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这十年|生态文明建设专场发布会举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洱源县三禁四推内容 大理这十年|生态文明建设专场发布会举行

大理这十年|生态文明建设专场发布会举行

2023-10-27 05: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理这十年”系列发布会

生态文明建设专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以洱海保护治理统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加强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谱写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的大理篇章。

今天(6月24日)下午,大理州举行“大理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生态文明建设专场发布会。发布会上,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理州洱海管理局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重大成效

连日来,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消失多年后又重新绽放洱海,这是洱海水质改善、水生态向好最直接的印证。“十三五”期间,洱海以海菜花为代表的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大理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把生态作为立州之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治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气和革命性措施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一系列攻坚战,全力推进“四治一网”“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全面落实“湖泊革命”,“退、减、调、治、管”治湖方针,全力冲刺“6个两年行动”。

“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保护治理资金339亿元,以超常举措干成了流域截污治污、“三库连通”、环湖客栈关停、环湖生态搬迁、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三禁四推”、海东面山绿化、洱海“两线”“三区”划定等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难事。环洱海新建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铺设环湖截污干管,关停湖边2498家客栈,拆除3654户违章建筑,削减流域大蒜种植12.36万亩,关停搬迁流域46个规模养殖场,彻底关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矿山,3家水泥厂全部迁出流域外,全面停止海东开发。规划实施了洱海保护生态搬迁“1806”小镇建设项目,完成1806户7270人的生态搬迁。建设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建起一道绿色屏障,成为美丽大理的一张亮丽名片。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动治理转变的历史转变。

2021年,洱海流域27条入湖河流已有23条达到Ⅱ类水质,2022年1至5月,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为2.83米。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2020年、2021年洱海水质连续两年为“优”。“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累计实现32个月Ⅱ类,总体水质由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没有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由抢救性治理转入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水质目标。

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第二批试点,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功申报。“大理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察作为典型经验受到通报表扬。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打好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通过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一批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全部淘汰建成区燃煤锅炉、排查整治“散乱污”、完成企业“煤改气”清洁能源改造、淘汰黄标车等一系列重要整治措施落实,全州结构型污染有效破解,工业污染有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十三五”期间,大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理州12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空气优良率均保持在99.5%以上。

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十三五”期间,大理州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推动全州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大理州纳入国家、省级考核的优良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从2014年的60%提升到了2020年的90%。2019年、2020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打好净土保卫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监管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全州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压实责任抓整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畅通群众环境信访渠道,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化解矛盾纠纷。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来,大理州共涉及4次。目前,前3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及大理州的105个反馈问题、交办的248件群众投诉举报环境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并经过验收。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及大理州的22个反馈问题,已完成整改3个,在时限内整改19个;交办的353件群众投诉举报环境问题,已办结351件,阶段性办结2件。2021年,全州共受理群众投诉和“12345”热线转办的投诉1313件,均已办结并按时办理回复投诉人。“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典型案例。

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大理。截至2021年,全州12县市已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 14座,12县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两污”治理持续加强。洱海流域实现“四水”全收,全州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80.61%。大理市被评为国家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6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共完成50个改革要点67项改革任务。出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任务分工、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方案,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改革举措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有效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构建。修订完善苍山、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地方法规,制定相关保护管理实施办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洱海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专项规划。

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启动了大理州、市两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不断探索构建大理州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总体格局,形成“双核五组团”一体化高质量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初步划定大理州生态保护红线8091.02平方公里。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州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28个,总面积达18.1万公顷。深入推进“森林大理”建设,2020年全州森林面积达185.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51%,比2012年增长了6.89%,森林蓄积量1.2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了0.34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82%以上。全州湿地面积6.7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7473.17公顷,湿地保护率从2012年的48.02%提高到66.12%。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全州已查明的高等植物3643种,陆生野生动物763种,为维护我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奠定良好基础。云龙天池保护区2个案例入选COP15“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

绿色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把“生态+”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绿色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建成省级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创建“苍洱名品”州级区域公共品牌和10个县级区域公共品牌,50个品牌进入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创建绿色产业园区、引进绿色环保项目,同时将传统工业向洱海流域外转移,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全州能源生产结构完全实现清洁化和绿色化。2021年全州已建成水电装机容量1304.4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72.3%;建成风电装机186.27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202%;光伏发电装机55.3万千瓦,是2013年的18.4倍,年均增长43.9%。2021年,全州辖区发电量539.9亿千瓦时,全部为清洁可再生电力。2021年云南省“保供给促投资”新能源项目实施计划,大理州共有10个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88.5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一。

生态文化日益厚植

“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成功举办,“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不断推广。设立“洱海保护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州社会各界的共识共为。洱源县、南涧县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永平县、鹤庆县获省级美丽县城命名,绿色、低碳、节能成为社会风尚和全民自觉行动。

