想有一个可以安心生存的空间。对于家人的死亡他视作是一种逃离,逃离了这个苦难的世界,活着也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他见证了那些曾经风光的人,到头来连命都丢了,福贵即使后来的日子越来越落魄,但幸运的是他还活着,那个年代又有多少人能笑到最后呢?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 这是《活着》的开篇第一句话,就像是《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一样,让人感到当中巨大的力量,对人生的感受,还有无尽的想像。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 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 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结语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没有谁的生活比谁更容易。 我们都知道生活很苦,但只有积极走下去、活下去,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守望相助,才会有转机。

END

文 字WRITER

曹博

图片PHOTOGRAPHER

网络

配音DUBBER

刘志勤

排版EDITOR

吴雪莹 冉佩佩

编辑EDITOR

彭蕾 邢金钥

责编RESPONSIBLE EDITOR

徐行

CUCN融媒体中心

-用心呈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