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文心”云南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洱海的源头城市 “大地文心”云南行

“大地文心”云南行

2024-07-16 07: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假如没有洱海,大理将会怎样?假如洱海的源头一片污水横流,洱海又会怎样?

洱源县,洱海之源,又被称为“高原之乡”。大理各族人民的“母亲湖”洱海入水量的60%均来自于洱源,弥苴河从这里流淌而过,茈碧湖静静地伫立在这里。

如果要了解洱海,一定要到它的上游弥苴河看看。“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云南采风团近日来到弥苴河岸,探寻茈碧湖,溯源洱海,了解洱海上游治理的决心与担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追寻一股清流,揭开源清流洁洱海清的秘密。

美丽的茈碧湖。施震平 摄

“悬河”弥苴,

树立源头意识做出源头贡献

洱源作为洱海的主要水源地,有大小支流560条,径流总量4.39亿立方米,支流汇入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后,呈“川”字型由北向南注入洱海,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60%左右。

弥苴河是洱海的重要补水来源,其水质、水量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洱海全湖的水质。“源头的水质不好,整个洱海的压力就更大。”在洱源县副县长早浩洋看来,作为洱海的上游,树立源头意识和做出源头贡献,是每一个洱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资料显示,弥苴河流经右所、邓川、上关等主要镇乡,历史悠久。从下山口到洱海入湖口全长22.28公里。河岸线,就是洱海清流的“关键线”。

采风团来到弥苴河岸时,河堤两旁依旧是翠绿葱茏,掩映得河水清幽而静谧。“弥苴河现在的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沿岸群众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加。” 早浩洋向采风团介绍道,“为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洱源县放弃了高耗水、高耗肥的独头蒜种植业。”

弥苴河岸边的古树。肖琪 摄

“可以说牺牲是巨大的。”早浩洋表示,“独头蒜是县里经济效益最高的作物,种植面积最大时接近10万亩。如今,这里没有了一颗蒜。”

“那现在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采风团成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闻冰轮十分关心当地人在生态保护进程中的生计问题。

“我们除了给农户生态补偿,另外还在尝试与企业合作探索规模化种植,每年推行绿色生态种植17万亩。建立弥苴河管护制度,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保护弥苴河,聘请20多名河管员,定期清理垃圾管护河道。” 早浩洋说道,“在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具有洱源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成果。”

如今,沿河周边的村庄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生态红利,来到河岸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也逐渐增多。

弥苴河两岸青翠欲滴。肖琪 摄

构建生态修复体系,

建立生态壁垒

采风团沿着弥苴河堤行走,这条自唐代以来开始修筑的河堤,至今还分布着约1387.5亩的古树群,树种是以滇合欢、黄连木为主的河堤防护林,历经几百年的保护,形成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和地表、地下稳定的立体生物群落。

每逢春夏,弥苴河边游人如织,形成了“古堤春晓”的独特美景。而流向洱海的潺潺河水,也变成了洁净清流,滋养着沿岸村民的生活和心灵。

为了保护弥苴河,洱源县将沿河周边50米-100米的田地流转出来建立生态隔离带,进行生态修复。不仅仅是弥苴河,早浩洋介绍道,“我们采取自然修复与工程恢复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推进生态修复,在全县范围内的沿河、沿湖周边地区恢复和建成生态湿地共2.47万亩、生态隔离带1.39万亩,生态截污沟104公里、串珠式多塘193个、库塘湿地500亩,建立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壁垒,形成了农田尾水‘灌溉渠汇集进截污沟,截污沟拦截进多塘湿地,湿地净化入河道’的模式。”如今,洱源境内河道水质稳步向好,污染物总量逐年削减,为洱海水质持续向好作出了巨大贡献。

采风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西省散文学会会长谭曙方被弥苴河两岸的景色所吸引。肖琪 摄

看着河岸伫立的一棵棵古树伴着缓缓清流,采风团为洱源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把一条河治理好,保护洱海的源头,洱源县下了这么大力气,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如此之高,这让我感触很深。”采风团团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黄亚洲说道。

如今,洱源县加强河流、湖泊的保护治理,实施完成了3条主要入湖河流及干支流188公里生态治理工程,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总体消除Ⅴ类及以下劣质水体,交界断面水质持续改善,茈碧湖、弥苴河还被评为省州“美丽河湖”。

茈碧湖。肖琪 摄

构建清水入湖体系,

提升发展品质

洱源县茈碧湖镇茈碧湖北岸有一座美丽的梨园村,因栽种着7000余株树龄为500年左右的古梨树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每到梨花开放的季节,花香弥漫在整个村庄,形成湖面波光潋滟,梨园香雪成海的美景。然而这里也是茈碧湖的敏感区,如果村子的污水直接排入湖泊,那也意味着洱海的污染问题将一直无法解决。不仅如此,梨园村自身的发展也将受限。

实际上,茈碧湖是弥苴河水系的组成部分,加强茈碧湖和梨园村的保护治理,是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关键。为此,茈碧湖镇以提升茈碧湖水质为目标,推动“三清洁”、禁止非法捕捞等工作,确保管护范围无垂钓、野炊、偷捕鱼等行为。

采风团来到梨园村时,古梨树上早已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村子藏在树里,幽静深远,宛如桃花源。

梨园村里挂满了果实的梨树。肖琪 摄

“为了实现不让村内一滴污水进入茈碧湖,2017年3月,我们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480万元的污水收集处理回用项目。”洱源县茈碧湖镇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郭彦斌向采风团介绍道,“除了实现污水全收集,我们还进行了两级深度净化,对中水进行全部回用,用于灌溉北侧的230亩干旱果园和300多亩环村面山植被。”

梨园村污水收集处理回用项目的实施,不仅从根本上控制了入湖污染,有效削减了茈碧湖的污染负荷,同时还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旅游品质,促进梨园村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梨园村被列为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特色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兴旺。

不仅仅是茈碧湖,如今,海西海、三岔河水库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水质,“三库连通”工程每年向洱海直补清水6000万方以上,构建起河畅水清的清水入湖体系,为洱海水质连续7年保持为“优”作出了积极贡献。

碧波荡漾的茈碧湖,映衬着梨园村的未来更加美好。而洱海的“绿色”灵魂还将更具活力也更加生动。

来源 | 中国环境

原标题:《“大地文心”云南行——绿色弥苴河,为洱海注入“灵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