记者提问环节

云南日报记者:十八大以来,我州在林草资源管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爱国

十年来,我们从试点先行到全面推行林长制,不断完善林草资源监测执法机制,严格落实禁牧休牧措施,基本形成了林草资源天空地一体化管护体系。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进绿色革命,重点实施洱海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困难立地造林、主要入湖河道绿廊建设等项目。积极探索实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推动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完成了云龙天池、南涧无量山和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网格化红外相机监测,建立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建成保护区巡护系统。

根据最新一轮的综合科考结果显示,全州各类保护区记录的维管束植物为1249种,增加了131种。脊椎动物432种,增加了157种,其中哺乳类增加了40种,鸟类增加了107种,爬行类增加了7种,两栖类增加了3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增加了4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增加了40种;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92.5%提高至93%,是全省森林覆盖率的1.6倍,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每年达13.46亿元。

春城晚报记者:近年来,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唐苍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立足于苍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结合苍洱自然保护区近郊型、开放型特点,在强化宣传引导、严格法律法规和规划执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科研合作,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经过长期努力,苍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呈现良性循环趋势。根据卫星遥感数据显示,1987年至2017年近30年间,保护区核心区内林地占比最高,林地和灌丛破碎程度呈降低趋势,缓冲区内林地占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升高,表明植被呈向好的态势发展;此次委托大理大学开展的苍山综合科考中,发现“大理蝎蛉”“南诏蝎蛉”2个蝎蛉新种,发现苍山新记录动物5种,新记录植物9种;特有物种漾濞槭种群数量从红色极危的4株逐年增多到5万多株,解除了漾濞槭种群数量的危机;多年未见的小熊猫、亚洲黑熊、中华斑羚、豹猫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又重现苍山。

大理日报记者:“洱海清,大理兴”这副标语遍布大理的街头巷尾,足以证明洱海对于大理和大理人民的重要性。请详细介绍一下近年来大理州在保护洱海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大理州洱海管理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熊仲华

一是坚持科学治湖。我们科学编制了一系列洱海保护精准治理专项规划,组建了国内一流专家咨询团队,建成了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为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坚持系统治湖。我们相继实施了“八大攻坚战”和“六个两年行动”,统筹推进生态搬迁、截污治污、河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对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系统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转变。三是坚持依法治湖。我们严格执行《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和配套实施办法,科学划定洱海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认真落实分级分区管控措施,严厉打击各类涉湖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是坚持全民治湖。我们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洱海保护,构建了“书记省长带着干、部委厅局帮着干、白州上下齐心干”的全方位推动格局。

通过不懈努力,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20年和2021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两年为“优”,全湖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今年5月以来,海菜花等水生植被连片开放,标志着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正在持续改善。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从源头抓起,实施治本之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推动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大理广播电视台记者: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问大理在推进洱海流域转型发展,围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方面取得哪些成效?下步工作中如何加快推进?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

党组书记、局长李利彪

洱海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系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快推进整个流域的转型发展。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通过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全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流域外承接能力建设等措施。一是构建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推进流域转型发展。二是围绕一二三产的调整、转型和提升,加快推进流域转型发展。三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洱海流域转型发展。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流域转型发展。

一是要提速推进大祥巍一体化发展。落实好“祥云集中建园”若干举措,加快推进关巍新区建设步伐,着力培植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服务国际陆港、产城融合新型城市,为洱海流域绿色型发展构建空间。

二是要积极做好开发区优化提升,充分发挥园区的平台作用,推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漾濞县、南涧县、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和剑川县设立州级产业集聚区各项工作,推动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从“全域”的概念上,来促进洱海流域产业疏解转移和绿色发展。

三是以科技创新和龙头企业为抓手,积极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乳业提质增效、海西乡村振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时,突出重点,积极推进一批重大转型项目落地,全力推动洱海流域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

云南法制报记者提问:当前,我州林草资源管护工作面临哪些挑战?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爱国

当前,我州林草资源管护工作既要预防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森林草原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同时还要防止违法使用林地草地问题发生,从开展的森林督查、打击毁林等专项行动看,各类建设项目未批先建、少批多占、批甲占乙等违法使用林地问题仍较突出,毁林开垦、毁林种植等问题还时有发生。

对此,我们重点从五个方面抓实林草资源管护。一是以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为基础,积极推进国家、省、县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体系监测、一个平台监管,全面提升我州森林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二是完善建立遥感手段结合地面核实验证“天上看、地面查、及时管、即时督”的全覆盖监测监管执法体系,不断强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监管力度,始终保持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三是注重源头防范,实行网格化管理,逐地逐片落实管理主体,实现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全覆盖。四是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统领,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列为各级林长年度督查考核重要内容,压紧压实地方林草资源保护责任,全力守护好大理的绿水青山。五是沿着“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持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着力建设1015万亩核桃优质优果基地,促进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种植等经济产业,认真研究碳汇产业发展路径。

记者:刘林灵 施隽伟

编辑:刘林灵

责编:张银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