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诗词活在当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活在当下高级表达古诗词 让古典诗词活在当下

让古典诗词活在当下

2024-07-13 10: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彭 敏 《诗刊》编辑部副主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到中秋佳节,许多人都会引用苏轼的这两句词,给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在传统节日里读一读古典诗词,节日氛围与诗词意境遥相呼应、彼此契合,成为人们了解节日内涵、亲近文化传统的有益之举。重温古人寄寓在诗词中的情怀与心境,既是溯流而上,感受中华文化的根与脉,也是让忙碌的心灵慢下来,用传统智慧涵养今天的生活。

  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古典诗词活在当下,它们凝结着的热烈深沉的生命体验与精神意涵,也活在当下。那些落花风雨、春秋佳日、羁旅愁思、家国天下,携带着滚烫的体温,即便相隔千年,览之仍觉如在目前,心有戚戚。

  在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方面,诗词有它的独特优势。其一是广泛的接受人群。在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并摘得冠军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许多诗词同好,发现古典诗词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接受土壤。节目舞台上,涌现出学生、农民、医生、快递员、民航机长等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日常生活里,我在不同地方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一起“飞花令”,一起“诗词接龙”。在融洽友好的切磋琢磨中,诗词仿佛一座用语言搭建的立交桥,让我们连通八方、共鸣共情。

  其二是亲切的接受形式。阅读诗词不需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黄卷青灯,许多诗词小巧玲珑,平易近人,如同伴你左右的温暖灯光,是日常生活中亲切可人的一抹亮色。尤其当我们放下仰望的姿态,用平视的心态对话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代诗人,会发现他们就像你身边的某个朋友,有血、有肉、可爱、可亲。读之越深,越能发现清词丽句背后一个个天高海阔的世界。经典诗人们和我们一样有烦恼有挫折,却不改挺拔之姿,葆有向上之心,彰显韧性之骨,难怪千载而下,其诗句还让我们如此追慕,如此着迷。

  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能量极为丰赡,需要我们去深入开掘,去重新编码,以更多元更新颖的方式将其传播输出。如果说诗词文化如水般无所不达,那么当下传承发展诗词文化的关键就是找到恰当的载体“随物赋形”,呈现其万千色彩,释放其无尽能量。

  近年来,国家层面重视推动诗词传承,古典诗词持续升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古诗文比重显著增加,少年儿童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世界中,汲取受用一生的成长养分。《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吸引几代观众收看的“合家欢”内容,踊跃的社会参与彰显诗词给平凡人生带来的光彩。电影《满江红》《长安三万里》引发观影热潮,影片里的诗词名篇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诵读,在抑扬顿挫间体会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古典诗词宝库也激发着今人的创造热情。风靡青年群体的古风歌曲,或改编自古典诗词,或学习借鉴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含蓄蕴藉,雅致悠远。短视频平台上,视频博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读解诗词,成为许多人的“云端”良师益友。他们在读解中注重结合现实,探究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的骨肉联系,是解读亦是陪伴,是薪火传承亦是创新发展。在当下的诗歌创作中,以古典诗词的语感和意境去写现代诗,已是非常成熟的创作模式。无论想象力、审美风格、文本范式还是结构能力,当代诗歌都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大量养分,许多作品甚至和古典诗词存在强烈的互文性。古典诗词已经成为现代诗的重要灵感来源和文化背景。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对诗词文化的传承转化仍主要集中于少数诗人,功利化解读和过度阐释的情况仍然存在,对诗词文化丰富性的认知和对诗词内涵的深入挖掘都有待加强。在把古典诗词从传统宝库里“请出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更应当积极主动地“走进去”,深入那个丰盈开阔的世界,让富矿真正成为富矿,让更多资源得到有效开掘,让诗词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之为经典,正因其经得起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萃取与阐释,如居环中,以应无穷。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诗词文化的当代传承保持高度信心,让诗词活在当下,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丰厚滋养。(彭 敏)

[ 责编:刘朝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